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形象的文章
描写人物形象的文章根据巴尔扎克自己在小说末尾注明的日期,《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于一八三三年九月。但是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诉苦说:他的《欧叶妮格朗台》还差一百页没有写完。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推测:九月完成的是小说的初稿,到十一月巴尔扎克还在修改或重写。巴尔扎克是惯于在印刷厂的校样上修改原稿或重写的,有时竟多达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历次修改的校样订在一起,作为厚礼送给知心朋友保存;他说:“这是我繁重劳动和忍性求精的证据。”《欧叶妮格朗台》想必也经历了同样的周折。不过可以肯定:小说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经改毕,因为那年圣诞节巴尔扎克应邀赴日内瓦与韩斯卡夫人一家见面,行前他曾致函韩斯基先生,问他可不可以把近作《乡村医生》和《欧叶妮格朗台》两书的原稿呈韩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对于巴尔扎克来说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关键的一年。在生活上,那年圣诞他与韩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创作上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欧叶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时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统治欧洲文坛了,而且不会受到挫折!我只须再努力奋斗两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图束缚我的手脚、阻碍我前进的人!”①他的自信产生于他酝酿已久的一个巨大的设想:他想把已写的和将写的全部作品合成一个“整体建筑”,他称这个建筑为“我的玛德莱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把这个设想具体化为宏伟的计划:
他的“玛德莱娜”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风俗研究’将全面反映社会现状——社会结出的各种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释产生这些感情与形成这种生活的原因,说明社会与人赖以存在的条件。……继因果之后还要有‘分析研究’……因为列举了“果”,分析过“因”之后,就该着手探讨原则了。……所谓原则,就是作者本人。”②正如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别在两个领域探索。一个领域是写哲理小说,如《驴皮记》、《路易朗贝尔》,另一个领域是《私人生活场景》。自一八三二年起,他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斯蒂汶茨威格认为促成这两者结合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如果能从确当的视角观察当代的生活,也能写出新鲜活泼、内容丰富的作品。重要的不是题材和布局,而是内在的动力……动力不存在于文风和结构,而是存在于人物描写本身。”③换句话说,过去,在讲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间,站着一个现实生活的观察家,而现在,这个观察家能够用具体生活来装载自己的思想和讲出动人的故事。据斯蒂汶茨威格分析,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个成功则是《欧叶妮格朗台》。
--------
①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九九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巴尔扎克发现他的秘密》,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说,《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之时,巴尔扎克正踏进创作的成熟期;他的“玛德莱娜大教堂”式巨著构思就是成熟的标志。虽然那还不是他后来的“人间喜剧”的恢宏计划,但至少已初具“人间喜剧”的基本构架。巴尔扎克从那时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业,发现了自己的天职所在:要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如实地描绘十九世纪的社会风俗。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终于在十年后能这样雄壮地自鸣得意:“世界上有四个大有作为的人:拿破仑、居维叶、奥康奈尔,我将成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欧洲,他缔造了军队!第二位通晓地球的奥秘!第三位成为一个民族的化身!而我将在头脑里装下整个社会。”①
--------
①《人间喜剧》前言。转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第三六一页。
或许巴尔扎克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欧叶妮格朗台》在他整个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以思想家自居的巴尔扎克总认为像《路易朗贝尔》那样的哲理小说远比《欧叶妮格朗台》这类“写得不错的畅销的小书”(巴尔扎克语)有价值。但是事实上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大多像那些书中所描写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谛的思想家、艺术家们一样,由于野心过大往往遭到惨败。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说过,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并没有达到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只是作为最高喘息的结果。”①“路易朗贝尔中途夭折,格朗台老头却能永存不朽”。②确实,《欧叶妮格朗台》由于本身的美学价值,堪称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那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确实不多。
