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历史人物的片段
描写历史人物的片段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不久,项羽又对刘邦说: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同样面对秦始皇出巡,刘邦怎么说的?又怎样回答了项羽的问话?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对此,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兴分我一杯羹。”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以此为切入点,讨论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斋藤正谦说司马迁所写人物:
才一出语,乃觉口气各不同。《高祖本纪》,见其宽仁之气,动于纸上。《项羽本纪》,觉喑恶叱咤来薄人。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这正指出了《史记》以人物的不同语言来突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以描写人物形象来叙述历史事件的特色,点明了他写人的入神之处。
五、透过心理活动写人
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史记》还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他们所形形色色的内//www.souquanme.com心世界。
《项羽本记》写项羽进咸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对此项羽是怎么想的?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此时的心理活动显示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其贪图荣归故里,不知深谋远虑,还刚愎自用。正因为如此,他以后每况日下,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这样评论:
项王非特暴虐,人心不归,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迹。其即灭咸阳,而都彭城;搜趣网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殊欲按甲休兵,宛然图伯筹画耳。岂知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
项羽终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望兵败东城时,项王自度不得脱……
他紧张地思索着,不搜趣网得不正视自己的败局。然而他认为: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曾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番表白是他遭到灭顶之灾之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反映出他迷信武力,残酷暴烈,自死不悟的性格特征。
及至乌江自刎,司马迁将项羽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更加细腻,传神: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反映了项羽什么性格特征?
项羽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祥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人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一心理活动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千古以下的读者对此感叹之余不免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的不肯东渡乌江自刎简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司马迁安排“乌江亭长舣船待”不是真的让项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则不会对乌江亭长的来龙去脉一点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过是令项羽仿佛不是被追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选择,从而为英雄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心理描写,司马迁活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横行天下而最终别姬自刎的内在原因。
六、引用谣谚写人
司马迁eQybNOd所著《史记》,韩愈称之为“雄深雅健”,苏辙认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较为准确地概括出《史记》的风格特点。而文中司马迁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用于刻划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
如《项羽本记》中叙述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遂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同时,这首《垓下歌》也传达了项羽的千载不平之愤,正如《史记评林》引清人吴贤齐语:
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七、运用互见法写人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首先司马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史记》的编写方法是:“以人系事www.souquanme.com”,有时一事涉及数人,如果在每个人物的传记中都详细写此事,势必会造成叙事重复。采用“互见法”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或略写,或不写,或以“语在某某事件中”作交代,就避免了内容重出。再者,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有一些材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关系不大,或者没有作用,或者产生消极作用,就把这些材料放在其他人物的传记里去叙述。这样既不损害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又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
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攻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
《高视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指责项羽十大罪状: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王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有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侯善地,而徙逐故主,今臣下争判之,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高祖本纪》)
以上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淮阴侯列传》记韩信拜将后,回答刘邦策问,便说项羽:不能任属贤将、都彭城、以亲爱王,失天下心、逐义帝、所过无所不残灭,集中道出了项羽吝惜封爵,任人唯亲、滥杀百姓等弱点。
《陈丞相世家》中有四处涉及到项羽的弱点。
一处是写项羽陈平去攻打反叛项羽的殷王司马印,虽然攻下了,但后来刘邦又攻占了殷地,项羽发怒,要诛杀前次平定殷地的官吏,陈平怕诛,逃离归附了刘邦。项羽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之。
二处写周勃等人说陈平“盗嫂”、“受金”刘邦责问陈平,陈平解释离楚归汉,是由于“项羽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三处写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向陈平问计,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四处写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和钟离昧、范增的关系,“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项王果大疑亚父”。
以上集中表现了项羽不会用人和轻信人言等弱点。
《黥布列传》叙及项羽短处有三事:
项羽令黥布“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余万人”;
刘邦派随和说服黥布归汉,说项羽“背盟约”杀义帝,“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最终必然失败;
黥布归汉后,项羽“尽杀布妻子”。
以上揭露了项羽暴虐无道。
《萧相国世家》中鄂千秋的一句话,也可以看作表现项羽的互见材料,一语道破了刘项成败的总关键:
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相国世家》)
美国地理学家辛浦尔指出,古代的游牧民族,尽管剽悍迅猛,势如破竹,却不得不在长期持久的斗争中,输给立足于耕战的农业大国(见所著《地理环境之影响》),国力的根本是生产,而项羽是贵族军人,如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那样鄙夷生计,如同日本的西乡隆盛那样鄙夷百姓兵。他所带领的是一群飞扬跋扈,好战敢死的江东子弟兵(吴兵的剽悍,早在《左传》里已有记载)在他们那个集团里没有人会抓生产,也没有人想抓生产。细心的同学在《本纪》中会多次发现“兵罢食绝”“兵少食尽”的字样。这个道理司马迁未必不懂,鄂子秋的话不是他亲笔记下的吗?但是《本纪》里照这样写,就成了史论,打天下也就不那么罗曼帝克了,所以司马迁把这个道理留到《萧相国世家》里去写。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举,对他的许多弱点没有展示,在《项羽本纪》中,则可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以下两件事则表现了刘邦什么性格特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项王患之。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显示出他的自私和残酷:
