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的过程
在中国 想看个 铸剑的过程也这么难?找了半天都没找着个视频 都是些游戏铸剑的内容。。。 往那位高人指点我下 想看个 铸剑过程制作铜剑的基本方法是铸造,铸造一件铜剑大体上有五道工序。
1、制范:制范即制作供浇铸用的型范。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整,质地似陶,故称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
2、材料:调剂铸剑的材料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剂即剂量,指青铜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时写作“齐”。熔炼青铜之前,须根据合理的配比规律,对铜、锡或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调配,称作调剂。这是决定铜剑性能的关键环节。
3、熔炼:熔炼原料调配停当后,将之装入坩锅炼。熔炼的目的是将铜、锡、铅等原料熔液体,同时也进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铁等其他金属元素,使合金精纯。
熔炼的关键是观察火候,判断是否熔炼成熟。
4、浇灌:浇铸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俟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形了。
5、修治: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装饰,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装置附件,配齐剑具;砥砺开刃。
《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
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
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文中提到的几段歌词也引人注目。有人认为歌词没有实际意义,在此提供参考:
“爱”,可以指“喜爱”,也指“所爱的剑”;“青剑”指此对宝剑;搜趣网“自屠”指“自杀”;“夥颐”,楚方言,“许多”。
“一夫”,独夫民贼,可指独裁者;“民萌”,民氓;“壶卢”,即“葫芦”,指糊涂昏庸的人。
“王泽”及后几句,称赞国王;“归来”“陪来”指国王靠近来看。
铸剑的艺术风格
艺术上搜趣网,《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文中提到的几段歌词也引人注目。有人认为歌词没有实际意义,在此提供参考:
“爱”,可以指“喜爱”,也指“所爱的剑”;“青剑”指此对宝剑;“自屠”指“自杀”;“夥颐”,楚方言,“许多”;
“一夫”,独夫民贼,可指独裁者;“民萌”,民氓;“壶卢”,即“葫芦”,指糊涂昏庸的人;
“王泽”及后几句,称赞国王;“归来”“陪来”指国王靠近来看。
歌曲插入,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后文故事情节变化,又点明主题,是一大看点。
关于鲁迅的<铸剑>
与的原著有什么不同处?严家炎,1933年11月14日出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肄业。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
1984-198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1989年至今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与唐弢共同主编),《金庸小说论稿》和《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等。
拓展阅读:
《故事新编》,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小说钩沉》,鲁迅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传奇集》,鲁迅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今天讲《铸剑》,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铸剑》是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第二部分,讲作品中的两个意象和三首古歌,对某些不好理解的地方做些阐释。第三部分讲《铸剑》的审美旨趣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
先讲第一部分。
《铸剑》在我们的新文学史上,是一篇很少有的奇特的作品。奇就奇在通过对宴之敖者代人向暴君复仇的描写,所体现出的一种“原侠”的精神。奇还奇在它表现了鲁迅的一种内在的人格以及他那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1,现代武侠小说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里,其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楚王让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铸炼最好的宝剑。铸剑师名叫干将,他炼了两把剑,雄剑留了下来,雌剑准备交给楚王。干将对自己的妻子说:“我铸的剑,一旦交给楚王,我自己的生命就会保不住,我会被杀死。因为楚王要最好的剑,如果会铸剑的人活着,这就不牢靠,怕他铸炼出更好的剑来,所以楚王必须把铸剑的人杀掉。”干将对自己的命运作了这样的预测。果然,他交出了剑,楚王就把他杀了。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以后,按父亲的遗嘱要为父亲报仇。可实际上,他报仇的对象是一个国君,是一个有庞大的禁卫军的专制暴君,他没有办法实现愿望。后来他被发现了,自己就逃到山里面去,遇到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对他说:“我可以代你报仇,但是需要你的头和剑。”于是,他就自杀了,把宝剑和头都交给了这个客人,客人就带着他的头到京城里去,把他的头放在锅里边煮,三天三夜不烂,国王很好奇,就过来看。客人利用这个机会,就用剑把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并把自己的脑袋也砍下来,这样三个头掉在锅里一起煮,最后也分不清哪颗头颅是国王的,哪个头是干将儿子的,哪个头是客人的,只好合葬,成为三王坟。根据这样一个传说,鲁迅写下了《铸剑》这篇小说。
