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诗风成语(带风成语有哪些)

带风成语有哪些风马牛不相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春风风人,......

描写诗风成语(带风成语有哪些)

带风成语有哪些

风马牛不相及 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春风风人 风人:吹拂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餐风沐雨 餐:吃;沐:洗。以风充饥,用雨水洗头。形容旅行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抃风舞润 抃:鼓掌;润:雨水。如燕在风中飞翔,象商羊在雨中起舞。原指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后比喻意气相合。
别风淮雨 这是“列风淫雨”的误写,因“别”和“列”、“淮”与“淫”字殂相似。后称书籍中因错别字而以讹传讹为“别...
嘲风弄月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风清月朗 风凉爽,月明亮。
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风栉雨沐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沐:沐浴、洗。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
箕风毕雨 箕、毕:均为星名。古时认为月亮经过箕星时风多,经过毕星时雨多。原比喻人民的好恶不一样。后用于称赞为政...
踔厉风发 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
风潇雨晦 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弄月嘲风 弄:玩赏;嘲:嘲笑;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风樯阵马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飞蓬随风 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态度随着情势而转变。
当风秉烛 秉:举着。迎着风举着蜡烛。比喻身陷危险境地。
风中秉烛 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奉扬仁风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阑风长雨 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亦作“阑风伏雨”。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五风十雨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阵马风樯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排糠障风 扬场而障住风,糠皮排去不了。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系风捕影 拴住风,捉住影子。比喻无法办到的事。也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作根据。
风轻云净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同“风轻云淡”。 搜趣网
闻风而起 闻:听到;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风马牛 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
捕影系风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斐然向风 翩然地闻风归向。
风马不接 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风清月明 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同“风清月朗”。
从风而靡 指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①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②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风清月白 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风回电激 形容像风那样回旋,像闪电那样迅速。
风举云飞 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风驰霆击 形容迅速出击。同“风驰电击”。
风驱电击 形容迅速出击。同“风驰电击”。
风激电骇 形容势猛。同“风激电飞”。
风驰草靡 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风轻云淡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同“风轻云净”、“云淡风轻”。
风木之悲 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苦雨凄风 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凄风:寒冷的风。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风牛马不相及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友风子雨 指云。云以风为友,以雨为子。盖风与云并行,雨因云而生。
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十雨五风 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惊才风逸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飘风骤雨 飘风:疾风。骤:迅疾,猛快。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高风劲搜趣网节 形容高尚坚贞的风骨节操。同“高风峻节”。
飘风急雨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飘风暴雨”。
日炙风吹 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高风峻节 高风:纯洁清高的风格;峻节:坚定不移的节操。形容高尚坚贞的风骨节操。
露餐风宿 在露天中吃饭,在风中住宿。形容旅途艰辛。
看风使帆 看风向掌握船帆。比喻随机应变,看情况办事。亦作“看风使船”、“看风使舵”、“见风使舵”、“看风驶篷”...
渊涌风厉 如水之涌,如风之疾。比喻谈吐滔滔不绝。
闻风远扬 风:风声,消息。指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无风作浪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同“无风起浪”。
日炙风筛 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闻风远遁 风:风声,消息;远遁:远逃。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沐雨栉风 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餐风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空穴来风 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云淡风轻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风掣雷行 掣:闪过。风闪雷鸣。形容像刮风和响雷那样迅速。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风旋电掣 掣:闪过;旋:奔跑。你风一样飞驰而过,像闪电一样一角即逝。形容非常迅速。
如风过耳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引风吹火 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风平波息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闻风而逃 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驰风骋雨 犹言乘风驾雨。
栉风酾雨 风梳发,雨洗头。形容奔波劳苦。同“栉风沐雨”。
阑风伏雨 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同“阑风长雨”。
雷厉风飞 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
纵风止燎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飞蓬乘风 蓬:蓬草。指蓬草乘风飞转,飘荡不定。比喻人无坚定意志,随情势而改变。同“飞蓬随风”。
系风捕景 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亦作“系风捕影”。
树欲静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吴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沐雨梳风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同“沐雨栉风”。
沐露梳风 指受风露轻拂、浸润。
望风响应 望:看。风:风声。看到对方有什么举动,就积极响应。
树欲息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盲风晦雨 指非常急骤凶猛的风雨。比喻困境。同“盲风怪雨”。
望风而降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宿水飡风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同“宿水餐风”。
流风遗迹 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
水宿风餐 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望风承旨 指说话行事同机迎合他人意旨。见“望风希指”。
仙风道气 犹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仙风道格 犹言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闻风而兴 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同“闻风而起”。
盲风涩雨 犹盲风怪雨。比喻晦涩的诗风。
盲风妒雨 指非常急骤凶猛的风雨。同“盲风怪雨”。
无风扬波 犹言无风起浪。比喻无端生事。
时殊风异 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移风革俗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挨风缉缝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找门路。
风从虎,云从龙 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风刀霜剑 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风木含悲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弊绝风清 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玉树临风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熏风解愠 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风鬟雾鬓 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耳后生风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风起水涌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鬟雨鬓 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
风起云蒸 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风影敷衍 指罗织罪名,捕风捉影,诬赖人。
风前月下 指良辰美景。
砥砺风节 磨炼品格、节操。
风清弊绝 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迅雷风烈 犹言迅雷烈风。
逐风追电 追赶迅风和闪电。
饮露餐风 喝的是露水,吃的是风。形容超凡脱俗的生活。亦作“饮风餐露”。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雪虐风饕 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仙风道骨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十风五雨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吸风饮露 道家及诗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绝食五谷。
列风淫雨 列:烈;淫:过量。本指狂风暴雨。后比喻错别字连篇。
抹月秕风 意思是用风月当菜肴。这是文人表示家贫没有东西待客的风趣说法,
上雨旁风 形容家里贫穷,房屋破旧。
无风起浪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雾鬓风鬟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改俗迁风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千里同风 比喻天下太平。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风烛之年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望风希旨 指说话行事迎合上面和意旨。
咏月嘲风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举步生风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月白风清 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
月晕而风 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雨打风吹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捱风缉缝 指多方钻营,找门路。
雨卧风餐 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餐风饮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惨雨酸风 犹言凄风苦雨。//www.souquanme.com指令人伤感的天气。亦以喻不安定的局势。
趁风使柁 犹看风使舵。比喻随机应变或迎合别人行事。
骖风驷霞 指仙道者云游四方。
八面驶风 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传。
毕雨箕风 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餐风宿雨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变风改俗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餐风啮雪 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拨草瞻风 比喻善于观察事物。
餐风茹雪 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餐风宿水 形容旅途的辛苦。
餐风咽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变风易俗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餐风宿草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因风吹火 因:顺着。顺着风势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常用作谦词。
风风韵韵 ①形容韵致、意态美好。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冲风冒雨 指不避风雨之苦。
电掣风驰 形容像闪电刮风一样迅速。
风禾尽起 比喻顺应天心,得到天助。
道骨仙风 指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气质神采。
代马依风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放屁添风 比喻在一边助威。
粗风暴雨 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
从风而服 从:顺从;服:服从。象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
乘风兴浪 比喻趁机挑起事端。
冲风破浪 形容在水道中迅猛前进。
敦风厉俗 使民风纯朴敦厚。
调风弄月 调弄风月。比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
石火风烛 比喻为时短暂。
风吹云散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
雕风镂月 刻意吟风弄月。
风和日美 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
乘风转舵 比喻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反风灭火 比喻施行德政。
调风变俗 犹言移风易俗。

