论莫里哀的《伪君子》1000字
最近深读了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诗“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这是形容中国的伪君子,其实我们平时提的最多的是君子,君子谓何?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君子有真有假,真君子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和义气,爱体面凡事说一不二。假君子俗称“伪君子”恰恰与之相反,背地里什么伪劣的事都敢做出来,表面却装好人。看来中外对于君子和伪君子的定义都差不多,我通常直接视伪君子为坏人,但是看完莫里哀的《伪君子》我对其的理解更深刻了„„//www.souquanme.com
对莫里哀的认知: 在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莫里哀的生平很感兴趣,他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而选择从事他喜爱的话剧,从1645年起,他带领光耀剧团一直在外省巡回演出长达13年时间。但也正是因为流浪生活,他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并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更是得以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灵感。 而且在那个世纪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认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而不纯粹的迎合少数上层人物,而且戏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他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的喜剧笑料不全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
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伪君子答丢夫是中心人物。他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莫里哀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我总结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本性
首先,他善于骗取人们的信任,在剧中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帮他实现卑搜趣网鄙目的,他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给自己这种本性的解释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意思只要手段高明隐藏的好,不被别人发现那么就不算有错。
莫里哀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宗教信徒为身份的骗子,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一方面让人们认清了答丢夫的所作所为,以此戳穿教士们的假面具,露出他们的本相。另一方面指明当时的贵族等大部分人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只要是个传教士,他们都盲目相信,不论真假,都能得到像奥尔恭这样愚蠢的宗教信徒的信任; 其实古今中外,伪君子的共同之处就是这样,把自己伪装成大家心目中所喜欢或者尊重崇敬的形象。让后就像当演员一样,伪装下去,在外人面前就戴上面具,披上羊皮,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卸下伪装,暴露本性。
在文中,我通过莫里哀的细致描写,在头脑中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贪食、财、凶、色”丑恶行径的伪善者形象。假性1比如答尔丢夫称自己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还假穿苦行衣什么的、但是在奥尔恭家里却大吃大喝、经常吃个肚儿圆红光满面;假性2他故意在奥尔恭面前把施与分赠给穷人,却在暗自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假性3因为自己不小心踩死一只跳蚤,他假装虔诚地忏悔责骂自己,后来却冷血的想要置奥尔恭于死地。假性4更突出的是,他装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 读书笔记 影视剧点评 书评 舞台艺术点评 读后感
着自己连坦肩露臂的女仆都不敢注目,却又厚颜无耻、肆无忌惮地调戏奥尔恭的娇妻欧米尔。他在见桃丽娜时掏出手帕扔给她,教训道:“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一个人要是内心真正的纯洁、干净,善良,那么不管外界怎样诱惑,他都不会受太大影响,邪不压正嘛,但//www.souquanme.com答尔丢夫竟然自己先躲避起来,所以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答尔丢夫这个处处演戏的人的丑恶嘴脸。
答尔丢夫这般狡诈,致使奥尔恭一家差点儿就被扫地出门,但是假如奥尔恭能稍微有点理性,不对宗教盲目迷信,对别人的真假行为有那么一丁点儿辨别力,或者能认真的思考接纳别人的质疑,那么肯定也不至于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那个地步。所以剧本不仅是批判了那些伪君子,还对那些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愚昧之人也作了强有力的批判。 剧中的女性当中,柏奈尔夫人跟奥尔恭一样愚昧,奥尔恭女儿玛丽亚娜虽然能辨别真假,但是并不敢站出来勇敢反抗父亲对她婚姻的干涉。桃丽娜和欧米尔是剧中重要的正面人物。桃丽娜虽然只是一个女仆,但她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在奥尔恭家里,她最早识破答丢夫的伪善外衣并指出他的贪图金钱、女色的本性。她向愚蠢的主人揭露答尔丢夫伪善和阴谋,并积极支持玛利亚娜和瓦赖尔为自己的爱情、婚姻作斗争。代表了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勇敢。
最后扭转全局的重要boss国王虽然在剧中并未出场,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明察秋毫,赏罚分明,不忘奥尔恭立过功勋,挽救他于危难中,并把伪君子答尔丢夫绳之以法。