八、运用复笔写人
复笔,是指反复使用某个字,某个词或某句话来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一种艺术手法。清代《史记》评论家牛运震所云“它史之妙,妙在能简;《史记》之妙,妙在能复”,说的就是《史记》中的复笔手法。在《史记》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其频繁,但在《项羽本纪》中的应用则最为巧妙,最富意蕴。
在《项羽本纪》这一篇中,司马迁通过复笔手法,揭示出项羽首先是一个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来推翻强秦政权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项羽)遂拔剑斩守(会稽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巨鹿之战)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老弱妇女。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纪信为汉王刘邦诳楚为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楚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以上不厌其烦的复笔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复笔,不仅将项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极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写尽了项羽早期征战中攻城破垒,所向披靡的破秦强势,
而“斩”字的复笔“斩稽守……斩李由……斩宋义……斩汉一将……”则比“破”字更进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项羽是一个暴力英雄,是凭借着暴力崛起于乱世,独步于群雄的。
当“斩”发展到“杀”,“杀数十百人……杀苏角……杀汉卒十万余人……杀纪信……杀枞公……”,这“杀”字的复笔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反复频率上较“破”字“斩”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义程度上较前两者也要深刻得多,这一“杀”字的反复,是为须眉毕现地展示项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质,更是为在反复笔法中伏下一个意蕴深长的话外音。须知,秦政权的灭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鲸饮,消化不良,才被人拦腰斩断的,所以抗击暴秦的领导者必须是比强秦更威猛,更强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应时而生,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肯定了项羽以暴抗暴,攻倒强秦这一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功绩。应该承认,没有项羽这一强劲的“破”秦之力就没有泱泱大汉的“立”国之根。但是意义相近的“破”、“斩”、“杀”三个字中,最具有杀戮性质、嗜血色彩的“杀”字却复笔次数最多,这不能不让人猛然领悟到,司马迁在肯定项羽以暴抗暴,推翻强秦政权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决非暴力的持续延伸,所以,当项羽的抗暴行为发展到坑降卒烹说客的残暴程度时,项羽以暴抗暴的统冶时代就接近尾声了,在这里司马迁依然通过“烹”“坑”几个充满血腥气息的词眼的复笔来揭示项羽失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是没有尺寸之地的项羽毕竟曾经号令天下,自称霸王,这是无法抹杀和否认的。司马迁灵活的复笔手法,则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够尽览昔日霸王的风采:
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诸侯皆属焉。
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诸侯将无不人人惴恐。
分析以上例句中哪些词语运用了复笔手法?
在这一组使用复笔手法的句子中,“皆”字从正面,远视的角度,描述了项羽那令人慑服的霸王之气;
“不敢”一词则通过楼烦这一具体之人,近距离真切地感受项羽让人不可迫视的凛然的霸王气质;
“无不”一词为双重否定词,它的反复使用极其强烈地渲染反衬了项羽那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
然而盛极必衰,更何况在霸王那叱咤风云的威风背后,人们对于霸王的态度更多的是畏惧而非敬服,在一次一次的“莫敢”背后,人们不会忘记作为一个以暴抗暴的乱世英雄,项羽的霸王业绩正是凭藉着残暴杀戮,血腥施虐而建立起来的,而且项羽在获得他的霸王业绩时,太年轻了,只有二十六、七岁,在他那争强好斗的少年心性中,他不仅不能清醒地意识到那显赫耀人的声威背后所潜伏的深重危机,反而还滋生出对武力、对个人攻伐的极度迷信和崇尚,以至于当他死到临头时,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慨叹: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钱钟书在《管锥编》这样评论:
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淡忘了项羽的残暴与嗜血,却对他的悲剧性命运叹惋不已,这叹惋的根由不能不说和司马迁那高妙的复笔手法的运用相关合。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死的最后关头,项羽所放心不下却是他的名姝骏马,他不畏惧死,却不甘心作为一世霸王的他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宝马,所以他才悲歌慷慨,英雄泣泪,“奈何”一词的复笔运用不仅将项羽的悲慨之情写得一唱三叹,而且还使得项羽的英雄性格变得丰富而耐人寻味,更令人寻味的是,此篇中,项羽的死敌刘邦也常常“奈何”不已: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历史是否真的如司马迁的笔致那般演绎,人们已无从推断,但是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反复以“为之奈何”四个字来刻画刘邦,却决非虚晃一笔,它们与项羽垓下的“奈何”式反复追问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刘邦的反复询问固然显得软弱委琐而功利,但决不失为一个从善如流的政治家风度;项羽的声声追问,虽然充满英雄末路的悲慨之气,但未免愚昧而不关时势,而且历史事实证明,刘邦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正在于他善用人事,从善如流,能就有关时局和存亡的军国大事多问几次谋臣们“奈何”,项羽之所以身败国亡,正由于他只会逞个人意气,不善用人事,不仅谋臣们“莫敢”多言,而且死到临头才问“奈何”,不亦迟乎?况其所问“奈何”纯属无关时局的个人恩怨,刘邦分析得很对,“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食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然而,不问“奈何”的项羽,生死关头却因放不下心爱的女人和心爱的骏马而追问“奈何”,善问奈何的刘邦,在个人的生死关头,不仅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到马车之下,乱军之中,甚至在父亲要被别人烹煮时,还恬不知耻地说:“幸分我一杯羹”,不急不躁,更不询问“为之奈何”,又可说是一绝妙的对比,由于有意味的复笔形式的运用,刘项之间的这一对比显得隽永而富意趣。
不久,项羽又对刘邦说: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同样面对秦始皇出巡,刘邦怎么说的?又怎样回答了项羽的问话?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对此,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兴分我一杯羹。”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以此为切入点,讨论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斋藤正谦说司马迁所写人物:
才一出语,乃觉口气各不同。《高祖本纪》,见其宽仁之气,动于纸上。《项羽本纪》,觉喑恶叱咤来薄人。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这正指出了《史记》以人物的不同语言来突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以描写人物形象来叙述历史事件的特色,点明了他写人的入神之处。
五、透过心理活动写人
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史记》还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他们所形形色色的内//www.souquanme.com心世界。
《项羽本记》写项羽进咸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对此项羽是怎么想的?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此时的心理活动显示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其贪图荣归故里,不知深谋远虑,还刚愎自用。正因为如此,他以后每况日下,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这样评论:
项王非特暴虐,人心不归,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迹。其即灭咸阳,而都彭城;搜趣网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殊欲按甲休兵,宛然图伯筹画耳。岂知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
项羽终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望兵败东城时,项王自度不得脱……
他紧张地思索着,不搜趣网得不正视自己的败局。然而他认为: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曾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番表白是他遭到灭顶之灾之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反映出他迷信武力,残酷暴烈,自死不悟的性格特征。
及至乌江自刎,司马迁将项羽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更加细腻,传神: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反映了项羽什么性格特征?
