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写赏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是这些,赏析一下,50字左右林黛玉,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www.souquanme.com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凛洌肃杀而又强劲无比的浩浩红楼风,惊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和深隐的自我,激活了他们久已停滞的生命冲动;是寥廊高远而又清新疏落的万里秋境,拓展了人们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境界,升华了他们原本即有的高情雅致;是凋零的木叶和萧条荒寒的秋色,引发了人们反观自身时的生命忧恐和一怀愁绪,强化并深化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这里,生命冲动意味着人生命意志的强健,更意味着人对自我生命的把握和执著;高情雅致标志着人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其背后则显示了人对社会的退避和包含超然情调的生命享用;而一怀愁绪无疑表现了人面对死亡威胁和现实苦难而作的痛苦挣扎,以及由此挣扎而生发的生命悲叹。
曹雪芹以历经骨髓的深情发出了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及时代的悲叹,他以超凡脱俗的惊世之笔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靓丽的艺术形象,而林黛玉是其中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之一,那一时代的哭声和悲愤最集中地体现在林黛玉的身上。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那婆娑的泪眼,那多愁的容颜,那凄绝的眼神无不撼动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林黛玉就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涌起感情的波涛。是一种什么东西,使人们对这个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得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这样的沉醉而动情呢?
(一)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也应算是鸣钟鼎食之家,到了父亲林如海一代,门槛已比贾家矮了一大截,在家,因为父亲要“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视林黛玉如男儿,教之读书习字,爱之如“掌上明珠”,因而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幸福而温馨,然而先天的体弱,母亲的早逝,又在黛玉心灵深处投下浓重的阴影。
跨进“花柳繁华”的荣国府,她脆弱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她自卑、好强而又自尊,没有了亲人呵护,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无不加重了她心理的悲酸,而靠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www.souquanme.com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她的自尊。所以,打一踏进贾府的高门槛,就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戒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然贾母等人是那样热情怜惜地迎接她、爱护她,她还是多疑地注视着周围,抬起了她高傲的头颅,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这种担心使她更加敏感,更加脆弱//www.souquanme.com,仿佛是暴风雨中纤弱的叶芽,经不起任何吹打,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她不自觉地有时就显得气量狭小,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关心的不是“维妙新巧”,而是担心是否“别人挑的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与众俯仰、随声歌颂一番,但她却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便胡乱地做了一首应命”。史湘云说她象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而她却认为一是种轻蔑,因而大为不满。当看到宝玉向湘云使眼色,她就更为光火:“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没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来,林黛玉是多么的”口尖量小“啊!这种过分自尊的小心眼,无疑招来了众多的微词,黛玉的灵魂深处也就越发的痛苦而阴郁,她痛苦,她为她那依人为活的命运而悲叹,她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这就注定了她的内心将永无宁日。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而,林黛玉的痛苦,其实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时代。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尊严、地位等等是以家私来计算的。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做人的全部价值,世界也因此而显得狰狞。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二十六回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病愈之后来看黛玉,都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诳出去高乐了一天。黛玉终日“替他忧愁”,晚间便去怡红院问讯,不料被晴雯误会,拒之于门外,她敏感的内心立刻就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从怡红院回来,黛玉便“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晚清高鹗有言:“盖哭注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份哭泣”,“真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如果仅仅是哭,还不足以表现黛玉那哀哀的心痛,第二天,当众姊妹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饯花时,黛玉那“腹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便酿成了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这是黛玉用泪铸成的诗魂。对于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来说,生活的浪花一旦激起了他感情的波涛,其流量与流程就远远不是生活所能束缚得住的。如果这种感情再闯入诗歌的领地,因为插上了想象与联想的翅膀,那就更加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这首诗乃是黛玉耳聆秋风秋雨所生发的难以自抑的一怀秋怨,其中既有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戚,又有她对未来命运难以预卜的人生悲感;这种身世之戚和人生悲感在小说对黛搜趣网玉的描写中曾一再出现过,“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秋情”等词语构成浓郁的悲秋世界,用一种一LkQUJE唱三叹又急流直下的诗体倾泻而出时,刹那间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惊力量,黛玉那颗虽高洁雅淡却已凄楚无比的秋心才益发明晰地呈露了出来。
黛玉一直用太多的猜疑和过分的褊狭折磨着自己,她活的很累、很痛苦,在贾府还是“烈火烹油”之机,在以贾母为核心的上上下下对她还那么温情与疼爱之时,她没有沉醉其中,她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她早就以她那敏感而聪慧的心灵预测到了那不幸的未来。