在《伪君子》这部戏里使用的主要喜剧手法是讽刺。他把社会人生中无价值的丑陋邪恶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贬斥、否定丑陋邪恶之中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而且在《伪君子》这出喜剧中还穿插一些悲剧性因素,如奥尔恭女儿婚姻的将遭破坏、奥尔恭濒临家破人亡的险境,喜中含悲,加速了喜剧矛盾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莫里哀是一位对现实人生有着极其深刻理解的喜剧家,他的喜剧充满了滑稽娱乐性和战斗精神,他总是强调喜剧要通过笑来打击恶,笑对于喜剧艺术来讲是打击社会恶习的最好的武器。在他看到事物可笑性的同时,能够相当清醒与敏锐地捕捉和透视到可笑性背后深刻严肃的理性内涵与悲剧底蕴
感想://www.souquanme.com
合上莫里哀的《伪君子》,仿佛也是刚刚了解一种无从否认人性,是可悲的,书中所批判的跟我们当代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变化,都是宣扬那些积极地正能量的东西„„从幼儿园里开始就教育让我们要做好人!正人!君子!但是实际却是世界这么大,要是每个人都发展成为完美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符合逻辑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想想这剧本中的四类角色:伪君子、愚蠢但有权的人、聪明但弱势的人、正义的代表——boss/king.我联想了许多:
先说说伪君子:一种是生来本性就恶劣,自然而然的发展成那种表里不一、冠冕堂皇的人;另一种"伪君子"则是本来生性善良,但是进入社会或者在外界的影响下,无奈的为了竞争、生存或者把护自己不受到别的伪君子的迫害而把自己也变成了同类人;如果不这样做,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本性,那么很可能被嘲笑另类,不合群、或者早被“消灭地尸骨无存”。所以这个社会存在的伪君子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但到底那种更占大多数我也无从评判„„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目的,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在自己的脸上戴上了面具,一副符合大
众口味的面具,刚开始可能不舒服,却不摘下,直到把心和面具融为一体,那他们不管做什么勾当都像是自己内心所自然而然想的,不再是伪装的了。我看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评选出了中国的www.souquanme.com十大伪君子,评选的标准是他们都是隐蔽得很好的伪君子,到现在还受到称赞,至少还存在争议,按照时间为序,分别是:舜、伊尹、曹丕、刘备、诸葛亮、李世民、赵构、朱熹、海瑞、弘历、洪秀全。当然这没有官方依据只是野史或者闲聊,有人肯定会对这个名单感到异议,海瑞、诸葛亮这些怎么回事伪君子呢?海瑞因女儿偷吃别人的饼,他为维护自己的清官的声誉是不惜饿死女儿„„是有点过了,但却得来千古英明„„
哎!所以这个世界上好人坏人的界定说简单其实很也不容易,比如《伪君子》达尔杜弗,虽然周围的人意识到了他的邪恶,但"最高领导人"最后才明白。而且这个奥尔恭他就是傻,而且已经傻到别人几番提醒仍然执迷不悟。虽然剧本里有个美满结局但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遭到伪君子欺骗的时候都会有那么一个国王来拯救你呢,这恐怕几率不大,所以现实当中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长点脑子别被假象迷惑了,千万别像奥尔恭那样不见棺材不落泪„„到时候哭都来不急。
然后是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少数那么些单纯、笃性、执着于自我不为外界所污浊的真人——君子,但现今我感觉他们的处境限于两难之中,坚持自己则可能被讥笑、馋讽、排斥,顺势改变又违背自己所愿。真正像桃丽娜那样的人却是我们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多一些正义之士站出来戳穿伪善,联想到我们自己,作为未来的播音员或者新闻工作者更是要坚定做这样的人,要传播真实的、正义的、真善的东西,就首先得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怎样冷眼看待始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被伪善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视之当下,就像一场化装舞会,有多少人不是戴着面具在生存,因为世人都喜欢好的,谁不想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是优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是真正的随性自然,什么也不伪装,说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想,不被他人的眼光拘泥着,往往这样的人活得真实,但是也被世人用批判的嘲讽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咱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实与虚伪并存,交织发展,矛盾多重的世界,从答尔丢夫那个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几百年过去了,世界一点没变,要想世界全是真善美,没有一点瑕疵,那只存在于大家的美好幻想中,要是真没有邪恶怎么衬托正义,没有丑怎么评出美,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平衡的,要不然这个世界就倾斜了,所以我们不用要求一切都是完美的,也不用嚷嚷“摘下面具,生活更美好”!得有那么些反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点不一样的风景„„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产生一个全新阵容、更加精彩的《伪君子》呢。