如果我们抱着阅读一般小说的态度来读这部小说,我们或许会被小说一开始长达三十来页的描写吓住。但是心急的读者千万不可跳过去不读,因为这一大段描写对整部小说至关重要。巴尔扎克在不厌其详的描写中对索缪的街市、房屋、世态人情作了历史的、社会的翔实分析,对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于居所格局、社会关余作了深入的介绍,这一切是为了把小说人物置于一个有充分现实依据的社会结构中去,让他们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活动。“居维埃能依据一根骨头恢复某个动物的原形,巴尔扎克则可以从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发,再现人物、城市甚至整个民族的面貌。”③
--------
①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亚语。
③参见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七四页。
小说的故事是以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集会开始的,巴尔扎克这时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一登场。于是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问题而在克吕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馆的客厅里逐一铺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水潭,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般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走向结尾。然而纵有千变万化,人们始终活动于索缪回声清脆的狭巷和幽暗寒伧的格朗台公馆。环境和人,物质与精神在这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
《欧叶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实很简搜趣网单: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一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受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信服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格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格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圣洁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格朗台太太临死时胸怀坦荡,因为死对她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她只心疼从此抛下女儿一人在世上受苦。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小说的扉页题赠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把这本小说题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子,并说书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为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枝。但是《欧叶妮格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对欧叶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女仆娜农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丑陋和内心的单纯,反差如此强烈,使我们在为她的忠心感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几分害怕。她的义忠固然代表了旧的伦理,但她不是旧的伦理的殉葬者。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束时让我们看到娜农对金钱社会的适应,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为高诺瓦叶太太之后。
《欧叶妮格朗台》已有几种中译本,其中尤以傅雷先生的译本最为精采。傅雷先生主张译者要以原作者自任。他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我总觉得这是达不到的目标。我一向认为翻译好比演戏,高明的译者等于优秀演员。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并不因为劳伦斯勋爵扮演过,从此无人再演。不同演员演同一个角色,念的虽是同样的台词,但是不同演员的表演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同样,不同译者译同一部作品,也都根据同样的原文,不同的表达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而不同的诠释固然受到表演者或译者文化修养及理解能力的制约,但时代的影响也必定明显地留在诠释中。不过我译《欧叶妮格朗台》倒没有类似试扮名角演过的角色的念头,而仅仅是因为我偶然从一个法国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龚古尔学院新出版的《欧叶妮格朗台》,与傅译所据版本稍有出入。在翻译过程中,我像演员体验角色那样尽量揣摸巴尔扎克的语气,但是我只能做到自己修养允许的程度。我害怕译文太“中国化”,倘若在我的译笔下,格朗台老爹的一言一行让人觉得类似中国解放前的土地主,那将是我的失败,所以我实际采用了直译,力求忠于原作。
