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用意
环境描写(农村、雪景、芦苇)精彩语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一九三七年春夏两季,翼中平原大旱。五月,滹沱河底晒干了,热风卷着黄沙,吹干河滩上蔓延生长的红色的水柳。三稜草和别的杂色的小花,在夜间开放,白天就枯焦。农民们说:不要看眼下这么旱,定然是个水涝之年。可是一直到六月初,还没落下透雨,从北平、保定一带回家歇伏的买卖人,把日本侵略华北的消息带到乡村。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全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瘦,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不经意间,窗外已飘起了雪花,姗姗来迟的雪密密匝匝,//www.souquanme.com在灰暗的天空中急速地落向地面,凌空划过无数道孤线,随风旋转、飞舞,犹如从天而降的柳絮,一时间弥漫天空。
仿佛天女散花,无穷无尽的雪花从天穹深处飘落,如同窈窕的仙女穿着白色的裙子,用优美的舞姿向所有的生物致敬,然后轻柔地覆盖在房顶上、草尖上、树叶上,瞬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被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悄悄地掩盖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积雪,一眨眼工夫,雪花用自然的力量点缀了万物,将一切变得神秘起来。
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小区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它们无声无息地湿润了万物,用纤巧的魔棒将小区打扮一新,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偶尔有几片雪花调皮地在家家户户的不锈钢架子上跳高,不时发出一声声清脆的敲击声,“叮叮当当”,似乎在为空旷的小区营造一点轰轰烈烈,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雪开始变小了。植物们像是吸足了营养,在向飘洒着的雪不断挥手,感谢雪的恩赐。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快乐,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
第一片落叶带来秋的讯息,天气也很快凉下来了。庭院里,红红黄黄的枯叶落满了瓦沟;墙头招摇了一个春天带一个夏天的狗尾草也丧气地垂下了头,南归的大雁在深秋的碧空搜趣网中变幻着队列。这时候的河道中,是芦花的海洋,白绒绒的芦花酷似蒲公英的花朵,却没有蒲公英的绝情,它永远也不会弃芦苇而去,而是无声无息地顶着淅沥的秋雨,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任白露、霜降这样的时节在身边飞逝而过。它们好像也知道:一岁一枯荣,不远的春天,绿的精灵还会苏醒。
今年冬天,我已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求学,不知故乡的芦苇是否安好,芦花早就开了吧?求学的路上,窗外一丛芦苇一闪而过,我竟觉得它们宛如一丛散乱的令人伤感的往事,我知道我会好久看不见故乡的芦苇了。
我喜欢绿色,觉得那是一种生机盎然的颜色。因为故乡的芦苇早已溶入了我的生命,包括那汪绿水,那片芦花。
文章:
会思想的芦苇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yXXVfVaHp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 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芦苇醉了
江南水乡的秋天,随处能看到一片片芦苇,它们生长在河边,清澈的河水如同一面镜子,把芦苇倒映在水中。
走到芦苇边上,它却喝的的酩酊大醉,身子摇摇晃晃的,上面的穗头像一把刀,仿佛是秋风把它磨得十分锋利。看那样子,像个喝醉了的大yXXVfVaHp将军,挥着大刀,趾高气扬地晃了出来。
几丛并不高大的芦苇上,那白白的芦花,像是半透明的,它们大约偷尝了几勺酒,仿佛也有些微醉了,有些叶子贴着水面,芦花立在头上,轻轻摇晃,在阳光照射下微微地闪光。
在秋风中,芦苇醉了;我漫步其间,也被陶醉了。
家乡的芦苇花
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到处芦苇丛生。秋天一到,芦苇花争相开放,把家乡掩映在一片花海中,很是好看。
家乡的芦苇大多生长在小溪边。它们茎秆细落弱,属草本植物,性喜潮湿。由于家乡的土质肥沃,春秋多雨,所以芦苇的熟根便遍及山野。阳春三月,家乡的芦苇齐齐的长出鲜嫩的芽来,卷着细长的叶向着太阳长。到了七、八月间,芦苇便开始开花。有奶白色的,有微红色的,有粉红色的,有降红色的,小溪边、山坡上到处都似盖上了一层多彩的绒线毯一般。芦苇花不大,有点像细碎的棉絮,它的蓬很浓密,看不出明显的花瓣。成熟的芦苇花又轻又软,能随风飘荡。因此,每当微风吹起时,芦苇花便满村地转悠,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摇摇摆摆的,很是好看。这时候,家乡便掩映在花的海洋之中。
你看,家家户户房前房后,会时不时地飘来几多芦花,也有的飘进家里,落在桌上、椅上、灶上。看到这些,孩子们便忙着追逐、扑打,或使劲儿地吹那既将飘落的芦苇花。只要稍有空闲,老伯伯们便去割芦苇,用来编凉席。他们沿着小溪、山坡把芦苇割下来,然后扎成坚实的一捆,扛在肩上,背回家里。此时,没有撒落的芦苇花便随着老伯伯稳健的脚步一上一下地晃着。有些便随风窜入人们的鼻孔,让人使劲儿地打喷嚏。到了家,往地上一扔,"砰"的一下,便会窜起一团飞舞的花。每当此时,家乡的炊烟便在隐约于芦苇花的烟囱中袅袅身升起。
芦苇花开的时间不长,开花预示着它旧的生命的终止,新的生命的开始。我爱家乡的芦苇,不仅因为它美丽,更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就像家乡的人们一样,坚韧而勇于开括。
故乡的芦苇丛春茂
我的家在南方的水乡,芦苇是那里最常见的植物。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无疑芦苇就是智者了。它们常常绿茫茫地长满整个河道,望着它们,常常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凉爽和神秘的幽静所折服。荡中的芦苇和水草犹如林风眠笔下那美丽的画,优雅地在水中舞蹈,婀娜多姿。芦苇荡里有红色的浆果,绿莹莹的水草,轻盈穿梭的游鱼和柔细如丝的水蛇,它们在芦苇的庇护下过着自己的日子。
我深爱着那片随风轻摆的墨绿,我觉得我的生命就在那片水里面。
阳春三月,正是南方草长莺飞的时节,芦苇也怯生生地从冻土下探出了头,粉红色的芦苇嫩生生的,很讨人喜欢。那时的我总会和小伙伴肆意拔芦苇玩,气得爷爷在河岸上跳脚大骂,可惜腿脚不灵便,也拿我们没有办法。现在想想,真是十分愧对那些夭折的芦苇和已逝的爷爷。
