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场面描写(写家乡打糍粑的作文急)

写家乡打糍粑的作文急!写家乡打糍粑的作文急!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打糍粑的习俗,因为糍粑象征着丰收、团圆和吉祥,也是送给客人的最佳礼......

打糍粑场面描写(写家乡打糍粑的作文急)

写家乡打糍粑的作文急!

写家乡打糍粑的作文急!
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打糍粑的习俗,因为糍粑象征着丰收、团圆和吉祥,也是送给客人的最佳礼品。
别看糍粑小小的一个,做出来可不容易。首先,把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以上;接着把米放进木桶中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米饭放入机器中搅拌成泥;再在干净的容器上洒上干米粉,把搅拌成的泥放在容器上揉搓,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放在有印花的圆圆的模具里压一压,等压出形了再把它倒出来,这样,一个糍粑就做好了,如果觉得不好看,还可以在糍粑中间用可食用的红色色素点上几点。这时,你肯定想吃了吧?可是还不能吃,还要放阴凉干燥处风干,风干后放在水中泡起来,就能保存上几个月。做糍粑也是聚会的好时机,大人们不停地忙碌,小孩子也不闲着,忙来忙去地帮大人拿东西,这个场面可真是热闹得无法形容。
糍粑做好了就要吃了,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煮着吃、蒸着吃、煎着吃等等,其中最过瘾的就是烤着吃了。冬天的湖南很冷,一家人经常在火炉旁坐着烤火,在火炉上搭个铁架子,把糍粑放在铁架子上烤,烤糍粑时火不能太大,要不就会只把外皮烤焦,而里面还是硬的,要慢慢地烤,不停地翻,不能太急,等到糍粑胀得像个包子时就烤熟了,如果你要吃甜的,可以在糍粑里加些糖,这时你也不能急于下口,要不会烫到口舌的。咬一口糍粑,那真是里软外香,色香味俱全,让人百吃不腻。

请大家给我写一篇打糍粑的作文,高人们

一转眼又是岁末了。不大注重形式的城里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天天像过年”的好日子。我走过热闹非凡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我眼前晃过。我那几近麻木的心却突然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愿望,再吃一回阿叔阿姑们亲手做的糍粑。
 
 我在乡下仅仅住过半年。对于城里孩子而言,那里除了山清水秀、牛羊满山的乐趣之外,最诱人的就是那些吃不尽的农家手工食品了。像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
蒸熟或烤着吃,还可以晒成红薯干,炸成红薯片。由于是乡间极普遍的一种农作物,一般各家都有地窖储藏收获的红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但糍粑就不一样。因
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竟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
  过去乡下过年是非常热闹的,在外的儿孙都会回来欢聚一堂。这个时候,各家才会蒸一桶上好的糯
米,用来打糍粑。打糍粑的工作一般都是傍晚开始进行,
当蒸熟的糯米被抬进堂屋,那里已经准备好了打糍粑的石窑,有一面鼓的大小。如白雪一般晶莹的糯米被倒进石窑,清香在屋中散发开来。阿叔们抡起了特制的木棰
——柄有一米多长——开始砸向窑内的糯米。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屋内的气氛却是热火朝天。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撞击声,糯米在木棰的起落中失去了原有的结
构,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大块洁白如玉的糯米团。它巨大的黏性使得阿叔们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提起木棰。我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在外地从教多年的老师了,没有
参与打糍粑。年轻力壮的阿叔们就脱了棉袄,穿着单衣,仍然挥汗如雨。我也跟在阿姑们身后,看她们收拾好一张又长又大的木板,接过阿叔们打好的糯米团,手脚
利索地把它分解成无数个小糯米团。有的包上豆沙,有的什么也不包,压平了,就成了圆圆的糍粑。刚打好的糍粑热乎乎的,可以直接吃。而我因为疑心糍粑里掺进
了阿叔们带着咸味的汗水,而不肯第一个尝味。那里,阿叔们又在打另一窑糍粑了。这样反复几个回合,木板上就搁满了成形的糍粑,等冷却以后,它们才变硬,就
可以储存了。各家都可以分到不小的分量。糍粑的吃法也很多样,可以放在炭火上烤软,那样的糍粑外壳被烤成金黄,很脆,里面却是松软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
味;也可以把糍粑切成小块和甜酒冲蛋一起煮熟,是不错的早餐;若还嫌不够味,索性来个油炸,就成搜趣网了又香又糯的糯米粑粑……一般糍粑都要吃到春节过后冬季结
束的时候。因为一年只打这么一次,所以那一两个月里,糍粑就是能令我们太快朵颐的惟一食品。
  离开乡下以后,每逢过年,还常常能收到阿叔阿姑托
人捎来的糍粑。而最近几年,阿公阿婆相继离世,阿叔阿姑也都渐渐老了,他们的晚辈则纷纷走出了大山,奔向外面的世界。打糍粑的热闹场面,不知道是否已成了
过去。每天面对着餐桌上的菜肴提不起半点胃口,却深切地怀念起家乡的糍粑来。这个春节,别的不吃也罢,吃不上阿叔阿姑们打的糍粑,才是我最深的遗憾。