译 者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献给玛丽亚
您的肖像是本书最美的点缀;
但愿您的芳名在这里是经过祝福的黄杨枝,
虽不知摘自哪一棵树,
但一定已被宗教圣化,
并由虔诚的手所更新,
因而永远翠色葱茏,
庇护家园。
巴尔扎克
某些外省的城区,总有一些房子让人一看就感到凄凉,就像见到最阴森的修道院、最萧条的旷野或者最破落的废墟一样。也许修道院的沉寂、旷野的荒漠和废墟的凋败,那些房子都兼而有之。里面的住户生活得悄无声息,让外地人直以为那是些无人居住的空宅;不过一有陌生人在街上走动,窗口倒会有人突然探出一张不动声色的面孔,像僧侣一般,朝窗外冷漠而阴沉地瞥上一眼。索缪城里有一所住宅就具备上述的凄凉成分。它坐落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街道的尽头;那是一条直通上城古堡的街道,如今已少有人来往;尽管冬天冷,夏天热,有几处还阴暗不堪,它却自有引人之处:石子的路面始终清洁干爽,而且回声清脆;街面狭窄,线路曲折,两旁的房屋属于老城区,安静地蜷伏在城墙脚下。三百多年的古宅虽然是木结构,倒还结实。房屋的格式多种多样,给索缪老城区的这一地段平添独特的情调,足使热心访古的游客和艺术家们驻足留连。谁能经过这里不赞叹纵横于屋面的那些厚实的木板呢?它们两端都雕刻着稀奇古怪的图案,构成一溜黑色的浮雕,横贯于大多数房屋的底层之上。这一家横木上覆盖着青石板,给单薄的外墙勾出一条条蓝线,木结构的屋顶被岁月压弯,朽蚀的屋面盖板经过多年日晒雨淋也扭曲走形;那一家发黑的窗台十分醒目,上面原先的精细雕纹如今模糊难辨,而且仿佛已脆弱不堪,承受不住贫苦女工放在上面的棕红色的陶土花盆,只勉强地支托着盆里瘦长的石竹和月季。再往前去,有几家大门上凸出粗壮的钉头,钉头上镌刻着家传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本来就是老祖宗们随心所欲勾画出来的,其含义今天当然不易考证;有的或许是哪位新教徒表明信仰的记号;有的或许是反新教联盟的成员用来诅咒亨利四世①的咒符。有几户市民阶级的人家,门上也刻有乡绅的家徽,表示自己的祖辈曾享有主持市政的光荣,免得后人淡忘。总之,这里的门上记载了整部法国的历史。有一幢房屋破旧得一晃三摇,外墙的泥灰却留下当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艺;隔壁是一所贵族宅第,在石砌的拱形门楣上,祖传的纹章尚依稀可辨,但毕竟经受过一七八九年以来一次次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浪的吹打,如今只剩下劫后的余痕。边条街上的铺面既不像小店也不像货栈。热衷寻访中世纪文物的人会发现这里的一切跟上一辈的女工习艺工场一样简陋朴实。低矮的店堂既无货摊也无货架和玻璃橱窗,进深很大,里面阴暗,内外都没有一点装璜。大门分上下两截,门上很不讲究地钉上了铁箍、铁锔;门的上半截往里开着,下半截装有弹簧门铃,不断地被人推进推出。空气和阳光从门的上半截往里灌,或者通过气窗、天花板和矮墙之间的空档进入店堂,半人高的矮墙上面有便于装卸护窗板的滑槽,结实的护窗板清早卸下,傍晚装上之后再用铁闩锁得严严实实。这矮墙是用来陈列商品的,但是决没有为招徕顾客而精心布置。陈列的商品按经营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无非是三、两桶食盐和鳕鱼,或者几捆缆绳和帆布;楼板的横梁上挂几束闪闪发亮的黄铜丝,靠墙放一溜金属的酒桶箍,或者在几个架子上摆出一些布匹。进去看看?一位青春焕发的白净姑娘,裹着洁白的围巾,露出通红的手臂,应声放下正在编织的活计,忙向后铺叫她的父母;这时店东就会出来听你吩咐,态度或冷淡或殷勤,或有问必答或爱理不理,全凭店东不同的脾性。成交的也许不过是两个铜板的小交易,也许是高达两、三万法郎的大生意。你还能见到专做橡木板材生意的老板坐在店堂门口,绕动着大拇指跟邻居聊天;表面看去,他不过有些做酒瓶架的劣质板条,但是在码头那边的木工场里,他的货源足以供应安茹地区
一八三三年对于巴尔扎克来说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关键的一年。在生活上,那年圣诞他与韩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创作上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欧叶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时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统治欧洲文坛了,而且不会受到挫折!我只须再努力奋斗两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图束缚我的手脚、阻碍我前进的人!”①他的自信产生于他酝酿已久的一个巨大的设想:他想把已写的和将写的全部作品合成一个“整体建筑”,他称这个建筑为“我的玛德莱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把这个设想具体化为宏伟的计划:
他的“玛德莱娜”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风俗研究’将全面反映社会现状——社会结出的各种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释产生这些感情与形成这种生活的原因,说明社会与人赖以存在的条件。……继因果之后还要有‘分析研究’……因为列举了“果”,分析过“因”之后,就该着手探讨原则了。……所谓原则,就是作者本人。”②正如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别在两个领域探索。一个领域是写哲理小说,如《驴皮记》、《路易朗贝尔》,另一个领域是《私人生活场景》。自一八三二年起,他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斯蒂汶茨威格认为促成这两者结合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如果能从确当的视角观察当代的生活,也能写出新鲜活泼、内容丰富的作品。重要的不是题材和布局,而是内在的动力……动力不存在于文风和结构,而是存在于人物描写本身。”③换句话说,过去,在讲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间,站着一个现实生活的观察家,而现在,这个观察家能够用具体生活来装载自己的思想和讲出动人的故事。据斯蒂汶茨威格分析,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个成功则是《欧叶妮格朗台》。
