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古文
请帮忙附上出处主要是想要一些描述孔子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谢谢 你可以参考:
1:《春秋左氏传》;
2:《春秋公羊传》;
3;《春秋榖梁传》;
4:《论语》
5:《史记》
6:《道德经》
7:《庄子》
8:《墨子》
9:《吕氏春秋》
10:四书五经
请你参考,满意请你采纳,谢谢,我已经尽力。
....
1:《春秋左氏传》;
2:《春秋公羊传》;
3;《春秋榖梁传》;
4:《论语》
5:《史记》
6:《道德经》
7:《庄子》
8:《墨子》
9:《吕氏春秋》
10:四书五经
请你参考,满意请你采纳,谢谢,我已经尽力。
....
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诗词有哪些?
1)
《猗兰操》
孔 丘(春秋)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2)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
3)《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
接下不勤徒好士,叶公何异鲁哀公。
4)《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
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
5)《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定获英奇不在多,然须设网遍山河。
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
为春秋战国时期写首有气势的诗
要像《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样大气豪迈当然了 你的前提是对春秋战国相当了解格式不限 最主要的是要有气势 能够表现那一时期的特点谁写的好 我把这100分给谁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你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是"送别"!只看到在诗的结尾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是诗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吗?这不是千古奇诗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细细地体会一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构思与手法吧。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中,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迈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OnwuIylHd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就是,"海旁蜃气象楼台",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如就在出川途中写的《峨眉山月歌》中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意描写,而将天象与人间物象之间的转换和借用,也是李白浪漫情调的最好体现,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对江中的月影的感觉不似《峨眉山月歌》中的平铺直叙,而是又进行了一次拟人化的大胆联想,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犹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卷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态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衬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诗,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己,从《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题解】
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原文】
采薇采薇1,
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
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
玁狁之故6。
不遑启居7,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
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
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
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
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
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
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23。
君子所依24,
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
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
玁狁孔棘29!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
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释译】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
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
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
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
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
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
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
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
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
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
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
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
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
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
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
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
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
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
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
谁知我有多凄切。
【注释】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
•2.作:生。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遑,闲暇。启:跪坐。居:安居。
•8.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语助词。
•10.戍:驻守。定:安定。
•11.使:传达消息的人。聘:探问。
•12.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
•14.盬():休止。
•15.疚:痛苦。孔疚,非常痛苦。
•16.来:回家。不来,不归。
•17.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
搜趣网8226;18.常:常棣,棠棣。
•19.路:同"辂",高大的马车。
•20.君子:指将帅。
•21.戎车:兵车。