制作糍粑的过程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因地方差异,有的也用竹来代替)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
糍粑,是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糯米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而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加馅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如果将舂烂至胶状的糍粑趁热压成大的圆饼,就要在冷却后不久,用锋利的菜刀将大圆饼切成小块(2cm*6cm*10cm左右)。因为未完全冷却切时粘刀,冷却太久过于坚硬,切时就很费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压圆饼,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糍粑
土豆具体做法:土豆刮皮,清洗干净后,用蒸笼大火蒸煮熟烂后,放置阴凉通风处让其余温和水蒸气散发后,再快速倒入特制的石槽里,人工用木质的锤子捣至细腻均匀,有很多气泡产生,最后用铲子盛到盆里,依据不同地区的饮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陕西陕南一些地方会勾兑浇洒一些汤汁(北方),口味爽滑,细腻,相对于糯米较易消化吸收,还可以吸脂减肥,可谓是人间美味。
湖南糍粑:首先,将糯米淘洗干净。原先,要将米挑到很远的井里去淘洗,因家里没有这么多的水来洗。后来,家里都打了井,也就省了这份挑米的力气。但我发现,老家一些有力气的人仍然舍近求远,宁愿挑着米去离村很远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里水质好,淘洗起来更方便的缘故吧! 将洗好的糯米沥干水后,在一口大铁锅上置一木甑,待锅里的水烧开后,再将米舀进热气腾腾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时,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时间,然后就准备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将石碓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打粑,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吃的时候就咯嘴了。 还有,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的。我成年刚学打糍粑时,不是将木槌打在对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场糍粑打下来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 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砸打后,将打烂的糯米饭从石碓里抠出来,女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绺糍粑捏起来。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但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几捏几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练,不但捏不圆,而且半天捏不成一个。捏糍粑中要不时在手上搽些黄油和蛋黄,这样不会粘手。 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小孩子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时,糍粑就算做成了。 当然,打糍粑时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还能不时吃上一坨糯米饭,当大人们将打出来的糯米饭倒入石碓之际,这时,贪吃的孩子们便会蹿过来抓一把在手,然后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也会乘大人们不注意,偷吃刚打好还温热柔软的糍粑。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都是小时候过年有味的事。

请大家给我写一篇除夕和打糍粑的作文,多谢了,拜托了

一转眼又是岁末了。不大注重形式的城里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天天像过年”的好日子。我走过热闹非凡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我眼前晃过。我那几近麻木的心却突然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愿望,再吃一回阿叔阿姑们亲手做的糍粑。
 