--------
①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九九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巴尔扎克发现他的秘密》,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说,《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之时,巴尔扎克正踏进创作的成熟期;他的“玛德莱娜大教堂”式巨著构思就是成熟的标志。虽然那还不是他后来的“人间喜剧”的恢宏计划,但至少已初具“人间喜剧”的基本构架。巴尔扎克从那时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业,发现了自己的天职所在:要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如实地描绘十九世纪的社会风俗。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终于在十年后能这样雄壮地自鸣得意:“世界上有四个大有作为的人:拿破仑、居维叶、奥康奈尔,我将成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欧洲,他缔造了军队!第二位通晓地球的奥秘!第三位成为一个民族的化身!而我将在头脑里装下整个社会。”①
--------
①《人间喜剧》前言。转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第三六一页。
或许巴尔扎克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欧叶妮格朗台》在他整个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以思想家自居的巴尔扎克总认为像《路易朗贝尔》那样的哲理小说远比《欧叶妮格朗台》这类“写得不错的畅销的小书”(巴尔扎克语)有价值。但是事实上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大多像那些书中所描写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谛的思想家、艺术家们一样,由于野心过大往往遭到惨败。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说过,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并没有达到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只是作为最高喘息的结果。”①“路易朗贝尔中途夭折,格朗台老头却能永存不朽”。②确实,《欧叶妮格朗台》由于本身的美学价值,堪称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那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确实不多。
如果我们抱着阅读一般小说的态度来读这部小说,我们或许会被小说一开始长达三十来页的描写吓住。但是心急的读者千万不可跳过去不读,因为这一大段描写对整部小说至关重要。巴尔扎克在不厌其详的描写中对索缪的街市、房屋、世态人情作了历史的、社会的翔实分析,对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于居所格局、社会关余作了深入的介绍,这一切是为了把小说人物置于一个有充分现实依据的社会结构中去,让他们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活动。“居维埃能依据一根骨头恢复某个动物的原形,巴尔扎克则可以从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发,再现人物、城市甚至整个民族的面貌。”③
--------
①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亚语。
③参见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七四页。
小说的故事是以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集会开始的,巴尔扎克这时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一登场。于是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问题而在克吕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馆的客厅里逐一铺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水潭,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般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走向结尾。然而纵有千变万化,人们始终活动于索缪回声清脆的狭巷和幽暗寒伧的格朗台公馆。环境和人,物质与精神在这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
《欧叶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实很简搜趣网单: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一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受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信服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格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格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圣洁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格朗台太太临死时胸怀坦荡,因为死对她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她只心疼从此抛下女儿一人在世上受苦。