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德国有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垃圾处理法》是德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90年代初,德国议会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条A款中这样写道:“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这一条款对德国整个政治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400个相关法规。从1972年通过的第一部环保法至今,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
求够关于德国环境方面的资料!~
德文和中文,内容是德国环境现状,比如在如今的环境体制下,德国的环境发展如何,主要是好的啦俯瞰易北河
早就听说德国的环境保护做得相当好,能去德国学习环境保护经验,对于许多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来讲都是求知不得的好事。
自然之友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在1997年就和德国的环保组织“拯救我们的未来”(SOF)建立起合作关系,1997和1998年通过自然之友有两批教师被邀请到德国访问,学习德国环境教育的经验。1999年SOF又通过自然之友邀请一批记者和环保作家到德国访问,当时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就给我争取了一个名额,只是我远在长江源头作考察,联系不上。今年,SOF通过自然之友又邀请中国从事民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士参观和访问德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梁先生首先想到了我。
我和梁从诫先生相识于1995年,那年我在北京开展长江源保护活动宣传,梁先生和自然之友的会员给过我无私的帮助。此后梁先生还两次专程到深圳帮助我游说深圳市领导,为长江源保护募集到最初的30万元经费。之后又鼓励我写书,帮助我义卖书。我们通过4年的努力,建起中国民间、也是长江源头的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里面也溶入了梁从诫先生的心血。梁先生长我30多岁,本人又是全国政协委员,父母是梁思成、林徽茵,祖父是梁启超,但从他身上看不到那些名人之后孤傲的影子,为了长江源的生态保护,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杨欣你说我还能做点什么。
这次受SOF邀请到德国一行10人,有保护滇金丝猴的奚志农、藏族的民间环保倡导者扎西多杰等民间环保人士及3名记者和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秘书长韩念勇先生。梁从诫先生是代表团团长。
汉堡一家人
9月10日,我们从北京乘坐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8个半小时到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一小时后又转机飞往汉堡。
在汉堡机场迎接我们的是SOF的NIELS THEVS先生,中文名字叫田宁,一个个子高高,满头金发的德国小伙子,中文讲得很好,在德国期间他是我们的领队和翻译。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让我们都一下记住这个名字,后来我们都习惯叫他的德文名字“尼尔斯”,似乎比中文的名字更顺口。
在北京我们就拿到SOF制定的活动计划传真,汉堡期间是安排我们住在德国人的家里。我们到来的几个月前,SOF就在汉堡的报纸上刊登征集接待中国环保人士的广告,许多家庭都报名,SOF通过挑选确定由几个家庭来接待我们。汉堡期间这些家庭免费负责我们的吃住及交通,每天早上按计划把我们送到SOF办公室,晚上又按计划准时来接我们回家,我们把接待我们的德国人尊称“家长”。 尼尔斯身后紧跟着十几位德国人,看来就是我们在汉堡的家长了。在候机楼里尼尔斯就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家庭,访问团马上就地解散,明天到SOF办公室集合。
我们所有人都不懂德文,刚踏上德国的土地就进入一个陌生的德国家庭,大多数第一次出国的人似乎心理都没底。家长们倒是很兴奋地把我们的行李搬上各自的汽车,带上我们返回他们各自的家。
我和奚志农的家长是一对老夫妻,令我们惊奇的是他们都能讲一点汉语。因为他们的小儿子学中文,受其影响,几年以前老两口上过一个月的汉语培训班,还到过中国,为了接待我们又抽空练了一阵子,是我们所有家长中唯一能讲中国话的。
我们的“家”在汉堡的郊区,这里是大片掩映在绿荫丛中的别墅,道路安静清洁,除了汽车以外,几乎看不到行人。
“家”是一栋三层的小楼,两位“家长”操着生疏的中文给我们介绍他们的家和他们的房子,对话中经常是老俩口为凑一句话要费劲地商量好一会,我们凭着想象力,大概也算是能听懂多半。
“家”的前门没有围墙,有几棵高大的橡树,树下是一片绿草地,两侧延续的是一栋栋另外风格的别墅建筑。房后有一片半个篮球场大的草地,与邻居之间的围墙是修剪过的灌木。这里几乎所有的小楼的窗户上都没有铁栅栏,房子四周一般没有围墙,即使有围墙的院子,也是由修剪整齐的树围了一圈,大门就一米来高的木栅栏。整个居住的社区也没有围墙和大门,道路上看不到警察和保安。
我和奚志农住在顶层的客房,房间的顶板、墙板都是木板装饰,没有用油漆和其他涂料。两张床的中间铺着一块地毯,独立卫生间,主人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两条毛巾,床头放上一束鲜花。房间的窗户很大,周围的建筑和绿化都十分协调,每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张风景画。
待我们在房间收拾完毕是当地晚上7点,相差6小时的北京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了,眼睛早已泛困,热情的家长大概忘记了时差,还邀请我们散步1小时,晚饭8点钟开始。除了公路是柏油或水泥路面外,人行小道很少看到水泥铺设的路面,大都是自然的沙石路,路的两侧不是树就是草,散发出一股湿润混合着树叶、树皮、花草的气息,过去我只是在原始森林中感受过这种气息。
徒步到易北河边的码头,家长的小儿子正好乘渡船从学校赶回来。小儿子叫康易清,现在是汉堡大学博士研究生,我们见面后几句话相互间就特别亲切和好奇。康易清在中国南京和台北学过中文,去过中国许多地方,包括西藏,他现在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哲学,他这个选题不仅我觉得高深,就连曾经为历史学教授的梁从诫先生听说后也都吃惊地张大了嘴。
由于康易清学中文,也就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父亲英文名字叫DETLEF KRAUSE,中文名字叫康得乐,母亲的英文名字叫GUDRUN KRAUSE ,中文名字叫贺华凤,哥哥叫康洋力,说到姐姐的中国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也难怪,不常用。父亲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念书,后来成为汉堡一个大医院的内科医生,再之后与同事合伙开了一个小诊所,今年61岁了,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出门,自己开车到诊所上班,中午回家吃午饭休息一会再去,晚上8点钟一天工作才结束。母亲早年在大学学习数学、地理,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再以后回家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又到父亲的诊所帮忙。全家人的共同的爱好是音乐和旅游,在康易清的记忆中,他们三个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去过罗马、希腊、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但现在除了康易清还在念书以外哥哥、姐姐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康易清虽然还没有工作,也都是自己在外租房,平时家里只是父母两人居住,所以也非常希望有客人来。家长拿来他们的家庭留言簿,里面有不少客人的留言,最多的是用中文写的。
