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有那些描写涉及季节的变化(西洲曲有哪些描写涉及季节的变化)

西洲曲有哪些描写涉及季节的变化?一、《西洲曲》的结构特点《西洲曲》属于抒情诗,通读全诗可以从中了解到一定的故事情节,抒发了对爱情的情感思想。从《......

西洲曲有那些描写涉及季节的变化(西洲曲有哪些描写涉及季节的变化)

西洲曲有哪些描写涉及季节的变化?

一、《西洲曲》的结构特点
《西洲曲》属于抒情诗,通读全诗可以从中了解到一定的故事情节,抒发了对爱情的情感思想。从《西洲曲》的章法结构来看,四句一组,每组都像是一首独立的绝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全诗总体像是糅合了多首五言绝句诗一样,内涵十分丰富。四句一换韵者,当属《西洲曲》为宗,从中不难看出《西洲曲》的结构特点。
《西洲曲》整篇构思巧妙,可谓是首屈一指,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西洲曲》将“变”与“不变”有机整合在一起,“变”中含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通过鬼斧神工来勾勒出情思深刻的生动画面[1]。有的学者对《西洲曲》表达了高度的赞扬,将其评论为“段段绾合,具有变态,”通过多种持续变化的元素整合与利用,促使作品持续衔接、难以把握,带给人们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赋予作品别样的动态美和情感思想。通过总结和归纳,了解到《西洲曲》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中时间的变化表现为季节变换和一日的推移,空间变化则是随着女主人公的活动内容变化空间随之变化。作品中关于季节内容的描写,有一点则是“采莲南塘秋”,其中包含了秋季,通过秋季的景色引入,促使整篇诗歌更具感伤、忧愁。秋季是历代文人笔下代表悲凉、感伤的季节,但是缺少了寒冷的冬季,与当地长江流域天气偏暖相契合。另外,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现季节变化,描写了不要季节景物和场景,并将其作搜趣网为女主人公活动场景。
二、《西洲曲》的时间变化
早春的到来,从“折梅寄江北”可以了解到,早春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寄托相似的一枝梅花代表着春天。春搜趣网末夏初,从“单衫杏子红”中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单衫,描写的季节是春末夏初的景色。仲夏初秋,“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通常伯劳鸟是在每年的仲夏季节鸣叫;乌桕树在每年6到7月的夏季开花;6到9月期间采莲,说明已经到了初秋季节。中秋深秋,莲子已经成熟,需要到中秋阶段弄莲子。从《吕氏春秋》中描写到,每年的初秋大雁开始朝着南方飞去,飞到长江流域后,可以看到“鸿飞满西洲”的景象,而这一景象通常是在深秋季节可以看到。春夏又至,“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其中所描述的南风则是一种天气转暖时的景象,是在春夏时节出现。
《西洲曲》中的时间变化,也表现在一日之间的时间推移,女主人在回忆下西洲的时间还是在白天,看到伯劳飞时已经是在傍晚间,天色已晚,最后吹梦到西洲表明时间已经很晚了。//www.souquanme.com
三、《西洲曲》的空间变化
《西洲曲》的空间变化,是随着女主人公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从最初的“忆梅”到“下西洲,”为了去西洲自己划船前往;然后描写盼望心上人的归来,静静地在日暮时分树下门前翘首期盼;继续描写盼望成空,前往南塘彩虹帘;最后描写为了望郎而上青楼,但是楼高仍然望不见,终日在栏杆头徘徊。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内心情感思想的变化,希望情郎归来的那种殷殷期盼,无不表露出对心上人发自内心的爱慕和思念。
除了上述的变化,还可以感受到《西洲曲》中的色彩变化,如单衫的杏子红,双鬓的鸦雏色,女主人公出门采红莲,青如水的莲子,彻底红透的莲心,忘情郎而上青楼等。作品中穿插的鸦雏色、杏子红,无不流露出女主人公的青涩和魅力,是一位盼望情郎归来的纯情少女。短短的语句中,通过多种色彩的对比,可以形成更加生动、形象的画面。
相较于《西洲曲》中的变化,《西洲曲》的不变贯穿于全篇诗歌,而不变的则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浓浓的爱慕和思念,这份情感执着而又热烈,一年四季、一日变化都无法令这份情感减退一丝一毫,绵延不绝。

西洲曲紧扣什么变化

紧扣季节及客观景物的变化。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翻译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www.souquanme.com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西洲曲》的诗意?