可是芦苇却不管这些,不出几日,就会有新的芦苇不屈不挠地从河泥里钻了出来,铺满日渐丰腴的河岸。它们一个劲地拔节,常常几日不见,芦苇便齐刷刷长至肩高了,放眼望去,视野内全是长得密密匝匝的芦苇,微风拂过,绿色的海洋中有苇叶的刷刷声,清澈、单纯,夹着风的轻柔和水的灵气。那茫茫的水面孕育着芦苇,但并不寂寞,它也陶醉于生命的轻舞。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一九三七年春夏两季,翼中平原大旱。五月,滹沱河底晒干了,热风卷着黄沙,吹干河滩上蔓延生长的红色的水柳。三稜草和别的杂色的小花,在夜间开放,白天就枯焦。农民们说:不要看眼下这么旱,定然是个水涝之年。可是一直到六月初,还没落下透雨,从北平、保定一带回家歇伏的买卖人,把日本侵略华北的消息带到乡村。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全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瘦,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不经意间,窗外已飘起了雪花,姗姗来迟的雪密密匝匝,//www.souquanme.com在灰暗的天空中急速地落向地面,凌空划过无数道孤线,随风旋转、飞舞,犹如从天而降的柳絮,一时间弥漫天空。
仿佛天女散花,无穷无尽的雪花从天穹深处飘落,如同窈窕的仙女穿着白色的裙子,用优美的舞姿向所有的生物致敬,然后轻柔地覆盖在房顶上、草尖上、树叶上,瞬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被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悄悄地掩盖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积雪,一眨眼工夫,雪花用自然的力量点缀了万物,将一切变得神秘起来。
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小区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它们无声无息地湿润了万物,用纤巧的魔棒将小区打扮一新,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偶尔有几片雪花调皮地在家家户户的不锈钢架子上跳高,不时发出一声声清脆的敲击声,“叮叮当当”,似乎在为空旷的小区营造一点轰轰烈烈,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雪开始变小了。植物们像是吸足了营养,在向飘洒着的雪不断挥手,感谢雪的恩赐。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快乐,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
第一片落叶带来秋的讯息,天气也很快凉下来了。庭院里,红红黄黄的枯叶落满了瓦沟;墙头招摇了一个春天带一个夏天的狗尾草也丧气地垂下了头,南归的大雁在深秋的碧空搜趣网中变幻着队列。这时候的河道中,是芦花的海洋,白绒绒的芦花酷似蒲公英的花朵,却没有蒲公英的绝情,它永远也不会弃芦苇而去,而是无声无息地顶着淅沥的秋雨,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任白露、霜降这样的时节在身边飞逝而过。它们好像也知道:一岁一枯荣,不远的春天,绿的精灵还会苏醒。
今年冬天,我已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求学,不知故乡的芦苇是否安好,芦花早就开了吧?求学的路上,窗外一丛芦苇一闪而过,我竟觉得它们宛如一丛散乱的令人伤感的往事,我知道我会好久看不见故乡的芦苇了。
我喜欢绿色,觉得那是一种生机盎然的颜色。因为故乡的芦苇早已溶入了我的生命,包括那汪绿水,那片芦花。
文章:
会思想的芦苇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yXXVfVaHp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 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芦苇醉了
江南水乡的秋天,随处能看到一片片芦苇,它们生长在河边,清澈的河水如同一面镜子,把芦苇倒映在水中。
走到芦苇边上,它却喝的的酩酊大醉,身子摇摇晃晃的,上面的穗头像一把刀,仿佛是秋风把它磨得十分锋利。看那样子,像个喝醉了的大yXXVfVaHp将军,挥着大刀,趾高气扬地晃了出来。
几丛并不高大的芦苇上,那白白的芦花,像是半透明的,它们大约偷尝了几勺酒,仿佛也有些微醉了,有些叶子贴着水面,芦花立在头上,轻轻摇晃,在阳光照射下微微地闪光。
在秋风中,芦苇醉了;我漫步其间,也被陶醉了。
家乡的芦苇花
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到处芦苇丛生。秋天一到,芦苇花争相开放,把家乡掩映在一片花海中,很是好看。
家乡的芦苇大多生长在小溪边。它们茎秆细落弱,属草本植物,性喜潮湿。由于家乡的土质肥沃,春秋多雨,所以芦苇的熟根便遍及山野。阳春三月,家乡的芦苇齐齐的长出鲜嫩的芽来,卷着细长的叶向着太阳长。到了七、八月间,芦苇便开始开花。有奶白色的,有微红色的,有粉红色的,有降红色的,小溪边、山坡上到处都似盖上了一层多彩的绒线毯一般。芦苇花不大,有点像细碎的棉絮,它的蓬很浓密,看不出明显的花瓣。成熟的芦苇花又轻又软,能随风飘荡。因此,每当微风吹起时,芦苇花便满村地转悠,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摇摇摆摆的,很是好看。这时候,家乡便掩映在花的海洋之中。
你看,家家户户房前房后,会时不时地飘来几多芦花,也有的飘进家里,落在桌上、椅上、灶上。看到这些,孩子们便忙着追逐、扑打,或使劲儿地吹那既将飘落的芦苇花。只要稍有空闲,老伯伯们便去割芦苇,用来编凉席。他们沿着小溪、山坡把芦苇割下来,然后扎成坚实的一捆,扛在肩上,背回家里。此时,没有撒落的芦苇花便随着老伯伯稳健的脚步一上一下地晃着。有些便随风窜入人们的鼻孔,让人使劲儿地打喷嚏。到了家,往地上一扔,"砰"的一下,便会窜起一团飞舞的花。每当此时,家乡的炊烟便在隐约于芦苇花的烟囱中袅袅身升起。
芦苇花开的时间不长,开花预示着它旧的生命的终止,新的生命的开始。我爱家乡的芦苇,不仅因为它美丽,更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就像家乡的人们一样,坚韧而勇于开括。
故乡的芦苇丛春茂
我的家在南方的水乡,芦苇是那里最常见的植物。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无疑芦苇就是智者了。它们常常绿茫茫地长满整个河道,望着它们,常常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凉爽和神秘的幽静所折服。荡中的芦苇和水草犹如林风眠笔下那美丽的画,优雅地在水中舞蹈,婀娜多姿。芦苇荡里有红色的浆果,绿莹莹的水草,轻盈穿梭的游鱼和柔细如丝的水蛇,它们在芦苇的庇护下过着自己的日子。
我深爱着那片随风轻摆的墨绿,我觉得我的生命就在那片水里面。
阳春三月,正是南方草长莺飞的时节,芦苇也怯生生地从冻土下探出了头,粉红色的芦苇嫩生生的,很讨人喜欢。那时的我总会和小伙伴肆意拔芦苇玩,气得爷爷在河岸上跳脚大骂,可惜腿脚不灵便,也拿我们没有办法。现在想想,真是十分愧对那些夭折的芦苇和已逝的爷爷。
可是芦苇却不管这些,不出几日,就会有新的芦苇不屈不挠地从河泥里钻了出来,铺满日渐丰腴的河岸。它们一个劲地拔节,常常几日不见,芦苇便齐刷刷长至肩高了,放眼望去,视野内全是长得密密匝匝的芦苇,微风拂过,绿色的海洋中有苇叶的刷刷声,清澈、单纯,夹着风的轻柔和水的灵气。那茫茫的水面孕育着芦苇,但并不寂寞,它也陶醉于生命的轻舞。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
