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玩嘎拉哈的说说(怎么玩“嘎拉哈”)

怎么玩“嘎拉哈”???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总玩嘎拉哈,怎么玩?说明白点!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或弹球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

描写玩嘎拉哈的说说(怎么玩“嘎拉哈”)

怎么玩“嘎拉哈”???

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总玩嘎拉哈,怎么玩?说明白点!

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或弹球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洒出(俗称“泼”)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

不中(俗称“溜”)或碰到其它子儿(俗称“砸”)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

抓嘎拉哈,也叫欻子儿,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有抓单、抓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抓嘎拉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

掷嘎拉哈,也叫掷子儿或掷骰子。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掷骰子用3个嘎拉哈,掷出后3个都一样,叫抱子;1个珍儿,2个背儿或2个驴儿或2个抗儿,叫6候;

1个背儿,2个珍儿或2个驴儿或2个坑儿,叫5候,1个驴儿,2个珍儿或2个背儿或2个坑儿,叫4候;1个坑儿,两个搜趣网珍儿或2个背或或2个驴儿1个背儿1个珍儿叫四五六,叫通吃,庄家赢;

庄家掷出眼候,叫包庄,庄家输。如果庄家投出的子儿不是上述情况,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有的庄家或下注者在掷骰子时高喊:“包子、四五六”,以造人为的气氛。

扩展资料:

名字的由来: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

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取羊的距骨与猪、牛、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较;羊的规整,猪的稍长,牛的粗糙,马的长大。嘎啦哈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肚儿”、“坑儿”、“驴儿”和“砧儿”。

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嘎啦哈

嘎拉哈的意思是什么?

嘎拉哈是一种流传在中国东北的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因使用“嘎啦哈”(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作为道具而得名。这种游戏在清军入关时由满洲人带到北京地区,目前该游戏仍在上述地区流行。

来源

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民间游戏源于大众,土生土长,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所以流传极广,甚至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嘎拉哈的四个面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利用四个面的不同组合分别进行“弹”、“抓”。

欻嘎拉哈还要与布口袋并用,布口袋用六块同样大而不同颜色的布缝在一起,里面装苞米米查子或黄豆。玩时,把口袋向上扔起然后凭记忆去抓相同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时接住。玩的方法很多,小男孩玩的是叫打嘎拉哈,把嘎拉哈三五个一堆或更多的堆在地。

东北嘎拉哈的玩法是什么?

游戏玩法: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

羊嘎拉哈的来源:

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只是后腿有,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

以小羊拐为上品。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北京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UFJZkiyDmZ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什么是抓(chuǎ) 嘎拉哈的玩法?

抓嘎拉哈是一项在锡伯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活动。“嘎拉哈”,锡伯族早年所称“嘎尔山哈”的汉译音,是牛、羊、猪、鹿、狍、麇、獐、骆驼等动物的髌骨。

在古代,锡伯族主要以狩猎、游牧和捕鱼为生计,因獐、狍、鹿、羊等猎获物的嘎拉哈小巧玲珑又便于携带,得来容易,取之不尽,很适宜用作玩具,于是每当宰杀时,则把嘎拉哈取下留用并逐渐归纳总结出许多抓嘎拉哈的游戏规则,久之相沿成习,成了锡伯族男女老幼咸宜、百玩不厌的家常游戏。

有考证认为,远在北魏时期鲜卑人(锡伯族的先人) 就已经用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玩具、殡葬品,甚至军事战术模拟物。当时,在拓跋鲜卑已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形成了民族杂居、民族文化融合的情况下,嘎拉哈已成为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等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甚至回族、汉族等的玩具。蒙古语称嘎拉哈为“石阿”“沙阿”或“沙恩”。满族早期称嘎拉哈为“嘎粗哈”“嘎楚哈”。据《元朝秘史》的记载,金元时期,嘎拉哈也是蒙古儿童游戏的玩具、婚礼仪式用品和相互馈赠的礼品。