对莫里哀的认知: 在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莫里哀的生平很感兴趣,他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而选择从事他喜爱的话剧,从1645年起,他带领光耀剧团一直在外省巡回演出长达13年时间。但也正是因为流浪生活,他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并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更是得以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灵感。 而且在那个世纪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认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而不纯粹的迎合少数上层人物,而且戏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他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的喜剧笑料不全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
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伪君子答丢夫是中心人物。他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莫里哀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我总结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本性
首先,他善于骗取人们的信任,在剧中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帮他实现卑搜趣网鄙目的,他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给自己这种本性的解释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意思只要手段高明隐藏的好,不被别人发现那么就不算有错。
莫里哀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宗教信徒为身份的骗子,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一方面让人们认清了答丢夫的所作所为,以此戳穿教士们的假面具,露出他们的本相。另一方面指明当时的贵族等大部分人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只要是个传教士,他们都盲目相信,不论真假,都能得到像奥尔恭这样愚蠢的宗教信徒的信任; 其实古今中外,伪君子的共同之处就是这样,把自己伪装成大家心目中所喜欢或者尊重崇敬的形象。让后就像当演员一样,伪装下去,在外人面前就戴上面具,披上羊皮,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卸下伪装,暴露本性。
在文中,我通过莫里哀的细致描写,在头脑中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贪食、财、凶、色”丑恶行径的伪善者形象。假性1比如答尔丢夫称自己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还假穿苦行衣什么的、但是在奥尔恭家里却大吃大喝、经常吃个肚儿圆红光满面;假性2他故意在奥尔恭面前把施与分赠给穷人,却在暗自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假性3因为自己不小心踩死一只跳蚤,他假装虔诚地忏悔责骂自己,后来却冷血的想要置奥尔恭于死地。假性4更突出的是,他装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 读书笔记 影视剧点评 书评 舞台艺术点评 读后感
着自己连坦肩露臂的女仆都不敢注目,却又厚颜无耻、肆无忌惮地调戏奥尔恭的娇妻欧米尔。他在见桃丽娜时掏出手帕扔给她,教训道:“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一个人要是内心真正的纯洁、干净,善良,那么不管外界怎样诱惑,他都不会受太大影响,邪不压正嘛,但//www.souquanme.com答尔丢夫竟然自己先躲避起来,所以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答尔丢夫这个处处演戏的人的丑恶嘴脸。
答尔丢夫这般狡诈,致使奥尔恭一家差点儿就被扫地出门,但是假如奥尔恭能稍微有点理性,不对宗教盲目迷信,对别人的真假行为有那么一丁点儿辨别力,或者能认真的思考接纳别人的质疑,那么肯定也不至于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那个地步。所以剧本不仅是批判了那些伪君子,还对那些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愚昧之人也作了强有力的批判。 剧中的女性当中,柏奈尔夫人跟奥尔恭一样愚昧,奥尔恭女儿玛丽亚娜虽然能辨别真假,但是并不敢站出来勇敢反抗父亲对她婚姻的干涉。桃丽娜和欧米尔是剧中重要的正面人物。桃丽娜虽然只是一个女仆,但她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在奥尔恭家里,她最早识破答丢夫的伪善外衣并指出他的贪图金钱、女色的本性。她向愚蠢的主人揭露答尔丢夫伪善和阴谋,并积极支持玛利亚娜和瓦赖尔为自己的爱情、婚姻作斗争。代表了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勇敢。
最后扭转全局的重要boss国王虽然在剧中并未出场,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明察秋毫,赏罚分明,不忘奥尔恭立过功勋,挽救他于危难中,并把伪君子答尔丢夫绳之以法。
在《伪君子》这部戏里使用的主要喜剧手法是讽刺。他把社会人生中无价值的丑陋邪恶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贬斥、否定丑陋邪恶之中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而且在《伪君子》这出喜剧中还穿插一些悲剧性因素,如奥尔恭女儿婚姻的将遭破坏、奥尔恭濒临家破人亡的险境,喜中含悲,加速了喜剧矛盾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莫里哀是一位对现实人生有着极其深刻理解的喜剧家,他的喜剧充满了滑稽娱乐性和战斗精神,他总是强调喜剧要通过笑来打击恶,笑对于喜剧艺术来讲是打击社会恶习的最好的武器。在他看到事物可笑性的同时,能够相当清醒与敏锐地捕捉和透视到可笑性背后深刻严肃的理性内涵与悲剧底蕴
感想://www.souquanme.com
合上莫里哀的《伪君子》,仿佛也是刚刚了解一种无从否认人性,是可悲的,书中所批判的跟我们当代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变化,都是宣扬那些积极地正能量的东西„„从幼儿园里开始就教育让我们要做好人!正人!君子!但是实际却是世界这么大,要是每个人都发展成为完美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符合逻辑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想想这剧本中的四类角色:伪君子、愚蠢但有权的人、聪明但弱势的人、正义的代表——boss/king.我联想了许多:
