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中的拟人特色如何写提纲
摘要:迟子建是新时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其平实而独特的小说语言一直是小说界的一大特色,语言的魅力使得迟子建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语言学界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分析其辞格运用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迟子建是现当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迟子建是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在北极村生活的经历造就了她的小说语言平实中不乏魅力。在迟子建小说中随处可见修辞格的运用,本文将从多种修辞方式入手对迟子建小说进行语言分析。
一、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分析
修辞通常来说就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1]陈望道先生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2]对语言能运用自如的人,对辞格的驾驭能力也必定是极强的。巧妙地使用辞格,能给原本平淡无奇的语言增加一些可咀嚼的附加物,使从句子到文章读起来都如同在欣赏一场语言盛宴,耐人寻味。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多种辞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
(一)比喻的运用
迟子建在小说中常用的喻体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她不喜欢用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来做喻体,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她比喻的与众不同,反而使她的小说因此更有其独特的的魅力。
1.以植物为喻体
(1)以可以吃的植物为喻体
①六只大白鹅见了她便从鹅�里嘎嘎嘎地叫着聚过来,鹅的脖颈一律高耸着,像是一颗颗挺拔的笋。(《洋铁铺叮当响》)
②我坐在大门口,盼啊,盼啊,夜幕低垂了,月亮在山坳里不停地拱啊,终于拱出了一点,金黄色的,细长的,像是一颗豆芽的月亮边。(《北极村童话》)
例①本体是大白鹅,喻体是笋,把白鹅比喻成挺拔的笋,都是白色直立的物体,形似,而且笋是很好吃的食材,突出了主人公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且主人辍学后一直在家干闲活,符合她的人物身份和性格,体现了她的朴实。例②中本体是残月,喻体是豆芽,残月和豆芽也是形似的事物,作者能把二者联系起来可见其童心未泯。“我”在天黑以后都是会悄悄溜出家门与一位不认识的老奶奶玩耍,而这又不能让奶奶知道,形象地写出了“我”盼望天快点黑,可以溜出去和老奶奶玩的急切心情。
(2)以花为喻体
花本身就是美好的事物,迟子建喜欢用花来比喻或者反讽,寄予花以强烈的感情色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她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北极村童话》)
例中本体是奶奶的裙子,喻体是喇叭花,把奶奶穿裙子的样子写成是喇叭花很是形象,既是表露对奶奶的喜爱又表达出“我”的调皮可爱。“我”本来就很喜欢老奶奶,她教会我识字、唱歌、猜谜语等等,“我”很希望老奶奶能一直这样开心。
2.以动物为喻体
迟子建多选用体型各异的动物作喻体,有蝴蝶、苍蝇、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也有老虎、熊之类的体型庞大的动物,体现了不同的情感特色。例如:
①我记得离开楞场的最后一天,最后三个木排满载着木材走了。木排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就像飞在水面的三只蝴蝶。(《越过云层的晴朗之伐木人的家》)
②美奴捡起一块砖头冲出家院,哭着怒喊着:“你们这些老母狗,快滚开,离我家远些,不然我就用砖头给你们的脑袋开瓢!”(《岸上的美奴》)
例①木排载着木材远离的场景和主人公即将离开的心情相呼应,他看到木排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如三只蝴蝶,深刻地表现出了对自己的渺小的无奈以及要离开的忧伤。例②中作者用母狗来比喻爱嚼舌根的妇女。
3.以人为喻体
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以人为喻体的比喻也不在少数,人本身就是具有思想的可活动的,以人为喻体具有以别的动物和植物所没有的独特性,其中她又多爱以女性形象为喻体。女孩、孕妇等都可以被她信手拈来用作喻体,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色彩,表达出浓郁的人情味,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婉容也不喜欢那些丰腴的红鱼,它们更像一群久处闺房嫁不出去而又盛装华服的老姑娘。(《伪满洲国》)
例句中把红鱼比作姑娘,丰腴的红鱼和久处闺房盛装华服的姑娘一样是引人注意的,但红鱼是不能吃的,和未嫁的老姑娘一样没有实现其生理使命。
迟子建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类型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给看似平凡的语言添了些妙趣横生,使平淡的语言大放异彩。
(二)比拟的运用
比拟这种修辞手法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所要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引起强烈的共鸣。迟子建的小说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到比拟这种辞格。