为欢迎我们的到来,家长当天晚上专门为我们做了中国饭菜,我们既然到了德国,也要求家长以后同往常一样,让我们品尝德国家庭的饭菜。德国人的早餐很复杂,各种肉类、奶类、蛋类、果酱类、茶、咖啡、麦片、面包摆了一桌,习惯了豆浆、稀饭、馒头、包子和泡菜的我们经常不知道从何下手。相比之下中餐和晚餐又太简单了,在德国期间经常是早餐吃不下,中餐、晚餐吃不饱,有时就连梁从诫老先生都求双份。一次SOF请我们在一个乡村的饭馆吃午饭,饭馆的室内外环境非常好,餐具和餐巾纸都非常精美和漂亮。主食是烤面包,第一道菜是南瓜汤,我们每人就分到一盘,味道鲜美,都一口称赞是在德国喝到的最好的汤,我们轮流要求加汤,不一会听到厨房刮汤锅的声音,汤没了。我们期盼着上下一道菜,但尼尔斯告诉我们午餐结束了。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上班上学的走了,女主人没有直接开车送我们到SOF,而是到火车站,在自动售票机前为我们每人买了一张车票,说这张票是按时间买的,在汉堡能用一天,可以坐火车、地铁、公共汽车、轮渡。在火车站剪票口,连门和围墙都没有,自由出入,据说车上也有流动查票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在车上抽查,我们在汉堡的两天没有遇到。女主人8点半准时把我们送到SOF,其他人也都由家长准时送到。
汉堡市的人与天鹅
SOF给我们的活动安排得很满,一直到下午5点才结束,来接我们的是康易清。康易清带着我和奚志农参观市容,康易清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加上渊博的知识,流利的汉语,算得上汉堡少有的“高级汉语导游”。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康易清形象地把汉堡比作是中国的上海,不仅是工业发达,还是易北河最大的河港。和许多城市不同的是,汉堡的市中心没有大片的广场,而是两个相连的湖泊,湖的周围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湖中多天鹅和野鸭,喂天鹅是许多市民和游客的乐趣。
康易清不喜欢汽车,也不考驾驶执照,只能带我们徒步、坐地铁、坐巴士。汉堡的交通很方便,就连巴士的每个站都有到站时间,站牌下贴有时刻表,巴士运行很准时,误差也就一两分钟。汉堡纵横密集的公共交通网和精确的运行时间给市民带来很大方便,住在郊外的许多上班族都习惯把车停在地铁站,搭乘公共交通上下班,不仅缓解了交通的拥挤,也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在汉堡访问了两天,与SOF交流,接受当地记者采访,参观野生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参观汉堡市容,所有活动都给每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临走那天早上家长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包食品,我不解其意,家长拿着SOF给她的计划书,指着最后一项的文字用中文讲“准备干粮”。
由于我们的行李太多,家长这次才没有让我们坐地铁,直接开车把我们送到SOF办公室楼下,看着我们上车,离去,和许多送行的家长一样,挥动的手一直从我回望的视线消失。
中午,午餐时间还在赶路,但每个人都有各自家长准备的一大包食品,够一个人吃好几顿。
波罗的海上的小岛
德国访问的第二站是在吕根岛,这是德国最大的岛屿。SOF在汉堡专门租了一辆面包车,驱车6小时就到吕根岛。
吕根岛是德国北部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岛屿,一座大桥和大陆相连。SOF计划让我们参观这个岛上的3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从汉堡赶来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冒雨跟着公园管理人员参观了萨斯尼茨(JASMUND)国家公园,这是一个海边的白沙石森林公园。由于下雨路上耽误了不少时//www.souquanme.com间,我们匆忙游览了公园的一小部分,尼尔斯和SOF的另一个翻译满碧涛还不断催促,跟赶场一样又奔下一站。
傍晚的夕阳下,我们总算按时到达码头,拎上各自的行李,坐上一条仅能容下二十人左右的小船,赶到了我们今晚居住的小岛——韦尔姆岛。
吕根岛与韦尔姆岛的距离也就几公里,10来分钟就到,一位留着马克思发式和胡须的学者站在码头上迎接我们,他就是这个岛的主人,国际自然保护学院的院长克若浦教授。教授安排一辆电瓶车运走行李,直接把我们都带到餐厅,首先给我们人手一份这两天活动的计划,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计划安排得特别紧凑。随后克若浦教授为我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欢迎酒会,同时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相聚易北河上古堡
丰富的晚餐也耗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还没来得急在周围看一眼,天就黑了。管理人员早就给我们分配好了房间,每人一个间房。餐厅到房间还有一段距离,昏暗的矮脚路灯引导我们上了一条蜿蜒小路,一路还得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青蛙。克若浦教授带我们顺着小路找到各自的房子,是一栋栋特别精致的别墅,房顶是芦苇杆铺成,型似中国的草房顶,进到里面是上下两层,有五六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大玻璃窗,有的还有两扇,面对大海。房间里面的家具不太复杂,几乎全部是纯木制品,谈不上豪华,但每一件物品都做得特别精致。
克若浦教授给我们介绍这以前是东德高级领导人的度假休养地,德国合并后,韦尔姆岛被划为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学院,用来培训政府官员和开展学术交流。韦尔姆岛平时也对游客开放,但每天只允许接待35个人,游客事先都要登记、排队。我们也许是第一批到这里的中国人。
早餐虽然是按排在8点半,但没有一个人睡懒觉,用梁从诫先生的话讲,在这里睡觉太可惜了。早上我背着摄影包第一个冲出房间,几十米外就是大海,我看着太阳从海上升起,海水、小岛、浮云,只要太阳照到的地方都是金黄。
从地图上看,韦尔姆岛的形状像俯瞰的鲸,最高海拔只有10来米,面积有1平方公里左右,海岸上没有大片的沙滩,除了几栋别墅周围有小片的草地以外,整个岛被树林覆盖,树木以欧洲最常见的山毛榉、橡树为主,最老的树龄有700年,树林中保持着自然状态,包括枯木也都留在它倒下的地方。树林里面禁止行走,只是紧靠海边有一条环岛小径。海岛东面是陡坎,树林一直伸展到陡坎边缘,由于海水的冲刷,陡坎上的泥土向海中坍塌,许多树也向大海方向倾倒。海岛的东北角起伏着大片的芦苇,数百只雪白的天鹅在芦苇荡边游弋。我一个人在海边的树林和芦苇丛中穿行,阳光、大海、森林、湿润的空气、铺满落叶的小径,行走中除了自己脚下发出的声响,听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乐章。
韦尔姆岛景色优美,建筑别致,在面对大海的会议室里我们聆听了克若浦教授和其他科学家对德国和吕根岛生态环境保护的介绍。德国对保护的区域划分得很细致,按照德国环境法律分为自然保护区,这是最严格的保护区类型,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在保护区里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利用。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游客可以进入,但是不准离开路径、打猎、排泄污染物。目前德国有6361个自然保护区,占德国面积的2.4%;自然风景保护区,自然风景保护区一般比自然保护区大,没有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主要是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同时可供游客休养之用,但严格控制建筑范围。目前德国有6616个自然风景保护区,占德国面积的26.9%;另外还有国家公园、生物圈自然保护区、风景公园、自然遗物、必须保护的风景点、必须保护的生物群落生境共8个类型。
德国大型自然保护区通常是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合作建设,特别是环境教育工作,一般是由民间组织提出设想和建议,政府出资建立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展览中心,支付部分管理人员的工资,具体的管理运做和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由民间组织来完成。在德国访问期间,我们走访过的保护区、国家公园都有不同规模的宣教中心,所使用的宣传工具和手段都比较实用,教育方式也都很特别。除了对照室内展示的图片、标本给孩子讲解以外,更多是带他们到野外开展游戏。在野外我们看到不少专门的老师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从事各种有趣味的游戏,给我们讲解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也参与他们的活动,比如脱了鞋,在林中的小路上行走,用皮肤接触大地;一人在木头一端用石头轻轻敲打,一人伏下身把耳朵贴在木头的另一端,老师告诉我们是啄木鸟的敲击声;给我们每人一面镜子,让我们一只手把镜子放在自己的额头上,一只手扶在前一个人的肩膀往前走,眼睛看着镜子里反射的地面,这是鹰在飞翔中俯看的大地;还有孩子在林中寻找财宝箱,打开后是观察森林小虫、泥土及测量温度的工具等,往下就是教孩子怎样利用这些工具观察;还有食物链的游戏,手工游戏,猜野生动物游戏等。所有的游戏首先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再进一步让他们了解自然,达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些正是我们的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所不具备的。
