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核桃酥(形容桃酥好吃的句子)

核桃酥成品成色如何怎样描述成色焦黄焦黄的,看起来就很酥,外观很好看,看起来就很有食欲形容桃酥好吃的句子1、小白第一次做的桃酥就是样子,差了一点,......

描写核桃酥(形容桃酥好吃的句子)

核桃酥成品成色如何怎样描述

成色焦黄焦黄的,看起来就很酥,外观很好看,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形容桃酥好吃的句子

1、小白第一次做的桃酥️就是样子,差了一点,少油少糖。
  2、最近迷上了烹饪川菜,经一四川朋友传授做了盘口水鸡,虽然忘了灵魂花生米,但辛先生还是觉得很好吃。
  3、肉夹馍,白馍松松软软,肉鲜嫩多汁,真扛饿。
  4、电饭锅做的蛋糕,味道还不错,就是外形肿么这么难看。
  5、自制美食,自己做的油条和豆浆还有双皮奶。
  6、自制美食,简陋版的舒芙蕾这味道真的是老棒了。
  7、一场疫情,成就了我的厨师练成之路,自制美食。
  8、被投食的快乐,美味的食物真的能让人变开心呐。
  9、最近朋友圈尽是晒自己做蛋糕的,看起来挺香。大佬们,能给我留一块不?我也想吃蛋糕!
  10、看了些美丽的照片,呼吸了新鲜的冷空气,自制了美食,插了花,总算没有辜负休息的一天。
  11、蛋糕。麻辣烫。酒酿。在家日常做饭的美厨娘。
  12、充分利用空闲时刻去发挥自己的厨房技能,美味简单的家常菜。
  13、面包新鲜出炉,自己做的安全卫生。
  14、家里没有擀面杖就用保鲜袋卷,皮薄馅多个人感觉蒸的比煎的会好吃一些。
  15、揉面到上锅,用了好几个小时八个小笼包,四种馅料,还是酸菜的最好吃!
  16、如果想在20分钟内搞定一款下午茶点心,那就选桃酥吧。
  17、自制贝果,PIZZA,锅贴,凉皮,虾饺,蛋糕,这段时间成就了多少厨神呢?
  18、万能的手抓饼!!苹果派做出来了,酥酥脆脆真的不够吃。
  19、我们也做了荞蛋糕,非常松软香甜,自制可口美食是宅家的乐趣啊。

怎样写玛丽苏文?