项羽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祥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人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一心理活动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千古以下的读者对此感叹之余不免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的不肯东渡乌江自刎简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司马迁安排“乌江亭长舣船待”不是真的让项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则不会对乌江亭长的来龙去脉一点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过是令项羽仿佛不是被追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选择,从而为英雄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心理描写,司马迁活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横行天下而最终别姬自刎的内在原因。
六、引用谣谚写人
司马迁eQybNOd所著《史记》,韩愈称之为“雄深雅健”,苏辙认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较为准确地概括出《史记》的风格特点。而文中司马迁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用于刻划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
如《项羽本记》中叙述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遂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同时,这首《垓下歌》也传达了项羽的千载不平之愤,正如《史记评林》引清人吴贤齐语:
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七、运用互见法写人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首先司马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史记》的编写方法是:“以人系事www.souquanme.com”,有时一事涉及数人,如果在每个人物的传记中都详细写此事,势必会造成叙事重复。采用“互见法”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或略写,或不写,或以“语在某某事件中”作交代,就避免了内容重出。再者,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有一些材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关系不大,或者没有作用,或者产生消极作用,就把这些材料放在其他人物的传记里去叙述。这样既不损害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又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
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攻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
《高视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指责项羽十大罪状: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王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有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侯善地,而徙逐故主,今臣下争判之,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高祖本纪》)
以上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淮阴侯列传》记韩信拜将后,回答刘邦策问,便说项羽:不能任属贤将、都彭城、以亲爱王,失天下心、逐义帝、所过无所不残灭,集中道出了项羽吝惜封爵,任人唯亲、滥杀百姓等弱点。
《陈丞相世家》中有四处涉及到项羽的弱点。
一处是写项羽陈平去攻打反叛项羽的殷王司马印,虽然攻下了,但后来刘邦又攻占了殷地,项羽发怒,要诛杀前次平定殷地的官吏,陈平怕诛,逃离归附了刘邦。项羽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之。
二处写周勃等人说陈平“盗嫂”、“受金”刘邦责问陈平,陈平解释离楚归汉,是由于“项羽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三处写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向陈平问计,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四处写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和钟离昧、范增的关系,“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项王果大疑亚父”。
以上集中表现了项羽不会用人和轻信人言等弱点。
《黥布列传》叙及项羽短处有三事:
项羽令黥布“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余万人”;
刘邦派随和说服黥布归汉,说项羽“背盟约”杀义帝,“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最终必然失败;
黥布归汉后,项羽“尽杀布妻子”。
以上揭露了项羽暴虐无道。
《萧相国世家》中鄂千秋的一句话,也可以看作表现项羽的互见材料,一语道破了刘项成败的总关键:
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相国世家》)
美国地理学家辛浦尔指出,古代的游牧民族,尽管剽悍迅猛,势如破竹,却不得不在长期持久的斗争中,输给立足于耕战的农业大国(见所著《地理环境之影响》),国力的根本是生产,而项羽是贵族军人,如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那样鄙夷生计,如同日本的西乡隆盛那样鄙夷百姓兵。他所带领的是一群飞扬跋扈,好战敢死的江东子弟兵(吴兵的剽悍,早在《左传》里已有记载)在他们那个集团里没有人会抓生产,也没有人想抓生产。细心的同学在《本纪》中会多次发现“兵罢食绝”“兵少食尽”的字样。这个道理司马迁未必不懂,鄂子秋的话不是他亲笔记下的吗?但是《本纪》里照这样写,就成了史论,打天下也就不那么罗曼帝克了,所以司马迁把这个道理留到《萧相国世家》里去写。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举,对他的许多弱点没有展示,在《项羽本纪》中,则可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以下两件事则表现了刘邦什么性格特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项王患之。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显示出他的自私和残酷:
八、运用复笔写人
复笔,是指反复使用某个字,某个词或某句话来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一种艺术手法。清代《史记》评论家牛运震所云“它史之妙,妙在能简;《史记》之妙,妙在能复”,说的就是《史记》中的复笔手法。在《史记》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其频繁,但在《项羽本纪》中的应用则最为巧妙,最富意蕴。