先说说伪君子:一种是生来本性就恶劣,自然而然的发展成那种表里不一、冠冕堂皇的人;另一种"伪君子"则是本来生性善良,但是进入社会或者在外界的影响下,无奈的为了竞争、生存或者把护自己不受到别的伪君子的迫害而把自己也变成了同类人;如果不这样做,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本性,那么很可能被嘲笑另类,不合群、或者早被“消灭地尸骨无存”。所以这个社会存在的伪君子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但到底那种更占大多数我也无从评判„„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目的,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在自己的脸上戴上了面具,一副符合大
众口味的面具,刚开始可能不舒服,却不摘下,直到把心和面具融为一体,那他们不管做什么勾当都像是自己内心所自然而然想的,不再是伪装的了。我看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评选出了中国的www.souquanme.com十大伪君子,评选的标准是他们都是隐蔽得很好的伪君子,到现在还受到称赞,至少还存在争议,按照时间为序,分别是:舜、伊尹、曹丕、刘备、诸葛亮、李世民、赵构、朱熹、海瑞、弘历、洪秀全。当然这没有官方依据只是野史或者闲聊,有人肯定会对这个名单感到异议,海瑞、诸葛亮这些怎么回事伪君子呢?海瑞因女儿偷吃别人的饼,他为维护自己的清官的声誉是不惜饿死女儿„„是有点过了,但却得来千古英明„„
哎!所以这个世界上好人坏人的界定说简单其实很也不容易,比如《伪君子》达尔杜弗,虽然周围的人意识到了他的邪恶,但"最高领导人"最后才明白。而且这个奥尔恭他就是傻,而且已经傻到别人几番提醒仍然执迷不悟。虽然剧本里有个美满结局但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遭到伪君子欺骗的时候都会有那么一个国王来拯救你呢,这恐怕几率不大,所以现实当中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长点脑子别被假象迷惑了,千万别像奥尔恭那样不见棺材不落泪„„到时候哭都来不急。
然后是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少数那么些单纯、笃性、执着于自我不为外界所污浊的真人——君子,但现今我感觉他们的处境限于两难之中,坚持自己则可能被讥笑、馋讽、排斥,顺势改变又违背自己所愿。真正像桃丽娜那样的人却是我们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多一些正义之士站出来戳穿伪善,联想到我们自己,作为未来的播音员或者新闻工作者更是要坚定做这样的人,要传播真实的、正义的、真善的东西,就首先得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怎样冷眼看待始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被伪善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视之当下,就像一场化装舞会,有多少人不是戴着面具在生存,因为世人都喜欢好的,谁不想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是优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是真正的随性自然,什么也不伪装,说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想,不被他人的眼光拘泥着,往往这样的人活得真实,但是也被世人用批判的嘲讽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咱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实与虚伪并存,交织发展,矛盾多重的世界,从答尔丢夫那个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几百年过去了,世界一点没变,要想世界全是真善美,没有一点瑕疵,那只存在于大家的美好幻想中,要是真没有邪恶怎么衬托正义,没有丑怎么评出美,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平衡的,要不然这个世界就倾斜了,所以我们不用要求一切都是完美的,也不用嚷嚷“摘下面具,生活更美好”!得有那么些反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点不一样的风景„„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产生一个全新阵容、更加精彩的《伪君子》呢。
如何评价莫里哀的作品?
莫里哀虽然有时在题材上走出古典主义的框子,但他的喜剧具有古典主义的优点,结构形式谨严,戏剧冲突鲜明。他没有受到三一律的束缚,反而以高度的技巧掌握了这个规则。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的人物特点是集中、夸张,概括性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主导性格。莫里哀把伪善者的一切特征都集中在答丢夫身上,使他几乎成为伪善的化身。同样,他把阿尔巴贡的吝啬也刻画成强烈的情欲,并且用夸张手法突出他的性格。
莫里哀的人物的语言和他们的性格、身份完全一致。他的喜剧有的用诗体,有的用散文。诗剧大都采用亚历山大体,有时也用自由体。他的散文流畅自然,很接近口语。他的喜剧吸取了人民的语言,有不少句子已成为谚语。
歌德评价莫里哀的原话 ,要法语的
就是这一句: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同志们,要法语的~还有他石像上的题词: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 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同求法语的,如果有图就更好了~~谢谢!!~歌德评价莫里哀:Molière est tellement grand, qu’on est toujours frappé d’étonnement lorsqu’on le relit. C’est un homme complet. Ses pièces touchent au tragique; elles vous captivent et personne n’a le courage de marcher sur ses traces.