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小说的扉页题赠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把这本小说题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子,并说书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为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枝。但是《欧叶妮格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对欧叶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女仆娜农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丑陋和内心的单纯,反差如此强烈,使我们在为她的忠心感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几分害怕。她的义忠固然代表了旧的伦理,但她不是旧的伦理的殉葬者。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束时让我们看到娜农对金钱社会的适应,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为高诺瓦叶太太之后。
《欧叶妮格朗台》已有几种中译本,其中尤以傅雷先生的译本最为精采。傅雷先生主张译者要以原作者自任。他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我总觉得这是达不到的目标。我一向认为翻译好比演戏,高明的译者等于优秀演员。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并不因为劳伦斯勋爵扮演过,从此无人再演。不同演员演同一个角色,念的虽是同样的台词,但是不同演员的表演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同样,不同译者译同一部作品,也都根据同样的原文,不同的表达却包含了不同的诠释。而不同的诠释固然受到表演者或译者文化修养及理解能力的制约,但时代的影响也必定明显地留在诠释中。不过我译《欧叶妮格朗台》倒没有类似试扮名角演过的角色的念头,而仅仅是因为我偶然从一个法国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龚古尔学院新出版的《欧叶妮格朗台》,与傅译所据版本稍有出入。在翻译过程中,我像演员体验角色那样尽量揣摸巴尔扎克的语气,但是我只能做到自己修养允许的程度。我害怕译文太“中国化”,倘若在我的译笔下,格朗台老爹的一言一行让人觉得类似中国解放前的土地主,那将是我的失败,所以我实际采用了直译,力求忠于原作。
译 者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献给玛丽亚
您的肖像是本书最美的点缀;
但愿您的芳名在这里是经过祝福的黄杨枝,
虽不知摘自哪一棵树,
但一定已被宗教圣化,
并由虔诚的手所更新,
因而永远翠色葱茏,
庇护家园。
巴尔扎克
某些外省的城区,总有一些房子让人一看就感到凄凉,就像见到最阴森的修道院、最萧条的旷野或者最破落的废墟一样。也许修道院的沉寂、旷野的荒漠和废墟的凋败,那些房子都兼而有之。里面的住户生活得悄无声息,让外地人直以为那是些无人居住的空宅;不过一有陌生人在街上走动,窗口倒会有人突然探出一张不动声色的面孔,像僧侣一般,朝窗外冷漠而阴沉地瞥上一眼。索缪城里有一所住宅就具备上述的凄凉成分。它坐落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街道的尽头;那是一条直通上城古堡的街道,如今已少有人来往;尽管冬天冷,夏天热,有几处还阴暗不堪,它却自有引人之处:石子的路面始终清洁干爽,而且回声清脆;街面狭窄,线路曲折,两旁的房屋属于老城区,安静地蜷伏在城墙脚下。三百多年的古宅虽然是木结构,倒还结实。房屋的格式多种多样,给索缪老城区的这一地段平添独特的情调,足使热心访古的游客和艺术家们驻足留连。谁能经过这里不赞叹纵横于屋面的那些厚实的木板呢?它们两端都雕刻着稀奇古怪的图案,构成一溜黑色的浮雕,横贯于大多数房屋的底层之上。这一家横木上覆盖着青石板,给单薄的外墙勾出一条条蓝线,木结构的屋顶被岁月压弯,朽蚀的屋面盖板经过多年日晒雨淋也扭曲走形;那一家发黑的窗台十分醒目,上面原先的精细雕纹如今模糊难辨,而且仿佛已脆弱不堪,承受不住贫苦女工放在上面的棕红色的陶土花盆,只勉强地支托着盆里瘦长的石竹和月季。再往前去,有几家大门上凸出粗壮的钉头,钉头上镌刻着家传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本来就是老祖宗们随心所欲勾画出来的,其含义今天当然不易考证;有的或许是哪位新教徒表明信仰的记号;有的或许是反新教联盟的成员用来诅咒亨利四世①的咒符。有几户市民阶级的人家,门上也刻有乡绅的家徽,表示自己的祖辈曾享有主持市政的光荣,免得后人淡忘。总之,这里的门上记载了整部法国的历史。有一幢房屋破旧得一晃三摇,外墙的泥灰却留下当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艺;隔壁是一所贵族宅第,在石砌的拱形门楣上,祖传的纹章尚依稀可辨,但毕竟经受过一七八九年以来一次次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浪的吹打,如今只剩下劫后的余痕。边条街上的铺面既不像小店也不像货栈。热衷寻访中世纪文物的人会发现这里的一切跟上一辈的女工习艺工场一样简陋朴实。低矮的店堂既无货摊也无货架和玻璃橱窗,进深很大,里面阴暗,内外都没有一点装璜。大门分上下两截,门上很不讲究地钉上了铁箍、铁锔;门的上半截往里开着,下半截装有弹簧门铃,不断地被人推进推出。空气和阳光从门的上半截往里灌,或者通过气窗、天花板和矮墙之间的空档进入店堂,半人高的矮墙上面有便于装卸护窗板的滑槽,结实的护窗板清早卸下,傍晚装上之后再用铁闩锁得严严实实。这矮墙是用来陈列商品的,但是决没有为招徕顾客而精心布置。陈列的商品按经营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无非是三、两桶食盐和鳕鱼,或者几捆缆绳和帆布;楼板的横梁上挂几束闪闪发亮的黄铜丝,靠墙放一溜金属的酒桶箍,或者在几个架子上摆出一些布匹。进去看看?一位青春焕发的白净姑娘,裹着洁白的围巾,露出通红的手臂,应声放下正在编织的活计,忙向后铺叫她的父母;这时店东就会出来听你吩咐,态度或冷淡或殷勤,或有问必答或爱理不理,全凭店东不同的脾性。成交的也许不过是两个铜板的小交易,也许是高达两、三万法郎的大生意。你还能见到专做橡木板材生意的老板坐在店堂门口,绕动着大拇指跟邻居聊天;表面看去,他不过有些做酒瓶架的劣质板条,但是在码头那边的木工场里,他的货源足以供应安茹地区