杜甫的诗风是什么?

赏析石豪吏
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赏析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搜趣网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搜趣网。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霍松林)
【赏析二】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 。“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 。“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 ,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 ,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 ,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 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 ,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 。“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第二层从“ 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第三层从“ 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第三段自“ 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 ,“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 ,死了丈 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 。“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写投宿 ,只说“ 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杜甫的诗风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各个诗人的风格

古今诗人的雅号还很多,如诗仙、诗圣、诗佛、诗祖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各个诗人的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个诗人的风格 篇1

1.三曹——苍凉雄健。

2.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教案《高考语文专题突破教案:古代诗词鉴赏(下)》。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贾岛——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张九龄——委婉蕴藉。

16.韦应物——清新典雅。

17.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各个诗人的风格 篇2

隋唐五代

王勃 劲健婉畅

韩愈 古朴奇险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高适 苍凉高壮

白居易 流丽坦畅

岑参 雄奇瑰丽

元稹 精警浅切

王昌龄 自然雄浑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晴朗雄健

李贺 奇诡璀灿

孟浩然 闲静淡远

杜牧 俊爽明丽

王维 幽静谐和

李商隐 幽婉典丽

李白 飘逸豪放

温庭筠 精巧艳丽

杜甫 沉郁顿挫

李煜 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陈师道 雄劲幽邃

苏舜卿 轩昂奔放

欧阳修 清新疏畅

王安石 遒劲峭拔

晏殊 闲雅婉丽

柳永 伤感缠绵

苏轼 豪放旷达

秦观 清丽典雅

黄庭坚 瘦硬新奇

范成大 清新妩媚

杨万里 浏亮晓畅

周邦彦 富丽精工

陆游 雄放流畅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姜夔 峭拔雅丽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文天祥 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 清丽俊爽

王冕 纯朴自然

马致远 清隽流畅

关汉卿 泼辣清新

张养浩 警辟深远

睢景臣 新奇辛辣

古诗人的诗风都是什么?

列举10个以上
汗。。。。。十个。。。没有悬赏、、、、
李白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所说,是“以自然为宗”的。笔者认为,探求自然之于李白,应深刻研究他娴熟畅朗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水到渠成的语言表达功力。李白的自然诗风是由深秀、明丽、清真、圆转、朴美、新奇等六大美学特点构成。此六大特点皆“以自然为宗”,相互联系,结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自然诗风是多样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灵活性和技巧性的统一。李白自然诗风的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豪语、快语、醉语、仙语、率语、口语六种。¥##¥总之,娴熟畅朗,多样灵活的创作技巧和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语言功力的结合,就是李白不假思议的自然诗风。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豪放.........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黄庭坚: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黄庭坚写文章,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四)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这样,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
黄庭坚的散文虽为其诗词成就所所掩,但在北宋不失为一作手。他作文立意为本,并注重辨体,称“荆公评文章常无体制而后文之工拙”(《书王元之〈竹楼记〉后》,故颇致力于学习前人的文章法度。在其记述性文章中,不仅写景状物形象生动,而且寓以哲理,启迪人生,使文具有情理相生之趣。在他留下的众多的书信中,以贬谪时期的居多,它们或述交谊行正,或谈艺论文,多真情实感,非泛泛应酬酬作,从中表现出作者的人品与识见。他的题跋随笔涉及面很广,尤以诗论书画美术者为多,涉笔成趣,常多慧心解悟之论,短章隽语,意味深长。总之,黄庭坚的散文雅健警炼,应当在北宋文坛上占有一席席地。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