易北河畔的小镇
我们访问的第五站是萨克森州的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这也是我们在德国的最后一站。
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位于德国文化古城德累斯顿西南,由山石、森林、村庄组成,易北河从中穿过,是德国最有名的国家公园之一,被德国人称作小瑞士,德国有这样荣誉的公园仅有六七处。
在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听过管理局局长的简单介绍后,管理人员就引导我们进入公园参观。德国的国家公园与我们的公园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围墙,不收门票,除了停车场有餐厅以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服务设施,甚至包括卫生间。核心区里不通公路,也没有缆车,道路是自然的沙土路面,危险的地方有护栏,或架有简易的木桥,到这里旅游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只能在公园中徒步行走。管理员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公园里的物种及管理情况,我们在公园的树林中兜了一个大圈,最后爬上了公园的最高点,一处裸露岩石的顶端,俯看去依次是犬牙交错的山石、无边的翠绿丛林、蜿蜒其中的易北河……
梁从诫先生岁数大了,没能走上山顶,一人就在半山腰上休息,我们在山顶体验的是视野中森林的壮阔,山石的险要,梁从诫先生一人坐在那里,看着斜阳透过丛林,听着我们说话的声音由远到近,也很兴奋,见面就朗诵到: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深林,复照青台上。几十年后的今天他在德国的国家公园找到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中国古诗里的感觉。生活中的美在于发现,自然的美和旅游的享受也是在于许多细小的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哪怕乘坐索道到达最顶点,就能体验到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美妙瞬间。
回到山下,天已经黑了,尼尔斯神秘的告诉我们今晚是住在古城堡。汽车在易北河畔的丛林中绕来绕去,在一个僻静的停车场停住,旁边是一个很小的码头,没有一个人,只是隔着易北河有一些灯火,山顶上一处土灰色的古老城堡被射灯照得通明。渡船不一会把我们送过河,虽然才晚上8点多钟,所有店铺早已经关门,路上也没有了行人,更没有了车。我们背着大包、小包,拉着旅行箱,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好不易才进到城堡。城堡的古老建筑和设施让我们兴奋不已,一楼是餐厅,巴台、桌椅、门、窗户,就连房间钥匙都似乎很古老,我们的房间在城堡的最高层,窗户就是城堡的了望孔。房间中没有床,地板上放着席梦思床垫和白色的床单,自己在管理员那里领取毯子或睡袋,住在城堡的感觉和在其他旅馆的感觉有些异样。
晚餐,我们10来号人集中在一张大桌子周围,端上来的是当地有着700年历史的烤肉,每人的盘子里有一大块,每人也特地要了一扎啤酒。坐在易北河畔这座700年历史的城堡里,吃着700年前的传统烤肉,喝着德国的啤酒,感觉我们像是古代出征归来的武士一样。梁先生还特意问了城堡管理员是否接待过中国人,回答这是第一次。
早上睡懒觉还是太可惜,我和《绿色时报》的记者康有军坐渡船到对岸。早晨没有风,古城堡下的易北河河面上升起了一屡屡雾气,弥漫了整个河道,一米多高就散去,似一条白色的飘带在城堡下晃动。河中成群的野鸭在眼前忽起忽落,一二尺长的鱼在岸边的浅水中懒散地游动,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都不把人放在眼里,人在这里和它们是平等的。水面很静,唯一移动的物体是用钢索牵引的无动力渡船,来回都悄无声响。在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易北河穿行其间几十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村庄和居民点,但在易北河上我只看到了1座桥,按照德国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在100米宽的易北河上架上几十座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选择了无动力渡船,当地人也自豪地说他们这个国家公园是原则上没有桥的公园。尊重自然,正是我们一些旅游区策划者首先要借鉴的。
德国人爱花,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有花。在古城堡下的小镇上更是到处是花,除了道路两侧和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阳台、窗台上能种花的地方都种上花以外,就连小桥护栏、路灯电杆、趸船上都种上了花。没有鲜花等于没有生活。
整个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有好几百平方公里,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靠旅游收入,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多少,旅游的收入又促进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国民素质非常高的国家,同时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德国的街头很整洁、漂亮,但许多街道两侧的墙上、地下通道和一些公共设施上都喷涂着许多杂乱的画和文字,我原以为这是德国的街头艺术,但又找不到美的感觉,后来别人告诉我这是涂鸦画,是一些好事者干的,他们喜欢找一些违法的小事来寻求刺激。
德国的烟民很多,特别是女烟民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中国,但一些抽烟人的习惯不太好,在公共汽车站和一些街头死角可以看到成片的烟头,一些人抽完烟随手就把烟头扔在地上,还用脚拧一下,这都成了习惯。来中国采访民间环境保护的德国国家地理的记者拉尔夫博克迈尔先生讲述了他在兰州的经历。坐在兰州新建广场的座椅上抽完烟,拉尔夫博克迈尔掐灭了烟头,正准备象在德国丢烟头一样处理,但他发现周围的市民都在看着他怎样处理烟头,他不知所然,当醒悟过来,把烟头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后,市民给他一阵鼓掌,为此他也深受感染,在这次中国之行的文章中加写了一篇兰州的文章。
德国的生活环境与中国的生活环境很难有个比较。中国的13亿人口是不可能都象德国人一样拥有别墅和汽车及其大面积的草原、森林。即使这样,德国人都还在后悔,中世纪由于航海及建筑的需求,整个欧洲的原始林几乎都砍光了,后来经过上百年的努力,人工林和次生林又恢复起来,但比起原始林来,物种少了许多。本来欧洲的植物物种就少,12米以上的乔木仅有200多种,相比之下,中国云南就有8000种。这是令欧洲人所羡慕的,同时也加重了我们保护的责任。希望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更多的不是为他们前人的生态破坏遗憾,而是为前人能保护下这些丰富的物种而骄傲。
早就听说德国的环境保护做得相当好,能去德国学习环境保护经验,对于许多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来讲都是求知不得的好事。
自然之友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在1997年就和德国的环保组织“拯救我们的未来”(SOF)建立起合作关系,1997和1998年通过自然之友有两批教师被邀请到德国访问,学习德国环境教育的经验。1999年SOF又通过自然之友邀请一批记者和环保作家到德国访问,当时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就给我争取了一个名额,只是我远在长江源头作考察,联系不上。今年,SOF通过自然之友又邀请中国从事民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士参观和访问德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梁先生首先想到了我。