玩嘎拉哈亦叫玩“沙哈”。《槐西杂志》载:“作喀什哈云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为之。”徐兰《塞上杂记》亦云:“喀赤哈者羊膝骨也。”亦即取用羊或牛等的腿和胫骨相连的一块骨头,经过蒸煮之后去肉脱脂,着色而成。用作玩具的嘎拉哈,有四个面能立住。《塞上杂记》云:“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后世的叫法与之稍异,站立后凹形,锡伯语叫“阿尔吉”,汉语称“壳”;其后面,锡伯语叫“提牙克”,汉语称“背”;躺卧凹面,锡伯语叫“齐吾科”,汉语称“增”,也有叫“马”的;其反面,锡伯语叫“穆克”,汉语称“驴”。出于游戏中清晰分别四面的需要和追求美观,还有的把嘎拉哈涂成红、绿、紫、黄等不同的颜色。

日积月累下来,嘎拉哈的玩法多种多样,花样颇多,可谓多姿多彩。

抓法:先确定参加人先后的顺序,有连续法(不犯规连续抓) 和轮流(参赛人每人轮流一次) 法,以抓得多少为胜负。还有在规定时间内抓多少次决胜负。犯规:一是“动”,即抓嘎拉哈时,碰动了其他嘎拉哈(是玩儿嘎拉哈的通规);二是“跑”,抓嘎拉哈,“码头”扔出后,未接住;三是“漏”,即抓到手的嘎拉哈,又从手中漏出去;四是未按事先规定和技//www.souquanme.com巧抓法等……

有人通过调查,把锡伯族的嘎拉哈技法归纳为四大类,亦即抓、撂、弹、摈。各种玩法都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十分系统、有序的游戏规则,无不体现了锡伯族人的聪明与智慧。且将这四种玩法录示如下:

抓法

抓嘎拉哈。有团体赛、个人赛。团体赛参加人数,每队一般二至三人。个人赛,人数不等,一般三到四五人。

其用具为嘎拉哈(羊、鹿、狍、獐、牛、骆驼、猪等。现羊、猪为最多,极少见的还有猫)。

玩法复杂,技巧难度大。场地在居民住的火炕铺上毡子(有弹力易使球“码头”起来)。钱“码头”也不可铺毡子。有如下多种玩法:

一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把码头扔出后,由我方阵前通过中心,向敌方阵前抓起一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敌阵心而过。

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将扔出码头的手,由敌方下落往回抓嘎拉哈,似如勇士在马上疾奔而加鞭的骁勇雄姿。

背弓奇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立即转身一周后再抓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转身背射。

主攻南门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对面(或其他方向) 有二三个嘎拉哈碍事,但又与其他嘎拉哈相近,赛者抓时,易碰(动) 而难度大。由赛者第一人巧手先夺,为后者打开通路,有如在战场上攻开一城门(团体赛用或连续抓用)。

马过敌兵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后,几次点抓而得嘎拉哈,如同在战场上,马上勇士奔驰中左杀右砍杀败敌兵的场面。

卧鞍闯阵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后,以趴卧姿式,许多嘎拉哈,有如阵中勇士趴卧于鞍上闯入敌阵。

河心网鱼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处,抓许多嘎拉哈,有如河心网鱼。

河心掏鱼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处。有少量之嘎拉哈,有碍抓许多嘎拉哈,先有人将其抓到手,为后者开道,有如河心之中掏鱼(团体赛用或连续用)。

棒打狍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用手伸拳出之二指,在夹住一二个有碍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狍子。如果夹取两个嘎拉哈,也称“棒打双狍”。

瓢舀鱼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任意抓满地的嘎拉哈,有如河中舀鱼一般,给人以“鱼”多而又人能之感。

野鸡掉在饭锅里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在有意抓嘎拉哈之时,无意中带起了其他嘎拉哈,侥幸地也落入手中,有如无意抓鸡,鸡自来。