求一篇描写人物形象的高中作文
我的同桌叫张硕,他皮肤黝黑,眼睛大大的,总是剪得一头短短的寸头,看上去既干净又利索。虽然他比我小几个月,但个子已经高出我半个头来,这可能是他平时不挑食酷爱运动的缘故吧(私下里这样认为,嘻嘻)。
从小我们就在一起玩,上的同一个幼儿园。上学了我们又分到了同一个班,我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由于我们住前后楼又都是六楼,上学时只要相互对着喊一声便能结伴而行。
我和张硕同桌是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的。张硕平时学习不太认真,总喜欢在位洞里偷偷地看漫画,还时不时得和同学说话,为此经常挨老师的批评。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用“马上”造句,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出各自句子,唯有张硕还在埋头他的漫画。老师看见了就说:“张硕同学,请你用马上造一个句子。”看他没反应,我用胳膊肘捅了他一下,还没反应,我又使劲得捅了一下,只听他说:“别闹,孙悟空马上就捉到玉鼠精了!”话音一落,顿时全班哄堂大笑!真是歪打正着,没想到他竟然造出句来了。自然,这一次又挨了老师的批评并被老师没收了画报。
虽然他顽皮的出奇,但人缘却特别好,不管男生女生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喜欢找他帮忙。有一次我们班的孙佳在操场上玩丢沙包的游戏是被五班的调皮男生抢走了沙包,几次讨要都不给,就哭着来找张硕,只见张硕把正在玩着的篮球往地上一扔,一拍胸脯说:“放心,我给你要回来!”只见它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操场边找到那个正在玩孙佳沙包的男生,对着他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我想他肯定会说些是男子汉就不要欺负女生,欺负弱小不配做男人什么的话,他平时总爱这么说也总以男子汉自居。只见那个男生先是低眉顺目,接着又双手捧着沙包送到张硕面前,还深深地鞠了一躬,可能是说了一些对不起,以后不会在那样了的话吧。他总是这样爱打抱不平而且总是这样遇到什么麻烦事都能摆平,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
我一直给他保守着一个秘密。
张硕平时特别喜欢玩悠悠球,早期他爸爸给他买的那个被他玩坏了,再要的时候他爸爸说只要上课改了不说话不看课外书的毛病,成绩好了就给他买。于是他经常到学校附近的“乐翻天”玩具店里去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式悠悠球,什么“光子精灵”、“雷霆S”、“雪凌风”、“独狼”……等都是他最钟爱的。每次看到他失望地走出玩具店,我总是安慰他:学习好了,爸爸肯定会给你买的。他也总是信心十足的表态: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了“雷霆S”!但又总是经不起漫画的诱惑,哎!真拿他没办法。
突然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张硕把我拉到一边,神神秘秘地对我说:“白雪,你猜猜我提着的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我猜了半天也没说对,只见他伸手麻利地掏出一个精致的包装盒来:哇!是悠悠球,雷霆S!“你爸爸给你买了?”我问,只见他把食指放在嘴上,做搜趣网了个嘘的动作,附到我耳边悄声地说“这是我趁玩具店阿姨不注意拿的。”啊!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这不是偷窃吗!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是人人唾弃的小偷!我说:“你赶紧还回去吧,这样不好。”他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说:“你知道我为了拿这个悠悠球多害怕吗?到现在我的手还在发抖,你是知道我多想得到它的。求求你别和别人说,尤其别和你妈妈说,你说了她会和我爸爸说,那样我爸爸会打死我的。”说着说着流下泪来。看到他可怜的样子,想到这个“雷霆S”会带给他快乐,我只好答应帮他保守这个秘密。那天我们俩心情都很沉重,路上谁也没有说话。
以后的日子里张硕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拿出悠悠球玩上一番,他能玩出许多招式,什么“摇篮”、“猴子捞月”、“搭线”、“魔术手套”、“溜狗 ”、“逃脱”等令我眼花缭乱,羡慕不已,并且他还在四方区举行的“利群杯”悠悠球大搜趣网赛上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看到他快乐的样子我也替他高兴。
就在考完试就要放寒假的前几天,张硕拉着我的手来到“乐翻天”玩具店门口,郑重的地我说:“白雪,今天我要做一件事,我是男子汉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我要向玩具店阿姨道歉,向她承认错误,还给她悠悠球钱。不过,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你得陪我一起进去。”呀,太好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连忙说:“没问题!”
我们进得店来,里面挑玩具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张硕还是耐心的等人都走光了才红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阿姨说了一遍,接着拿出钱来还给阿姨,并等着阿姨的批评。没想到阿姨和蔼可亲地拍了拍张硕的头,笑容可掬地说:“孩子,那天你拿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我想你肯定是特别喜欢才那么做的,并且阿姨相信你肯定会把钱还给我的。好孩子,以后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好吗?”“阿姨,我一定记住你的话,一定做一个好孩子!”
这就是我的同桌张硕,他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还真让我佩服呢!