我和梁从诫先生相识于1995年,那年我在北京开展长江源保护活动宣传,梁先生和自然之友的会员给过我无私的帮助。此后梁先生还两次专程到深圳帮助我游说深圳市领导,为长江源保护募集到最初的30万元经费。之后又鼓励我写书,帮助我义卖书。我们通过4年的努力,建起中国民间、也是长江源头的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里面也溶入了梁从诫先生的心血。梁先生长我30多岁,本人又是全国政协委员,父母是梁思成、林徽茵,祖父是梁启超,但从他身上看不到那些名人之后孤傲的影子,为了长江源的生态保护,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杨欣你说我还能做点什么。
这次受SOF邀请到德国一行10人,有保护滇金丝猴的奚志农、藏族的民间环保倡导者扎西多杰等民间环保人士及3名记者和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秘书长韩念勇先生。梁从诫先生是代表团团长。
汉堡一家人
9月10日,我们从北京乘坐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8个半小时到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一小时后又转机飞往汉堡。
在汉堡机场迎接我们的是SOF的NIELS THEVS先生,中文名字叫田宁,一个个子高高,满头金发的德国小伙子,中文讲得很好,在德国期间他是我们的领队和翻译。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让我们都一下记住这个名字,后来我们都习惯叫他的德文名字“尼尔斯”,似乎比中文的名字更顺口。
在北京我们就拿到SOF制定的活动计划传真,汉堡期间是安排我们住在德国人的家里。我们到来的几个月前,SOF就在汉堡的报纸上刊登征集接待中国环保人士的广告,许多家庭都报名,SOF通过挑选确定由几个家庭来接待我们。汉堡期间这些家庭免费负责我们的吃住及交通,每天早上按计划把我们送到SOF办公室,晚上又按计划准时来接我们回家,我们把接待我们的德国人尊称“家长”。 尼尔斯身后紧跟着十几位德国人,看来就是我们在汉堡的家长了。在候机楼里尼尔斯就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家庭,访问团马上就地解散,明天到SOF办公室集合。
我们所有人都不懂德文,刚踏上德国的土地就进入一个陌生的德国家庭,大多数第一次出国的人似乎心理都没底。家长们倒是很兴奋地把我们的行李搬上各自的汽车,带上我们返回他们各自的家。
我和奚志农的家长是一对老夫妻,令我们惊奇的是他们都能讲一点汉语。因为他们的小儿子学中文,受其影响,几年以前老两口上过一个月的汉语培训班,还到过中国,为了接待我们又抽空练了一阵子,是我们所有家长中唯一能讲中国话的。
我们的“家”在汉堡的郊区,这里是大片掩映在绿荫丛中的别墅,道路安静清洁,除了汽车以外,几乎看不到行人。
“家”是一栋三层的小楼,两位“家长”操着生疏的中文给我们介绍他们的家和他们的房子,对话中经常是老俩口为凑一句话要费劲地商量好一会,我们凭着想象力,大概也算是能听懂多半。
“家”的前门没有围墙,有几棵高大的橡树,树下是一片绿草地,两侧延续的是一栋栋另外风格的别墅建筑。房后有一片半个篮球场大的草地,与邻居之间的围墙是修剪过的灌木。这里几乎所有的小楼的窗户上都没有铁栅栏,房子四周一般没有围墙,即使有围墙的院子,也是由修剪整齐的树围了一圈,大门就一米来高的木栅栏。整个居住的社区也没有围墙和大门,道路上看不到警察和保安。
我和奚志农住在顶层的客房,房间的顶板、墙板都是木板装饰,没有用油漆和其他涂料。两张床的中间铺着一块地毯,独立卫生间,主人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两条毛巾,床头放上一束鲜花。房间的窗户很大,周围的建筑和绿化都十分协调,每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张风景画。
待我们在房间收拾完毕是当地晚上7点,相差6小时的北京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了,眼睛早已泛困,热情的家长大概忘记了时差,还邀请我们散步1小时,晚饭8点钟开始。除了公路是柏油或水泥路面外,人行小道很少看到水泥铺设的路面,大都是自然的沙石路,路的两侧不是树就是草,散发出一股湿润混合着树叶、树皮、花草的气息,过去我只是在原始森林中感受过这种气息。
徒步到易北河边的码头,家长的小儿子正好乘渡船从学校赶回来。小儿子叫康易清,现在是汉堡大学博士研究生,我们见面后几句话相互间就特别亲切和好奇。康易清在中国南京和台北学过中文,去过中国许多地方,包括西藏,他现在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哲学,他这个选题不仅我觉得高深,就连曾经为历史学教授的梁从诫先生听说后也都吃惊地张大了嘴。
由于康易清学中文,也就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父亲英文名字叫DETLEF KRAUSE,中文名字叫康得乐,母亲的英文名字叫GUDRUN KRAUSE ,中文名字叫贺华凤,哥哥叫康洋力,说到姐姐的中国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也难怪,不常用。父亲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念书,后来成为汉堡一个大医院的内科医生,再之后与同事合伙开了一个小诊所,今年61岁了,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出门,自己开车到诊所上班,中午回家吃午饭休息一会再去,晚上8点钟一天工作才结束。母亲早年在大学学习数学、地理,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再以后回家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又到父亲的诊所帮忙。全家人的共同的爱好是音乐和旅游,在康易清的记忆中,他们三个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去过罗马、希腊、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但现在除了康易清还在念书以外哥哥、姐姐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康易清虽然还没有工作,也都是自己在外租房,平时家里只是父母两人居住,所以也非常希望有客人来。家长拿来他们的家庭留言簿,里面有不少客人的留言,最多的是用中文写的。
为欢迎我们的到来,家长当天晚上专门为我们做了中国饭菜,我们既然到了德国,也要求家长以后同往常一样,让我们品尝德国家庭的饭菜。德国人的早餐很复杂,各种肉类、奶类、蛋类、果酱类、茶、咖啡、麦片、面包摆了一桌,习惯了豆浆、稀饭、馒头、包子和泡菜的我们经常不知道从何下手。相比之下中餐和晚餐又太简单了,在德国期间经常是早餐吃不下,中餐、晚餐吃不饱,有时就连梁从诫老先生都求双份。一次SOF请我们在一个乡村的饭馆吃午饭,饭馆的室内外环境非常好,餐具和餐巾纸都非常精美和漂亮。主食是烤面包,第一道菜是南瓜汤,我们每人就分到一盘,味道鲜美,都一口称赞是在德国喝到的最好的汤,我们轮流要求加汤,不一会听到厨房刮汤锅的声音,汤没了。我们期盼着上下一道菜,但尼尔斯告诉我们午餐结束了。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上班上学的走了,女主人没有直接开车送我们到SOF,而是到火车站,在自动售票机前为我们每人买了一张车票,说这张票是按时间买的,在汉堡能用一天,可以坐火车、地铁、公共汽车、轮渡。在火车站剪票口,连门和围墙都没有,自由出入,据说车上也有流动查票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在车上抽查,我们在汉堡的两天没有遇到。女主人8点半准时把我们送到SOF,其他人也都由家长准时送到。
汉堡市的人与天鹅
SOF给我们的活动安排得很满,一直到下午5点才结束,来接我们的是康易清。康易清带着我和奚志农参观市容,康易清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加上渊博的知识,流利的汉语,算得上汉堡少有的“高级汉语导游”。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康易清形象地把汉堡比作是中国的上海,不仅是工业发达,还是易北河最大的河港。和许多城市不同的是,汉堡的市中心没有大片的广场,而是两个相连的湖泊,湖的周围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湖中多天鹅和野鸭,喂天鹅是许多市民和游客的乐趣。
