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注意我说的是散文 不是小说一、环境描写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例如小说开头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就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
二、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还是小说的开头,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又如她的勤快利落,仅通过小院“干净得很”及“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衬托出来。
三、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生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了白洋淀人民无数辛勤劳动,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正因为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和美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四、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将有紧急情况发生,“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归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遇敌前静谧平和的气氛,为这群妇女突然遇敌打下了伏笔。又如:“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iwNpefIaDd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一描写,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伏击战,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前三点是就内容方面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第四点是谈环境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就散文来讲,结构方面的作用可变通为为下文的描写、抒情或议论作铺垫。然后我把这四点作用以口诀的形式总结出来,让学生作为知识储备。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散文阅读不用怕。
有了知识储备之后,我再让学生做这套综合题的16题。龙应台《山间小路》的第六段这样写。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试题考查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了环境描写知识储备的学生此时很容易做出答案:
由环境描写渲染了某种氛围、营造了某种意境、提供了某种背景的这点作用,学生可以总结出此段环境描写突出了书院环境的宁静幽雅;
由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刻画有烘托作用,可以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学生可以总结出此段的环境描写刻画出一个聆听中华古老文明声音的文人睿智沉思的形象;
由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行文作铺垫的作用,学生可以具体总结出此段写书院的环境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的进一步议论抒情做铺垫;
由环境描写可以深化文章主旨,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再联想到怀古诗或咏史诗都是表现人事变迁的共同主题,学生便能总结出这里用环境的平静来反衬千年书院历史的盛衰变迁。
在学生基本解决了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后,我“乘胜追击”,补充了一篇散文阅读,借此夯实这类题目的应对方法。
我把2007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中的散文阅读印发给学生。它考查的是琦君的《问竹》。14题也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题目说:本文首段,作者写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并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琦君《问竹》第一段是这样的。
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睛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
依据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知识储备,我先让学生来赏析环境描写对背景的交代作用,学生思考后不难总结出写竹写雨是渲染旧宅书房后面的宁静幽雅。再看环境描写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方面的作用,学生可以总结出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竹、对雨的喜爱,表现了父女厮守的欢愉。观照环境描写对后文行文思路的作用,学生可以总结出通过看竹听雨,以雨打竹声引发出思念之情或者说为下文写对父亲的追思作铺垫。最后看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生理当总结出反衬出人物成长历程中因感时伤怀而不宁静的心情或反衬作者伤感的心情。
散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教会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社会环境描写有哪些句子 可以举例说明吗
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
上面的第一小节是总的交代当时的艰苦环境,第二小节是具体地写环境是怎样艰苦的。通过这些环境描写,当时小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就更为突出了。
又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心愿》,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法国一个公园中的宁静环境:
巴黎有许多街道公园。离我们的公寓不远就有一座。
一个假日,我夹着一本书来到这个小公园。坐在几堆花丛中间的长椅上。这是我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爱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
接着,作者写了“我”在这里遇到一位活泼天真的法国小姑娘。很显然,作者描写的这个环境,要突出说明这样一点:美好的心愿是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产生的。社会环境描写,起了衬托作用。
描写环境,有时很难区分所描写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有时交融在一起,只是社全环境往往侧重于“背景”的介绍,尽管在对社会环境进行描写时,也离不开对一些自然景物进行描写,但它着重于表现一种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事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气氛。如下面一段从一篇作文中节选的文字:
陵园里,甬道两旁鲜花朵朵,郁郁苍苍的松柏和万年青,显得格外肃穆。扫墓活动开始了,在鼓乐声中,我们高举红旗,擎着我们精心制作的花圈,肃立在烈士墓前。
读了这段描写,使人会产生一种肃穆感,这是作者通过对环境所作的描写而形成的氛围,产生的效果。而这段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尽管有景物,但属于社会环境。
在写事的文章中,经常要写到环境,不仅要会恰当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描写,还要会恰当地对社会环境进行描写,以便形成一种气氛,使所写的事交代得更清楚,更感人。
环境描写的方法指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高考中,涉及小说阅读的命题一般都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有关。环境描写历来都是高考热点,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都要积极做好备考准备。
题型预测
(1)在文中准确找iwNpefIaDd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具体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答题指要
首先,要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必www.souquanme.com须明确什么是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内的景物构成的画面;社会环境是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例如,2007年高考宁夏卷中的“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查的就是社会环境;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的“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则是对自然环境的考查。
其次,无论是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是
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都离不开对环境描写的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整篇小说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主旨的表现等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得最频繁,因此应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下两名乐手。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让助手把一张卡片递到他手中。卡片上面写着——在以下乐曲中任选一首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搜趣网《四小天鹅舞曲》。
朱丹眼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他向主考官歉疚地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为什么?”“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又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队孩子方阵。大孩、小孩、男孩、女孩,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都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飘洒下来。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iwNpefIaDd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了这个声音,火焰温暖了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朱丹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选文有改动)
1.文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3分)
3.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4.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的情境中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
2.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的民族精神。
4.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发愤图强,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