OyHMenwnu但是,《列异传》只是《铸剑》故事的一个来源,鲁迅还参考了《搜神记》等其他典籍,以及他小的时候,看的各种各样奇异的故事书,像《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吴越春秋》、《越绝书》是西汉时代的书,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完成了这篇小说。这也就是说,在《铸剑》中鲁迅已经对传说的内容进行了改造。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小说《铸剑》和《搜神记》、《列异传》中的记载。对照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点十分不同:干将铸剑成功而遭到楚王杀害这段情节,在小说里是被虚化的,写得不那么实,是通过干将的妻子莫邪,即眉间尺的母亲追溯往事这样一种口气来写出的。干将、莫邪这些名字没有出现,国王也没有明说就是楚王,这些都没有具体地交待,而是被推向了远处,仅仅作为背景,由眉间尺的母亲复述出来,小说和原来的传说是有所分离的。这是小说和原来的故事的第一点差异。第二点差异呢,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原来主要强调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父复仇,他是复仇的主角。但是,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的一号主角已经是一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眉间尺已经降为二号主角。黑色人第一次出场就显得很不一般,是非常老练、成熟的一个豪侠之士。在小说中,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小说与原来的传说的第三点差异是,鲁迅塑造的这个黑色人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不但不图任何酬报,而且连自己的性命都要搭进去。这种心理从一开始就有所交代。我们可以读一读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一段对话: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眉间尺问他。黑色人回答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同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他(指眉间尺的父亲)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就是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他对自己并不特别看重,意味着他在开始承担报仇这个使命时,就准备牺牲自己,也意味着他有一种热得发冷的性格。
中国古代的侠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雇于人的侠客,他们受雇于某个专门的人,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等就养了很多的士。这些“士”平常蒙受着主人的各种恩泽,最后呢,要为主人做一切事情,包括牺牲自己。所谓“士为知已者死”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这是一类侠士,他的主人是一个人,他要为一个主人解忧出力。另外有一类侠士,所谓“布衣之侠”,他们不为别人所养。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身份的。这种“布衣之侠”与墨家的关系很密切,他们施恩不图报,甘愿自我牺牲,这就是所谓的“原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更为高尚的侠义精神,黑色人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原侠精神的侠士。《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就是这个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鲁迅把原先传说里边所缺少的或者不太明显的这些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大大地加以突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铸剑》是一篇新文学作品,但同时又可以看作是一篇现代的武侠小说。我不知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同学们赞成不赞成,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我之所以说《铸剑》不仅是一篇新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篇现代武侠小说,是因为它确实具有一般武侠小说的特征。它写的是侠士为人复仇的故事。武侠小说之所以叫做武侠小说,一般地说,它的内容就是仗义行侠,仗武行侠,这就是武侠小说内容上最重要的特点。《铸剑》也是这样。当然黑色人不只是“仗武”,他也运用了智慧。他之所以能够把专制暴君消灭,与他同归于尽,就是靠了他娴熟的剑艺和过人的智慧。可以说,是靠大智大勇实现了复仇的愿望。
严家炎 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迅《铸剑》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2)
2,非凡的想象力
上面讲的是《铸剑》的第一点奇异之处。还有一点呢,是表现在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与其他的一些小说类型相比,比如与侦探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滑稽小说相比,武侠小说的特点除了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就在于具有非凡的、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铸剑》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在《列异传》中,原来对故事的交代非常简单:先是客得到了赤鼻的头与剑,后来把国王的头砍下来,然后客也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三颗头在一起煮烂,到这里故事就讲完了。但是在《铸剑》中,几乎完全不同。单是眉间尺拔剑自杀到把宝剑和头交给黑色人这个情节,就写得极有声有色。鲁迅运用了非常洗练的笔墨,富有诗意地刻画了一个接一个动人的场面:先是狼群的出现,狼群一下子把眉间尺的尸体撕碎了。然后,它们又要来咬黑色人,黑色人挥剑一下子把那最大的一匹狼头砍倒,群狼又把这条死狼给吃了。作者写得非常洗练,笔墨不多,但那个场面是很震撼人的。接着,鲁迅又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是怎样表演的呢?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这一笑使王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一时记不起是谁来。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擎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的叫痛的声音。
这两段描写是非常精采的,笔墨精练,但想象力又是非常丰富、细致,甚至细致到了设想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了,而眉间尺有七处,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描写。一直到眉间尺的头被国王死死咬住不放,陷入困境,黑色人就//www.souquanme.com参战了,他把自己的脑袋砍掉,正是为了参加战斗。于是二比一,处于绝对优势,国王再狡猾也没有用,最后二头把国王的头颅撕烂,他们两个当然也同归于尽了,完全烂到了一起。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为什么一般的年轻人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侠小说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因而很吸引人。《铸剑》在这一方面尤其显示了巨大的长处。这就是我想简单地说的第一个问题,《铸剑》奇特在哪里。
如何评价鲁迅的《铸剑》?