从小我们就在一起玩,上的同一个幼儿园。上学了我们又分到了同一个班,我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由于我们住前后楼又都是六楼,上学时只要相互对着喊一声便能结伴而行。
我和张硕同桌是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的。张硕平时学习不太认真,总喜欢在位洞里偷偷地看漫画,还时不时得和同学说话,为此经常挨老师的批评。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用“马上”造句,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出各自句子,唯有张硕还在埋头他的漫画。老师看见了就说:“张硕同学,请你用马上造一个句子。”看他没反应,我用胳膊肘捅了他一下,还没反应,我又使劲得捅了一下,只听他说:“别闹,孙悟空马上就捉到玉鼠精了!”话音一落,顿时全班哄堂大笑!真是歪打正着,没想到他竟然造出句来了。自然,这一次又挨了老师的批评并被老师没收了画报。
虽然他顽皮的出奇,但人缘却特别好,不管男生女生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喜欢找他帮忙。有一次我们班的孙佳在操场上玩丢沙包的游戏是被五班的调皮男生抢走了沙包,几次讨要都不给,就哭着来找张硕,只见张硕把正在玩着的篮球往地上一扔,一拍胸脯说:“放心,我给你要回来!”只见它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操场边找到那个正在玩孙佳沙包的男生,对着他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我想他肯定会说些是男子汉就不要欺负女生,欺负弱小不配做男人什么的话,他平时总爱这么说也总以男子汉自居。只见那个男生先是低眉顺目,接着又双手捧着沙包送到张硕面前,还深深地鞠了一躬,可能是说了一些对不起,以后不会在那样了的话吧。他总是这样爱打抱不平而且总是这样遇到什么麻烦事都能摆平,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
我一直给他保守着一个秘密。
张硕平时特别喜欢玩悠悠球,早期他爸爸给他买的那个被他玩坏了,再要的时候他爸爸说只要上课改了不说话不看课外书的毛病,成绩好了就给他买。于是他经常到学校附近的“乐翻天”玩具店里去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式悠悠球,什么“光子精灵”、“雷霆S”、“雪凌风”、“独狼”……等都是他最钟爱的。每次看到他失望地走出玩具店,我总是安慰他:学习好了,爸爸肯定会给你买的。他也总是信心十足的表态: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了“雷霆S”!但又总是经不起漫画的诱惑,哎!真拿他没办法。
突然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张硕把我拉到一边,神神秘秘地对我说:“白雪,你猜猜我提着的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我猜了半天也没说对,只见他伸手麻利地掏出一个精致的包装盒来:哇!是悠悠球,雷霆S!“你爸爸给你买了?”我问,只见他把食指放在嘴上,做搜趣网了个嘘的动作,附到我耳边悄声地说“这是我趁玩具店阿姨不注意拿的。”啊!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这不是偷窃吗!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是人人唾弃的小偷!我说:“你赶紧还回去吧,这样不好。”他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说:“你知道我为了拿这个悠悠球多害怕吗?到现在我的手还在发抖,你是知道我多想得到它的。求求你别和别人说,尤其别和你妈妈说,你说了她会和我爸爸说,那样我爸爸会打死我的。”说着说着流下泪来。看到他可怜的样子,想到这个“雷霆S”会带给他快乐,我只好答应帮他保守这个秘密。那天我们俩心情都很沉重,路上谁也没有说话。
以后的日子里张硕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拿出悠悠球玩上一番,他能玩出许多招式,什么“摇篮”、“猴子捞月”、“搭线”、“魔术手套”、“溜狗 ”、“逃脱”等令我眼花缭乱,羡慕不已,并且他还在四方区举行的“利群杯”悠悠球大搜趣网赛上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看到他快乐的样子我也替他高兴。
就在考完试就要放寒假的前几天,张硕拉着我的手来到“乐翻天”玩具店门口,郑重的地我说:“白雪,今天我要做一件事,我是男子汉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我要向玩具店阿姨道歉,向她承认错误,还给她悠悠球钱。不过,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你得陪我一起进去。”呀,太好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连忙说:“没问题!”
我们进得店来,里面挑玩具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张硕还是耐心的等人都走光了才红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阿姨说了一遍,接着拿出钱来还给阿姨,并等着阿姨的批评。没想到阿姨和蔼可亲地拍了拍张硕的头,笑容可掬地说:“孩子,那天你拿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我想你肯定是特别喜欢才那么做的,并且阿姨相信你肯定会把钱还给我的。好孩子,以后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好吗?”“阿姨,我一定记住你的话,一定做一个好孩子!”
这就是我的同桌张硕,他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还真让我佩服呢!