石像题词:Rien ne manque à sa gloire, il manquait à la nôtre. —— Bernard Joseph Saurin
石像题词:Rien ne manque à sa gloire, il manquait à la nôtre. —— Bernard Joseph Saurin
莫里哀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莫里哀(1622~1673),是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他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但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但也带有一定程度宫廷色彩。
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巴黎装设商,供应王宫内廷装设,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
莫里哀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观看民间戏剧的演出。中学读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的讲学,人们以此解释他的喜剧中的自由思想。他的父亲要他学法律,继承他的商业。莫里哀既不想当律师,也不愿意当装设商,决心以戏剧为终身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他们没有演戏经验,没有自己的剧目。剧团营业惨淡,负债累累。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被捕下狱。靠他的父亲替他还债,他才出狱。他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一起到外省去。
1645到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他长期深入生活,经常和地方官绅打交道,并接触到社会下层。1652年,他成为“光耀剧团”的领导人。他们的演剧艺术大大提高,他开始为剧团编写喜剧。他在外省编写的剧本大部分已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冒失鬼》(1653年)和《情怨》(1656年),是用意大利喜剧风格写成的。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罗浮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因此,路易十四要“光耀剧团”留在巴黎。
《可笑的女才子》(1659年)是他回巴黎后编写的第一部剧本,嘲笑法国封建社会生活和贵族沙龙的所谓“典雅”的文学流派,指出这个流派歪曲自然,违背理性。这部讽刺喜剧触痛了自命风雅的贵族老爷和贵妇人,一度被禁止演出。由于路易十四的干预,禁令不久便解除了。
《丈夫学堂》(1661年)和《太太学堂》(1662年)标志莫里哀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他从情节喜剧转向风俗喜剧。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太太学堂》的艺术成就比《丈夫学堂》高。《太太学堂》的主人公阿尔诺耳弗年老、富有,相信金钱万能,可以购买一切。他想有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便用钱买来年轻的阿涅丝。他给她灌输贤妻良母的道德观念和摩西十诫的宗教思想,想把她培养成为奴隶式的妻子。但阿涅丝爱上青年奥拉斯,冲破阿尔诺耳弗的严密提防,和奥拉斯结了婚。
《太太学堂》演出后,沙龙人物攻击莫里哀,说他的剧本轻佻、下流、淫秽、亵渎宗教。莫里哀一连演出两部反批评的、充满战斗性的喜剧:《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年)和《凡尔赛宫即兴》(1663年)。他明确表示他的喜剧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服务,而不是为那些坐在舞台上面指手画脚的贵族看客服务的。
他反对把文学体裁分成等级,说喜剧不比悲剧低,写喜剧要比写悲剧困难。他不赞成用清规戒律束缚诗人、作家的才能。剧本写得好坏不在于是否服从这些规律,要看是否合乎常识和理性,是否能感动观众、教育观众。
1664至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艺术走上了另一个新阶段,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他一连写了几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有的揭穿宗教欺骗和伪善行为,有的讽刺贵族荒淫无耻和庸俗无聊,有的鞭挞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吝啬和虚荣的本质。
《伪君子》(1664~1669)在欧洲喜剧里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支柱:教会。答丢夫是个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
答丢夫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事情上表现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奥尔恭对他五体投地,打算把爱女嫁给他,把财产托付给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诉他。
由于答丢夫的“教导”,奥尔恭说,他可以看着他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而无动于衷。由于答丢夫的挑拨,奥尔恭狠心驱逐他的儿子,剥夺他的财产继承权。
奥尔恭想不到他所敬爱的“上帝的意旨”的执行者原来是一个卑鄙肮脏的人。答丢夫竟然想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他对欧米尔说:“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欲的障碍,拔去这个障碍对我算不了一回事。”他的罪行被揭穿后,他不但企图霸占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还打算利用奥尔恭出于信任而交给他的政治秘密文件来陷害他。他厚颜无耻地说,他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上帝,为了国王。他用上帝和国王来遮盖他的邪恶的心灵。
