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婚姻诗的文化内涵
宋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由此可见,歌咏爱情是《诗经》创作的重要主题。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里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诉语;有相爱男女之间的热烈、激情;也有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先秦时期礼教初设,礼教的兴起使得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占据人们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充满禁锢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自由的。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留影响尚存在,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略微宽松的社会环境也给予了男女感情发展的土壤。 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中爱情诗最主要的部分。如《邶风?静女》中就描绘了男女相会的恋爱场景:“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写了相恋的男女幽会的场景,从男方的视角表达了对女子美好的德行以及美丽的外表的称颂,使得一位活泼善良的女子形象跃立于前。而诗中也句句体现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表现出男子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整首诗都透露着热烈欢快、真挚动人的情感。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男女情投意合的美好,也描写了在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惆怅,如《郑风?遵大路》中就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作刻画了相恋多年的男女,男子反目离开,女子抓住男子的gyXEzHakwi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场面。整首诗没有头尾,只刻画了这么一个场面,但却活灵活现,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对男女正在路边拉扯,大片的留白寄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这首诗有着意味绵长的风韵。《诗经》中的爱情诗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内容,还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如《周南?关雎》表露了男子对一个“淑女”的日夜思念;《王风?木瓜》体现了男女之间对对方深情的心意的报答;如《曹风?候人》反映了女子苦苦的单相思等。《诗经》中的丰富多彩的爱情诗,生动的再现了先秦时代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质朴而又自由的民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精神文化发展初期的面貌
诗经里婚礼习俗
1. 内婚制
"内婚制",就是群婚中的血缘婚,是同一血缘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诗经》所处时代正是我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搜趣网阶层社会一个过渡性时期,血缘的内婚制已基本上瓦解,而比较落后的蛮夷之国如楚、齐等国的贵族,仍然保存着这一风俗。诗经中的《南山》就是内婚制这种特殊婚姻制度的反映,从诗中能够读出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妹文姜之间的恋情。
齐国统治者将手工业作为立国之本,所以一边鼓励发展农业,另一边组织妇女从事织作。妇女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就有不出嫁的习俗和自由,但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象,,包括自己的兄弟在内。齐国当时的一种婚俗是长女不嫁,因为这些长女能够自力更生,但根本原因是当时贵族间流行"内婚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2. 媵婚制
"媵婚"是西周时出现的一种陪嫁制婚姻形态,指新娘出嫁时,必须以这位新娘的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嫁。其陪嫁人员也有明确的次序,新娘有妹妹者,必须以新娘的妹妹陪嫁,新娘没有妹妹者,则必须以新娘的侄女陪嫁,妹妹、侄女均没有者,则以新娘的侄子陪嫁。
天子娶妻,必须有三个诸侯国均送女陪嫁天子之妻,而且每个诸侯国必须要有三个女子陪嫁,加上天子之妻所在国的陪嫁女子,就有十二个女子陪嫁。这种媵婚制度显然违反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西周、春秋时期却也已经制度化。
探究其原因,首先,这种"媵婚"制是原始的群婚制和西周以来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结合的产物。同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增大,地位提高,对女子就有了诸多限制,要求自己的妻子绝对忠于自己。但丈夫掌管家庭的财产大权后,却可以拥有多名配偶,逐渐形成一夫多妻制度,春秋时期的"媵婚"搜趣网;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其次是宗法制度的影响。西周以来,血缘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财产的继承权在自己的血缘内顺利代代相传。媵婚制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嫡长子继承制这种血缘传承制度的顺利实施。
媵婚制这种婚姻形态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韩奕》这首诗就描写了韩侯娶妻时,陪嫁的女子多得像彩云一样,紧紧跟随他的后面,也表明了诸侯地位显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3. 收继制