在《项羽本纪》这一篇中,司马迁通过复笔手法,揭示出项羽首先是一个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来推翻强秦政权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项羽)遂拔剑斩守(会稽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巨鹿之战)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老弱妇女。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纪信为汉王刘邦诳楚为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楚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以上不厌其烦的复笔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复笔,不仅将项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极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写尽了项羽早期征战中攻城破垒,所向披靡的破秦强势,
而“斩”字的复笔“斩稽守……斩李由……斩宋义……斩汉一将……”则比“破”字更进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项羽是一个暴力英雄,是凭借着暴力崛起于乱世,独步于群雄的。
当“斩”发展到“杀”,“杀数十百人……杀苏角……杀汉卒十万余人……杀纪信……杀枞公……”,这“杀”字的复笔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反复频率上较“破”字“斩”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义程度上较前两者也要深刻得多,这一“杀”字的反复,是为须眉毕现地展示项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质,更是为在反复笔法中伏下一个意蕴深长的话外音。须知,秦政权的灭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鲸饮,消化不良,才被人拦腰斩断的,所以抗击暴秦的领导者必须是比强秦更威猛,更强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应时而生,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肯定了项羽以暴抗暴,攻倒强秦这一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功绩。应该承认,没有项羽这一强劲的“破”秦之力就没有泱泱大汉的“立”国之根。但是意义相近的“破”、“斩”、“杀”三个字中,最具有杀戮性质、嗜血色彩的“杀”字却复笔次数最多,这不能不让人猛然领悟到,司马迁在肯定项羽以暴抗暴,推翻强秦政权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决非暴力的持续延伸,所以,当项羽的抗暴行为发展到坑降卒烹说客的残暴程度时,项羽以暴抗暴的统冶时代就接近尾声了,在这里司马迁依然通过“烹”“坑”几个充满血腥气息的词眼的复笔来揭示项羽失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是没有尺寸之地的项羽毕竟曾经号令天下,自称霸王,这是无法抹杀和否认的。司马迁灵活的复笔手法,则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够尽览昔日霸王的风采:
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诸侯皆属焉。
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诸侯将无不人人惴恐。
分析以上例句中哪些词语运用了复笔手法?
在这一组使用复笔手法的句子中,“皆”字从正面,远视的角度,描述了项羽那令人慑服的霸王之气;
“不敢”一词则通过楼烦这一具体之人,近距离真切地感受项羽让人不可迫视的凛然的霸王气质;
“无不”一词为双重否定词,它的反复使用极其强烈地渲染反衬了项羽那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
然而盛极必衰,更何况在霸王那叱咤风云的威风背后,人们对于霸王的态度更多的是畏惧而非敬服,在一次一次的“莫敢”背后,人们不会忘记作为一个以暴抗暴的乱世英雄,项羽的霸王业绩正是凭藉着残暴杀戮,血腥施虐而建立起来的,而且项羽在获得他的霸王业绩时,太年轻了,只有二十六、七岁,在他那争强好斗的少年心性中,他不仅不能清醒地意识到那显赫耀人的声威背后所潜伏的深重危机,反而还滋生出对武力、对个人攻伐的极度迷信和崇尚,以至于当他死到临头时,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慨叹: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钱钟书在《管锥编》这样评论:
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淡忘了项羽的残暴与嗜血,却对他的悲剧性命运叹惋不已,这叹惋的根由不能不说和司马迁那高妙的复笔手法的运用相关合。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死的最后关头,项羽所放心不下却是他的名姝骏马,他不畏惧死,却不甘心作为一世霸王的他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宝马,所以他才悲歌慷慨,英雄泣泪,“奈何”一词的复笔运用不仅将项羽的悲慨之情写得一唱三叹,而且还使得项羽的英雄性格变得丰富而耐人寻味,更令人寻味的是,此篇中,项羽的死敌刘邦也常常“奈何”不已: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历史是否真的如司马迁的笔致那般演绎,人们已无从推断,但是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反复以“为之奈何”四个字来刻画刘邦,却决非虚晃一笔,它们与项羽垓下的“奈何”式反复追问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刘邦的反复询问固然显得软弱委琐而功利,但决不失为一个从善如流的政治家风度;项羽的声声追问,虽然充满英雄末路的悲慨之气,但未免愚昧而不关时势,而且历史事实证明,刘邦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正在于他善用人事,从善如流,能就有关时局和存亡的军国大事多问几次谋臣们“奈何”,项羽之所以身败国亡,正由于他只会逞个人意气,不善用人事,不仅谋臣们“莫敢”多言,而且死到临头才问“奈何”,不亦迟乎?况其所问“奈何”纯属无关时局的个人恩怨,刘邦分析得很对,“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食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然而,不问“奈何”的项羽,生死关头却因放不下心爱的女人和心爱的骏马而追问“奈何”,善问奈何的刘邦,在个人的生死关头,不仅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到马车之下,乱军之中,甚至在父亲要被别人烹煮时,还恬不知耻地说:“幸分我一杯羹”,不急不躁,更不询问“为之奈何”,又可说是一绝妙的对比,由于有意味的复笔形式的运用,刘项之间的这一对比显得隽永而富意趣。
描写历史人物有文采的片段
可以抄袭,但要是好的纳兰性德:
一名清瘦的有些羼弱的青年男子呆立于一株合欢树下,持着略皱角卷书,身体有些微微颤抖。月色冰凉,夜合花开了雪白晶莹的一树,香气在月色的酝酿下愈发浓烈,竟有酒的味道,叫人不知不觉沉湎。好一句“人生如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尽了古今聚散离合的沧桑,诉尽了多少人心底那无声的呐喊。然多情的你,纯真的你,俗殇的你,本就是脱俗的仙子,降生于这红尘之世,虽只短短三十余载,却留世人亘古不变的清香留美,衣袂翩翩,似雨飞翔,润物无声,香魂弥漫,诗思唯美,动人心弦。望着那翩翩飘落滢美的花瓣,都落下肩头暖阳阳的挽留,遥望那白衣的背影缓缓踱步在那株花树下,一瞬间倾其一世繁华,月色清澈似泉淼。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容。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绝唱至此,指停弦断。驾鹤西哲,愿君会音,从此不离!