第一,妈力酥文的主人公一定要有个超过十五字的中西混杂,古今结合的名字!!!这点十分重要。
并且名字里最好是带有些很美丽,很飘逸的字,比如,雪,恋,蝶,澈,雅,月,紫,梦,星,凌,灵,樱。。。。。。。等等等等,只要你看到了那么几个美丽的字,不要管到底念不念的通顺,饶不饶舌,符不符合逻辑,你给安上去就对了!
比如公主中的代表人物——小恋公主,她所创造的人物——月咏`冰晶蝶凌`Q`紫梦雪雅殇血。【很抱歉,为湿现在还不会顺溜的念出这个名字】殇?血?这不是和死亡与悲伤有关么?关你P事啊!好听不就行了!管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而且名字能长则长,最好带有一些符号,至于怎么读出来,这就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了。
继续说,名字里一定要有英文,不能一次插一串,要在中文汉字中间插着用,这样才能显出来是文化,是内涵,是国际友人用的,这是地位的象征,一定不能少了,记住了?
第二个,就是主人公的性别年龄问题。当然,性别不要说,一定是女的啦,对吧。你说要是个男的,还怎么写得下去啊。。。什么?就算是正太也不行!一定要萝莉!除非那孩子有变性倾向。。。(除非你要写汤姆苏我也不阻拦)
还有就是年龄,我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了,年龄一定要控制在14岁以下!不然那就不够萝莉,不够玛丽了!!!
你说你要写个十五岁的?哎哟喂,那在玛丽苏文中你已经是到了更年期的欧吉桑了!还想要什么玛丽苏?核桃酥还差不多!
其实这也是有科学原因的,到了青春期以后人们会因为痘痘啊,什么的显得非常搓(不信你观察观察初中生和小学生哪个更好看)
第三个,就是身高,体重和身材。这个直接写成了一首诗
身高不超一米八,
不然不是小御姐。
体重不能太重滴,
三十公斤以内滴。
三围绝对要惹火,
胸围起码要有C。
掌握七绝小诀窍,
玛丽苏文没问题!
虽然14岁之内C杯不太可能,但咱们写的是什么?玛丽苏文!玛丽苏文中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第三个,就是主人公的背景和家庭成员。不知道为什么,一般来说玛丽苏文中的主角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大概是她的父母的计划生育抓得很牢,所以,你只要写好老爸老妈的身份就行了。
这个身份嘛,据我观察,父亲是世界富豪前三名都还算是穷的,世界首富是正常的,不然哪里有钱给主角买南非钻石,意大利牛皮,中国丝绸,黄金,白银,赤铜,黑铁。。。。。等等等等高贵材料做成的衣物呢?反正呢,往越牛X写越好。最好就是打个喷嚏日本就富士山喷发,咳嗽一下太平洋沿岸就发生大地震,就连不经意的放个屁,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都会产生龙卷风的这种耶稣型人物。
至于妈妈呢,就算没有爸爸那么牛X,最起码也是在她所在的领域里是个传奇人物,比如世界级顶尖的舞蹈家啊,歌唱家啊,艺术家啊,科学家啊,作家啊,军事家啊,化学家啊。。。一系列XXOO家,任君选择,如果你觉得不够牛,孩子,你还可以把她写成是十项全能的达芬奇式的天才人物,比如不仅舞蹈比得上佛朗明哥,音乐也是钢琴过十四级,还精通竖琴,横琴,二胡,三胡。。。甚至在物理方面也是发现了与相对论齐名的相反论。。。
并且有一点要切记啊,父母还得是世界第一的美男子和美女啊,不然如果长的是哥斯拉的模样,这么会有主人公这种回眸一笑百媚生不如死,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三笑小强哥哥不想活的容貌呢?如果排除基因变异的可能性,我就只有怀疑是她的妈妈不忠了。。。
NO.1智商学历篇
这个绝对是要怎么夸张怎么写。比如智商高达100000000000000Xn倍,人类史上最聪明的人物啊,牛X到气死牛顿,气活爱因斯坦,让列奥纳多达芬奇都恨不得自己从未出生过的这种天才人物。
比如还在子宫里面时就学会了唐诗三百首,一出生就精通中文,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古埃及语,越南语,中东语,酸雨,硫酸雨,浓硫酸雨。。。三岁高中毕业,六岁牛津大学博士后,十岁获得一系列诺贝尔医学奖,文学奖,化学奖,脑残奖,一拖拉机的居里夫人都比不过她。到了十一岁之后,便已经超越了神的存在。。。
那位戴墨镜的童鞋有什么疑问?你说你三岁中文都说不清楚?欧买雷帝嘎嘎,你怎么能够和我们的公主相并论!!!我都说了,她们是来自于NC萝莉销魂公主星球,根本就不是地球人!你能和她们比吗?再说,人家的父亲可是耶稣!你爸爸就是个普通的地球人!档次都不一样!懂??
【其实老湿很庆幸,这种公主幸好永远都不超过十四岁,不然等她成年的时候,可能地球已经被她毁灭。。。】
举一点关于上面智商学历的例子
以前看过一篇文MS素一岁哈佛大学毕业= =
我以前看过的更离谱,居然是双博士,剑桥毕业,可分数居然只有100……作者究竟知不知道,剑桥的满分是4位数呢?……雷得我内里外嫩的……汗死我了……
NO.2 外貌描写篇之头发篇
有着世界第一美貌的父母,主人公长得绝对不一般!因为这是妈力酥文,因为你是萝莉公主,所以!首先!你必须得有一头最起码齐腰的飘飘长发~~光滑柔顺无头屑是最低要求。【每天要记得用飘柔,注意最好是罗志祥代言的那种哟!】
哟,童鞋,你说头发最好是什么颜色?啧啧,你可是问到重点了!没错,头发的颜色十分重要。其实吧,这头发最好要会变色!生气时是这种颜色,开心时是那种颜色,尤桑时是另一种颜色,比如说,小恋公主生气的时候头发是牛屎黑啊,开心的时候是狗屎黄啊,尤桑的时候是鸭屎绿啊。。。只要你喜欢什么颜色,你就给它变什么颜色!越五光十色越好!变成霓虹灯也不要紧!要知道,这点可是高贵公主们的独特标记啊!
