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搜趣网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搜趣网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搜趣网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搜趣网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搜趣网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搜趣网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论述:陶渊明诗歌主要有哪些内容
(1)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四个方面。
(2)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3)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与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
(4)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
(5)第四,《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瑞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肥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
(6)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
(2)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3)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与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
(4)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
(5)第四,《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瑞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肥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
(6)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简注】
归园田居五首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其一少无适俗韵
这是第一首,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社会的憎恶。由于作者几经仕宦,谙知社会黑暗,他“不堪吏职”,在去年(405)仅作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便毅然辞官归田。因为刚离尘世,愤激之情甚烈,故诗一开端就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情调,本性爱好大自然山水,这显然是牢骚与愤懑之词,为自己归田作了极好的说明,亦为以下赞颂大自然埋下了伏笔。
因为本爱好自然,根本不应入世,所以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用“尘网”喻社会,说明统治的苛严。“尘网”前冠以“误落”,深表自己对以往出仕的悔恨。十三年,是指作者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整整十三年;一作“三十年”,多数注者认为是错误的,而逯钦立先生则认为是夸张之词,极言做官时间之长。这种解释,仅供参考。
而当时在官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没有直说,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用“羁鸟”“池鱼”两个比喻来暗寓自己的处境和心绪,说明自己极不自由,极端苦闷,从而希望返回“旧林”“故渊”,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曲折而储蓄的语言里透露了他愤世疾俗的感情。此二句以鱼鸟喻己,与第三句以“尘网”喻社会是紧相照应的,从细微处可见作者构思的缜密。
作者终于以果决的行动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实现了归田的愿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开辟荒地,不辞稼穑艰辛;生活贫困,不畏衣食饥寒。他常在诗评语中表现他的人生理想,安贫乐道,以此为洁行。这在当时追名逐利、安富尊荣的社会风搜趣网尚里,是为人所料想不及的,而作者却不顾时俗的拘囿,独标高格,以“守拙”为荣,正可见他情操的高尚、理想的纯真。后世极为称颂他的“守拙”的人格,萧统说读了陶文,则“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作者安于田园生活,并极写它的美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一幅和平恬静、安适自在的图画,诗人感到冲出“尘网”“樊笼”的喜悦和得以生活其间的快慰。这纯朴平静的生活恰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虚伪狡诈的污浊社会相对照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实际是对人事社会的鞭笞,不过这是一种暗写,寓针砭于褒奖之外,它不露声色,如同戏剧中的潜台词。
作者描绘田园画面,有如电影镜头,渐渐从近景推至远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二词把景象描绘得传神如画,你好象看到远景的真切,但又不甚分明;朦胧的炊烟,袅袅上升。作者把远景与近景连接起来,使人感到田园风光辽阔无际,美不胜收。
以上六句是作者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里”等静物来表现静谧的环境;接着,又用另一种相反的手法,以有声反衬它的幽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狗吠”“鸡鸣”都是有声的,有声则不显“静”。可是从“深巷”中发出的狗吠,“桑树巅”上传出的鸡鸣均可历历辨析,就进一步哄托了环境的安静。如果外界喧哗扰嚷,闹成一片,则听不见狗吠鸡鸣,更不能清楚地辨析。这种以动托静、以声显寂的手法,梁朝诗人王籍在《入若邪溪》中也用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比之下,陶意含蓄,艺术境界更胜一筹。所以苏轼对“暧暧远人村”四句非常赞赏,说是“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农村,不仅田园静美,而且室内悠闲;“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尘杂,是指没有世俗的应酬,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没有仕途的明争暗斗,一切是那样的清静无为、闲适自得。作者把室外室内的恬静安适、环境心境的平和宁静融为一体。清代方东www.souquanme.com树对其描写极为称赞,他说“‘方宅’十句不过写田园耳,而笔势骞举,情景即目,得一幅画意。而音节铿锵,措词秀韵,均非尘世吃烟火食人语”。