一名清瘦的有些羼弱的青年男子呆立于一株合欢树下,持着略皱角卷书,身体有些微微颤抖。月色冰凉,夜合花开了雪白晶莹的一树,香气在月色的酝酿下愈发浓烈,竟有酒的味道,叫人不知不觉沉湎。好一句“人生如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尽了古今聚散离合的沧桑,诉尽了多少人心底那无声的呐喊。然多情的你,纯真的你,俗殇的你,本就是脱俗的仙子,降生于这红尘之世,虽只短短三十余载,却留世人亘古不变的清香留美,衣袂翩翩,似雨飞翔,润物无声,香魂弥漫,诗思唯美,动人心弦。望着那翩翩飘落滢美的花瓣,都落下肩头暖阳阳的挽留,遥望那白衣的背影缓缓踱步在那株花树下,一瞬间倾其一世繁华,月色清澈似泉淼。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容。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绝唱至此,指停弦断。驾鹤西哲,愿君会音,从此不离!
描写历史人物的片段80字以上
帝王
金庸写过很多帝王,而且往往不惜笔墨,与对其他
不同。而且,金庸笔下的皇帝
,各具风采,天雄成吉思汗,
朱元璋,
乾隆,甚至好高务远
的
赵熙,都形影生动,如在眼前。
而金庸笔下的千古第一帝无疑是康熙。这个少年继位,诛
,平三蕃,收台湾,胜沙俄,开创了
的一代大帝,在金庸笔下聪明天纵,忧国忧民,是一代明君。治理国家,处处显着气度和智慧。听闻台湾台风灾情,竟“泪光莹然“,要裁减宫中衣食赈灾。在五台山上,顺治帝让他“永不加赋”,他对
说:“我们
人来做
,总得要强过明朝那些
,才对得起天下百姓。”做皇帝而要对得起百姓,这样的皇帝,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可找不出第二个来。
不单如此,还重友谊,有
。和
,对妹妹的爱护,对太后的关心,都显得诚挚真切。初闻父亲可能未死的时候,
,五台山上见了顺治,痛哭失声。可见是个深情的皇帝。
很喜欢这个康熙的,虽然很多人都说金庸把他写得太过完美了。
梁羽生也写了很多皇帝,不过有点
,大多是奸恶昏庸之辈。同样是康熙,居然一出场就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顺治和和尚。但也有例外,一代女帝武则天就被他写得很好,英明大度,光彩照人。在他的笔下,武则天与传统史书判若两人,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一个真实的女人,一个杰出的皇帝,一个寂寞的英雄。谁又说历史中的武则天,不可能是这个样子呢?
梁羽生的武则天和金庸的康熙一样,是被作者美化的人物,或者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见作者寄托的某种理想。
古龙的书与历史无关。温瑞安的书历史是背景,很少
。不过说英雄
中也写到了
,有些小聪明,荒淫,自以为是,漫画化的人物。黄易的书翻过一些,没仔细看过。他写的秦始皇和
,大概是
一路。
公主
记得有人说过金庸有
情节。男主人公几乎个个做过
。这当然不是事实。不过金庸倒是真的写了很多公主。射雕中的华争,鹿鼎记里的建宁,天龙八部里的阿朱阿紫梦姑们,总之一大堆。《碧血剑》里有个九公主,温柔美丽,因为喜欢
,让温青青大喝干醋。后来被父皇斩断了一条手臂,让人看着难受。这个九公主,后来出家做了尼姑,金庸在鹿鼎记中让她再次出场,人到中年,美丽依旧。梁羽生也写到了她,不过是个老年的独臂神尼,教了徒弟
。
九公主是历史上的人物,也的确被她父亲斩断了一只手臂。大概封号叫
。明亡的时候才15岁。但是不是出家做了尼姑而且武功高强,那我就不知道了。
香香公主不是公主,不过比公主更美丽,更高贵。这个人物的兰本是历史上的
。不过比
要漂亮得多,也可爱可敬得多。
名将
金庸说《碧血剑》的真正主人公其实是写袁承焕和金蛇郎君。袁承焕很多人应该熟悉的,作为和岳飞齐名的一代奇将,以书生领兵而能抗拒清兵十余年,百战雄主
没有办法只好用离间计,其军事能力之强,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人。但他的被人熟知,却是因为被冤杀,而且是人间至惨。金庸应该是很尊敬这个人的,但小说却是虚写,碧血剑一书开始的时候,袁大将军已经被冤杀了。
同样是虚写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温瑞安萧秋水系列中的岳武穆。温瑞安让岳武穆出过场的。武穆出场那一节,写得气势极大,非常感染人。一首《
》被用递增的方式间隔出现,武穆的豪情与悲壮被温瑞安渲染到极致。而让人叹服的是,居然
,温瑞安让读者和萧秋水一样,只见到岳将军的背影。也许对自己崇拜的人,反而看不清说不明,只能虚写。
也是一代名将,金庸对徐达、
是实写的,让他们出场了好几次,但感觉就平平了。碧血剑里还写到了
,虽然是个叛将,但金庸显然对他很同情的。其实倚天屠龙记里的
,曾大败徐达,也是一代名将的,只是书中没写出来,只是个很一般的王爷
而已。
