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动作的诗句?
描写人物动作的古诗vGZky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朗读译文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视频注释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渠:他,代词。朝餐:吃早饭。半霎:很短的时间。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赏析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www.souquanme.com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文学赏析01—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后四句,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作者早年学诗曾从江西派入门,后来冲出江西诗派阵营,尽毁少作千余首,转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所谓“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02—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搜趣网”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备考知识梳理】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4.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4分)5.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4分)6. 诗歌的尾联写得极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试加以赏析。(2分)【参考答案】1.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2.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3.“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2分)4.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2分);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1分)。(共 4分)5.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派上活儿了。(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3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效果 1分)(共4分)6. 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呼唤送饭人的答话:“秧还没插完,没空吃早饭,你回去要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 得它们糟蹋庄稼。”(1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爱惜劳动成果的农民形象)(1分)。《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任泽区第一中学? ?贾彦娜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并疏通诗意,注意“掇”、“捋”“袺”、“襭”、“兜鍪”、“渠”、“霎”、“莳”、“匝”的翻译。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两首诗的劳动场景,并比较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异同。3、文化传承与建设:通过学习两首农事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任务一:疏通诗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翻译: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翻译: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任务二:赏析劳动场景1、(07年北京卷)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明确: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插秧歌》描绘了什么场景?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表现了农人什么样的劳动品质?请加以概括。明确:(1)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2)全家参与,冒雨插秧,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3)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精神品质。任务三:对比劳动场景《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劳动的,它们在描写劳动场景、表现劳动情形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不同:《芣苢》描写的是妇女采集车前草的集体劳动情境,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歌颂了劳动妇女热爱劳动的美德。《插秧歌》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劳动的繁忙和艰辛。相同:都写出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讴歌。任务四:对比艺术手法《芣苢》《插秧歌》在描写劳动场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明确:《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www.souquanme.com、“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任务五:文化传承与理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www.souquanme.com?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以及你的劳动观。明确:无论在任何时代,好逸恶劳都是可耻的,幸福的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获得。勤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中华儿女用勤劳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杨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附:习近平谈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1、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2、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教学设计同学们好,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对于插秧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插秧是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因为是移栽,所以要先从育种的田里拔起,然后再种植到稻田里。这就是诗歌提到的“小儿拔秧大儿插”的一个情景。诗歌里还提到的抛秧是指在插秧前将秧苗从秧里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这就叫做抛秧。插秧也是农村试秧的一种方法,这里的“试秧”。就是课文注释十四中提到的“试”是移栽种植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插秧歌讲的什么内容。请大家根据书下标注的词语解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诗中描写人物动词的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穷”字,是“看尽”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3、商人重利轻别离 (白居易《琵琶行》)
(重:看重 ;轻:轻视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穷”字,是“看尽”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3、商人重利轻别离 (白居易《琵琶行》)
(重:看重 ;轻:轻视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描写人物动作外貌的诗词。
2、简析《湘夫人》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特征。这首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是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忧愁情思,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时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登白苹兮聘望”、“捐余袂兮江中”等。有时描写出事理颠倒的景象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不安,如“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有时又通过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及第三段对水中居室环境的描写。
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诗词、好段落……
一定要语句优美、语言精练,要快!!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隈旋风冲过终点。
还记得一天下午,马上要上自习了,付雨晴还没有回到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喧闹起来,教室像自由市场一样特别的热闹。这时,付雨晴推门进来了,板着脸说:“都吵什么吵啊!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同学们都乖乖地回到了各自的座位。忽然有人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值日班长吗!”。声音虽不大,但是,付雨晴听见了,大家都认为她会发火。可是,真是出乎意料之外,付雨晴居然没有生气,还笑了笑,清了清噪子说:“无所谓,也许我平时对大家太严肃了,我不怪那位同学,还要感谢她给我提出的意见。但是,一个班要是没有严明的纪律,那班级会成什么样子?”说完后就回位了,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怎么办呢,该不该上去呢?”唐明贼似的看看四周,比先前更紧张了,两腿在桌底下直发抖。“去,一定得上去,这是最后一个竞选项目了,为了以后同学们能对我另眼相看,我一定要竞选到这劳动委员。……可是……”唐明深深地咽下一口口水,头低得快贴到桌上了,呼吸更急促了。“李华一下来,我就上去……”他这么想。
不见其人,只听其声,就知道一定是值日班长付雨晴又在“挑刺儿”。付雨晴虽然个子不高,可瞪起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比她高的大个子男生也要惧怕她三分。再加上一番伶牙俐齿的教训,更让人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还记得一天下午,马上要上自习了,付雨晴还没有回到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喧闹起来,教室像自由市场一样特别的热闹。这时,付雨晴推门进来了,板着脸说:“都吵什么吵啊!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同学们都乖乖地回到了各自的座位。忽然有人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值日班长吗!”。声音虽不大,但是,付雨晴听见了,大家都认为她会发火。可是,真是出乎意料之外,付雨晴居然没有生气,还笑了笑,清了清噪子说:“无所谓,也许我平时对大家太严肃了,我不怪那位同学,还要感谢她给我提出的意见。但是,一个班要是没有严明的纪律,那班级会成什么样子?”说完后就回位了,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怎么办呢,该不该上去呢?”唐明贼似的看看四周,比先前更紧张了,两腿在桌底下直发抖。“去,一定得上去,这是最后一个竞选项目了,为了以后同学们能对我另眼相看,我一定要竞选到这劳动委员。……可是……”唐明深深地咽下一口口水,头低得快贴到桌上了,呼吸更急促了。“李华一下来,我就上去……”他这么想。
不见其人,只听其声,就知道一定是值日班长付雨晴又在“挑刺儿”。付雨晴虽然个子不高,可瞪起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比她高的大个子男生也要惧怕她三分。再加上一番伶牙俐齿的教训,更让人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描写“儿童动作和神态”的诗句有哪些?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译文:大儿子在溪东田间锄草,二儿子在院里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小儿子顽皮、淘气,趴卧在溪边正剥莲蓬。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译文:儿童快跑着追赶黄蝴蝶,蝴蝶却飞进了一片金黄的菜花之中与菜花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到了。
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5、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