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意境(意境)。
例如小说《荷花淀》开头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就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有的还交代了时代背景。)二、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感情精神面貌,或是交代人物身份。
还是小说的开头,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将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又如她的勤快利落,仅通过小院“干净得很”及“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衬托出来。同时还交代了水生嫂的身份: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
三、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生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了白洋淀人民无数辛勤劳动,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正因为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和美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四、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将有紧急情况发生,“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归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遇敌前静谧平和的气氛,为这群妇女突然遇敌打下了伏笔。又如:“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一描写,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伏击战,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小结】前三点是就内容方面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第四点是谈环境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就散文来讲,结构方面的作用可变通为为下文的描写、抒情或议论作铺垫。然后把这四点作用以口诀的形式总结出来,让同学们作为知识储备。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散文阅读不用怕。
【例说】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祝福》鲁迅)
•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1)交代是书房的主人鲁四老爷的身份: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思想守旧,顽固。
(2)渲染了故乡鲁镇旧历祝福的气氛(通过书房的描写)给“我”带来的压抑,令人窒息。交代了“我”“无论如何,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
(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这位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迫害,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深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小说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暗示林冲命运的转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英雄落难,令人扼腕)。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
例如小说《荷花淀》开头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就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有的还交代了时代背景。)二、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感情精神面貌,或是交代人物身份。
还是小说的开头,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将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又如她的勤快利落,仅通过小院“干净得很”及“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衬托出来。同时还交代了水生嫂的身份: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
三、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生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了白洋淀人民无数辛勤劳动,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正因为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和美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四、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将有紧急情况发生,“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归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遇敌前静谧平和的气氛,为这群妇女突然遇敌打下了伏笔。又如:“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一描写,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伏击战,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小结】前三点是就内容方面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第四点是谈环境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就散文来讲,结构方面的作用可变通为为下文的描写、抒情或议论作铺垫。然后把这四点作用以口诀的形式总结出来,让同学们作为知识储备。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散文阅读不用怕。