很好,《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背景及分析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色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
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负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鲁迅《铸剑》一文,佳句点评
如题。鲁迅1936年2月17日致徐懋庸的信中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也许是见于唐宋类书或地理志上(那里的“三王冢”条下),不过简直没法查。”在1936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铸剑》,……取材于幼时读过的书,我想也许是在《吴越春秋》或《越绝书》里面。”在关于《故事新编》性质的论争中,几乎众口一辞,认为它是《故事新编》中取材于古代传说而又极少改动的一篇新编的历史小说。如鲁迅所指出,它大约取材于相传为曹丕所作的《列异传》和干宝的《搜神记》,而传说的故事则见于古代各种史籍。《吴越春秋》应是故事的最早出处,情节稍异,且无复仇事,《铸剑》原题为“眉间赤(尺)”,用故事中主人公命名。命名的原由,即从《搜神记》“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而来。
传说中的故事是: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分雌雄二种,均为天下名器。他们将雌剑献给楚王,将雄剑藏匿起来。干将预料楚王会把他杀掉,嘱咐他的妻子,如他被杀,就叫未出生的儿子为他复仇。楚王梦见有人要向他报仇,就大肆追捕干将的儿子。干将的儿子后来得到一位侠客的帮助,终于替父亲报了仇。《铸剑》基本上延续了传说的故事情节。干将的儿子就是小说中的眉间尺,那个侠客就是小说中的宴之敖者——黑色人。
鲁迅从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到了厦门,开始构思《铸剑》,后又到广州,完成了这篇小说。其时,鲁迅已经亲历了 “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对反动统治者的专横、残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到斗争的艰巨、曲折和复杂。他到厦门,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①同时,鲁迅正值思想经历巨变的前夜,他需要静下来思考,厦门、广州正为他提供了条件。鲁迅在孤寂地思考着:他“还要反抗”,“与黑暗捣乱”,“对于 ‘绅士们’仍然加以打击”,“更向旧社会进攻”;要“永远进击”,向专制暴君复仇,即使“予及尔偕亡”也在所不惜。就精神上的某种相象而言,小说确实有现实的投影,尤其是鲁迅当时的情绪和心态的投影。
就故事的梗概而言,《铸剑》与它所取材的传说,确如鲁迅所说,没有更大的改动,但他的“铺排”却是精心熔铸的。从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眉间尺和黑色人身上,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艺术加工的匠心。在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即黑色人中间,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古代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尤其是宴之敖者,从他的言行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古代游侠的影子 。不仅如此,作者还分明地在他的身上注入了时代的血液。作者把这个传说中的次要人物,提到主要人物的地位,并通过一系列言行的描写,揭示了这个人物的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使人物个性鲜明,处处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彩。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由于他“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作者自始至终用 “黑色人”来称呼他。他自荐要为眉间尺报仇,一不为博得所谓“义士”的美名,并认为这是一种“冤枉”,二不愿接受“同情于寡妇孤儿”的赞语,并认为这些是“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之所以要代人复仇,是因为“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新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这表明,黑色人在黑暗世界中受尽了伤害,他已经憎恶整个社会,包括他自己在内。