1.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物具有人的特点,比如性格、行为、感情等。主要是运用描写人的词汇来形容或陈述事物,激发读者的联想,拉近读者和事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触发生活体验,由物及人,增强事物的形象色彩,丰富语言的情感信息。例如:
①而真的到了人日子这天,洗衣婆吩咐女萝擀面条给一家人拴腿的时候,猛然听见外面一阵呼啦啦的风声,风尖叫着将杨树摇得呜呜叫。(《秧歌》)
②两片空网摊在一起,晨光温存地抚爱着它们,使每一个网眼都泛出柔和的光泽。(《逝川》)
例①把风和杨树当作人来写,风会尖叫,还会摇晃杨树,杨树也会呜呜直叫,都是人才有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得把风的强劲和杨树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形象展现给了读者,让读者自然而然产生联想,加深印象。在“人日子”这天忽然起风了是不好的预兆,为下文人物遭遇不幸做铺垫。例②把阳光当人来写,赋予阳光以人的行为把阳光人性化,抚爱着空网,在安慰没有捕到鱼的它们,其实是在安慰着一无所获的主人公―吉喜。 2.拟物
把人当物写拟体是物,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拟体是已物,使已物具有甲物的特征或情态。例如:
①他和余美珍年纪大了就可以到大连看看儿子,也看看海。他美滋滋地想象着这一幅幅锦绣画面,然后充满慈爱地看着小马驹一样有生气的二小。(《洋铁铺叮当响》)
例①他和妻子对儿子二小的期望就是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孩子能长得很健壮,把孩子当成小马驹来写,赋予他马的矫健和活力,引起读者联想。二小是夫妻俩的希望,他们指望儿子能有出息带他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三)夸张的运用
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故意做夸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且经常与其它辞格一起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例如:
①大小一气之下关了电视机,到院子里用铁锤砸一块本不该砸的废铁,砸得黄昏都要碎裂了。(《洋铁铺叮当响》)
②雨越下越大,车越开越慢,苫布哗哗响着,感觉不是雨珠打在上搜趣网面,而是一条河从天上下来了。(《一坛猪油》)
例①是夸张与比拟一起运用的,大小是很生气后去砸铁的,力气就会很大,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夸大了这种声音能把黄昏给砸裂了,可想而知大小很生气,又不愿直接说明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心中的气愤,作者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搜趣网法把大小内向的性格和气愤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例②在雨天出行本就是不喜欢下雨的,况且是这种大雨,女主人公带着孩子在雨天出行,雨下得搜趣网像条河从天上流下来了,是与比拟这种辞格一起运用的,且显然雨再大也不可能是一条河那种水量,这样的方式来写雨下得大,是很成功的夸张。
(四)反复的运用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就是反复。迟子建在写作中虽然运用反复的频率不如比喻、比拟等辞格,但是这种辞格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我感到头发沉、胸闷极了。眼前模糊的一片,身上冷得直哆嗦,好像谁给涂了一层冰。我把头无力地搭在小舅的肩膀上,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累极了,累极了。(《北极村童话》)
例句中接着出现2次“累极了”,强调了“我”累极了就逐渐没有了意识逐渐入睡的情境。
迟子建正是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是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也是她要呈现给读者的场景,进而更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特色形成的原因
(一)故乡情结
迟子建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的一个小村里―北极村,在考上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以前都生活在那里,东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风格都对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她就是凭借着对故乡的书写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在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中她很自然的从故乡取材,那儿一年有一半时间是下雪的,绿色植物就很稀罕,所以她对植物很是喜爱,在写作中也是经常出现各种植物,其在比喻中会以植物为喻体,比如在《北极村童话》中她描写“小姨”时写到“她的长裙曳地,自然打着旋,像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就很自然地以在黑龙江很常见的牵牛花为喻体;在比拟中,也用故乡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植物作为拟体,例如在《逝川》中“她们在逝川岸边的形象宛如一株株粗壮的黑桦树”就把女人们当成了桦树来写;同时迟子建也会把故乡生活中熟悉的动物作为拟体,运用到比拟中去,比如在《雾月牛栏》中“外面有些凉,星光像蟋蟀一样在院子里跳荡,他看见了屋子里的灯光。”可见迟子建在其写作中的取材多倾向于她喜爱的故乡,更倾向于普通的、大众化的事物,进而呈现出朴实、真挚的文学特色。