锡伯族先人大都靠渔猎为生,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说法。至今,锡伯族嘎拉哈游戏中仍将其传袭下来,充分反映锡伯族人歌颂故乡特产丰饶的心情。

除上述玩法外,还有打扫外围,一扫战局,满天抓星,一钩残月,三羊开泰,孔雀开屏,猛虎捕食,河水倒泻,船夫摇桨,渔翁收网,樵夫一斧,猴摘仙桃,绕穿念珠等。

撂法

撂法,也叫撂“宝”,俗称撂“抱”。

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参赛人数每队一般二至四人;个人赛,少者两人,多者四至五人或更多人。玩法简单,但非常热烈。

开始时,先把嘎拉哈查出总数或按队、人平均分配后,决定竞赛顺序。场地在居住的炕上。

锡伯族人抓嘎拉哈情景

第一人先从嘎拉哈总数中或平均分配数中拿出三个,用手一撂(即扔),这里就有训练和技巧。撂出一个“增”,收起一个(即赢了一个)。撂出两个“增”,收两个。事先规定,也有撂出两个“增”带“拐”的都可收,叫“增拐”。如撂出三个同样的,叫“宝”,俗称“抱”,可都收。如果先规定带“抢”的,叫抢“宝”,凡参赛的人都可抢收归己,谁抢到是谁的,有时规定撂出“增拐”的也可抢。参赛人都聚精会神看着以便抢。总数(亦称大堆) 嘎拉哈撂完了,下一个人继续拿三个撂,不足以自己收的嘎拉哈补上。个人所得的嘎拉哈补充撂光了,不可再参赛,即自动取消了参赛资格。一直撂到一方输光,或规定时间撂完,以获得多少为胜负。

指弹法

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参赛人数,团体赛每队一般二至三人。个人赛一般三至四人,也有五至六人的。

弹法,把嘎拉哈查清数量后,先确定比赛顺序。每一人双手尽最大能力捧起嘎拉哈,撒在场地(炕) 上,凡是撂出“增”都可拣出收起来。然后,用手指弹,开始时必须选出不同的两个嘎拉哈,以后再弹相同的对,弹上任意取一个(也有都收的)。如弹出一个“增”,也叫“增拐”,即全收起来(还有规定必须弹出一对的,否则即为失误),继续弹,一直到未弹上,或弹时动了其他嘎拉哈为犯规,或剩余的嘎拉哈用手捧起撒在地上,再接第一个人弹法弹。只要剩有嘎拉哈,即轮流弹,最后,以获多少为胜负。

摈法

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参赛人数,团体赛每队一般二至四人,个人赛可二至五人。这种玩法,正式赛较少,一般以作为确定竞赛顺序为多,或作为嘎拉哈中的一种技巧方法。

摈法是先把嘎拉哈放在赛者手中或用码头扔起后,用左手心上接住码头,再翻手背上,再翻面到手心上,剩多少即收多少。也有的把嘎拉哈抓到手心,摈后从手心漏出去了嘎拉哈即为失误。还有摈样的,即要摈的嘎拉哈,在码头扔出后,用手搬成同样的若干个起来,再摈。

每队(人) 轮流摈,一直到摈完。最后,以获得嘎拉哈多少为胜负。

什么是噶拉哈

什么是噶拉哈
东北的方言 是一种玩具 用羊的膝盖骨玩 一般叫chua噶拉哈
这个名字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搜趣网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UFJZkiyDmZ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相比起来,牛骨太大,很难能一手抓四个,而猫骨太小,很难控制特定的面,所以玩牛骨和猫骨的人很少。现代有用塑料制,就不受这些限制了。传说努尔哈赤小时候师傅曾给过他任务去取熊和鹿的嘎拉哈,人们因此让孩子玩来鼓励他们变得勇敢。
嘎拉哈骨头通常叫“子儿”,也称羊拐,以四个子儿为一副。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