这是严酷而残忍的现实生活促使他养成的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心理。他对黑暗社会有一种强劲的复仇感,因此,代人复仇与自己复仇是一体相连的。同时,他不满于眉间尺简单的狙击行刺方式,而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这表明,他善于复仇,长期的反抗斗争练就了他的复仇本领。他之所以善于复仇,在于他对敌我双方都有深切的了解。试看那几首奇异的歌:他看到了“伙颐连翩兮多少一夫(历史上的暴君一个接一个)”,要来一个“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用我们的头与暴君的头交换,两个暴君的仇人都为此自杀)”。更为难得的是,他宁愿以个人的生命去向黑暗的暴君复仇,竟用“自刎其颈”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这就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壮色彩。黑色人用“孩子的头”诱来王的头,又把自己的头割下来,三个头颅在金鼎中厮杀,最后,黑色人的头终于和眉间尺的头一道把王的头“咬得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待到知道王的头“确已断气”,这才 “四目相视,微微一笑”。正如有的论者所说,“这场血战是《铸剑》中浪漫主义的异峰突起”,“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里充满了多少崇高和壮美的想象力,其中蕴藏着一种对专制君主深沉和决绝的复仇情绪”,“表现出就是死了以后也要继续复仇的坚韧不拔的愿望”,而“这种深切的愿望在人们心中是存在的,因而就显得真实可信和感人肺腑”。黑色人的复仇是战斗的复仇,是彻底的复仇。黑色人的性格是冷峻而阴郁的,这是黑暗世界的折磨所铸就的,冷酷而残忍的社会现实使他变得孤独而沉默,他要复仇,他不仅有复仇的深沉勇气,而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他内心里也充满了热情,在眉间尺自刎后发出的叹息,就深刻显示了他内心的炽热情怀。
眉间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复仇者。小说从眉间尺与水缸里的老鼠搏斗起笔。一只大老鼠掉在水缸里,因为每当夜间老鼠都来噬啮家具,搅得人们无法安睡,所以眉间尺对它的落水觉得畅快,在赏玩中带着憎恶,用芦柴将它浸入水中,等老鼠吸足了水,沉浮不定时,又觉得可怜起来,捞出放在地上,一面怕它逃脱,一面又无意踏死,于是自感作了恶,十分难受。这里不仅写出了眉间尺的优柔性格,而且表现了他的复杂感情,纯真、敏锐和细腻。在听了母亲的倾诉之后,他了解到自己丧亲的血海深仇,没有恐惧,没有彷徨,毅然接受了父亲临终的遗言,发誓要改变优柔的性情,在当夜的失眠中沉思着复仇的大业。但他缺乏斗争的经验,而要复仇,单靠勇气和决心是远远不够的。在听了黑色人的启示之后,他毫不迟疑地抽剑取下了自己的头;这颗不屈的头最后在金鼎的沸水中欢快的跳着 “最神奇的团圆舞”,引得大王来观看。当大王的头被黑色人割下也掉入鼎中后,这颗不屈的头又与大王的头在金鼎中大战一番,终于在黑色人的头的协助下,实现了复仇的愿望。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战士的性格不是先天生成的,而应像铸剑一样,在斗争中去铸就。小说中写了眉间尺的性格弱点,写了他的缺乏经验,不懂得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但也写出了他的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性格成长过程。
论者以为,黑色人和成熟起来的眉间尺,都是“铁的人物”,他们都呈现出一种刚劲有力的美。
小说中还描写了大王以及后妃和臣工们。大王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他凶狠、残暴,而又狡猾、机敏。他担心干将给别人再炼出好剑,与自己匹敌或超过自己,而要杀铸剑者,显示了他的凶暴、残忍; 当黑色人用“孩子的头”在金鼎中跳舞引诱他去观看时,眼光一遇,忽然警觉和惊疑起来,表现出他的狡猾、机敏。细节虽小,却增强了性格的丰富性。
后妃、臣工们商讨怎样辨认大王的头,白天黑夜开会也无计可施,结果只得将三个头颅和大王的身体一起放在金棺里埋葬,显示了专制政权下的宠臣们的无能。后妃和臣工们旷日持久地吵吵嚷嚷,葬礼前后在乱七八糟、混乱一团的中间收场,揭示了专制政权的腐朽,也显示出作者对专制政权的鄙弃,着墨不多,却显出了高度OyHMenwnu的现实主义艺术境界。
诚为有的论者所言,小说“着力描写的却是黑色人宴之敖者”。作者通过黑色人这一形象的塑造,“把复仇的性质升华到人民对统治者和压迫者的反抗”,“他忍受着过重的创伤,承担着过多的苦痛,他懂得生活的严峻和斗争的残酷,他的感情里只有憎恶,包括憎恶自己的无力,而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一个神圣的目标,要为一切遭受苦难的人民报仇”。“冷峻是他的性格特征,这是复仇的需要,也是热情凝聚到极点的结果;像那把纯青的雄剑一样; 这是久经铸炼的坚决要为人民复仇的性格。他的一切行动指向一个目标,以生命向压迫者作无情的殊死的战斗”。“这个形象是鲁迅的伟大创造,它反映了鲁迅渴望和期待着新的战斗的巨大热情”。②