【例说】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祝福》鲁迅)
•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1)交代是书房的主人鲁四老爷的身份: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思想守旧,顽固。
(2)渲染了故乡鲁镇旧历祝福的气氛(通过书房的描写)给“我”带来的压抑,令人窒息。交代了“我”“无论如何,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
(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这位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迫害,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深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小说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暗示林冲命运的转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英雄落难,令人扼腕)。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什么
有两点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深化主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
一、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麻木的心情,同时也影射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再以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为例: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寥寥几句话,渲染了一种压抑、浮躁、郁闷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风雨欲来”之势,为后文“雷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这里以鲁迅的《祝福》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
再看《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住处的一段描写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搜趣网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
读罢这段有关女主人卧室描写的文字,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少妇秦可卿的形象便跃然读者脑际:反对封建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爱美却又有些风流不羁。
三、衬托托人物心理
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五题《雁阵》中有这样一段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 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从侧面刻画了狗娃面对“仇人”急于报复的心理,同时也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氛围。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四、象征和暗示
这种表现手法可能在诗歌中运用的更为频繁,但在叙事性作品中也并不少见,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九七零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大病初愈的吴吉昌拄着拐棍出现在村头。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这里的描写显然不单纯为了刻画当时的自然环境,而更多的是为了象征和暗示吴吉昌老人在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总理的嘱托,顽强不屈,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再以鲁迅的《药》为例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这里“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的暗示作用是明显的:毕竟还有人关心着死难的烈士——革命者后继有人。
五、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环境描写都有这一作用,只是某一些作品的某一些文段更加突出些.。这里只举一例,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段明丽淳朴文字的文字,交代了本文要刻画的群体形象—水生嫂们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美丽富饶的水乡,一群纯洁朴实的妇女。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加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六、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还以孙梨的《荷花淀》为例,当水生嫂她们被追赶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段文字在小说中就有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敌人追赶她们时,她们才望那儿跑,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才会在那儿打伏击,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打伏击才会成功,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她们和他们才会在那儿不期相遇。这段文字把本来不太相干的情节巧妙而自然的逢合到了一起,起到了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六种作用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往往一段描写中兼有几种作用。上面有几个例子也存在这种情况。还以2004年春季高考题为例,文中对雁阵的描写是这样的: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这里对雁阵的描写就至少有两种作用,首先这段景物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的出现唤醒了狗娃内心人性的良知,也唤起了狗娃对生命的向往,从而也熄灭了他复仇的火焰,化解了和驼爷的矛盾。另外,雁阵规则的“人”字形排列本身就暗示了狗娃和驼爷面对“排成人字形”的整齐的雁阵,思想由对立而走向了同一,矛盾冲突无形中得到了解决。
