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
初二(修改版)记 叙 文 阅 读(最后一轮复习训练重点)
专题训练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题
一、感知文章内容的题型:
①分析插叙情节和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内容,突出中心(突出人物性格)。例如:我的叔叔于勒。
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③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05《故》第1题: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记忆里的故事”。)
④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06河北《我》22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哪“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二、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及答题要领:
1、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表述句式通常是:什么人(谁)做了什么事
当文章所写是好几件事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如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或注意过渡词句);这类文章概括事件时,一般分点概括。(例如:故乡的榕树、父亲睡了)
2、找准叙述人称(主要人物或线索人物)。(例如:雪后的阳光)
3、叙述内容抓主要情节,语言简洁流畅,情节表述完整,尤其不可漏掉关键情节。
所写是一件事:情节完整,一般概括时要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例如:雪后的阳光)
所写是几件事:语言一般要精炼,抓主要情节(动词加名词)(例如:故乡的榕树、父亲睡了)
专题训练二: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一、把握主题的方法:
1、关注文章议论抒情句,尤其是叙事后的议论抒情句、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找到文中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注意分析事件的意义(对作者或读者、社会)。(例如:小小红帆船,生命树)
2、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句子或形容性词语(尤其注意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父亲睡了)
3、从所选的事件中概括,事件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关注详写的部分,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事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还应注意寻找叙事中融入作者情感的词句,也应注意分析事件的意义(对作者、读者或社会),从中找到要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父》)
4、注意标题: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类型,推测文章中心。 (题目通常的作用:线索、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或点明中心、考虑表达效果)
托物言志类(例如:爱莲说,生死胡杨,石缝间的生命):
1、了解这类文章特点:
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主,但这个物早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物,而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悟的外壳,被作者人格化了,是某种精神、某类人物的象征。象征,是这类散文惯用手法。
2、确定所托之物。(注意这类散文的标题)
划出文中描写“物”的语句,概括归纳“物”的“形神”特点。作者既然是要托物言志,那么所选“物”的身上必然有“志”的影子,我们找出“物”的特点,离“志”也就不会远了。
3、归结整理,明确所言之志。
大凡咏物的作品都是有所寄托的,所以文章所托事物并非作者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往往是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出的某类人的形象风貌。所以我们只要根据文中由物及人的词句,找出所托之物与www.souquanme.com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品味这一“物”对作者、读者又怎样的影响、启示等,最终便能明确作者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重在将物之特征人格化,以体现志之特征,所以文章会详细描绘“物”的形、神;
借物抒情,重在由物之特征引发情思,即常说的“睹物生情”,“物”只是个引子。
二、感知主题的题型及答题思路: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或由标题、关键语句等入手感知文章主题)。
例如:我看到了一条河、生命树
答法:一般从内容、主题两方面回答。
2、为文章拟标题。
答法:一般以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为标题。(故乡的榕树、父亲睡了、雪后的阳光等)
3、谈谈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题目有何含义?)。
例如:钢管滑梯上的天使
答法:浅层:解释字面意思,即结合文章内容谈与题目相关的主要情节;
深层:写出文章主旨或人物性格特点。
练习:钢管滑梯上的天使、生命树
4、文章以“…”为题的原因/好处/用意?