康易清不喜欢汽车,也不考驾驶执照,只能带我们徒步、坐地铁、坐巴士。汉堡的交通很方便,就连巴士的每个站都有到站时间,站牌下贴有时刻表,巴士运行很准时,误差也就一两分钟。汉堡纵横密集的公共交通网和精确的运行时间给市民带来很大方便,住在郊外的许多上班族都习惯把车停在地铁站,搭乘公共交通上下班,不仅缓解了交通的拥挤,也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在汉堡访问了两天,与SOF交流,接受当地记者采访,参观野生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参观汉堡市容,所有活动都给每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临走那天早上家长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包食品,我不解其意,家长拿着SOF给她的计划书,指着最后一项的文字用中文讲“准备干粮”。
由于我们的行李太多,家长这次才没有让我们坐地铁,直接开车把我们送到SOF办公室楼下,看着我们上车,离去,和许多送行的家长一样,挥动的手一直从我回望的视线消失。
中午,午餐时间还在赶路,但每个人都有各自家长准备的一大包食品,够一个人吃好几顿。
波罗的海上的小岛
德国访问的第二站是在吕根岛,这是德国最大的岛屿。SOF在汉堡专门租了一辆面包车,驱车6小时就到吕根岛。
吕根岛是德国北部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岛屿,一座大桥和大陆相连。SOF计划让我们参观这个岛上的3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从汉堡赶来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冒雨跟着公园管理人员参观了萨斯尼茨(JASMUND)国家公园,这是一个海边的白沙石森林公园。由于下雨路上耽误了不少时//www.souquanme.com间,我们匆忙游览了公园的一小部分,尼尔斯和SOF的另一个翻译满碧涛还不断催促,跟赶场一样又奔下一站。
傍晚的夕阳下,我们总算按时到达码头,拎上各自的行李,坐上一条仅能容下二十人左右的小船,赶到了我们今晚居住的小岛——韦尔姆岛。
吕根岛与韦尔姆岛的距离也就几公里,10来分钟就到,一位留着马克思发式和胡须的学者站在码头上迎接我们,他就是这个岛的主人,国际自然保护学院的院长克若浦教授。教授安排一辆电瓶车运走行李,直接把我们都带到餐厅,首先给我们人手一份这两天活动的计划,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计划安排得特别紧凑。随后克若浦教授为我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欢迎酒会,同时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相聚易北河上古堡
丰富的晚餐也耗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还没来得急在周围看一眼,天就黑了。管理人员早就给我们分配好了房间,每人一个间房。餐厅到房间还有一段距离,昏暗的矮脚路灯引导我们上了一条蜿蜒小路,一路还得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青蛙。克若浦教授带我们顺着小路找到各自的房子,是一栋栋特别精致的别墅,房顶是芦苇杆铺成,型似中国的草房顶,进到里面是上下两层,有五六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大玻璃窗,有的还有两扇,面对大海。房间里面的家具不太复杂,几乎全部是纯木制品,谈不上豪华,但每一件物品都做得特别精致。
克若浦教授给我们介绍这以前是东德高级领导人的度假休养地,德国合并后,韦尔姆岛被划为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学院,用来培训政府官员和开展学术交流。韦尔姆岛平时也对游客开放,但每天只允许接待35个人,游客事先都要登记、排队。我们也许是第一批到这里的中国人。
早餐虽然是按排在8点半,但没有一个人睡懒觉,用梁从诫先生的话讲,在这里睡觉太可惜了。早上我背着摄影包第一个冲出房间,几十米外就是大海,我看着太阳从海上升起,海水、小岛、浮云,只要太阳照到的地方都是金黄。
从地图上看,韦尔姆岛的形状像俯瞰的鲸,最高海拔只有10来米,面积有1平方公里左右,海岸上没有大片的沙滩,除了几栋别墅周围有小片的草地以外,整个岛被树林覆盖,树木以欧洲最常见的山毛榉、橡树为主,最老的树龄有700年,树林中保持着自然状态,包括枯木也都留在它倒下的地方。树林里面禁止行走,只是紧靠海边有一条环岛小径。海岛东面是陡坎,树林一直伸展到陡坎边缘,由于海水的冲刷,陡坎上的泥土向海中坍塌,许多树也向大海方向倾倒。海岛的东北角起伏着大片的芦苇,数百只雪白的天鹅在芦苇荡边游弋。我一个人在海边的树林和芦苇丛中穿行,阳光、大海、森林、湿润的空气、铺满落叶的小径,行走中除了自己脚下发出的声响,听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乐章。
韦尔姆岛景色优美,建筑别致,在面对大海的会议室里我们聆听了克若浦教授和其他科学家对德国和吕根岛生态环境保护的介绍。德国对保护的区域划分得很细致,按照德国环境法律分为自然保护区,这是最严格的保护区类型,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在保护区里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利用。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游客可以进入,但是不准离开路径、打猎、排泄污染物。目前德国有6361个自然保护区,占德国面积的2.4%;自然风景保护区,自然风景保护区一般比自然保护区大,没有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主要是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同时可供游客休养之用,但严格控制建筑范围。目前德国有6616个自然风景保护区,占德国面积的26.9%;另外还有国家公园、生物圈自然保护区、风景公园、自然遗物、必须保护的风景点、必须保护的生物群落生境共8个类型。
德国大型自然保护区通常是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合作建设,特别是环境教育工作,一般是由民间组织提出设想和建议,政府出资建立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展览中心,支付部分管理人员的工资,具体的管理运做和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由民间组织来完成。在德国访问期间,我们走访过的保护区、国家公园都有不同规模的宣教中心,所使用的宣传工具和手段都比较实用,教育方式也都很特别。除了对照室内展示的图片、标本给孩子讲解以外,更多是带他们到野外开展游戏。在野外我们看到不少专门的老师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从事各种有趣味的游戏,给我们讲解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也参与他们的活动,比如脱了鞋,在林中的小路上行走,用皮肤接触大地;一人在木头一端用石头轻轻敲打,一人伏下身把耳朵贴在木头的另一端,老师告诉我们是啄木鸟的敲击声;给我们每人一面镜子,让我们一只手把镜子放在自己的额头上,一只手扶在前一个人的肩膀往前走,眼睛看着镜子里反射的地面,这是鹰在飞翔中俯看的大地;还有孩子在林中寻找财宝箱,打开后是观察森林小虫、泥土及测量温度的工具等,往下就是教孩子怎样利用这些工具观察;还有食物链的游戏,手工游戏,猜野生动物游戏等。所有的游戏首先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再进一步让他们了解自然,达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些正是我们的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所不具备的。
易北河畔的小镇
我们访问的第五站是萨克森州的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这也是我们在德国的最后一站。
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位于德国文化古城德累斯顿西南,由山石、森林、村庄组成,易北河从中穿过,是德国最有名的国家公园之一,被德国人称作小瑞士,德国有这样荣誉的公园仅有六七处。
在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听过管理局局长的简单介绍后,管理人员就引导我们进入公园参观。德国的国家公园与我们的公园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围墙,不收门票,除了停车场有餐厅以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服务设施,甚至包括卫生间。核心区里不通公路,也没有缆车,道路是自然的沙土路面,危险的地方有护栏,或架有简易的木桥,到这里旅游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只能在公园中徒步行走。管理员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公园里的物种及管理情况,我们在公园的树林中兜了一个大圈,最后爬上了公园的最高点,一处裸露岩石的顶端,俯看去依次是犬牙交错的山石、无边的翠绿丛林、蜿蜒其中的易北河……