最后谈一点应考策略。首先考生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如果遇到了相关的试题,那就看试题中的环境描写是上述六中作用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答题。另外,上面的几种作用最终都是为刻画人物、深化文章主旨服务的,这一点必须牢记,在整理答案时要有所兼顾。
现代文题型训练(一)记叙文部分----描写、修辞极其表达作用1
一、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麻木的心情,同时也影射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再以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为例: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寥寥几句话,渲染了一种压抑、浮躁、郁闷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风雨欲来”之势,为后文“雷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这里以鲁迅的《祝福》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
再看《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住处的一段描写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搜趣网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
读罢这段有关女主人卧室描写的文字,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少妇秦可卿的形象便跃然读者脑际:反对封建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爱美却又有些风流不羁。
三、衬托托人物心理
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五题《雁阵》中有这样一段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 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从侧面刻画了狗娃面对“仇人”急于报复的心理,同时也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氛围。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四、象征和暗示
这种表现手法可能在诗歌中运用的更为频繁,但在叙事性作品中也并不少见,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九七零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大病初愈的吴吉昌拄着拐棍出现在村头。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这里的描写显然不单纯为了刻画当时的自然环境,而更多的是为了象征和暗示吴吉昌老人在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总理的嘱托,顽强不屈,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再以鲁迅的《药》为例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这里“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的暗示作用是明显的:毕竟还有人关心着死难的烈士——革命者后继有人。
五、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环境描写都有这一作用,只是某一些作品的某一些文段更加突出些.。这里只举一例,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段明丽淳朴文字的文字,交代了本文要刻画的群体形象—水生嫂们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美丽富饶的水乡,一群纯洁朴实的妇女。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加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六、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还以孙梨的《荷花淀》为例,当水生嫂她们被追赶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段文字在小说中就有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敌人追赶她们时,她们才望那儿跑,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才会在那儿打伏击,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打伏击才会成功,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她们和他们才会在那儿不期相遇。这段文字把本来不太相干的情节巧妙而自然的逢合到了一起,起到了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六种作用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往往一段描写中兼有几种作用。上面有几个例子也存在这种情况。还以2004年春季高考题为例,文中对雁阵的描写是这样的: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这里对雁阵的描写就至少有两种作用,首先这段景物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的出现唤醒了狗娃内心人性的良知,也唤起了狗娃对生命的向往,从而也熄灭了他复仇的火焰,化解了和驼爷的矛盾。另外,雁阵规则的“人”字形排列本身就暗示了狗娃和驼爷面对“排成人字形”的整齐的雁阵,思想由对立而走向了同一,矛盾冲突无形中得到了解决。
最后谈一点应考策略。首先考生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如果遇到了相关的试题,那就看试题中的环境描写是上述六中作用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答题。另外,上面的几种作用最终都是为刻画人物、深化文章主旨服务的,这一点必须牢记,在整理答案时要有所兼顾。
现代文题型训练(一)记叙文部分----描写、修辞极其表达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