17世纪60年代,法国专制政体越来越反动,宗教伪善几乎遍及整个上层社会,其中包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级僧侣,以及皇太后为首的许多皇亲国戚和达官大臣。
早在20年代,法国就有一种反动的天主教组织,叫作“圣体会”,又名“信士帮”。这一伙人仇视他们心目中的异教徒、无神论者、自由思想者,以及一切反对教会和君主政体的人们。他们披着慈善事业的外衣,干警察特务工作,暗中监视居民,陷害倾向信仰自由的人,答丢夫就是这些伪善信士的典型形象。《伪君子》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概括性很强,直到现在,“答丢夫”这个名字不但在法国,而且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已成为“伪善”的同义语。
在答丢夫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答丢夫在第3幕第2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在前两幕通过奥尔恭、柏奈尔夫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答丢夫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4幕结束时,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5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恭一家。这收场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但不是不能解释的。它体现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需要依附王权、乐于歌颂国王的政治倾向。
《伪君子》第一次在凡尔赛宫上演时只有3幕,它的尖锐讽刺触犯了圣体会和支持圣体会的那些贵族。他们在路易十四面前攻击莫里哀,说他反对宗教。《伪君子》被禁止演出。莫里哀3次修改他的剧本,把3幕剧改为5幕剧,使穿黑袈裟的答丢夫改穿世俗服装,但讽刺宗教伪善的主题并未改动。他先后两次向路易十四上陈情表,甚至以不再写喜剧来要挟路易十四,但禁令仍未解除。1669年,《伪君子》第一次公开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的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本。
《唐璜》(1665年)是莫里哀的第二部巨型讽刺喜剧,写一个在17世纪法国非常流行的西班牙故事。唐璜这个“恶棍大贵人”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封建社会产生的最典型、最无耻而又伪善的掠夺者。另一方面,他漂亮、聪明、勇敢、文雅。他的形象表现了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在生活和道德上的腐败。《唐璜》演了15场便被禁了。
《恨世者》(1666年)中的主人公阿尔赛斯特的性格相当复杂。他基本上是个正直的人。他揭发贵族们自私自利、庸俗无聊、吹牛拍马、争权夺利,自己却爱上一个好诽谤别人的淫荡女人。这矛盾把他造成一个滑稽可笑而带有悲剧性的喜剧人物。《恨世者》是莫里哀精心雕琢的喜剧,波瓦洛给它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莫里哀最优秀的作品,但演出并不成功。
《屈打成医》(1666年)说明莫里哀的喜剧和法国民族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他采用中古韵文故事《农民医生》的情节,把主人公斯卡纳赖尔刻划为民间英雄。斯卡纳赖尔机智、勇敢、活泼,充满生命力。他扮演的是骗子角色,但莫里哀要揭发的不是斯卡纳赖尔,而是那些不学无术、欺骗讹诈的医生。斯卡纳赖尔是作者用来进行批评的武器,不是批评的对象。
《吝啬鬼》(1668年)也是莫里哀的优秀喜剧之一,讽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阿尔巴贡是个靠放高利贷发财的资产者。他在儿女面前装穷,嫌他的儿子在穿着打扮上花钱,教他拿赌博赢来的钱去放高利贷。关于女儿的婚姻,他考虑的是对方要不要陪嫁。他放高利贷,想不到借债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他想续弦,却成了儿子的情敌。这些偶合场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莫里哀运用起来却大大加深了喜剧气氛,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在金钱面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埋在花园里的1万金币被偷后,他痛哭流涕,几乎想自杀。他闹翻了天,把家里所有的人都看成贼,要求开动国家的一切统治机器,替他找回他的“命根子”。莫里哀很出色地用喜剧夸张的手法,把阿尔巴贡的吝啬性格烘托出来。
《乔治唐丹》(1668年)也是一部讽刺资产阶级的喜剧,揭露他们向上爬的虚荣心理。乔治唐丹是个暴发户,企图以依附贵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钱挽救贵族丈人的破产,他的妻子对他却不忠实。莫里哀谴责了贵族的无耻,描写了乔治唐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指出,应该对这不幸负责的是乔治唐丹本人。
1669年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优秀喜剧:《贵人迷》(1670年)、《司卡班的诡计》(1671年)、《女博士》(1672年)、《没病找病》(1673年)等。
《司卡班的诡计》是一部有民主倾向的喜剧。它采用罗马喜剧家泰伦斯的《福尔米奥》的情节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结构形式,中心人物司卡班却是十足的法兰西民间人物。他不仅象《伪君子》中的陶丽娜和《吝啬鬼》中的阿箭那样替小主人出谋献策,战胜顽固落后的家长,而且有本领使他的老主人在被他捉弄时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忠心仆人。他狡猾、聪明、灵活、快乐。
波瓦洛热烈赞赏莫里哀的艺术才能,但不欣赏《司卡班的诡计》。他谴责莫里哀“抛弃趣味和风雅”,说他不应该把“司卡班装人的口袋”搬上舞台。实际上,莫里哀用民间戏剧的优良传统丰富了他的喜剧创作,这正是他的优点。
莫里哀虽然有时在题材上走出古典主义的框子,但他的喜剧具有古典主义的优点,结构形式谨严,戏剧冲突鲜明。他没有受到三一律的束缚,反而以高度的技巧掌握了这个规则。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的人物特点是集中、夸张,概括性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主导性格。莫里哀把伪善者的一切特征都集中在答丢夫身上,使他几乎成为伪善的化身。同样,他把阿尔巴贡的吝啬也刻画成强烈的情欲,并且用夸张手法突出他的性格。