例如:小小红帆船,父亲睡了,雪后的阳光
这类问法不仅要答出标题的含义,更要答出题目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其作用
1)从结构看: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以人物为题一般是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以物为题—般是行文线索;
(如果题目是文章线索,回答这类问题时还要围绕线索概括文章内容,例如:小小红帆船)
2)从内容主题看:以事件、短语为题一般是概括中心事件、主要内容或点明、暗示文章中心,即围绕内容主旨回答)
3)从表达效果看:如修辞、句式、设置悬念等。
练习:父亲睡了,故乡的榕树(为何以此为题?)、小提琴的力量(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树(以此为题的用意是什么)
四、答题原则: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3)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炼,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专题训练三:局部探究之字词句考点
一、题型及答题思路:
1、辨析词语、选词填空。(05《故》06 《小》 )
2、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与作用(古诗鉴赏为例)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例如词语中含有修辞,要点出并分析该修辞的作用。
例如:
1、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07济南中考第4题)
答案:“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海向着区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2、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2段用“笑嘻嘻的等着”形容新的一天到来有什么好处?(04中考《日历》第13题)
答案:运用拟人,赋予新的一天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新的一天的喜爱,以及对明天的希望。
3、品位语言,圈点批注:
答题思路:①认真审题,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②选词恰当(可根据整个句意来选择词语,词语含义作用的回答思路同前)
③句子的内容理解一般要从该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两个方面回答;表达效果则要考虑该搜趣网句修辞、句式方面的特点。
④语言表述完整流畅。
例如(05-07中考):内容略
4、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句子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换作自己直白简练的语言去表述。要读出散文的言下之意,散文讲究含蓄美,不少地方点到即止。如果一目十行,往往忽略过去了。
答题思路:
含义分两步答:一是“翻译句子”,解释浅层含义;二是结合语段或文章中心,理解深层含义。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中心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例如:06市模第17题、06中考第11题
具体题目略
5、仿(续)写句子。
答题思路:
句式对+句意通顺合理+符合语境
关键:符合语境!
例如:05市模第16题、05中考第15题、
6、按要求进行片断练习。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看准要求:通常是对文中某个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2)务必使所写内容符合原文语境,如要使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
3)心理片断练习要注意人称(第一人称)。
例如:05市模第18题、06市模第14题、06中考第14题、07中考第19题)
7、开放探究类试题:
题型:
(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材料链接。
答题思路:
1、围绕主旨谈感受或启示
2、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有理有据,举例典型(正反面例子),还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材料链接题,立足原文主旨,寻找原文与材料的共同点,注意材料对原文主旨的拓宽、深化,思考与感悟尽可能多谈几点。
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简明,条理清晰;
第二,注意文章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
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8、分析文章某段落的作用、段落间的顺序能否调整等。
答题思路:
1)、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段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敲段落与词语间的关系。
2)、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顺序(插叙)等角度考虑答案。
例如:05市模第15题
9、其他:
1)表达方式的作用 。
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及烘托某种气愤地做。,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2)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手法等。
3)初中应掌握的修辞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反问:加强语气。
反复:突出强调。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突出。
考场阅读步骤
1、阅读理解文章标题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等类型的;题 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
文章类型、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速度全文,了解大意。
3、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
4、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
可把各段的首句或中心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联读,一般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还可圈点勾画,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答题。回答问题要瞻前顾后,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炼,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专题训练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题
一、感知文章内容的题型:
①分析插叙情节和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内容,突出中心(突出人物性格)。例如:我的叔叔于勒。
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③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05《故》第1题: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记忆里的故事”。)
④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06河北《我》22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哪“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二、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及答题要领:
1、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表述句式通常是:什么人(谁)做了什么事
当文章所写是好几件事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如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或注意过渡词句);这类文章概括事件时,一般分点概括。(例如:故乡的榕树、父亲睡了)
2、找准叙述人称(主要人物或线索人物)。(例如:雪后的阳光)
3、叙述内容抓主要情节,语言简洁流畅,情节表述完整,尤其不可漏掉关键情节。
所写是一件事:情节完整,一般概括时要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例如:雪后的阳光)
所写是几件事:语言一般要精炼,抓主要情节(动词加名词)(例如:故乡的榕树、父亲睡了)
专题训练二: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一、把握主题的方法:
1、关注文章议论抒情句,尤其是叙事后的议论抒情句、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找到文中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注意分析事件的意义(对作者或读者、社会)。(例如:小小红帆船,生命树)
2、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句子或形容性词语(尤其注意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父亲睡了)
3、从所选的事件中概括,事件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关注详写的部分,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事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还应注意寻找叙事中融入作者情感的词句,也应注意分析事件的意义(对作者、读者或社会),从中找到要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父》)
4、注意标题: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类型,推测文章中心。 (题目通常的作用:线索、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或点明中心、考虑表达效果)
托物言志类(例如:爱莲说,生死胡杨,石缝间的生命):
1、了解这类文章特点:
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主,但这个物早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物,而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悟的外壳,被作者人格化了,是某种精神、某类人物的象征。象征,是这类散文惯用手法。
2、确定所托之物。(注意这类散文的标题)
划出文中描写“物”的语句,概括归纳“物”的“形神”特点。作者既然是要托物言志,那么所选“物”的身上必然有“志”的影子,我们找出“物”的特点,离“志”也就不会远了。
3、归结整理,明确所言之志。
大凡咏物的作品都是有所寄托的,所以文章所托事物并非作者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往往是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出的某类人的形象风貌。所以我们只要根据文中由物及人的词句,找出所托之物与www.souquanme.com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品味这一“物”对作者、读者又怎样的影响、启示等,最终便能明确作者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重在将物之特征人格化,以体现志之特征,所以文章会详细描绘“物”的形、神;
借物抒情,重在由物之特征引发情思,即常说的“睹物生情”,“物”只是个引子。
二、感知主题的题型及答题思路: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或由标题、关键语句等入手感知文章主题)。
例如:我看到了一条河、生命树
答法:一般从内容、主题两方面回答。
2、为文章拟标题。
答法:一般以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为标题。(故乡的榕树、父亲睡了、雪后的阳光等)
3、谈谈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题目有何含义?)。
例如:钢管滑梯上的天使
答法:浅层:解释字面意思,即结合文章内容谈与题目相关的主要情节;
深层:写出文章主旨或人物性格特点。
练习:钢管滑梯上的天使、生命树
4、文章以“…”为题的原因/好处/用意?
例如:小小红帆船,父亲睡了,雪后的阳光
这类问法不仅要答出标题的含义,更要答出题目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其作用
1)从结构看: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以人物为题一般是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以物为题—般是行文线索;
(如果题目是文章线索,回答这类问题时还要围绕线索概括文章内容,例如:小小红帆船)
2)从内容主题看:以事件、短语为题一般是概括中心事件、主要内容或点明、暗示文章中心,即围绕内容主旨回答)
3)从表达效果看:如修辞、句式、设置悬念等。
练习:父亲睡了,故乡的榕树(为何以此为题?)、小提琴的力量(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树(以此为题的用意是什么)
四、答题原则: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3)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炼,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专题训练三:局部探究之字词句考点
一、题型及答题思路:
1、辨析词语、选词填空。(05《故》06 《小》 )
2、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与作用(古诗鉴赏为例)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例如词语中含有修辞,要点出并分析该修辞的作用。
例如:
1、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07济南中考第4题)
答案:“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海向着区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2、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2段用“笑嘻嘻的等着”形容新的一天到来有什么好处?(04中考《日历》第13题)
答案:运用拟人,赋予新的一天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新的一天的喜爱,以及对明天的希望。
3、品位语言,圈点批注:
答题思路:①认真审题,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②选词恰当(可根据整个句意来选择词语,词语含义作用的回答思路同前)
③句子的内容理解一般要从该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两个方面回答;表达效果则要考虑该搜趣网句修辞、句式方面的特点。
④语言表述完整流畅。
例如(05-07中考):内容略
4、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句子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换作自己直白简练的语言去表述。要读出散文的言下之意,散文讲究含蓄美,不少地方点到即止。如果一目十行,往往忽略过去了。
答题思路:
含义分两步答:一是“翻译句子”,解释浅层含义;二是结合语段或文章中心,理解深层含义。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中心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例如:06市模第17题、06中考第11题
具体题目略
5、仿(续)写句子。
答题思路:
句式对+句意通顺合理+符合语境
关键:符合语境!