大臣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说苏东坡一脸大胡子。不过是哲宗说的,东坡被贬外地,并没有出场。出场的是范祖禹。范宜禹是宋
,
的
,精诗通文,算是一代明臣。据说他见识颇广,还懂医学,橘红有医用价值,便是他发现的。顺便说一下,金庸在这里反映的对新法的态度我很不喜欢。
神雕侠侣里,耶律齐的爷爷叫
,是
。也就是大丞相。这个人大大有名,蒙古能够最终攻下南宋,建国
,实在与这个人做
分不开。在他的任期间,蒙古正式走向汉化,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难得的是这个人不单是杰出的政治家,还能诗会画,精通音律。算是风雅人物,不是俗流。今天的颐和园有
祠。
是金庸书中难得的以
为男
人。不过不大喜欢这个人。
写大臣而用笔最多,写得最好的是梁羽生《萍踪侠影》中的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感觉这个人才是全书的灵魂,张丹枫在他面前,立马变得轻重全无了。
奸邪
温瑞安写朝士,诸葛小花最有名,不过是虚构的。但是诸葛的对头
是大大有名的
。
字元长,王安石用而斥之,
见他能干,七天内废免役法还是什么法,就大大提拨。是个反复小人。
在位二十五年,而
居相位竟达十七年。也是个极聪明的人。聪明人总是能干的。他的字便写得特别好。居于宋四大家之中。温瑞安笔下的蔡京是个优雅的反派。
金庸在《射雕》中写了南宋的几个大臣,挺好玩,有些游戏的笔调。丞相
出游,百官相从,临安
赵大人扮狗叫以讨好他。让人哭笑不得。中国官员的肉麻当有趣原是有传统的。武则天为政,山东就有官员洗干净自己当祭品祭天。
梁羽生在《
》里也直斥为奸邪不让蔡京。不过好像
家有些不同意见,很有些人替他翻案。
诗人
这里的诗人也包括词人。金庸的小说中,刚开始还让主人公陈家洛、余鱼同口沾几句诗词什么的,到后来的石破天
之流,干脆
。有这种倾向,对诗人自然着墨甚少,印象里只有鹿鼎记中提到
、
等几个。吕、顾能诗,但更准确的说他们是文人而不是诗人。这中间的差别,大概和今天钱钟书大师口中的文人与学者差不多。
梁羽生就不一样,他最擅长的就是写诗人才子,所以往往不惜笔默。更甚是大胆地在《大唐游侠传》里写到
李白。这个李白风流洒脱,豪爽大度,英气逼人,很符合我的想象,所以对梁羽生甚是佩服。才子狷狂,李白是一种。
又是另一种。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七剑下天山》里认识这个清初第一大才子的。梁把纳兰写得实在好,令我念念不能忘怀,高中时到处搜罗他的诗词,现在还能背得小半。“德也狂生也”但其实他不狂的,是个深情不能自己的人物。
名妓
连大男人小说《水浒传》都不免要写到妓女,可见她们在历史中的地位。曾有人断言,少了名妓,中国的文化宝库中要少了一半经典。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出了部分实情。
历史中有名的妓女很多的。象《水浒传》中写到的李师师。做妓女做到皇帝的情人这么有品位,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师师很有名,历代文人为之写书做传,今人更为她拍了一部长达数十集的电视剧。电视剧是何晴演的,那时候她真的很漂亮。
之所以提到李师师,是因为温瑞安写到了她。不过在温瑞安的笔下这个女人很不寻常,让人看着有些不舒服。温瑞安有时候和黄易犯一样的毛病,喜欢把每个人都夸张到很复杂。
金庸很少写到妓女,不过在鹿鼎记和碧血剑中他写了
。因为
的典故,这个女人是很有名的。在金庸笔下,这个女人又实在美得夸张,《碧血剑》中,闯王的满殿将领兵卒登时为她着迷,先是目瞪口呆,仿佛被她勾魂摄魄,继而疯狂,丑态百出。《鹿鼎记》中,韦小宝这色狼久经花丛,居然被一个
迷得忘了自己姓甚名谁。
英雄
梁羽生在《大唐游侠传》中写到南霁云,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曾以单骑击退寇边掳掠的三百羌人
。民间传之,“敢笑荆轲不丈夫,好呼南八是男儿”。
叛唐,
守睢阳,南八其时是
部将,率数十骑突围向河南
贺兰进明告急,请求援兵不得,居然又杀回睢阳城中。城破,与
等人被俘,叛军劝降张巡,张巡不降,所以又去劝南霁云。南霁云不说话。张巡谓之曰:“南八,大丈夫不可为不义者屈。”云笑曰:“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不屈。
不屈的南八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迷,“将以有为也”,以南八才智,这句话自然不会是空话。如果给南霁云一个机会,他会还给我们什么样的英雄史歌呢?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睢阳城破之日,南霁云浑身浴血,远远望去,就似一个刚从颜料缸里拖出来的,自头发到脚跟,都染得通红的人。可是,正气不死,南八也不死。千年之后,他又于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的小说里复活,依然
凛凛,英雄无敌!