莫里哀的人物的语言和他们的性格、身份完全一致。他的喜剧有的用诗体,有的用散文。诗剧大都采用亚历山大体,有时也用自由体。他的散文流畅自然,很接近口语。他的喜剧吸取了人民的语言,有不少句子已成为谚语。
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巴黎装设商,供应王宫内廷装设,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
莫里哀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观看民间戏剧的演出。中学读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的讲学,人们以此解释他的喜剧中的自由思想。他的父亲要他学法律,继承他的商业。莫里哀既不想当律师,也不愿意当装设商,决心以戏剧为终身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他们没有演戏经验,没有自己的剧目。剧团营业惨淡,负债累累。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被捕下狱。靠他的父亲替他还债,他才出狱。他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一起到外省去。
1645到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他长期深入生活,经常和地方官绅打交道,并接触到社会下层。1652年,他成为“光耀剧团”的领导人。他们的演剧艺术大大提高,他开始为剧团编写喜剧。他在外省编写的剧本大部分已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冒失鬼》(1653年)和《情怨》(1656年),是用意大利喜剧风格写成的。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罗浮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因此,路易十四要“光耀剧团”留在巴黎。
《可笑的女才子》(1659年)是他回巴黎后编写的第一部剧本,嘲笑法国封建社会生活和贵族沙龙的所谓“典雅”的文学流派,指出这个流派歪曲自然,违背理性。这部讽刺喜剧触痛了自命风雅的贵族老爷和贵妇人,一度被禁止演出。由于路易十四的干预,禁令不久便解除了。
《丈夫学堂》(1661年)和《太太学堂》(1662年)标志莫里哀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他从情节喜剧转向风俗喜剧。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太太学堂》的艺术成就比《丈夫学堂》高。《太太学堂》的主人公阿尔诺耳弗年老、富有,相信金钱万能,可以购买一切。他想有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便用钱买来年轻的阿涅丝。他给她灌输贤妻良母的道德观念和摩西十诫的宗教思想,想把她培养成为奴隶式的妻子。但阿涅丝爱上青年奥拉斯,冲破阿尔诺耳弗的严密提防,和奥拉斯结了婚。
《太太学堂》演出后,沙龙人物攻击莫里哀,说他的剧本轻佻、下流、淫秽、亵渎宗教。莫里哀一连演出两部反批评的、充满战斗性的喜剧:《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年)和《凡尔赛宫即兴》(1663年)。他明确表示他的喜剧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服务,而不是为那些坐在舞台上面指手画脚的贵族看客服务的。
他反对把文学体裁分成等级,说喜剧不比悲剧低,写喜剧要比写悲剧困难。他不赞成用清规戒律束缚诗人、作家的才能。剧本写得好坏不在于是否服从这些规律,要看是否合乎常识和理性,是否能感动观众、教育观众。
1664至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艺术走上了另一个新阶段,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他一连写了几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有的揭穿宗教欺骗和伪善行为,有的讽刺贵族荒淫无耻和庸俗无聊,有的鞭挞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吝啬和虚荣的本质。
《伪君子》(1664~1669)在欧洲喜剧里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支柱:教会。答丢夫是个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
答丢夫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事情上表现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奥尔恭对他五体投地,打算把爱女嫁给他,把财产托付给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诉他。
由于答丢夫的“教导”,奥尔恭说,他可以看着他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而无动于衷。由于答丢夫的挑拨,奥尔恭狠心驱逐他的儿子,剥夺他的财产继承权。
奥尔恭想不到他所敬爱的“上帝的意旨”的执行者原来是一个卑鄙肮脏的人。答丢夫竟然想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他对欧米尔说:“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欲的障碍,拔去这个障碍对我算不了一回事。”他的罪行被揭穿后,他不但企图霸占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还打算利用奥尔恭出于信任而交给他的政治秘密文件来陷害他。他厚颜无耻地说,他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上帝,为了国王。他用上帝和国王来遮盖他的邪恶的心灵。
17世纪60年代,法国专制政体越来越反动,宗教伪善几乎遍及整个上层社会,其中包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级僧侣,以及皇太后为首的许多皇亲国戚和达官大臣。
早在20年代,法国就有一种反动的天主教组织,叫作“圣体会”,又名“信士帮”。这一伙人仇视他们心目中的异教徒、无神论者、自由思想者,以及一切反对教会和君主政体的人们。他们披着慈善事业的外衣,干警察特务工作,暗中监视居民,陷害倾向信仰自由的人,答丢夫就是这些伪善信士的典型形象。《伪君子》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概括性很强,直到现在,“答丢夫”这个名字不但在法国,而且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已成为“伪善”的同义语。
