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描写(鲁迅笔下寿镜吾 章太炎先生 腾野先生的描写特点)

章太炎是鲁迅的老师啊﹖是的。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

章太炎描写(鲁迅笔下寿镜吾 章太炎先生 腾野先生的描写特点)

章太炎是鲁迅的老师啊﹖

是的。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

民国六年(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病逝。

扩展资料:

章太炎的弟子:

1、黄侃

黄侃(1886.04.03—1935.10.0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山西大学等任教授。

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2、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

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3、吴承仕

吴承仕(1884一1939),字絸斋,检斋,桥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 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当时称朝元),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

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任教。

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任教授、系主任多年。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晚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4、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太炎

章太炎的对历史不足

章太炎的对历史不足
 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纷繁线索中的一支,章太炎和鲁迅的关系是复杂且意味深长的。对两者间的渊源关系,历代方家多有整理、研究,此不一一赘述。本文特别感兴趣的是,《民报》时期,章太炎会通庄佛、平议诸子、整饬小学,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不仅为中国古文学的结束压上了堪称完美的韵脚,而且为20世纪中国惊慌失措的文学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种立足自身、守持差异、不失气格的努力。章氏带有强烈生命质感的思想学说给早年鲁迅留下了深刻的搜趣网印象。在东京章氏寓所听讲的同时,鲁迅开始了早年的文学活动。无论是追溯西方科学文化发展脉络与最终动因的文言长文,还是以文言直译西语的小说翻译,都与其师章太炎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文学时代的递变不仅仅看作语言工具的简单替代,而是主体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方式的蜕变,那么对这段文学史关系的重新梳理或许能为我们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个契机。
  
  一、民族的“自性”、“自心”
 
  二、“个人的自主”
  
  三、伪与真、迷与正——对文人传统的疏离
  
  四、复仇的革命与复仇的文学
  
    如果说章太炎的“复九世之仇”还主要是出于“华夷之辩”的意识对异族统治历史的复仇,那么鲁迅的复仇就已经超出了具体的政治内涵,成为对累积着层层怨恨的奴隶历史的复仇。但至少有两点在他们那里是相通的:首先,复仇的意识不是来自外部力量,而是发自主体内部,是在民族的血脉中潜在地涌动的意识。章太炎曾反复历数汉种受压迫GGpUeiBW的历史以及历史中未曾中断的“不平之气”,鲁迅也重写古代铸剑的故事以示民族根柢处的复仇意识。其次,复仇不受法律、上帝等外在权威的束缚,是一种力己躬行的实践行为。章太炎力主在法律不周或法律穷尽时个人实行的不染任何私利色彩的复仇;十年之后,鲁迅仍然对这种复仇之志念念不忘,在<坟)中也有类似于章太炎的话:
  我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也不想诬无抵抗主义者为无人格,但有时也想:报复,谁来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回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也不妨以头偿目。
  鲁迅所怀念的也许是章太炎式的欲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本心洁白的复仇罢。作这篇文章时,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多年,然而在鲁迅的心里,章太炎的复仇之志始终未能实现。在文章的另一处,他不无感慨地说革命后期复仇思想的减退是由于“服了‘文明的药’”,这在无意之中又回应了章太炎数年前对非议复仇者假借“文明”的立场的斥责。
  与站在“文明”以及各种主义的名义下的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章太炎与鲁迅都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相反的另一面。前者是以“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区分来对待世界的,在这种对待中又把自己归属于“文明”与“进步”的世界或者正在趋于“文明”与“进步”的世界,并带着来自“文明”世界的优越感审视自身之外的种种“野蛮”与“落后”。章太炎不仅以来自庄子的齐物思想否定了这种“文”与“野”,“进步”与“落后”的是非之见,而且在躬行实践中自觉地背负起历史积累起来的“不平之气”。鲁迅也尝不无感慨地羡慕起当时的青年,在与那些没有深刻地体验到“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的青年人之间,鲁迅感到的是一层有点悲凉的隔膜:“我和现代人要相隔一世纪的话,似乎有些确凿。”鲁迅在此虽然影射的是吴宓等人不www.souquanme.com解他为何描写下层社会的具体事件,然而其中也恰可见鲁迅从章太炎那里继承的对光明的背面世界的自觉。他自己就如同一个来自旧世界的复仇者,自觉地站在黑暗的、失败的、行将废弃的过去世界里去体验革命的失败和时代精神的黯淡,即使倾注全部心力也要给这个无聊世界致命的一击。在鲁迅与以全部心血来抵抗传统文化的颓败命运的章太炎之间,相同的是对历史忧患、对社会困厄的自觉承担。在章氏充满个性气质的复仇论影响下,鲁迅的文学生成了一种站在旧世界的一面、宁与旧的世界同归于尽的复仇气质。

章太炎推哪首诗为“绝句之最”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鲁迅笔下寿镜吾,章太炎先生,腾野先生的描写特点

如题
鲁迅的三位尊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搜趣网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www.souquanme.com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藤野先生:解剖学教授。
特点:没有民族偏见,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尊重他人,热情诚恳的人。
寿镜吾:私塾先生。
特点:对学生严厉,但教学的严厉中又带着轻松气氛。
章太炎:学者革命家。
特点:正直,有革命之志,引原文中一句话“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二人”。后来,退居于宁静,有人批评他,但在鲁迅心中,老师仍就是后世楷模。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