"收继制"也叫"烝报收继制"。因实行收继制时要祭祀祖先,以希望在心灵上得到安慰,故此称。
"烝婚"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婚"是指兄长或者叔叔死后,弟弟娶寡嫂,侄子娶婶母。也就是说寡居的妇女可以由原丈夫的亲属收娶为妻子。
诗经中《墙有茨》云:"墙有茨,不可埽也。"收继制是在当时社会被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家庭制度,是符合周代当时道德的婚姻形式。
首先,这是家族或国家立宗种与繁殖人口的需要。在宗法礼制社会里,男女婚姻宗旨就是传宗接代,维持本宗族人口的繁衍,后继有人。另外,这是外交、政治联盟的需要。春秋时期,称雄争霸,此起彼伏,为巩固本国的地位,国与国之间往往以婚姻为手段,建立联盟以提高增强国家地位。
《诗经》体现的古代婚姻爱情观念
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观念
《诗经》中谈到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诗篇很多。首先是与男女相遇、约会有关的诗。如《郑风野有蔓草》篇中讲一对男女在野外因邂逅而产生了恋情。
其次是表达自由与相思。《鄘风柏舟》记载了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喊。《诗经》中的第一篇《雎鸠》描写某一男子对一女子的相思之情。恋爱是自由的,如果一方不中意对方,也可以拒绝,如《诗经召南》中的《行露》篇就描写了一位女子拒婚时的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搜趣网俗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
《诗经》时代是礼乐时代,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婚礼则是礼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男女到了合适的婚嫁年龄,要由媒人介绍。《诗经》中不同诗歌都表达了对媒人的重视。如《卫风氓》篇中就有因为没有良媒,所以不能成婚的情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除了媒人之外,父母的态度也是婚姻是否能成的关键。《齐风南山》篇中讲娶妻时应当么办,"必告父母。"《郑风•将仲子》也有类似描写,这首诗细腻的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她不能主gyXEzHakwi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向爱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诗经》中存在的婚姻爱情观念,反映了婚姻和恋爱自由,男女间可以不受干扰的恋爱,但不得不说同时也存在着婚姻由父母长辈做主的现实。两种观念看上去矛盾,但实际上共存。
这种矛盾,也反映出西周至春秋时社会发展的复杂。周王朝实行教化,所以婚姻由长辈做主这种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民间有原始社会的遗风和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能,就使自由婚姻的情况出现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三、"门当户对"观念
"门当户对"就是指男子和女子出身要一致,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
《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并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贵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贵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门当户对。
《卫风•硕人》先从庄姜的身世写起,体现她的身份与卫侯相配。
四、"嫁娶及时"观念
古人对于婚期、婚时、婚龄都是颇为讲究的。《卫风•氓》中"秋以为期"就是说女子与氓约定以秋天为婚期。《邶风•匏有苦叶》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也说明婚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是收获之后较为空闲的日子,并且此时人们经济上相对宽裕,因此选择在秋冬时节举行婚礼是合乎情理的。
在周代,男子的适婚年龄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而女子的适婚年龄在十五到二十之间。实际上,当时人们普遍实行早婚,因为早婚才可早育以繁衍后代增添劳动力。因此当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亲友就要开始为其婚事做准备,而未婚男女也会抓紧时机寻找意中人。
《诗经》中《召南•摽有梅》篇便是最好的证明,诗篇写待嫁女子见梅子成熟落地,感叹青春去不复返,希望有男子能勇敢地向自己求婚。
"内婚制",就是群婚中的血缘婚,是同一血缘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诗经》所处时代正是我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搜趣网阶层社会一个过渡性时期,血缘的内婚制已基本上瓦解,而比较落后的蛮夷之国如楚、齐等国的贵族,仍然保存着这一风俗。诗经中的《南山》就是内婚制这种特殊婚姻制度的反映,从诗中能够读出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妹文姜之间的恋情。
齐国统治者将手工业作为立国之本,所以一边鼓励发展农业,另一边组织妇女从事织作。妇女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就有不出嫁的习俗和自由,但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象,,包括自己的兄弟在内。齐国当时的一种婚俗是长女不嫁,因为这些长女能够自力更生,但根本原因是当时贵族间流行"内婚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2. 媵婚制
"媵婚"是西周时出现的一种陪嫁制婚姻形态,指新娘出嫁时,必须以这位新娘的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嫁。其陪嫁人员也有明确的次序,新娘有妹妹者,必须以新娘的妹妹陪嫁,新娘没有妹妹者,则必须以新娘的侄女陪嫁,妹妹、侄女均没有者,则以新娘的侄子陪嫁。