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中,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
(二) 黛玉之所以能撼人魂魄,还在于她那毫不掩饰的“真”,在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向自己的女儿授予生活的技术、处理人事的哲学,就把她已抛向了波涛翻涌的生活海洋,让她自己去搜寻救命的浮标,在这里,真正能站稳脚根的便是隐忍曲承,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诡谲的进馋,还有那诌媚的奉承,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宠信与奖赏。不是吗?给她造成严重威胁的薛宝钗却是那样的“会做人”,“使之以权,动之以利”,“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那什么人都好,都不得罪,这是薛宝钗一贯的处世态度,她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有礼貌地施惠,既显得大方得体,而又达到“不加功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的效果,自然人人服贴,个个称道。而且相比之下的黛玉就显得单纯得多了,虽然“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但从不趋炎附势,改变铮铮筋骨,她真率而清纯如天上浩浩的明月,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依然是那么“孤高自许”,从来就鄙弃卑污及流俗,一切随着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袭人和宝玉间“偷试云雨晴”,这在大观园里是公开的秘密,谁也不肯说穿,偏是林黛玉要当面戳破这层纸:“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种率真近于刻薄了,她不止一次讥刺过薛宝钗,恼怒过史湘云,打趣过绘画才能平平的惜春,揭穿过忙于夜赌的老婆了……,把当初“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誓言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她的那颗晶莹剔透的慧心,给众人的只是“尖酸刻薄”!当初她进入贾府之时,是怀着对这家庭不可理解的畏惧心情,可是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礼教束缚,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熏陶,并没有摧毁这个贵族少女叛逆的灵魂,她坚持着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更顽强地发展着她那与卑污的环境不妥协的精神。她幻想着、追求着美好的生活的理想,要求个性无拘无束的自由发展。
(三)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严酷的现实,也日益紧迫地把她推入这种生死搏斗中,从前对黛玉疼爱有加的贾母也已经撕去了那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她狰狞的面目,封建家长的择婚标准:①是性格儿;②是模样儿。自然宝钗是最佳人选。在八十四回中贾母就公开赞美宝钗:“我看见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给人家作儿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不佩服。”还有一段话,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都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封建老太君的意思一下子使黛玉的情感世界激起了排江倒海的巨浪,当从傻大姐那儿获知密谋 的真相,黛玉如一片落花,飘落在生活的风暴里,她立刻下了决心: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林黛玉面临着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她突然发出了反常的笑,听到了致她于死地的贾母的假意的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同情的紫鹃的谎言,也是“微微一笑”;这个一生用眼泪浸泡而成的黛玉,最后是以笑来结束了她哭的一生。对于虐害她的人,笑意味着突然洞察了他们的本性而产生的轻蔑与憎恨。对于她的同情者,笑意味着对她们的安慰。对于自己,笑意味着对现实的猛醒与清晰的认识,似乎忽然看透了所有的一切。笑含有失去理想的痛苦,含有在失望之后和被毁灭之前毫无畏惧的坦然和乐观。哭和笑固然是对立的,但是处在不同情况下的林黛玉的哭和笑,却是都能表现出她性格的本质。当她逝世时,千言万语浓缩为发自内心悲愤的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边人在挣命,那边却在热热闹闹完婚,黛玉病危时,“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当紫鹃跑了一圈,竟连一个人也找不到,紫鹃不由狠道:“但这些人怎么竞这样狠毒冷淡!”诸者看到这里,怎能不肝肠寸断?为可怜的黛玉掬一伤心之泪呢?黛玉,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有着完整的悲剧性格的林黛玉,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命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承担着因袭的重负。她渴望自由,追求着自主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在腐朽的贵族社会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生活权利的。听听这个孤傲心灵的心声吧:“一年三百六十日,几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一个本来适宜于摄取生活中一切美丽东西的人,却生活在卑污的环境里。你能让她唱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她那悲凉的声音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的抗议,象是发自荒凉的山谷中求救的声音,发出了要求生活权利和自由的呼声,声音虽微,却并不失其要挣扎出险境的力量。在众寡悬殊的斗争中,她悲惨地失败了,却未向自己的理想变节,这就是这个贵族少女充满了悲剧性叛逆精神。人们从林黛玉阴冷的性格里不只是受到消极的悲伤的感染,而是激发起对造成她悲剧性格的封建礼教的的强烈憎恨。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www.souquanme.com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凛洌肃杀而又强劲无比的浩浩红楼风,惊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和深隐的自我,激活了他们久已停滞的生命冲动;是寥廊高远而又清新疏落的万里秋境,拓展了人们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境界,升华了他们原本即有的高情雅致;是凋零的木叶和萧条荒寒的秋色,引发了人们反观自身时的生命忧恐和一怀愁绪,强化并深化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这里,生命冲动意味着人生命意志的强健,更意味着人对自我生命的把握和执著;高情雅致标志着人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其背后则显示了人对社会的退避和包含超然情调的生命享用;而一怀愁绪无疑表现了人面对死亡威胁和现实苦难而作的痛苦挣扎,以及由此挣扎而生发的生命悲叹。
曹雪芹以历经骨髓的深情发出了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及时代的悲叹,他以超凡脱俗的惊世之笔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靓丽的艺术形象,而林黛玉是其中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之一,那一时代的哭声和悲愤最集中地体现在林黛玉的身上。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那婆娑的泪眼,那多愁的容颜,那凄绝的眼神无不撼动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林黛玉就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涌起感情的波涛。是一种什么东西,使人们对这个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得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这样的沉醉而动情呢?