美人
中国古代有
,其中西施排名居首。我想,除了因为“艳色天下重”之外,一生可歌可咏的传奇故事,也是人们记住她的原因。西施,字夷光,以艳色闻于天下。越称臣于吴,西施
,
,与
一起由
献给
。吴灭,传说与
,泛舟
,人不知其所踪。与王昭君、杨贵妃、貂禅一起被称为
。是美的化身与代名词。
金庸写西施,一半是虚写,一半是实写。美丽而且温柔,深情宛然。虽然在书中金庸也同时用了很多笔墨来写
的深情,对西施的思念,但我来说效果适得其返。““那是浣纱溪畔的西施。是自己亲去访寻来的
美女夷光,自己却亲身将她送入了吴宫。”每读这一句,便让人有废书长叹之意。范蠡的残忍,有甚于夏桀商纣者。”
中,梁羽生也写了杨贵妃。不过写得很猥狎。有点奇怪梁羽生很推崇武则天,但不肯宽容
,不管怎么说,她也是个
来着。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他在效忠祖国、抵御强敌方面是和楚国人民一致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于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岳飞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雠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李白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
杜甫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陶渊明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后人称为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金庸写过很多帝王,而且往往不惜笔墨,与对其他
不同。而且,金庸笔下的皇帝
,各具风采,天雄成吉思汗,
朱元璋,
乾隆,甚至好高务远
的
赵熙,都形影生动,如在眼前。
而金庸笔下的千古第一帝无疑是康熙。这个少年继位,诛
,平三蕃,收台湾,胜沙俄,开创了
的一代大帝,在金庸笔下聪明天纵,忧国忧民,是一代明君。治理国家,处处显着气度和智慧。听闻台湾台风灾情,竟“泪光莹然“,要裁减宫中衣食赈灾。在五台山上,顺治帝让他“永不加赋”,他对
说:“我们
人来做
,总得要强过明朝那些
,才对得起天下百姓。”做皇帝而要对得起百姓,这样的皇帝,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可找不出第二个来。
不单如此,还重友谊,有
。和
,对妹妹的爱护,对太后的关心,都显得诚挚真切。初闻父亲可能未死的时候,
,五台山上见了顺治,痛哭失声。可见是个深情的皇帝。
很喜欢这个康熙的,虽然很多人都说金庸把他写得太过完美了。
梁羽生也写了很多皇帝,不过有点
,大多是奸恶昏庸之辈。同样是康熙,居然一出场就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顺治和和尚。但也有例外,一代女帝武则天就被他写得很好,英明大度,光彩照人。在他的笔下,武则天与传统史书判若两人,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一个真实的女人,一个杰出的皇帝,一个寂寞的英雄。谁又说历史中的武则天,不可能是这个样子呢?
梁羽生的武则天和金庸的康熙一样,是被作者美化的人物,或者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见作者寄托的某种理想。
古龙的书与历史无关。温瑞安的书历史是背景,很少
。不过说英雄
中也写到了
,有些小聪明,荒淫,自以为是,漫画化的人物。黄易的书翻过一些,没仔细看过。他写的秦始皇和
,大概是
一路。
公主
记得有人说过金庸有
情节。男主人公几乎个个做过
。这当然不是事实。不过金庸倒是真的写了很多公主。射雕中的华争,鹿鼎记里的建宁,天龙八部里的阿朱阿紫梦姑们,总之一大堆。《碧血剑》里有个九公主,温柔美丽,因为喜欢
,让温青青大喝干醋。后来被父皇斩断了一条手臂,让人看着难受。这个九公主,后来出家做了尼姑,金庸在鹿鼎记中让她再次出场,人到中年,美丽依旧。梁羽生也写到了她,不过是个老年的独臂神尼,教了徒弟
。
九公主是历史上的人物,也的确被她父亲斩断了一只手臂。大概封号叫
。明亡的时候才15岁。但是不是出家做了尼姑而且武功高强,那我就不知道了。
香香公主不是公主,不过比公主更美丽,更高贵。这个人物的兰本是历史上的
。不过比
要漂亮得多,也可爱可敬得多。
名将
金庸说《碧血剑》的真正主人公其实是写袁承焕和金蛇郎君。袁承焕很多人应该熟悉的,作为和岳飞齐名的一代奇将,以书生领兵而能抗拒清兵十余年,百战雄主
没有办法只好用离间计,其军事能力之强,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人。但他的被人熟知,却是因为被冤杀,而且是人间至惨。金庸应该是很尊敬这个人的,但小说却是虚写,碧血剑一书开始的时候,袁大将军已经被冤杀了。
同样是虚写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温瑞安萧秋水系列中的岳武穆。温瑞安让岳武穆出过场的。武穆出场那一节,写得气势极大,非常感染人。一首《
》被用递增的方式间隔出现,武穆的豪情与悲壮被温瑞安渲染到极致。而让人叹服的是,居然
,温瑞安让读者和萧秋水一样,只见到岳将军的背影。也许对自己崇拜的人,反而看不清说不明,只能虚写。
也是一代名将,金庸对徐达、
是实写的,让他们出场了好几次,但感觉就平平了。碧血剑里还写到了
,虽然是个叛将,但金庸显然对他很同情的。其实倚天屠龙记里的
,曾大败徐达,也是一代名将的,只是书中没写出来,只是个很一般的王爷
而已。
大臣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说苏东坡一脸大胡子。不过是哲宗说的,东坡被贬外地,并没有出场。出场的是范祖禹。范宜禹是宋
,
的
,精诗通文,算是一代明臣。据说他见识颇广,还懂医学,橘红有医用价值,便是他发现的。顺便说一下,金庸在这里反映的对新法的态度我很不喜欢。
神雕侠侣里,耶律齐的爷爷叫
,是
。也就是大丞相。这个人大大有名,蒙古能够最终攻下南宋,建国
,实在与这个人做