 我在乡下仅仅住过半年。对于城里孩子而言,那里除了山清水秀、牛羊满山的乐趣之外,最诱人的就是那些吃不尽的农家手工食品了。像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
蒸熟或烤着吃,还可以晒成红薯干,炸成红薯片。由于是乡间极普遍的一种农作物,一般各家都有地窖储藏收获的红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但糍粑就不一样。因
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竟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
  过去乡下过年是非常热闹的,在外的儿孙都会回来欢聚一堂。这个时候,各家才会蒸一桶上好的糯
米,用来打糍粑。打糍粑的工作一般都是傍晚开始进行,
当蒸熟的糯米被抬进堂屋,那里已经准备好了打糍粑的石窑,有一面鼓的大小。如白雪一般晶莹的糯米被倒进石窑,清香在屋中散发开来。阿叔们抡起了特制的木棰
——柄有一米多长——开始砸向窑内的糯米。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屋内的气氛却是热火朝天。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撞击声,糯米在木棰的起落中失去了原有的结
构,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大块洁白如玉的糯米团。它巨大的黏性使得阿叔们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提起木棰。我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在外地从教多年的老师了,没有
参与打糍粑。年轻力壮的阿叔们就脱了棉袄,穿着单衣,仍然挥汗如雨。我也跟在阿姑们身后,看她们收拾好一张又长又大的木板,接过阿叔们打好的糯米团,手脚
利索地把它分解成无数个小糯米团。有的包上豆沙,有的什么也不包,压平了,就成了圆圆的糍粑。刚打好的糍粑热乎乎的,可以直接吃。而我因为疑心糍粑里掺进
了阿叔们带着咸味的汗水,而不肯第一个尝味。那里,阿叔们又在打另一窑糍粑了。这样反复几个回合,木板上就搁满了成形的糍粑,等冷却以后,它们才变硬,就
可以储存了。各家都可以分到不小的分量。糍粑的吃法也很多样,可以放在炭火上烤软,那样的糍粑外壳被烤成金黄,很脆,里面却是松软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
味;也可以把糍粑切成小块和甜酒冲蛋一起煮熟,是不错的早餐;若还嫌不够味,索性来个油炸,就成了又香又糯的糯米粑粑……一般糍粑都要吃到春节过后冬季结
束的时候。因为一年只打这么一次,所以那一两个月里,糍粑就是能令我们太快朵颐的惟一食品。
  离开乡下以后,每逢过年,还常常能收到阿叔阿姑托
人捎来的糍粑。而最近几年,阿公阿婆相继离世,阿叔阿姑也都渐渐老了,他们的晚辈则纷纷走出了大山,奔向外面的世界。打糍粑的热闹场面,不知道是否已成了
过去。每天面对着餐桌上的菜肴提不起半点胃口,却深切地怀念起家乡的糍粑来。这个春节,别的不吃也罢,吃不上阿叔阿姑们打的糍粑,才是我最深的遗憾。
 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每一年的除夕夜都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唯有去年的除夕夜,是外婆和外公陪我们一家人过的。
  那天,当妈妈欣喜的告诉我,外婆和外公要来我家过年时,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外公、外婆很疼我,所以每次都会给我买来好多吃的。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外公和外婆。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为我买了我喜欢吃的零食,我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真是无忧无虑。我想:如果每一天都这样就好了。
  不知不觉中,太阳公公下班了。月亮姐姐带着小星星们在天空中做游戏。这时爸爸说:“该包饺子了!”说着,爸爸把准备好的面团和馅儿放在桌子上,外公、
外婆还有妈妈围了过去,边谈笑着边包着饺子,我也想包饺子,便凑上去,想外婆讨教,我先把饺子皮放在手心,用筷子夹了一点馅儿,放在饺子皮的中间,然后,
把两边用手捏在一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觉得包饺子很有趣。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饺子也包好了。
我的头上留下了汗珠,我情不自禁的用手去擦汗,谁知外婆看了我,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爸爸、妈妈、外公也笑的前仰后合,我这下急了:“你们笑什么呀!”你
去照照镜子吧!我想,照镜子干嘛?但当我来的镜子前时,自己也“扑哧”一声笑了,因为刚才擦汗时,我忘记手上还粘着面粉,所以,弄的满脸都是。我都变成小
面人了啦!我想:这回可让他们看笑话了。不行,我得报复他们一下,刚才妈妈笑的最凶,复仇对象就是她啦!我悄悄的把一些面粉放在手心里,然后满脸坏笑地对
妈妈说:“妈妈你过来。”当妈妈走过来时,我用拿着白面的手去摸妈妈的脸,她也变成了面人,可是她不但全然不知,还以为我是在跟她亲近呢!我和外婆、外公
还有爸爸笑了起来。而妈妈知道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爸爸。
  一阵阵笑声洋溢在温暖的小屋里,接着我们又看了晚会、吃了饺子。
  去年的除夕夜真是令我难忘!

描写民族风俗的作文

请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www.souquanme.com;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转载的 回答者: 可可小瓶 | 二级 | 2011-3-13 20:43
过大年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除夕, 人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 “年” 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 “年”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 “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
每年过年前,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三十日,人们把这段时间叫做“小年” 。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象征新一年的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晚上 12 点,也就是新年刚刚来到,每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过年才算真正结束了 回答者: u虹虹 | 三级 | 2011-3-14 19:11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搜趣网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搜趣网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回答者: 林风好囧 | 一级 | 2011-3-15 19:13
民族风俗
安陆市实验小学六(8)班
在这个宽广的世界里,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在这个中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其中,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回族,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今天我就敞开心扉,把我们回族的风俗大声宣扬,让每个民族都和睦相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边的更加美好,更加迷搜趣网人。
我的家乡,宽大辽阔,风景优美,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门,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学经,女孩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好象自己比谁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继承人,老阿訇对我们十分严格,一天有五番礼拜,跟阿訇学,学会了就自己独自做礼拜,姑娘一到十八岁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我们那里的人非常爱果树,每逢种树的时间一到,人们就开始栽树了,之所以我们那里的风景美是因为人们非常爱种树,家家院里的红彤彤的苹果好象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似的。
虽然白天天气好,但到夜晚,天气好象一时变下脸来一样,狂风就随处逗留,使人们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们非常和气,非常乐观,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会对你彬彬有礼。只要谁家生小孩,第三天就会给孩子取个家名,要请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来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人们大口大口的吃,一点也不拘束,一点也不羞涩,只有吃饱,主人们才会痛快,人们爱鸽子,认为各自是吉祥鸟,所以人人家里养的鸽子非常俊俏。人们在家中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在外心情舒畅,悠闲自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乐乐,这就是我们民族风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开心。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