梁从诫先生岁数大了,没能走上山顶,一人就在半山腰上休息,我们在山顶体验的是视野中森林的壮阔,山石的险要,梁从诫先生一人坐在那里,看着斜阳透过丛林,听着我们说话的声音由远到近,也很兴奋,见面就朗诵到: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深林,复照青台上。几十年后的今天他在德国的国家公园找到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中国古诗里的感觉。生活中的美在于发现,自然的美和旅游的享受也是在于许多细小的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哪怕乘坐索道到达最顶点,就能体验到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美妙瞬间。
回到山下,天已经黑了,尼尔斯神秘的告诉我们今晚是住在古城堡。汽车在易北河畔的丛林中绕来绕去,在一个僻静的停车场停住,旁边是一个很小的码头,没有一个人,只是隔着易北河有一些灯火,山顶上一处土灰色的古老城堡被射灯照得通明。渡船不一会把我们送过河,虽然才晚上8点多钟,所有店铺早已经关门,路上也没有了行人,更没有了车。我们背着大包、小包,拉着旅行箱,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好不易才进到城堡。城堡的古老建筑和设施让我们兴奋不已,一楼是餐厅,巴台、桌椅、门、窗户,就连房间钥匙都似乎很古老,我们的房间在城堡的最高层,窗户就是城堡的了望孔。房间中没有床,地板上放着席梦思床垫和白色的床单,自己在管理员那里领取毯子或睡袋,住在城堡的感觉和在其他旅馆的感觉有些异样。
晚餐,我们10来号人集中在一张大桌子周围,端上来的是当地有着700年历史的烤肉,每人的盘子里有一大块,每人也特地要了一扎啤酒。坐在易北河畔这座700年历史的城堡里,吃着700年前的传统烤肉,喝着德国的啤酒,感觉我们像是古代出征归来的武士一样。梁先生还特意问了城堡管理员是否接待过中国人,回答这是第一次。
早上睡懒觉还是太可惜,我和《绿色时报》的记者康有军坐渡船到对岸。早晨没有风,古城堡下的易北河河面上升起了一屡屡雾气,弥漫了整个河道,一米多高就散去,似一条白色的飘带在城堡下晃动。河中成群的野鸭在眼前忽起忽落,一二尺长的鱼在岸边的浅水中懒散地游动,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都不把人放在眼里,人在这里和它们是平等的。水面很静,唯一移动的物体是用钢索牵引的无动力渡船,来回都悄无声响。在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易北河穿行其间几十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村庄和居民点,但在易北河上我只看到了1座桥,按照德国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在100米宽的易北河上架上几十座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选择了无动力渡船,当地人也自豪地说他们这个国家公园是原则上没有桥的公园。尊重自然,正是我们一些旅游区策划者首先要借鉴的。
德国人爱花,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有花。在古城堡下的小镇上更是到处是花,除了道路两侧和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阳台、窗台上能种花的地方都种上花以外,就连小桥护栏、路灯电杆、趸船上都种上了花。没有鲜花等于没有生活。
整个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有好几百平方公里,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靠旅游收入,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多少,旅游的收入又促进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国民素质非常高的国家,同时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德国的街头很整洁、漂亮,但许多街道两侧的墙上、地下通道和一些公共设施上都喷涂着许多杂乱的画和文字,我原以为这是德国的街头艺术,但又找不到美的感觉,后来别人告诉我这是涂鸦画,是一些好事者干的,他们喜欢找一些违法的小事来寻求刺激。
德国的烟民很多,特别是女烟民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中国,但一些抽烟人的习惯不太好,在公共汽车站和一些街头死角可以看到成片的烟头,一些人抽完烟随手就把烟头扔在地上,还用脚拧一下,这都成了习惯。来中国采访民间环境保护的德国国家地理的记者拉尔夫博克迈尔先生讲述了他在兰州的经历。坐在兰州新建广场的座椅上抽完烟,拉尔夫博克迈尔掐灭了烟头,正准备象在德国丢烟头一样处理,但他发现周围的市民都在看着他怎样处理烟头,他不知所然,当醒悟过来,把烟头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后,市民给他一阵鼓掌,为此他也深受感染,在这次中国之行的文章中加写了一篇兰州的文章。
德国的生活环境与中国的生活环境很难有个比较。中国的13亿人口是不可能都象德国人一样拥有别墅和汽车及其大面积的草原、森林。即使这样,德国人都还在后悔,中世纪由于航海及建筑的需求,整个欧洲的原始林几乎都砍光了,后来经过上百年的努力,人工林和次生林又恢复起来,但比起原始林来,物种少了许多。本来欧洲的植物物种就少,12米以上的乔木仅有200多种,相比之下,中国云南就有8000种。这是令欧洲人所羡慕的,同时也加重了我们保护的责任。希望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更多的不是为他们前人的生态破坏遗憾,而是为前人能保护下这些丰富的物种而骄傲。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1000字左右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 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 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 是随处可见塑料袋,遇到刮凤的天 气,它们就会在空中飞舞,降落在树 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 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 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 这样做合适吗?以北京为例,若人均 每天消费一个塑料袋(约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吨塑料袋,仅原料就价 值4万元。小小塑料袋的害处真够大。 我们从前也是用可以重复使用的菜篮 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几年的事。我们应该恢复 既往的优良传统。德国年轻人正以挎 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 “绿色时尚”吧。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 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 找到搜趣网真正的祸首——汽车。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 雾事件//www.souquanme.com,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病、喉头炎和头疼,还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使车祸和 飞机坠毁事件增加。