分不开。在他的任期间,蒙古正式走向汉化,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难得的是这个人不单是杰出的政治家,还能诗会画,精通音律。算是风雅人物,不是俗流。今天的颐和园有
祠。
是金庸书中难得的以
为男
人。不过不大喜欢这个人。
写大臣而用笔最多,写得最好的是梁羽生《萍踪侠影》中的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感觉这个人才是全书的灵魂,张丹枫在他面前,立马变得轻重全无了。
奸邪
温瑞安写朝士,诸葛小花最有名,不过是虚构的。但是诸葛的对头
是大大有名的
。
字元长,王安石用而斥之,
见他能干,七天内废免役法还是什么法,就大大提拨。是个反复小人。
在位二十五年,而
居相位竟达十七年。也是个极聪明的人。聪明人总是能干的。他的字便写得特别好。居于宋四大家之中。温瑞安笔下的蔡京是个优雅的反派。
金庸在《射雕》中写了南宋的几个大臣,挺好玩,有些游戏的笔调。丞相
出游,百官相从,临安
赵大人扮狗叫以讨好他。让人哭笑不得。中国官员的肉麻当有趣原是有传统的。武则天为政,山东就有官员洗干净自己当祭品祭天。
梁羽生在《
》里也直斥为奸邪不让蔡京。不过好像
家有些不同意见,很有些人替他翻案。
诗人
这里的诗人也包括词人。金庸的小说中,刚开始还让主人公陈家洛、余鱼同口沾几句诗词什么的,到后来的石破天
之流,干脆
。有这种倾向,对诗人自然着墨甚少,印象里只有鹿鼎记中提到
、
等几个。吕、顾能诗,但更准确的说他们是文人而不是诗人。这中间的差别,大概和今天钱钟书大师口中的文人与学者差不多。
梁羽生就不一样,他最擅长的就是写诗人才子,所以往往不惜笔默。更甚是大胆地在《大唐游侠传》里写到
李白。这个李白风流洒脱,豪爽大度,英气逼人,很符合我的想象,所以对梁羽生甚是佩服。才子狷狂,李白是一种。
又是另一种。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七剑下天山》里认识这个清初第一大才子的。梁把纳兰写得实在好,令我念念不能忘怀,高中时到处搜罗他的诗词,现在还能背得小半。“德也狂生也”但其实他不狂的,是个深情不能自己的人物。
名妓
连大男人小说《水浒传》都不免要写到妓女,可见她们在历史中的地位。曾有人断言,少了名妓,中国的文化宝库中要少了一半经典。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出了部分实情。
历史中有名的妓女很多的。象《水浒传》中写到的李师师。做妓女做到皇帝的情人这么有品位,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师师很有名,历代文人为之写书做传,今人更为她拍了一部长达数十集的电视剧。电视剧是何晴演的,那时候她真的很漂亮。
之所以提到李师师,是因为温瑞安写到了她。不过在温瑞安的笔下这个女人很不寻常,让人看着有些不舒服。温瑞安有时候和黄易犯一样的毛病,喜欢把每个人都夸张到很复杂。
金庸很少写到妓女,不过在鹿鼎记和碧血剑中他写了
。因为
的典故,这个女人是很有名的。在金庸笔下,这个女人又实在美得夸张,《碧血剑》中,闯王的满殿将领兵卒登时为她着迷,先是目瞪口呆,仿佛被她勾魂摄魄,继而疯狂,丑态百出。《鹿鼎记》中,韦小宝这色狼久经花丛,居然被一个
迷得忘了自己姓甚名谁。
英雄
梁羽生在《大唐游侠传》中写到南霁云,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曾以单骑击退寇边掳掠的三百羌人
。民间传之,“敢笑荆轲不丈夫,好呼南八是男儿”。
叛唐,
守睢阳,南八其时是
部将,率数十骑突围向河南
贺兰进明告急,请求援兵不得,居然又杀回睢阳城中。城破,与
等人被俘,叛军劝降张巡,张巡不降,所以又去劝南霁云。南霁云不说话。张巡谓之曰:“南八,大丈夫不可为不义者屈。”云笑曰:“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不屈。
不屈的南八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迷,“将以有为也”,以南八才智,这句话自然不会是空话。如果给南霁云一个机会,他会还给我们什么样的英雄史歌呢?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睢阳城破之日,南霁云浑身浴血,远远望去,就似一个刚从颜料缸里拖出来的,自头发到脚跟,都染得通红的人。可是,正气不死,南八也不死。千年之后,他又于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的小说里复活,依然
凛凛,英雄无敌!
美人
中国古代有
,其中西施排名居首。我想,除了因为“艳色天下重”之外,一生可歌可咏的传奇故事,也是人们记住她的原因。西施,字夷光,以艳色闻于天下。越称臣于吴,西施
,
,与
一起由
献给
。吴灭,传说与
,泛舟
,人不知其所踪。与王昭君、杨贵妃、貂禅一起被称为
。是美的化身与代名词。
金庸写西施,一半是虚写,一半是实写。美丽而且温柔,深情宛然。虽然在书中金庸也同时用了很多笔墨来写
的深情,对西施的思念,但我来说效果适得其返。““那是浣纱溪畔的西施。是自己亲去访寻来的
美女夷光,自己却亲身将她送入了吴宫。”每读这一句,便让人有废书长叹之意。范蠡的残忍,有甚于夏桀商纣者。”
中,梁羽生也写了杨贵妃。不过写得很猥狎。有点奇怪梁羽生很推崇武则天,但不肯宽容
,不管怎么说,她也是个
来着。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他在效忠祖国、抵御强敌方面是和楚国人民一致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于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岳飞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雠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李白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
杜甫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陶渊明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后人称为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