(二)个人喜好
迟子建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说到,我很喜欢做饭,厨艺很好,她写作的时候在晚上上床后,要为第二天构思两样东西,一个是小说情节如何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吃什么。迟子建觉得,“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你总不能让人物在作品中一味谈“精神”而不吃不喝吧?这有悖生活的常理,当然,无节制地炮制吃,小说又沦落为菜谱了。所以迟子建在写作中会以aeXfqg可以吃的植物为喻体并不稀奇。例如在《洋铁铺响叮当》中“一会儿的功夫,一根根油光可鉴的小辫子就很帅气的垂吊下来。那些小辫子看上去就跟丰收了的麦穗一样”;迟子建又很喜欢森林,也喜欢在森林中嬉戏,所以各种小动物也都成了她辞格运用的对象,以致在比喻的喻体中会出现体型各异的动物,例如在《原始风景》中“姥姥和围在饭桌旁的亲戚们像被捣了老窝的蜜蜂一样一哄而起,纷纷跑出房屋,这时候我二姨却从容地从菜园迎着我们走来。”《秧歌》中“她见自己的老头成了这副样子,就低下头笑出一串声音,仿佛一条鱼在水中弄出一串水泡似的:‘老了老了,还出这个洋相!’”都是以动物为喻体,自然贴切。
迟子建的小说在文学方面贡献很大,她的语言平实而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她辞格运用时的特点密不可分。通过对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其作品的创作内涵和艺术特色。
迟子建是现当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迟子建是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在北极村生活的经历造就了她的小说语言平实中不乏魅力。在迟子建小说中随处可见修辞格的运用,本文将从多种修辞方式入手对迟子建小说进行语言分析。
一、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分析
修辞通常来说就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1]陈望道先生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2]对语言能运用自如的人,对辞格的驾驭能力也必定是极强的。巧妙地使用辞格,能给原本平淡无奇的语言增加一些可咀嚼的附加物,使从句子到文章读起来都如同在欣赏一场语言盛宴,耐人寻味。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多种辞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
(一)比喻的运用
迟子建在小说中常用的喻体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她不喜欢用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来做喻体,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她比喻的与众不同,反而使她的小说因此更有其独特的的魅力。
1.以植物为喻体
(1)以可以吃的植物为喻体
①六只大白鹅见了她便从鹅�里嘎嘎嘎地叫着聚过来,鹅的脖颈一律高耸着,像是一颗颗挺拔的笋。(《洋铁铺叮当响》)
②我坐在大门口,盼啊,盼啊,夜幕低垂了,月亮在山坳里不停地拱啊,终于拱出了一点,金黄色的,细长的,像是一颗豆芽的月亮边。(《北极村童话》)
例①本体是大白鹅,喻体是笋,把白鹅比喻成挺拔的笋,都是白色直立的物体,形似,而且笋是很好吃的食材,突出了主人公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且主人辍学后一直在家干闲活,符合她的人物身份和性格,体现了她的朴实。例②中本体是残月,喻体是豆芽,残月和豆芽也是形似的事物,作者能把二者联系起来可见其童心未泯。“我”在天黑以后都是会悄悄溜出家门与一位不认识的老奶奶玩耍,而这又不能让奶奶知道,形象地写出了“我”盼望天快点黑,可以溜出去和老奶奶玩的急切心情。
(2)以花为喻体
花本身就是美好的事物,迟子建喜欢用花来比喻或者反讽,寄予花以强烈的感情色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她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北极村童话》)
例中本体是奶奶的裙子,喻体是喇叭花,把奶奶穿裙子的样子写成是喇叭花很是形象,既是表露对奶奶的喜爱又表达出“我”的调皮可爱。“我”本来就很喜欢老奶奶,她教会我识字、唱歌、猜谜语等等,“我”很希望老奶奶能一直这样开心。
2.以动物为喻体
迟子建多选用体型各异的动物作喻体,有蝴蝶、苍蝇、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也有老虎、熊之类的体型庞大的动物,体现了不同的情感特色。例如:
①我记得离开楞场的最后一天,最后三个木排满载着木材走了。木排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就像飞在水面的三只蝴蝶。(《越过云层的晴朗之伐木人的家》)
②美奴捡起一块砖头冲出家院,哭着怒喊着:“你们这些老母狗,快滚开,离我家远些,不然我就用砖头给你们的脑袋开瓢!”(《岸上的美奴》)
例①木排载着木材远离的场景和主人公即将离开的心情相呼应,他看到木排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如三只蝴蝶,深刻地表现出了对自己的渺小的无奈以及要离开的忧伤。例②中作者用母狗来比喻爱嚼舌根的妇女。
3.以人为喻体