(一)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也应算是鸣钟鼎食之家,到了父亲林如海一代,门槛已比贾家矮了一大截,在家,因为父亲要“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视林黛玉如男儿,教之读书习字,爱之如“掌上明珠”,因而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幸福而温馨,然而先天的体弱,母亲的早逝,又在黛玉心灵深处投下浓重的阴影。
跨进“花柳繁华”的荣国府,她脆弱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她自卑、好强而又自尊,没有了亲人呵护,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无不加重了她心理的悲酸,而靠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www.souquanme.com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她的自尊。所以,打一踏进贾府的高门槛,就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戒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然贾母等人是那样热情怜惜地迎接她、爱护她,她还是多疑地注视着周围,抬起了她高傲的头颅,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这种担心使她更加敏感,更加脆弱//www.souquanme.com,仿佛是暴风雨中纤弱的叶芽,经不起任何吹打,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她不自觉地有时就显得气量狭小,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关心的不是“维妙新巧”,而是担心是否“别人挑的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与众俯仰、随声歌颂一番,但她却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便胡乱地做了一首应命”。史湘云说她象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而她却认为一是种轻蔑,因而大为不满。当看到宝玉向湘云使眼色,她就更为光火:“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没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来,林黛玉是多么的”口尖量小“啊!这种过分自尊的小心眼,无疑招来了众多的微词,黛玉的灵魂深处也就越发的痛苦而阴郁,她痛苦,她为她那依人为活的命运而悲叹,她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这就注定了她的内心将永无宁日。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而,林黛玉的痛苦,其实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时代。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尊严、地位等等是以家私来计算的。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做人的全部价值,世界也因此而显得狰狞。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二十六回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病愈之后来看黛玉,都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诳出去高乐了一天。黛玉终日“替他忧愁”,晚间便去怡红院问讯,不料被晴雯误会,拒之于门外,她敏感的内心立刻就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从怡红院回来,黛玉便“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晚清高鹗有言:“盖哭注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份哭泣”,“真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如果仅仅是哭,还不足以表现黛玉那哀哀的心痛,第二天,当众姊妹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饯花时,黛玉那“腹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便酿成了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这是黛玉用泪铸成的诗魂。对于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来说,生活的浪花一旦激起了他感情的波涛,其流量与流程就远远不是生活所能束缚得住的。如果这种感情再闯入诗歌的领地,因为插上了想象与联想的翅膀,那就更加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这首诗乃是黛玉耳聆秋风秋雨所生发的难以自抑的一怀秋怨,其中既有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戚,又有她对未来命运难以预卜的人生悲感;这种身世之戚和人生悲感在小说对黛搜趣网玉的描写中曾一再出现过,“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秋情”等词语构成浓郁的悲秋世界,用一种一LkQUJE唱三叹又急流直下的诗体倾泻而出时,刹那间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惊力量,黛玉那颗虽高洁雅淡却已凄楚无比的秋心才益发明晰地呈露了出来。
黛玉一直用太多的猜疑和过分的褊狭折磨着自己,她活的很累、很痛苦,在贾府还是“烈火烹油”之机,在以贾母为核心的上上下下对她还那么温情与疼爱之时,她没有沉醉其中,她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她早就以她那敏感而聪慧的心灵预测到了那不幸的未来。
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中,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