描写人物形象特别的作文
写人物特点的作文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呢?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www.souquanme.com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人一面”的现象。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搜趣网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写人物特点的文章
就是文章中写人物并且要突出特点的【描写教师】
徐老师快满四十岁了,长年的辛勤教学劳动,给她眼角留下了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丰厚油亮的短发,那双虽是单眼皮然而秀气明亮的眼睛,以及高而长的鼻梁下那张经常有力地抿住的嘴,乃至于微微有点上翘的下巴,都仍然显示着青春的活力与饱满的斗志。--刘心武《没有讲完的课》
【描写学生】
进了医学院,她住女生宿舍,在食堂吃大锅饭。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谌容《人到中年》
【描写干部】
萧队长心里,早就留意郭全海,认为他是这个区里的好干部。他想培养他做区委书记,他寻思他是一个成份好,年纪轻,精明强干,胆大心细的干部,又是最早一批发展的党员,党内锻炼也有一些了,再加一点文化知识,和更多的斗争经验,他能成为一个好区委书记。--周立波《暴风骤雨》
【描写科学家】
他把全部的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字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描写书画家】
一些巴黎的穷画家,曾经由于买不起画布和颜料,或者被饥肠肚饿肚折磨得坐卧不宁,就去给酒吧间的墙上画金月亮,换取一点甜酒、酸黄瓜、面包和亚麻布,跑到家、乘肚子里的食物没消化完,赶紧把心中渴望表达出来的美丽的形象涂在画布上。--冯骥才《雕花烟斗》
【描写学者】
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住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曹雪芹《红楼梦》
【描写演员】
这两个川班的旦角中张碧秀只有二十七岁,小慧芳不过二十一二岁的光景。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他们的年轻、美丽的面庞。他们穿着浅色的上等湖绉的长衫、白大绸裤子和青缎鞋。脸上擦得又红又白(连手上也擦了胭脂和香粉),眉毛画得漆黑,再配上含情的眼睛和鲜红的嘴唇,这两个旦角卸了装以后也有同样的吸引人的魔力。--巴金《秋》
【描写运动员】
仔细的观众不难发现,场上每一个球,在杀向对方之前,几乎都得经过她的手。而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只要一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对于她的球艺,一位体育记者曾经作过如下的描写:“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缕青烟……”自然,这是艺术夸张,不过,看她打球时又确确实实有此种感觉。--鲁光《中国姑娘》
【描写仆人】
说话的婢女鸣凤,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玲珑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面颊上便现出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他们,并没有一点畏缩或羞涩的样子。--巴金《家》
【描写农民】
他已经扛了二十年长工,身上带着全般武艺,可是繁重的劳动夺去他的青春,一历历地身子骨儿越老越瘦。流水年月,在他脸上刻下又深又密的皱纹,脸上耷拉下褐色的肉皮。他还爱喝二两烧酒,吃两套烧饼果子,一年到头剩不下一个大钱。--梁斌《播火记》
徐老师快满四十岁了,长年的辛勤教学劳动,给她眼角留下了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丰厚油亮的短发,那双虽是单眼皮然而秀气明亮的眼睛,以及高而长的鼻梁下那张经常有力地抿住的嘴,乃至于微微有点上翘的下巴,都仍然显示着青春的活力与饱满的斗志。--刘心武《没有讲完的课》
【描写学生】
进了医学院,她住女生宿舍,在食堂吃大锅饭。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谌容《人到中年》
【描写干部】
萧队长心里,早就留意郭全海,认为他是这个区里的好干部。他想培养他做区委书记,他寻思他是一个成份好,年纪轻,精明强干,胆大心细的干部,又是最早一批发展的党员,党内锻炼也有一些了,再加一点文化知识,和更多的斗争经验,他能成为一个好区委书记。--周立波《暴风骤雨》
【描写科学家】
他把全部的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字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描写书画家】
一些巴黎的穷画家,曾经由于买不起画布和颜料,或者被饥肠肚饿肚折磨得坐卧不宁,就去给酒吧间的墙上画金月亮,换取一点甜酒、酸黄瓜、面包和亚麻布,跑到家、乘肚子里的食物没消化完,赶紧把心中渴望表达出来的美丽的形象涂在画布上。--冯骥才《雕花烟斗》
【描写学者】
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住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曹雪芹《红楼梦》
【描写演员】
这两个川班的旦角中张碧秀只有二十七岁,小慧芳不过二十一二岁的光景。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他们的年轻、美丽的面庞。他们穿着浅色的上等湖绉的长衫、白大绸裤子和青缎鞋。脸上擦得又红又白(连手上也擦了胭脂和香粉),眉毛画得漆黑,再配上含情的眼睛和鲜红的嘴唇,这两个旦角卸了装以后也有同样的吸引人的魔力。--巴金《秋》
【描写运动员】
仔细的观众不难发现,场上每一个球,在杀向对方之前,几乎都得经过她的手。而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只要一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对于她的球艺,一位体育记者曾经作过如下的描写:“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缕青烟……”自然,这是艺术夸张,不过,看她打球时又确确实实有此种感觉。--鲁光《中国姑娘》
【描写仆人】
说话的婢女鸣凤,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玲珑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面颊上便现出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他们,并没有一点畏缩或羞涩的样子。--巴金《家》
【描写农民】
他已经扛了二十年长工,身上带着全般武艺,可是繁重的劳动夺去他的青春,一历历地身子骨儿越老越瘦。流水年月,在他脸上刻下又深又密的皱纹,脸上耷拉下褐色的肉皮。他还爱喝二两烧酒,吃两套烧饼果子,一年到头剩不下一个大钱。--梁斌《播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