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但数量的 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报道,近年国内某些 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不仅如此,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 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3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4 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5 倡步行,骑单车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烟花爆竹 8 双面使用纸张 9 节约粮食 10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6 拒绝过分包装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尽量利用太阳能 21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节能型灯具 23 简化房屋装修 24 修旧利废 25 不随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27 不乱占耕地 28 不焚烧秸杆 29 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 31 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32 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33 不捡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动物 35 少使用发胶 36 减卡救树 37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38 不在江河湖泊钓鱼 39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4O 不用圣诞树 41 不在野外烧荒 42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43 不乱扔烟头 44 不乱采摘、食用野菜 45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46 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 47 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48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 49 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50 不鼓励买动物放生 51 不围观街头耍猴者 52 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53 不虐待动物 54 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夹子、笼网果断拆除 55 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56 在房前屋后栽树 57 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58 垃圾分类回收 59 旧物捐给贫困者 60 回收废电池 61 回收废金属 62 回收废塑料 63 回收废玻璃 64 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无氟冰箱 66 少用纸尿布 67 少用农药 68 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69 少用室内杀虫剂 70 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少吸烟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 74 集约使用物品 75 优qxiyQc先购买绿色产品 76 私车定时查尾气 77 使用无铅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 79 选用大瓶、大袋装食品 80 了解家乡水体分布和污染状况 81 支持环保募捐 82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 83 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84 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 85 避免旅游污染 86 参与环保宣传 87 做环保志愿者 88 认识草原危机 89 认识荒漠化 90 认识、保护森林 91 认识、保护海洋 92 爱护古树名木 93 保护文物古迹 94 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95 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96 控制人口,规劝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98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 99 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义 100 认识环保标志 补充: 环境保护 论文 大家的生活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你我的生活都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谁都离不开谁的。 我校地处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塘镇农坝村,这里是镇里的工业园搜趣网区。前几年,工厂像雨后 春笋 在农坝村安营扎寨, 铸件 厂、橡塑厂、印染厂等好多企业虽然是本村的一些老牌企业,也是村里的骨干企业,起步早,根底深,但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是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源的诞 生地 。在这里,以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上空,出现一条条“ 黄龙 ”,据同学们后来查资料了解到这些“黄龙”里可能隐藏着剧毒的红棕色气体—— 二氧化氮 。它的毒性约为众所 周知 的 一氧化硫 毒性的10倍。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 硝酸 酸雾 ,刺激人的 呼吸器官 ,轻则引起 慢性气管炎 ,重则经过一系列的 光化学反应 ,是产生 癌症 的发病因素。因此,人们称它为“污染大气的 毒龙 ”。在农坝村的北面,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锡 北运河 ,自从 沿河 造起了印染厂后,河水就一直没清澈过,河里的 水经 常脏得不能洗东西,也养不了鱼虾 河蚌 ,老百姓为此没少埋怨过。 为了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当前人类所处的环境,从小养成 保护环境 , 美化环境 的意识。我校近几年不仅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还多次邀请校外 辅导员 来校宣讲,举办 环保知识 图片展 ,开展 大中 队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走访群众,实地调查和考察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我村的环境变化和整治状况。同学们也为此写出了多篇调查小报告、小论文, 建议书 ,印发给家长和群众。表明了当今小学生对本地 环保 工作的关心和保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强烈愿望。 很多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来自我国边缘山区的孩子,不仅通过上网了解,还在平时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无锡这个 改革开放 城市的现代发展气息,体验到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类居住环境被污染后所带来的事故隐患和后遗症。我校的一些外来学生以前因长期居住在西北、西南农村,有的来自偏 远山 区,那里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周围 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所以一到我们号称“ 鱼米之乡 ”的江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除了人多车多钱多,就是工厂、高楼多,由于遍地都是工厂,各地都有“三废”的存在,有一阵子,市场上很难买到没有被污染过的大米、蔬菜水果,甚至连有的 水产品 也因水质关系,沾染了异味。