《西洲曲》诗意朦胧,许多研究者对此诗的解读都大不相同,这首诗的时间、地点、人物,叙述视角等都朦胧晦涩,难以达成统一畅通的解读。《西洲曲》的解读存在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诗歌的描绘的主人公是谁,以谁的视角进行叙述;二,诗中出现的地名在哪,主人公的居所在哪;三,诗歌内容是否存在四季变化。本文通过对诗中“梅”和“莲”两个意象的分析,浅谈这三个问题的解读。 《西洲曲》首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中有两个“梅”字,关于这两个“梅”的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个“梅”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他在《谈西洲曲》中提出,“梅”很可能就是诗中女子的名或姓。第二种说法以卡戈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梅”字应与“欢”字同义。“欢”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所用较多,一般指“欢郎”,是当时女子对情郎的称谓,且“忆梅下西洲”与“闻欢下扬州”等句子句式相同。第三种说法认为,“梅”就是梅花,“下”为落下,即梅花落下。至于第二个“梅”,大多数研究者都理解为都理解为真实存在的梅,或是梅花,或是梅枝,可以折了寄往江北。 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有漏洞或不够贴切之处,以下将对三种说法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第一个“梅”指女子的名或姓,那么“忆”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为男子,男子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便来到了西洲,自然也是男子“折”、“寄”梅到江北,女子的居住地便在江北了,但这样的理解与后文“采莲南塘秋”有冲突之处,“莲”的意象分析可以辅证“梅”的释义。《西洲曲》中“莲”总共出现了七次,与“怜”谐音双关。“采莲南塘秋”是女子去南塘采莲,可以看出女子的居住地是离南塘很近的。 南塘在哪呢?《新唐书地理志》:“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有些研究者因此得出南塘在钟陵附近,即诗中女子居于南昌附近,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南塘在诗中是一个极小的地方,它很可能只是一方莲塘。而南塘这个名字也十分常见,今浙江宁波就有一地方叫南塘老街,故不能因为距南朝甚远的朝代记载了同样的地名就草率地做出判断。 笔者认为,南塘位于江南。《西洲曲》如此反复多次地出现“莲”的意象,很可能是受到了汉朝乐府诗歌《江南》的影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西洲曲》所描写的采莲场面与其有相似之处。《江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传唱甚广,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不是说只有江南才有莲花,而是《江南》一诗深入人心,提起“采莲”,就想到“江南可采莲”,就像现在人们一提起“高邮”就想到“咸鸭蛋”,并不是说只有高邮才产咸鸭蛋,而是汪曾祺《高邮的咸鸭蛋》一文使其然也。在诗歌中,“采莲”和“江南”的联系相对固化,而《西洲曲》作为一首经文人加工过的民歌,在民间创作时对《江南》有继承和发展是十分合理的。既然南塘在江南,那么南塘采莲的女子也住在江南,如果_“梅”理解为女子的名或姓,女子的居住地就变成了江北,与女子采莲之地矛盾。 女子住在江南,她“忆梅下西洲”,而诗中又提到“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可见西洲离江南很近,可能就在江南,最后的“吹梦到西洲”如果还和前面一样是以女子作为主人公的话,就显得不太合理,所以诗歌的最后四句应该是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男子自述:南风把我的思念吹到西洲,吹到我心爱的姑娘的梦里。所以《西洲曲》通篇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的,但前面男主人公并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看着女子寄给他的“梅”,来想象女子对他的思念。最后四句则转为男子自述。 第二种说法“梅”与“欢”同义,有待考证。首先,“梅”和“欢”在读音和字形上并不相似,不存在替换、讹误的可能;其次,南朝乐府民歌中许多诗句直接用“欢”这个字来表示“欢郎”,为何只《西洲曲》另类地用“梅”表示“欢”之意呢?“梅”与“欢”同义一说未免牵强。 第三种说法,“梅”是梅花。许多研究者都支持这一种说法,同时认为“梅”是双关隐语,既是指梅花,又暗指所忆郎君。笔者认同双关隐语的说法,但是将第一个“梅”解释为“梅花”,不如将其理解为“梅子”更为贴切。 “梅”谐音“媒”,古代有男女青年聚会,投掷梅子选择情人的风俗,《诗经国风_有梅》:“_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西洲曲》中的男女主人公可能就是通过“投梅”相识。《西洲曲》一般被认为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在此前文人创作的诗歌中也存在着不少化用或引用《诗经》的现象,“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未尝没有吸收运用《_有梅》中梅子含义的可能性。《_有梅》中的“梅”指成熟的梅子,而《西洲曲》中的“梅”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女主人公想到梅子都熟透了,纷纷落地,就像她流逝的青春,可自己和情郎还相隔两地,未能相会,便到曾遇情郎的西洲来,此时梅树上的梅子都已经掉落光了,女子只能折一枝光秃秃的梅枝寄去情郎所在的江北,借此暗示情郎“花枝堪折直须折”。这也解释了第二句的“梅”为梅枝之意。 “梅”解释为“梅子”和“梅花”的不同,涉及到了对于《西洲曲》是否为“四季相思”诗的理解问题,因为梅花开放季节一般被认为是冬季,而梅子成熟的季节已经到了春夏之交。笔者的观点是,这首诗并没有描写四季的变化,而只是固定在秋天这个季节,这也是为什么解释为“梅子”比“梅花”更贴切的原因,两者相互证明。 如今的江南地区,梅子夏初成熟,而根据竺可桢对于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的研究,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气候的第二个寒冷期,所以在南朝时期,梅子成熟的季节应该往后推,梅子熟透落地的时节正好在秋季。并且“采莲南塘秋”一句已经明确指出诗歌故事发生的季节是秋天。 小结: 《西洲曲》中第一个“梅”为梅子,第二个“梅”为梅枝;通篇以男子的视角叙述的,前二十八句主人公为女子,男子并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想象女子对他的思念,最后四句则转为男子自述;女子住在江南,男子住在江北,南塘和西洲都位于江南附近;整首诗歌以秋季作为背景展开叙事和抒情。 来源:神州上旬刊

西洲曲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搜趣网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州曲》的故事,温婉缠绵而又云淡风清,没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般的炙烈与决绝,然而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温柔的那根弦。“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多么质朴平淡的字眼,却是全诗感情凝结的高潮,满心思念尽在此处,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扩展资料:

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

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

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

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洲曲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