在答丢夫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答丢夫在第3幕第2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在前两幕通过奥尔恭、柏奈尔夫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答丢夫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4幕结束时,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5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恭一家。这收场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但不是不能解释的。它体现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需要依附王权、乐于歌颂国王的政治倾向。
《伪君子》第一次在凡尔赛宫上演时只有3幕,它的尖锐讽刺触犯了圣体会和支持圣体会的那些贵族。他们在路易十四面前攻击莫里哀,说他反对宗教。《伪君子》被禁止演出。莫里哀3次修改他的剧本,把3幕剧改为5幕剧,使穿黑袈裟的答丢夫改穿世俗服装,但讽刺宗教伪善的主题并未改动。他先后两次向路易十四上陈情表,甚至以不再写喜剧来要挟路易十四,但禁令仍未解除。1669年,《伪君子》第一次公开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的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本。
《唐璜》(1665年)是莫里哀的第二部巨型讽刺喜剧,写一个在17世纪法国非常流行的西班牙故事。唐璜这个“恶棍大贵人”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封建社会产生的最典型、最无耻而又伪善的掠夺者。另一方面,他漂亮、聪明、勇敢、文雅。他的形象表现了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在生活和道德上的腐败。《唐璜》演了15场便被禁了。
《恨世者》(1666年)中的主人公阿尔赛斯特的性格相当复杂。他基本上是个正直的人。他揭发贵族们自私自利、庸俗无聊、吹牛拍马、争权夺利,自己却爱上一个好诽谤别人的淫荡女人。这矛盾把他造成一个滑稽可笑而带有悲剧性的喜剧人物。《恨世者》是莫里哀精心雕琢的喜剧,波瓦洛给它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莫里哀最优秀的作品,但演出并不成功。
《屈打成医》(1666年)说明莫里哀的喜剧和法国民族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他采用中古韵文故事《农民医生》的情节,把主人公斯卡纳赖尔刻划为民间英雄。斯卡纳赖尔机智、勇敢、活泼,充满生命力。他扮演的是骗子角色,但莫里哀要揭发的不是斯卡纳赖尔,而是那些不学无术、欺骗讹诈的医生。斯卡纳赖尔是作者用来进行批评的武器,不是批评的对象。
《吝啬鬼》(1668年)也是莫里哀的优秀喜剧之一,讽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阿尔巴贡是个靠放高利贷发财的资产者。他在儿女面前装穷,嫌他的儿子在穿着打扮上花钱,教他拿赌博赢来的钱去放高利贷。关于女儿的婚姻,他考虑的是对方要不要陪嫁。他放高利贷,想不到借债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他想续弦,却成了儿子的情敌。这些偶合场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莫里哀运用起来却大大加深了喜剧气氛,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在金钱面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埋在花园里的1万金币被偷后,他痛哭流涕,几乎想自杀。他闹翻了天,把家里所有的人都看成贼,要求开动国家的一切统治机器,替他找回他的“命根子”。莫里哀很出色地用喜剧夸张的手法,把阿尔巴贡的吝啬性格烘托出来。
《乔治唐丹》(1668年)也是一部讽刺资产阶级的喜剧,揭露他们向上爬的虚荣心理。乔治唐丹是个暴发户,企图以依附贵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钱挽救贵族丈人的破产,他的妻子对他却不忠实。莫里哀谴责了贵族的无耻,描写了乔治唐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指出,应该对这不幸负责的是乔治唐丹本人。
1669年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优秀喜剧:《贵人迷》(1670年)、《司卡班的诡计》(1671年)、《女博士》(1672年)、《没病找病》(1673年)等。
《司卡班的诡计》是一部有民主倾向的喜剧。它采用罗马喜剧家泰伦斯的《福尔米奥》的情节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结构形式,中心人物司卡班却是十足的法兰西民间人物。他不仅象《伪君子》中的陶丽娜和《吝啬鬼》中的阿箭那样替小主人出谋献策,战胜顽固落后的家长,而且有本领使他的老主人在被他捉弄时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忠心仆人。他狡猾、聪明、灵活、快乐。
波瓦洛热烈赞赏莫里哀的艺术才能,但不欣赏《司卡班的诡计》。他谴责莫里哀“抛弃趣味和风雅”,说他不应该把“司卡班装人的口袋”搬上舞台。实际上,莫里哀用民间戏剧的优良传统丰富了他的喜剧创作,这正是他的优点。
莫里哀虽然有时在题材上走出古典主义的框子,但他的喜剧具有古典主义的优点,结构形式谨严,戏剧冲突鲜明。他没有受到三一律的束缚,反而以高度的技巧掌握了这个规则。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的人物特点是集中、夸张,概括性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主导性格。莫里哀把伪善者的一切特征都集中在答丢夫身上,使他几乎成为伪善的化身。同样,他把阿尔巴贡的吝啬也刻画成强烈的情欲,并且用夸张手法突出他的性格。
莫里哀的人物的语言和他们的性格、身份完全一致。他的喜剧有的用诗体,有的用散文。诗剧大都采用亚历山大体,有时也用自由体。他的散文流畅自然,很接近口语。他的喜剧吸取了人民的语言,有不少句子已成为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