就拿我村来说,当初大片大片 绿油 油的 田野 再也见不到了, 水稻田 面积从原来的一千多亩缩减到如今的二、三百亩。走在村道上,眼前见到的除了厂房还是厂房。就连我们的校园也已被周围的工厂几乎包围了起来,学生视野被阻不说,还要常年受噪音、废气的侵袭,人人苦不堪言。有的小学生也会说:“如果靠这样占用农田造厂,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贫穷一些”。多么诚挚的感言啊!不知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听了有何感想?确实,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这里有,恐怕其它地方都有,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当前已到了非化大力气整治的时候。 可喜的是近年来农坝村村领导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工作。在组织学生到村委和工厂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村里每年都要召开有关环保的座谈会,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整治工作。还经常组织相关负责同志到工厂、家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现在村里不仅给多家企业签订了环境整治 协议书 ,还和村里的几十家商店、摊贩签定了清洁卫生责任书。一方面减少了 大气污染 和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促使部分企业、店铺化本钱投资改造原有的旧设备,尽力降低污染源的毒性,将“三废”排放降到最低程度。村里还高度重视了本村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率先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喝上清洁的太湖水;户户通 有线电视 和电话,方便老百姓了解新闻动态,及时反映问题。今年,又将条条道路浇上了柏油或水泥,两旁还安装了路灯,使得原本既窄又脏的村道变得既宽敞又整洁。现在村里有 农贸市场 、老年活动室、多家中型超市,人们出门购物娱乐既方便,又快速。难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 外乡人 ,将它误认为是市镇呢。村领导还根据群众意见,在各自然村统一建起了数十只大花坛,里面种植了 月季 、 海棠 、 紫荆 、 杜鹃 、樱花、 香樟 、 广玉兰 等 花木 ,一年四季,各个村落, 鲜花 不断,香味扑鼻,仿佛置身于公园一样。村里还每年出资对几条主干河道进行 淤泥 清理,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流畅通,水质干净。村里还对 家庭生活 垃圾和 生活污水 排放作了统一规划,在全村布置投放了数百只 垃圾箱 和塑料 粪桶 进行集中处理。在村委门口,我们可醒目看到一排用 不锈钢 建的宣传 橱窗 ,里面不仅经常张贴环保知识资料和图片,还定期公布各单位、各 村民小组 对于环境整治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现在农坝村的自然和 人文环境 有了很大改观,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 满意度 也越来越高。 作为在农坝村工作多年的一份子,而且是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 小学教育 工作者。我经历了农坝村这十多年来的变化发展,感慨万分。我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对一些主管领导来说,是不是太为难了?但通过农坝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从内心明白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人类不能以牺牲 自然环境 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是以小失大,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自食其果。 综观 历史上全球发生的多次特大灾难事故,那些热衷于靠毁田毁林来开发景观,靠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能人”,还不应该清醒吗?其实许多有识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坦言:从眼前看,重视环境保护,可能会影响当地 财政收入 等 经济指标 ,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看, 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最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群众增收。实现 环境治理 和经济发展的“ 双赢 ”,途径就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 传统产业 。联想到近几年中,我国各地因破坏 生态环境 而造成的 自然灾难 和人身伤亡事故,难道这不是血的教训吗?听说前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相关政策关闭小煤矿、停止小炼焦,健全和发展国有煤矿,扶持 开发大 机焦,这是煤炭和焦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仅扩大了 生产规模 ,增加了国家和 地方税 收,还减少了 环境污染 ,可谓一箭双雕,地方和财政 皆大欢喜 。由此,我们的某些企业不值得借鉴吗? 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环保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对周围一些涉及环保不力而引发的事故,也可能熟视无睹或者漠不关心,但并不能说明环保与孩子们无关。相反。我们的孩子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从我们每个人身上做起。保护环境,清洁空气、水源,还大自然本来面目,这是所有孩子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心是最宝贵的,童言是最真心的。我们不能让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从儿童身上,我们要看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全民动员,人人出力。
德国有什么文献?
你可以参阅《普鲁士文献》和《奥地利文献》,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国未统一之前的两个邦国,它们的文献几乎就可以了解整个德国以前的历史了。
求推荐关于德国历史统一的文献资料
我要写关于德国历史上统一的论文,手头文献资料太少,求各位推荐相关书籍有丁建泓先生写的《德国通史》
或者埃米尔.路德维希那本《德国人》
福尔布鲁克 《德国简史》
《大国崛起 德国篇》
《德意志——一段找寻自我的国家历史》
《德意志是铁打的》
R.R.帕尔默等的《现代世界史》
THE GERMANS《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艾米尔 路德维希著,杨成绪 潘琪译 东方出版社
《德国贵族文化史》 邢来顺著 人民出版社
《融入欧洲》 辛蔷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然后我还找到了一篇相关文章仅供参考http://www.cndsw.cn/a/zhengzhi/tongyi/200705/190.html
或者埃米尔.路德维希那本《德国人》
福尔布鲁克 《德国简史》
《大国崛起 德国篇》
《德意志——一段找寻自我的国家历史》
《德意志是铁打的》
R.R.帕尔默等的《现代世界史》
THE GERMANS《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艾米尔 路德维希著,杨成绪 潘琪译 东方出版社
《德国贵族文化史》 邢来顺著 人民出版社
《融入欧洲》 辛蔷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然后我还找到了一篇相关文章仅供参考http://www.cndsw.cn/a/zhengzhi/tongyi/20070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