“伟丽雄壮”是《铸剑》的艺术特色。鲁迅在1936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还说到:“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又说“第三首歌,确是伟丽雄壮”。这些歌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战斗性和抒情性。其实这些歌,也可看作是鲁迅心中的歌。它不仅反映了鲁迅要求投入新的战斗的激情,也反映了当时处于大革命高潮时期的时代特点。
“三头大战” 是 《铸剑》 的高潮。在 “王头堕镬中”到“三头悉烂”之间有一大段人头大战的场景。对于这个场景,小说作者进行了着意的描写。这种充满浪漫主义的描写,动人心魄。开始是两头交战:“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很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满,澎湃有声; 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接着,黑色人的头也加入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奔向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 “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急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人头大战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描写无疑带有诡奇的神异色彩,使“伟丽雄壮”的艺术特色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而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也由此得到深一层的显示。
小说的另外几个场景描写也是颇具色彩的。如母子夜话一场,以严肃而又凄怨的情调渲染了悲壮的氛围,又如森林之夜一场,用冷峭而又幽深的笔墨描绘出眉间尺与黑色人对话的情景,都能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从整体上看,《铸剑》是忠于它所依据的传说,“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但在某些地方,作者也恰当地织入了想象,对传说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如开头对眉间尺性格的刻划,大王杀干将原因的剖析,黑色人玩戏法,以及 “三头大战” 的情节,就是作者加进去的。《列异传》写干将有心藏起雄剑,只献一把雌剑给大王,而鲁迅则加以“点染”、“铺排”,写干将深知大王残忍而又猜忌,耽心干将再给别人炼成好剑,一定会杀自己,才让妻子藏剑,并嘱未出生的儿子报仇。这就将人们在专制政权下走投无路的现实揭示出来,也增强了眉间尺和黑色人复仇的正义性。“三头大战”的虚构,更把复仇的情感和战斗的激情升华到诗的境界,使作品放射出浪漫主义的异彩。结尾处关于三个头颅分辨的余波,自然也是加上去的,讽刺意味很浓。
《铸剑》从创作方法上看,主要是发挥了浪漫主义的优点,以浓郁的激情,描绘出想象中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在“伟丽雄壮”的画幅中,深化了主题。在叙写中,也织入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情节,如眉间尺与老鼠搏斗,大王出巡,眉间尺与黑色人对话,干瘪脸少年捣乱,以及大王死后宫廷里的议论等,笔法简炼,含义深刻,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可以说,在《故事新编》中,《铸剑》 在艺术上是风格独具的。
有的论者以为,《故事新编》是鲁迅架起的“沟通历史和现实的艺术之桥”。并认为,它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写活了古人”,“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这部小说集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铸剑》等小说的主要艺术成就,也在于它们“塑造了不平凡环境中的理想人物”。黑色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作者把普通人的品德、勇气,概括到他身上,予以理想化,就使这一形象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末了,还要指明一点,在《铸剑》中所要揭示的战斗复仇的主题还体现了鲁迅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在鲁迅早期的论文乃至散文、杂文中都有这种思想的闪光。
注释:
①《两地书一、二》。
②王瑶《鲁迅作品论集.‘故事新编’散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