•22.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
•23.骙(kuí)骙:马强壮貌。
•24.依:乘。
•25.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隐蔽。
•26.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
•27.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
•28.日戒:每日警备。
•29.棘:同"急"。
•30.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
•31.思:语助词。
•32.雨(yù):作动词,下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www.souquanme.com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搜趣网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中,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迈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OnwuIylHd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就是,"海旁蜃气象楼台",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如就在出川途中写的《峨眉山月歌》中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意描写,而将天象与人间物象之间的转换和借用,也是李白浪漫情调的最好体现,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对江中的月影的感觉不似《峨眉山月歌》中的平铺直叙,而是又进行了一次拟人化的大胆联想,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犹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卷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态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衬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诗,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己,从《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题解】
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原文】
采薇采薇1,
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
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
玁狁之故6。
不遑启居7,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
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
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
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
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
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
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23。
君子所依24,
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
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
玁狁孔棘29!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
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释译】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
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
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
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
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
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
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
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
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
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
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
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
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
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
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
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
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
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
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
谁知我有多凄切。
【注释】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
•2.作:生。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遑,闲暇。启:跪坐。居:安居。
•8.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语助词。
•10.戍:驻守。定:安定。
•11.使:传达消息的人。聘:探问。
•12.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
•14.盬():休止。
•15.疚:痛苦。孔疚,非常痛苦。
•16.来:回家。不来,不归。
•17.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
搜趣网8226;18.常:常棣,棠棣。
•19.路:同"辂",高大的马车。
•20.君子:指将帅。
•21.戎车:兵车。
•22.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
•23.骙(kuí)骙:马强壮貌。
•24.依:乘。
•25.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隐蔽。
•26.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
•27.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
•28.日戒:每日警备。
•29.棘:同"急"。
•30.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
•31.思:语助词。
•32.雨(yù):作动词,下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www.souquanme.com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搜趣网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关于春秋战国的古诗大全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
接下不勤徒好士,叶公何异鲁哀公。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
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定获英奇不在多,然须设网遍山河。
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门下三千各自矜,频弹剑客独无能。
田文不厌无能客,三窟全身果有凭。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几尺如霜利不群,恩仇未报反亡身。