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以人为喻体的比喻也不在少数,人本身就是具有思想的可活动的,以人为喻体具有以别的动物和植物所没有的独特性,其中她又多爱以女性形象为喻体。女孩、孕妇等都可以被她信手拈来用作喻体,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色彩,表达出浓郁的人情味,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婉容也不喜欢那些丰腴的红鱼,它们更像一群久处闺房嫁不出去而又盛装华服的老姑娘。(《伪满洲国》)
例句中把红鱼比作姑娘,丰腴的红鱼和久处闺房盛装华服的姑娘一样是引人注意的,但红鱼是不能吃的,和未嫁的老姑娘一样没有实现其生理使命。
迟子建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类型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给看似平凡的语言添了些妙趣横生,使平淡的语言大放异彩。
(二)比拟的运用
比拟这种修辞手法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所要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引起强烈的共鸣。迟子建的小说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到比拟这种辞格。
1.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物具有人的特点,比如性格、行为、感情等。主要是运用描写人的词汇来形容或陈述事物,激发读者的联想,拉近读者和事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触发生活体验,由物及人,增强事物的形象色彩,丰富语言的情感信息。例如:
①而真的到了人日子这天,洗衣婆吩咐女萝擀面条给一家人拴腿的时候,猛然听见外面一阵呼啦啦的风声,风尖叫着将杨树摇得呜呜叫。(《秧歌》)
②两片空网摊在一起,晨光温存地抚爱着它们,使每一个网眼都泛出柔和的光泽。(《逝川》)
例①把风和杨树当作人来写,风会尖叫,还会摇晃杨树,杨树也会呜呜直叫,都是人才有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得把风的强劲和杨树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形象展现给了读者,让读者自然而然产生联想,加深印象。在“人日子”这天忽然起风了是不好的预兆,为下文人物遭遇不幸做铺垫。例②把阳光当人来写,赋予阳光以人的行为把阳光人性化,抚爱着空网,在安慰没有捕到鱼的它们,其实是在安慰着一无所获的主人公―吉喜。 2.拟物
把人当物写拟体是物,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拟体是已物,使已物具有甲物的特征或情态。例如:
①他和余美珍年纪大了就可以到大连看看儿子,也看看海。他美滋滋地想象着这一幅幅锦绣画面,然后充满慈爱地看着小马驹一样有生气的二小。(《洋铁铺叮当响》)
例①他和妻子对儿子二小的期望就是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孩子能长得很健壮,把孩子当成小马驹来写,赋予他马的矫健和活力,引起读者联想。二小是夫妻俩的希望,他们指望儿子能有出息带他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三)夸张的运用
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故意做夸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且经常与其它辞格一起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例如:
①大小一气之下关了电视机,到院子里用铁锤砸一块本不该砸的废铁,砸得黄昏都要碎裂了。(《洋铁铺叮当响》)
②雨越下越大,车越开越慢,苫布哗哗响着,感觉不是雨珠打在上搜趣网面,而是一条河从天上下来了。(《一坛猪油》)
例①是夸张与比拟一起运用的,大小是很生气后去砸铁的,力气就会很大,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夸大了这种声音能把黄昏给砸裂了,可想而知大小很生气,又不愿直接说明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心中的气愤,作者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搜趣网法把大小内向的性格和气愤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例②在雨天出行本就是不喜欢下雨的,况且是这种大雨,女主人公带着孩子在雨天出行,雨下得搜趣网像条河从天上流下来了,是与比拟这种辞格一起运用的,且显然雨再大也不可能是一条河那种水量,这样的方式来写雨下得大,是很成功的夸张。
(四)反复的运用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就是反复。迟子建在写作中虽然运用反复的频率不如比喻、比拟等辞格,但是这种辞格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我感到头发沉、胸闷极了。眼前模糊的一片,身上冷得直哆嗦,好像谁给涂了一层冰。我把头无力地搭在小舅的肩膀上,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累极了,累极了。(《北极村童话》)
例句中接着出现2次“累极了”,强调了“我”累极了就逐渐没有了意识逐渐入睡的情境。
迟子建正是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是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也是她要呈现给读者的场景,进而更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特色形成的原因
(一)故乡情结