如果你的头发只有一种颜色,那老湿建议你最好把它写成什么梦幻紫啊,银白啊,琉璃色啊等等稀有的色彩,不要介意写成银白色别人会分辨不清你的年龄,我们的这种黑发对于公主们来说实在是俗透了!!就算被人当成老啊嬷,也要坚持自己的高贵发色!
还有原创颜色的!玛丽苏的世界无奇不有!来,创造属于你的发色!
NO.2 外貌描写篇之眼睛篇
都说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作文妈力酥公主,眼睛的部位描写绝对不能一笔掠过!什么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啊就没了的童鞋应该拖出去被罚种蘑菇!
首先是眼睫毛。要成为一个人见人爱,我见犹怜的公主,眼睫毛的长度绝对不能低于十公分,最好眨一下眼睛都要带出一股强气流啊。
还有,公主要有一双直径不低于两厘米的闪亮瞳孔,不然怎么能放出两百万伏特高压电流雷倒众生呢?对吧?
同样的,瞳孔的颜色也不能寻常。不要说什么黑色显得深邃,智慧,在公主那里,如果你是最普通的黑色,她们会认为你是从哪个山卡拉里转出来的土包子。眼睛不仅要是稀有的金色银色鸡屎色,它还是一样要会变色!生气的时候是什么颜色?开心的时候是什么颜色??尤桑的时候是什么颜色???不要怀疑公主的基因有毛病或者美瞳换得太频繁,每一个公主都是彩虹仙子啊!至于你信不信,反正老湿就信了。。。
如果你是在是懒得变色,那最起码两只瞳孔的颜色绝对不能一样!比如一红一黑,一金一银,一白一蓝。。。老湿比较喜欢一黄一绿,因为这美好的颜色总会让人想起两种美好的植物——至于是哪两种植物。。。为湿还要明说吗?
PS:综上所说,公主大人的眼睛其实就是E.T的瞳孔加上彩虹的变幻。。。
NO.2 外貌描写篇之皮肤篇
公主的皮肤描写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试想一下,容你长着柳叶眉,葡萄眼,樱桃小嘴一点点,身上的皮肤却像是蛤蟆精附身一样,谁会爱上你呢?大白天的,也会吓死钟无艳的,亲
再说,放眼望去,无论是小恋公主,小蝶公主,还有新鲜出炉的淇淇公主,哪一个人的皮肤不是肤若凝脂,吹弹可破啊!小恋公主的,皮肤如冰凌般洁白。咦,有同学说冰凌不是半透明的吗?蠢货!孺子不可教也!半透明的不正是说明了公主大大的皮肤肤若凝脂吗?
小蝶公主的,她的皮肤雪白如雪,白里透红,欧漏!多么的诱人啊,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啊!
还有淇淇公主的,啧啧,那更是非比寻常啊!她的皮肤居然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白皙诱人!走在阳光下就有一种好刺眼好刺眼的感觉有木有啊!亲!!唉哟,老湿都被亮瞎了狗眼啊!
至于那些说太白了想得白血病一样,皮肤那么亮是不是通电了的同学,老湿只想问一下,你还想不想写妈力酥文!你还想不想超越各位公主了!!还是不会写的同学,老师给示范一下。。。恩,宫珠纱碧H菊花初雪妲皇刮AND涡乐歌嚓公主殿下的皮肤宛如夜空中的绽放的烟花,闪闪发亮。。。懂了吗?
NO.2 外貌描写篇之服装篇
身为一个萝莉,一个不寻常的萝莉,公主大人的衣服是绝对不能马马虎虎滴!!
牛仔裤?卡擦!
校服?卡擦!!
短裤?卡擦!!!
T恤?卡擦卡擦卡擦!!!
总而言之,我们平常人出街所穿的衣服统统不能要!你说,哪个萝莉公主会穿着短裤T恤满街跑??萝莉公主必要着装便是,噔噔噔噔——裙子!!
裙子,是萝莉公主的永远着装。你想想,我们伟大的宫珠纱碧H菊花初雪妲皇刮AND涡乐歌嚓公主殿下(下面简称纱碧公主),远远的从阳光那边缓缓走来,短裙飘飘。突然,一阵小微风吹过,短裙就这样飘起来~~纱碧公主脸一红,膝盖微弯,双手试图盖住飘扬的裙摆,娇嗔道:“讨厌~~~~~~”
欧漏,何等的春光无限啊!你说说,短裤飘得起来吗!难道你要公主自己把裤腿卷起来吗?
并且,因为有着世界首富的老爸,所以裙子的装饰绝对不能省略。
蝴蝶结?必须的!衣领,袖口,腰间,裙摆。。。这样算起来,一身衣服重五斤(公主的衣服是比较重的),最起码要有三斤半重的蝴蝶结啊【老湿感慨一下,公主不好当啊。。。】
南非真钻?必须的!没有十颗八颗在衣服就不要说你是公主,丢人!
蕾丝花边?那更是必须的!这花边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懂?
并且这裙子一定是要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繁复裙摆,低于三层者,不用说,一定是伪公主。打入天牢!
至于颜色啊,那个就不用怎么说啦。萝莉裙子的颜色当然要粉嫩啦。什么天蓝啊,明黄啊,粉红啊,雪白啊。。。什么,同学你说为什么不要透明的!混账,怎么可以有这么不纯洁的思想!
老湿想想啊,透明的短裙。。。额,各位同学稍等,我去擦擦鼻血,天热了,容易上火。。。

春节的由来

中国春节由来的有关传说
【春节简介】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祭灶节,民间vrgMYZKTgh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www.souquanme.com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vrgMYZKTgh,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搜趣网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搜趣网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古时,祭祖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