诚哉利器全由用,可惜吹毛不得人。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下泽逢蛇盖是常搜趣网,还如山上见豺狼。
国中有怪非蛇兽,不用贤能是不祥。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攻城来下惜先分,一旦家邦属四邻。
徒逞威强称智伯,不知权变是愚人。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一言能使定安危,安己危人是所宜。
仁义不思垂教化,背恩亡德岂儒为。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社鼠穿墙巧庇身,何由攻灌若为熏。
能知窟穴依形势,不听谗邪是圣君。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谔谔能昌唯唯亡,亦由匡正得贤良。
一从忠谠无周舍,吾过何人为短长。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戏问将何对所耽,滑稽无骨是常谭。
昔时王者皆通四,近见君王只好三。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
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赵解重围魏再昌,信陵贤德日馨芳。
昏蒙愚主听谗说,公子云亡国亦亡。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走敌存亡义有余,全由雄勇与英谟。
但如公子能交结,朱亥侯嬴何代无。
《观春秋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堂堂王室寄空名,天下无时不战争。
灭国伐人虽恐后,寻盟报役未尝宁。
晋齐命令炎如火,文武资基冷似冰。
唯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
《次韵答席蕃秀才论春秋》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北冀之土南交州,瓜戎直西东泗浮。
中间代霸若桃梗,列国聚散同夫不。
史编断烂杂虫鼠,野记纷纶充马牛。
惊雷破聩目开瞽,上起蔑歃终麟游。
玄船书字亦刀削,如木遇扁金逢欧。
不同辞子付泡幻,肯信蒙臾判浮休。
妍皮丑骨区万态,大川小港条千洲。
年深未免成伯帛,声乱已复还邾邹。
崛兴啖赵倚天斧,嗣有陈胡横海舟。
群言一划露初意,后学平济无千尤。
当时岂为题目计,此日寝成场屋流。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驺。
席君吾情好兄弟,蜀都此学多声猷。
得来三欢出诗本,昉此一笑同茶瓯。
愿披一十九万字,与子斟酌更献詶。
《咏史上战国》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千秋万古定于一,岂有乾坤属虎狼。
六印苏秦寿如石,山东终作一阿房。
《战国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七国之时尚战争,威强智诈一齐行。
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朝为布衣暮衣卿,昨日鼎食今鼎烹。
范雎谢相何心情,蔡泽入秦何依凭。
始皇奋袂天下宁,二世乞为氓不能。
三千宾客愤未平,百二山河汉已兴。
所存旧物惟空名,残阳衰草山川形。
都似一场春梦过,自余恶足语威狞。
《春秋战国门百里奚》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船骥由来是股肱,在虞虞灭在秦兴。
裁量何异刀将尺,只系用之能不能。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
接下不勤徒好士,叶公何异鲁哀公。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
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定获英奇不在多,然须设网遍山河。
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门下三千各自矜,频弹剑客独无能。
田文不厌无能客,三窟全身果有凭。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几尺如霜利不群,恩仇未报反亡身。
诚哉利器全由用,可惜吹毛不得人。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下泽逢蛇盖是常搜趣网,还如山上见豺狼。
国中有怪非蛇兽,不用贤能是不祥。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攻城来下惜先分,一旦家邦属四邻。
徒逞威强称智伯,不知权变是愚人。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一言能使定安危,安己危人是所宜。
仁义不思垂教化,背恩亡德岂儒为。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社鼠穿墙巧庇身,何由攻灌若为熏。
能知窟穴依形势,不听谗邪是圣君。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谔谔能昌唯唯亡,亦由匡正得贤良。
一从忠谠无周舍,吾过何人为短长。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戏问将何对所耽,滑稽无骨是常谭。
昔时王者皆通四,近见君王只好三。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
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赵解重围魏再昌,信陵贤德日馨芳。
昏蒙愚主听谗说,公子云亡国亦亡。
《春秋战国门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走敌存亡义有余,全由雄勇与英谟。
但如公子能交结,朱亥侯嬴何代无。
《观春秋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堂堂王室寄空名,天下无时不战争。
灭国伐人虽恐后,寻盟报役未尝宁。
晋齐命令炎如火,文武资基冷似冰。
唯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
《次韵答席蕃秀才论春秋》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北冀之土南交州,瓜戎直西东泗浮。
中间代霸若桃梗,列国聚散同夫不。
史编断烂杂虫鼠,野记纷纶充马牛。
惊雷破聩目开瞽,上起蔑歃终麟游。
玄船书字亦刀削,如木遇扁金逢欧。
不同辞子付泡幻,肯信蒙臾判浮休。
妍皮丑骨区万态,大川小港条千洲。
年深未免成伯帛,声乱已复还邾邹。
崛兴啖赵倚天斧,嗣有陈胡横海舟。
群言一划露初意,后学平济无千尤。
当时岂为题目计,此日寝成场屋流。
横穿异义作同体,立取贵绶驱雄驺。
席君吾情好兄弟,蜀都此学多声猷。
得来三欢出诗本,昉此一笑同茶瓯。
愿披一十九万字,与子斟酌更献詶。
《咏史上战国》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千秋万古定于一,岂有乾坤属虎狼。
六印苏秦寿如石,山东终作一阿房。
《战国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七国之时尚战争,威强智诈一齐行。
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朝为布衣暮衣卿,昨日鼎食今鼎烹。
范雎谢相何心情,蔡泽入秦何依凭。
始皇奋袂天下宁,二世乞为氓不能。
三千宾客愤未平,百二山河汉已兴。
所存旧物惟空名,残阳衰草山川形。
都似一场春梦过,自余恶足语威狞。
《春秋战国门百里奚》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船骥由来是股肱,在虞虞灭在秦兴。
裁量何异刀将尺,只系用之能不能。
关于春秋战国古诗
庄公
齐甲强临力有余,鲁庄为战念区区。
鱼丽三鼓微曹刿,肉食安能暇远谟。
黄歇
春申随质若王图,为主轻生大丈夫。
女子异心安足听,功成何更用阴谟。
杨回
三逐乡闾五去君,莫知何地可容身。
杨回不是逢英鉴,白首无成一旅人。
孙武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
夫差
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子贡
救鲁亡吴事可伤,谁令利口说田常。
吴亡必定由端木,鲁亦宜其运不长。
灵辄
失水枯鳞得再生,翳桑无地谢深情。
朱轮未染酬恩血,公子何由见赤诚。
子产
为政何门是化源,宽仁高下保安全。
如嫌水德人多狎,拯溺宜将猛济宽。
叔向
重禄存家不敢言,小臣忧祸亦如然。
明开谏诤能无罪,只此宜为理国先。
齐甲强临力有余,鲁庄为战念区区。
鱼丽三鼓微曹刿,肉食安能暇远谟。
黄歇
春申随质若王图,为主轻生大丈夫。
女子异心安足听,功成何更用阴谟。
杨回
三逐乡闾五去君,莫知何地可容身。
杨回不是逢英鉴,白首无成一旅人。
孙武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
夫差
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子贡
救鲁亡吴事可伤,谁令利口说田常。
吴亡必定由端木,鲁亦宜其运不长。
灵辄
失水枯鳞得再生,翳桑无地谢深情。
朱轮未染酬恩血,公子何由见赤诚。
子产
为政何门是化源,宽仁高下保安全。
如嫌水德人多狎,拯溺宜将猛济宽。
叔向
重禄存家不敢言,小臣忧祸亦如然。
明开谏诤能无罪,只此宜为理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