(二) 黛玉之所以能撼人魂魄,还在于她那毫不掩饰的“真”,在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向自己的女儿授予生活的技术、处理人事的哲学,就把她已抛向了波涛翻涌的生活海洋,让她自己去搜寻救命的浮标,在这里,真正能站稳脚根的便是隐忍曲承,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诡谲的进馋,还有那诌媚的奉承,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宠信与奖赏。不是吗?给她造成严重威胁的薛宝钗却是那样的“会做人”,“使之以权,动之以利”,“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那什么人都好,都不得罪,这是薛宝钗一贯的处世态度,她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有礼貌地施惠,既显得大方得体,而又达到“不加功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的效果,自然人人服贴,个个称道。而且相比之下的黛玉就显得单纯得多了,虽然“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但从不趋炎附势,改变铮铮筋骨,她真率而清纯如天上浩浩的明月,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依然是那么“孤高自许”,从来就鄙弃卑污及流俗,一切随着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袭人和宝玉间“偷试云雨晴”,这在大观园里是公开的秘密,谁也不肯说穿,偏是林黛玉要当面戳破这层纸:“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种率真近于刻薄了,她不止一次讥刺过薛宝钗,恼怒过史湘云,打趣过绘画才能平平的惜春,揭穿过忙于夜赌的老婆了……,把当初“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誓言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她的那颗晶莹剔透的慧心,给众人的只是“尖酸刻薄”!当初她进入贾府之时,是怀着对这家庭不可理解的畏惧心情,可是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礼教束缚,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熏陶,并没有摧毁这个贵族少女叛逆的灵魂,她坚持着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更顽强地发展着她那与卑污的环境不妥协的精神。她幻想着、追求着美好的生活的理想,要求个性无拘无束的自由发展。
(三)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严酷的现实,也日益紧迫地把她推入这种生死搏斗中,从前对黛玉疼爱有加的贾母也已经撕去了那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她狰狞的面目,封建家长的择婚标准:①是性格儿;②是模样儿。自然宝钗是最佳人选。在八十四回中贾母就公开赞美宝钗:“我看见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给人家作儿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不佩服。”还有一段话,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都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封建老太君的意思一下子使黛玉的情感世界激起了排江倒海的巨浪,当从傻大姐那儿获知密谋 的真相,黛玉如一片落花,飘落在生活的风暴里,她立刻下了决心: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林黛玉面临着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她突然发出了反常的笑,听到了致她于死地的贾母的假意的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同情的紫鹃的谎言,也是“微微一笑”;这个一生用眼泪浸泡而成的黛玉,最后是以笑来结束了她哭的一生。对于虐害她的人,笑意味着突然洞察了他们的本性而产生的轻蔑与憎恨。对于她的同情者,笑意味着对她们的安慰。对于自己,笑意味着对现实的猛醒与清晰的认识,似乎忽然看透了所有的一切。笑含有失去理想的痛苦,含有在失望之后和被毁灭之前毫无畏惧的坦然和乐观。哭和笑固然是对立的,但是处在不同情况下的林黛玉的哭和笑,却是都能表现出她性格的本质。当她逝世时,千言万语浓缩为发自内心悲愤的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边人在挣命,那边却在热热闹闹完婚,黛玉病危时,“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当紫鹃跑了一圈,竟连一个人也找不到,紫鹃不由狠道:“但这些人怎么竞这样狠毒冷淡!”诸者看到这里,怎能不肝肠寸断?为可怜的黛玉掬一伤心之泪呢?黛玉,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有着完整的悲剧性格的林黛玉,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命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承担着因袭的重负。她渴望自由,追求着自主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在腐朽的贵族社会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生活权利的。听听这个孤傲心灵的心声吧:“一年三百六十日,几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一个本来适宜于摄取生活中一切美丽东西的人,却生活在卑污的环境里。你能让她唱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她那悲凉的声音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的抗议,象是发自荒凉的山谷中求救的声音,发出了要求生活权利和自由的呼声,声音虽微,却并不失其要挣扎出险境的力量。在众寡悬殊的斗争中,她悲惨地失败了,却未向自己的理想变节,这就是这个贵族少女充满了悲剧性叛逆精神。人们从林黛玉阴冷的性格里不只是受到消极的悲伤的感染,而是激发起对造成她悲剧性格的封建礼教的的强烈憎恨。
描写林黛玉哭的作文100字以内