迟子建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的一个小村里―北极村,在考上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以前都生活在那里,东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风格都对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她就是凭借着对故乡的书写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在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中她很自然的从故乡取材,那儿一年有一半时间是下雪的,绿色植物就很稀罕,所以她对植物很是喜爱,在写作中也是经常出现各种植物,其在比喻中会以植物为喻体,比如在《北极村童话》中她描写“小姨”时写到“她的长裙曳地,自然打着旋,像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就很自然地以在黑龙江很常见的牵牛花为喻体;在比拟中,也用故乡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植物作为拟体,例如在《逝川》中“她们在逝川岸边的形象宛如一株株粗壮的黑桦树”就把女人们当成了桦树来写;同时迟子建也会把故乡生活中熟悉的动物作为拟体,运用到比拟中去,比如在《雾月牛栏》中“外面有些凉,星光像蟋蟀一样在院子里跳荡,他看见了屋子里的灯光。”可见迟子建在其写作中的取材多倾向于她喜爱的故乡,更倾向于普通的、大众化的事物,进而呈现出朴实、真挚的文学特色。
(二)个人喜好
迟子建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说到,我很喜欢做饭,厨艺很好,她写作的时候在晚上上床后,要为第二天构思两样东西,一个是小说情节如何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吃什么。迟子建觉得,“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你总不能让人物在作品中一味谈“精神”而不吃不喝吧?这有悖生活的常理,当然,无节制地炮制吃,小说又沦落为菜谱了。所以迟子建在写作中会以aeXfqg可以吃的植物为喻体并不稀奇。例如在《洋铁铺响叮当》中“一会儿的功夫,一根根油光可鉴的小辫子就很帅气的垂吊下来。那些小辫子看上去就跟丰收了的麦穗一样”;迟子建又很喜欢森林,也喜欢在森林中嬉戏,所以各种小动物也都成了她辞格运用的对象,以致在比喻的喻体中会出现体型各异的动物,例如在《原始风景》中“姥姥和围在饭桌旁的亲戚们像被捣了老窝的蜜蜂一样一哄而起,纷纷跑出房屋,这时候我二姨却从容地从菜园迎着我们走来。”《秧歌》中“她见自己的老头成了这副样子,就低下头笑出一串声音,仿佛一条鱼在水中弄出一串水泡似的:‘老了老了,还出这个洋相!’”都是以动物为喻体,自然贴切。
迟子建的小说在文学方面贡献很大,她的语言平实而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她辞格运用时的特点密不可分。通过对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其作品的创作内涵和艺术特色。
迟子建基本资料和写作特色
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迟子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 曾获两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图片由迟子建提供 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诗评家谢冕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辞:“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迟子建认为“文学之死”以及“文学是垃圾”之www.souquanme.com说是伪命题。因为依靠文学,她从哀恸中活过来,经由写作,她获得生之幸福。
写作特色: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灵性,感悟人生之真谛,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
写作特色: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灵性,感悟人生之真谛,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
迟子建 灯祭中父亲是怎样的人,作者用了那些描写手法写父亲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
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真好,亲人团聚,小孩更是会盼着过年。
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么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真好,亲人团聚,小孩更是会盼着过年。
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么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最短的白日》想表达什么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篇小说中的高铁上的小伙子,父亲早逝,母亲患病,理想美好,有才华追求而现实生活不尽人意。
相关如下
虽然生活艰辛但为人温暖纯良,相比之下主人公我的儿子有大把金钱却认为生活空虚寂寞,只有吸食毒品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而主人公颇为自己的儿子所累,主人公本人也只是平常的既不算高尚也不很卑劣的普通人的存在。
结尾处我们奔向的都是异乡,暗示了两个人的一致性,都在生活中挣扎。这篇小说充满了生活气息,刻画了生活中的沧桑和忍耐,因此我认为主题是生活的艰辛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