天子娶妻,必须有三个诸侯国均送女陪嫁天子之妻,而且每个诸侯国必须要有三个女子陪嫁,加上天子之妻所在国的陪嫁女子,就有十二个女子陪嫁。这种媵婚制度显然违反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西周、春秋时期却也已经制度化。
探究其原因,首先,这种"媵婚"制是原始的群婚制和西周以来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结合的产物。同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增大,地位提高,对女子就有了诸多限制,要求自己的妻子绝对忠于自己。但丈夫掌管家庭的财产大权后,却可以拥有多名配偶,逐渐形成一夫多妻制度,春秋时期的"媵婚"搜趣网;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其次是宗法制度的影响。西周以来,血缘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财产的继承权在自己的血缘内顺利代代相传。媵婚制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嫡长子继承制这种血缘传承制度的顺利实施。
媵婚制这种婚姻形态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韩奕》这首诗就描写了韩侯娶妻时,陪嫁的女子多得像彩云一样,紧紧跟随他的后面,也表明了诸侯地位显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3. 收继制
"收继制"也叫"烝报收继制"。因实行收继制时要祭祀祖先,以希望在心灵上得到安慰,故此称。
"烝婚"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婚"是指兄长或者叔叔死后,弟弟娶寡嫂,侄子娶婶母。也就是说寡居的妇女可以由原丈夫的亲属收娶为妻子。
诗经中《墙有茨》云:"墙有茨,不可埽也。"收继制是在当时社会被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家庭制度,是符合周代当时道德的婚姻形式。
首先,这是家族或国家立宗种与繁殖人口的需要。在宗法礼制社会里,男女婚姻宗旨就是传宗接代,维持本宗族人口的繁衍,后继有人。另外,这是外交、政治联盟的需要。春秋时期,称雄争霸,此起彼伏,为巩固本国的地位,国与国之间往往以婚姻为手段,建立联盟以提高增强国家地位。
《诗经》体现的古代婚姻爱情观念
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观念
《诗经》中谈到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诗篇很多。首先是与男女相遇、约会有关的诗。如《郑风野有蔓草》篇中讲一对男女在野外因邂逅而产生了恋情。
其次是表达自由与相思。《鄘风柏舟》记载了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喊。《诗经》中的第一篇《雎鸠》描写某一男子对一女子的相思之情。恋爱是自由的,如果一方不中意对方,也可以拒绝,如《诗经召南》中的《行露》篇就描写了一位女子拒婚时的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搜趣网俗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
《诗经》时代是礼乐时代,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婚礼则是礼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男女到了合适的婚嫁年龄,要由媒人介绍。《诗经》中不同诗歌都表达了对媒人的重视。如《卫风氓》篇中就有因为没有良媒,所以不能成婚的情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除了媒人之外,父母的态度也是婚姻是否能成的关键。《齐风南山》篇中讲娶妻时应当么办,"必告父母。"《郑风•将仲子》也有类似描写,这首诗细腻的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她不能主gyXEzHakwi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向爱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诗经》中存在的婚姻爱情观念,反映了婚姻和恋爱自由,男女间可以不受干扰的恋爱,但不得不说同时也存在着婚姻由父母长辈做主的现实。两种观念看上去矛盾,但实际上共存。
这种矛盾,也反映出西周至春秋时社会发展的复杂。周王朝实行教化,所以婚姻由长辈做主这种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民间有原始社会的遗风和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能,就使自由婚姻的情况出现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三、"门当户对"观念
"门当户对"就是指男子和女子出身要一致,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
《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并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贵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贵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门当户对。
《卫风•硕人》先从庄姜的身世写起,体现她的身份与卫侯相配。
四、"嫁娶及时"观念
古人对于婚期、婚时、婚龄都是颇为讲究的。《卫风•氓》中"秋以为期"就是说女子与氓约定以秋天为婚期。《邶风•匏有苦叶》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也说明婚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是收获之后较为空闲的日子,并且此时人们经济上相对宽裕,因此选择在秋冬时节举行婚礼是合乎情理的。
在周代,男子的适婚年龄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而女子的适婚年龄在十五到二十之间。实际上,当时人们普遍实行早婚,因为早婚才可早育以繁衍后代增添劳动力。因此当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亲友就要开始为其婚事做准备,而未婚男女也会抓紧时机寻找意中人。
《诗经》中《召南•摽有梅》篇便是最好的证明,诗篇写待嫁女子见梅子成熟落地,感叹青春去不复返,希望有男子能勇敢地向自己求婚。
诗经中反应爱情与婚姻的诗歌