末尾两句总收全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归居田园,象飞出笼中的鸟、跳出网中的鱼,特别感到舒畅欢快。只有体验过官场倾轧痛苦的人,才能感受这清静悠闲的乐趣。末三字“返自然”与开头“爱丘山”志趣吻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全诗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杂以动静相托,远近相连,内外相依的手法,把田园风光、人生乐趣写得水乳交融。从平淡中见思想的深蕴,质朴中见感情的丰腴。语言通俗,叙写真实,艺术上颇见锤炼功夫。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木条编的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披草,拨开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霰(音线),小冰粒。】
其二野外罕人事
这是第二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早晨起来。荒秽,指杂草。】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三种豆南山下
这是第三首,叙写了农事劳动的艰辛和劳而无怨的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简注】
归园田居五首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其一少无适俗韵
这是第一首,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社会的憎恶。由于作者几经仕宦,谙知社会黑暗,他“不堪吏职”,在去年(405)仅作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便毅然辞官归田。因为刚离尘世,愤激之情甚烈,故诗一开端就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情调,本性爱好大自然山水,这显然是牢骚与愤懑之词,为自己归田作了极好的说明,亦为以下赞颂大自然埋下了伏笔。
因为本爱好自然,根本不应入世,所以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用“尘网”喻社会,说明统治的苛严。“尘网”前冠以“误落”,深表自己对以往出仕的悔恨。十三年,是指作者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整整十三年;一作“三十年”,多数注者认为是错误的,而逯钦立先生则认为是夸张之词,极言做官时间之长。这种解释,仅供参考。
而当时在官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没有直说,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用“羁鸟”“池鱼”两个比喻来暗寓自己的处境和心绪,说明自己极不自由,极端苦闷,从而希望返回“旧林”“故渊”,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曲折而储蓄的语言里透露了他愤世疾俗的感情。此二句以鱼鸟喻己,与第三句以“尘网”喻社会是紧相照应的,从细微处可见作者构思的缜密。
作者终于以果决的行动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实现了归田的愿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开辟荒地,不辞稼穑艰辛;生活贫困,不畏衣食饥寒。他常在诗评语中表现他的人生理想,安贫乐道,以此为洁行。这在当时追名逐利、安富尊荣的社会风搜趣网尚里,是为人所料想不及的,而作者却不顾时俗的拘囿,独标高格,以“守拙”为荣,正可见他情操的高尚、理想的纯真。后世极为称颂他的“守拙”的人格,萧统说读了陶文,则“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作者安于田园生活,并极写它的美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一幅和平恬静、安适自在的图画,诗人感到冲出“尘网”“樊笼”的喜悦和得以生活其间的快慰。这纯朴平静的生活恰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虚伪狡诈的污浊社会相对照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实际是对人事社会的鞭笞,不过这是一种暗写,寓针砭于褒奖之外,它不露声色,如同戏剧中的潜台词。
作者描绘田园画面,有如电影镜头,渐渐从近景推至远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二词把景象描绘得传神如画,你好象看到远景的真切,但又不甚分明;朦胧的炊烟,袅袅上升。作者把远景与近景连接起来,使人感到田园风光辽阔无际,美不胜收。
以上六句是作者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里”等静物来表现静谧的环境;接着,又用另一种相反的手法,以有声反衬它的幽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狗吠”“鸡鸣”都是有声的,有声则不显“静”。可是从“深巷”中发出的狗吠,“桑树巅”上传出的鸡鸣均可历历辨析,就进一步哄托了环境的安静。如果外界喧哗扰嚷,闹成一片,则听不见狗吠鸡鸣,更不能清楚地辨析。这种以动托静、以声显寂的手法,梁朝诗人王籍在《入若邪溪》中也用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比之下,陶意含蓄,艺术境界更胜一筹。所以苏轼对“暧暧远人村”四句非常赞赏,说是“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农村,不仅田园静美,而且室内悠闲;“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尘杂,是指没有世俗的应酬,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没有仕途的明争暗斗,一切是那样的清静无为、闲适自得。作者把室外室内的恬静安适、环境心境的平和宁静融为一体。清代方东www.souquanme.com树对其描写极为称赞,他说“‘方宅’十句不过写田园耳,而笔势骞举,情景即目,得一幅画意。而音节铿锵,措词秀韵,均非尘世吃烟火食人语”。
末尾两句总收全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归居田园,象飞出笼中的鸟、跳出网中的鱼,特别感到舒畅欢快。只有体验过官场倾轧痛苦的人,才能感受这清静悠闲的乐趣。末三字“返自然”与开头“爱丘山”志趣吻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全诗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杂以动静相托,远近相连,内外相依的手法,把田园风光、人生乐趣写得水乳交融。从平淡中见思想的深蕴,质朴中见感情的丰腴。语言通俗,叙写真实,艺术上颇见锤炼功夫。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木条编的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披草,拨开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霰(音线),小冰粒。】
其二野外罕人事
这是第二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早晨起来。荒秽,指杂草。】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三种豆南山下
这是第三首,叙写了农事劳动的艰辛和劳而无怨的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主要都包括哪些?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三个方面。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什么?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什么?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