例如:05市模第16题、05中考第15题、
6、按要求进行片断练习。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看准要求:通常是对文中某个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2)务必使所写内容符合原文语境,如要使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
3)心理片断练习要注意人称(第一人称)。
例如:05市模第18题、06市模第14题、06中考第14题、07中考第19题)
7、开放探究类试题:
题型:
(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材料链接。
答题思路:
1、围绕主旨谈感受或启示
2、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有理有据,举例典型(正反面例子),还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材料链接题,立足原文主旨,寻找原文与材料的共同点,注意材料对原文主旨的拓宽、深化,思考与感悟尽可能多谈几点。
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简明,条理清晰;
第二,注意文章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
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8、分析文章某段落的作用、段落间的顺序能否调整等。
答题思路:
1)、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段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敲段落与词语间的关系。
2)、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顺序(插叙)等角度考虑答案。
例如:05市模第15题
9、其他:
1)表达方式的作用 。
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及烘托某种气愤地做。,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2)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手法等。
3)初中应掌握的修辞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反问:加强语气。
反复:突出强调。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突出。
考场阅读步骤
1、阅读理解文章标题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等类型的;题 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
文章类型、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速度全文,了解大意。
3、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
4、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
可把各段的首句或中心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联读,一般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还可圈点勾画,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答题。回答问题要瞻前顾后,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炼,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记叙文阅读方法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www.souquanme.com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赞同123|评论(10)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赞同123|评论(10)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www.souquanme.com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赞同123|评论(10)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赞同123|评论(10)
记叙文阅读要点有哪些?
记叙文阅读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记叙文表达方式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说明和抒情。
1.叙述: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情况。
作用:是使读者
概括叙述: 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情。
具体叙述: 对什么事情再具体化。
2.描写:它常常与叙述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对人、事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人物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和文章主题的主要手段。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肖像、行动、心理、语言描写
(分对话与独白)(言为心声)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3.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不常用,但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说明的作用,也要结合其目的来分析。一般来说这个知识点不大考到。
4.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就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先叙后议:给读者提供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深层认识,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议后叙:引导读者进入对将要叙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让读者对下文密切关注的作用。
叙中他议:作者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的作用。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抓住抒情的语句,才能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刻画的形象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四)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叙述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①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我”是重要人物;“我”是主人公;“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②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 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那么,人物描写有哪些手法呢?常用的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尤其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语言。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1) 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 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如下搜趣网文中例文6中,对女儿、我、妻子的语言描写分别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当时的心情,很好地服务于中心。
3) 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4) 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又如例文8中的“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写出她当时尴尬失望等等复杂的心情。
5) 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是搜趣网,怎样说呢?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这一点一定要指称清楚。又如上文中例文3中三位老师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物性格,从而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品质。
6)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环境描写分为两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猫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议论
议论,这里的议论指的是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服务的。记叙文中的议论能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如例文2中的“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
(5)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同时也为中心服务。
总而言之,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还应指出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毕竟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记叙文表达方式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说明和抒情。
1.叙述: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情况。
作用:是使读者
概括叙述: 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情。
具体叙述: 对什么事情再具体化。
2.描写:它常常与叙述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对人、事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人物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和文章主题的主要手段。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肖像、行动、心理、语言描写
(分对话与独白)(言为心声)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3.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不常用,但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说明的作用,也要结合其目的来分析。一般来说这个知识点不大考到。
4.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就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先叙后议:给读者提供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深层认识,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议后叙:引导读者进入对将要叙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让读者对下文密切关注的作用。
叙中他议:作者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的作用。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抓住抒情的语句,才能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刻画的形象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四)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叙述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①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我”是重要人物;“我”是主人公;“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②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 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那么,人物描写有哪些手法呢?常用的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尤其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语言。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1) 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 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如下搜趣网文中例文6中,对女儿、我、妻子的语言描写分别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当时的心情,很好地服务于中心。
3) 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4) 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又如例文8中的“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写出她当时尴尬失望等等复杂的心情。
5) 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是搜趣网,怎样说呢?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这一点一定要指称清楚。又如上文中例文3中三位老师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物性格,从而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品质。
6)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环境描写分为两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猫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议论
议论,这里的议论指的是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服务的。记叙文中的议论能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如例文2中的“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
(5)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同时也为中心服务。
总而言之,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还应指出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毕竟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