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扩展资料: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贾宝玉以其眉尖若蹙为灵感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此名称据了解是指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两弱女子都是哭夫而自投湘水而死的,由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睑,因而得名,而代表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在大观园中是住在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
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陪其下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父林如海,母贾敏,取名黛玉。有一弟,早夭。她从小体弱多病,从会吃饭时便开始吃药,但生性聪慧,从小跟随先生读书认字,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功。她极工诗词,所作之诗皆文笔与意趣俱佳,故有才女之称。
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后气郁而死。红学家周汝昌等认为,黛玉应该是泪尽,加之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从而沉湖仙去,但原作结局尚待后人分析考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扩展资料: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贾宝玉以其眉尖若蹙为灵感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此名称据了解是指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两弱女子都是哭夫而自投湘水而死的,由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睑,因而得名,而代表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在大观园中是住在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
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陪其下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父林如海,母贾敏,取名黛玉。有一弟,早夭。她从小体弱多病,从会吃饭时便开始吃药,但生性聪慧,从小跟随先生读书认字,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功。她极工诗词,所作之诗皆文笔与意趣俱佳,故有才女之称。
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后气郁而死。红学家周汝昌等认为,黛玉应该是泪尽,加之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从而沉湖仙去,但原作结局尚待后人分析考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黛玉的哭除了一些小心眼
多愁善感以外
还有一种诗人的敏感
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
黛玉之死
应该是看开了一切后
不再流泪
泪尽了
也许不是真正的死亡
而是心死
多愁善感以外
还有一种诗人的敏感
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
黛玉之死
应该是看开了一切后
不再流泪
泪尽了
也许不是真正的死亡
而是心死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黛玉有几次哭泣,分别是为什么?
1、二十六回是《新版红楼梦》第16集,四十五回是《新版红楼梦》第22集;
2、第二十六回主要内容:
宝玉痊愈。贾芸红玉混熟
红玉替佳蕙收点赏钱,讲园内事。红玉往宝钗处寻笔描样,路遇宝玉传贾芸说话,候贾芸眉目传情。贾芸进怡红院,宝玉闲聊。贾芸套问坠儿,取己帕交还红玉。宝玉腻烦,出门见贾兰演习骑射,信步潇湘馆,窗外听黛玉长叹。宝玉吃茶,戏语惹哭黛玉,宝玉忙辩解。薛蟠逼焙茗谎言唤出宝玉,四样礼与宝玉同乐。薛蟠不识唐寅,冯紫英赴席定约。宝玉醉归,宝钗进院闲话。晴雯碧痕拌嘴赌气不开门,黛玉被关门外,泣惊飞鸟;
3、第四十五回主要内容: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钗周到地应付各方面关系,黛玉则因病常接待不周。宝钗来看黛玉,叫她看病,黛玉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可强。宝钗劝黛玉每天早起喝燕窝粥。主感激宝钗,承认自己错了,误到如今。又说自己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宝钗前日那样教导她,承认“我竟自误了”。
秋霖脉脉,服晴不定,黛玉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宝玉披蓑戴笠来看,黛玉说宝玉“渔翁”,后又说自己“渔婆”,感谢宝玉一天来几次看她,下雨还来。黛玉送宝玉披璃绣球灯回去。宝钗又差婆子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感念宝钗,又心疑宝玉。
2、第二十六回主要内容:
宝玉痊愈。贾芸红玉混熟
红玉替佳蕙收点赏钱,讲园内事。红玉往宝钗处寻笔描样,路遇宝玉传贾芸说话,候贾芸眉目传情。贾芸进怡红院,宝玉闲聊。贾芸套问坠儿,取己帕交还红玉。宝玉腻烦,出门见贾兰演习骑射,信步潇湘馆,窗外听黛玉长叹。宝玉吃茶,戏语惹哭黛玉,宝玉忙辩解。薛蟠逼焙茗谎言唤出宝玉,四样礼与宝玉同乐。薛蟠不识唐寅,冯紫英赴席定约。宝玉醉归,宝钗进院闲话。晴雯碧痕拌嘴赌气不开门,黛玉被关门外,泣惊飞鸟;
3、第四十五回主要内容: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钗周到地应付各方面关系,黛玉则因病常接待不周。宝钗来看黛玉,叫她看病,黛玉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可强。宝钗劝黛玉每天早起喝燕窝粥。主感激宝钗,承认自己错了,误到如今。又说自己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宝钗前日那样教导她,承认“我竟自误了”。
秋霖脉脉,服晴不定,黛玉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宝玉披蓑戴笠来看,黛玉说宝玉“渔翁”,后又说自己“渔婆”,感谢宝玉一天来几次看她,下雨还来。黛玉送宝玉披璃绣球灯回去。宝钗又差婆子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感念宝钗,又心疑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