首先表现为反映男女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其间充满了对爱情生活的真挚情感。《周南关雎》就是写青年男子对所恋女子的爱慕之情。全诗共五章,前三章重在表现这位青年对淑女的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后二章想像假如和她在一起,一定会“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再如《召南野有死廉》:野有死廉,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檄,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悦兮,无使龙也吠。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如玉”的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的细节,表现出了主人公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该诗也是东周时代男女相恋野合风俗的反映,死廉、白茅既是场景又是猎取情爱的象征。正因为两情相悦,所以才有了幽会的场面。如《邮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黝霸。静女其姿,贻我彤管。形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询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描述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因姑娘久久不出现,男子急得抓耳挠腮、脚躇彷徨。原来是姑娘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而当姑娘送他定情之物时,他又爱不释手。诗中把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得生动细腻、富有情趣。《郑风子衿》则写-位女子在城墙上等候情人约会时的心境。起始两章是这位女子对情人的抱怨和责问,在第三章中女子直率地倾诉了渴望之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真挚感人。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编衣綦巾,聊乐我员。”
尽管东门之外美女如云,诗人却并不动心,他所钟情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抱有坚定而执著的信念,所以才会在爱情遇到挫折时发出强烈的誓辞:“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郁风柏舟》)从中表现了主人公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了婚姻自由而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婚恋诗中反映夫妻和谐生活内容的代表作品有《周南桃天》和《郑风女曰鸡鸣》。前者由“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写出了新娘的年轻美丽,并祝愿她出嫁后能够与夫家和睦相处。而后者则借夫妇天亮前在床上的一段对话,生动地表现了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以及夫妻间的温柔缠绵。
但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家庭生活并不是都那么如意,尤其是女子经常会有不幸的命运。《邶风绿衣》中“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如玉”的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的细节,表现出了主人公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该诗也是东周时代男女相恋野合风俗的反映,死廉、白茅既是场景又是猎取情爱的象征。正因为两情相悦,所以才有了幽会的场面。如《邮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黝霸。静女其姿,贻我彤管。形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询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描述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因姑娘久久不出现,男子急得抓耳挠腮、脚躇彷徨。原来是姑娘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而当姑娘送他定情之物时,他又爱不释手。诗中把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得生动细腻、富有情趣。《郑风子衿》则写-位女子在城墙上等候情人约会时的心境。起始两章是这位女子对情人的抱怨和责问,在第三章中女子直率地倾诉了渴望之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真挚感人。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编衣綦巾,聊乐我员。”
尽管东门之外美女如云,诗人却并不动心,他所钟情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抱有坚定而执著的信念,所以才会在爱情遇到挫折时发出强烈的誓辞:“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郁风柏舟》)从中表现了主人公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了婚姻自由而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婚恋诗中反映夫妻和谐生活内容的代表作品有《周南桃天》和《郑风女曰鸡鸣》。前者由“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写出了新娘的年轻美丽,并祝愿她出嫁后能够与夫家和睦相处。而后者则借夫妇天亮前在床上的一段对话,生动地表现了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以及夫妻间的温柔缠绵。
但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家庭生活并不是都那么如意,尤其是女子经常会有不幸的命运。《邶风绿衣》中“心之忧矣?曷维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