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茶壶(茶具用什么成语形容)

用文字描写古代人怎么泡茶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首先,是有优质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

描写古代茶壶(茶具用什么成语形容)

用文字描写古代人怎么泡茶

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首先,是有优质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搜趣网要有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然,这个软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广东潮汕功夫茶与福建闽南一带为代表的闽南工夫茶,闽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盖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选择
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2)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3)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强调水质需“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5)强调水品应“轻”。
器皿的选择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饮茶器具,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具有实用性,而且饮茶器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同时,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富含艺术性。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www.souquanme.com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2)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昧,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4)选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舒适的环境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品茗环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园林、建筑物、摆设等几方面组成。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如果周围自然景色美观,当然是品茶的理想场所了。而设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
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本片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的演示融于一体,既给您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同时,观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沏茶工序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关于茶壶的四字成语

冰壶秋月、扣壶长吟、悬壶于市、壶里乾坤、壶天日月
一、冰壶秋月
白话释义: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
出处:《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朝代:宋
作者:苏轼
翻译:衣服破烂手黑如龟皮,可是却仍然心如清水。
二、扣壶长吟
白话释义: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出处:《题薪禅弟<击壶图>》诗:“扣壶长吟心未厌,惜哉狂竖徒骄盈。”
朝代:清
作者:唐孙华
翻译:晋朝才子王敦怀才不遇,不得志时经常在酒后吟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边吟边用铁如意敲唾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不平心情,时间一长唾壶全都缺了边。
三、悬壶于市
白话释义:悬壶:行医。在集市上挂牌行医。
出处:《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朝代:南朝宋
作者:范晔
翻译:闹市中有一老翁在挂牌行医卖药。
四、壶里乾坤
白话释义:指道家的神仙生活。
出处:《《神仙会》第一折:“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诸侯,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朝代:明
作者:朱有炖
翻译:不去管你们谁与谁同流合污,也不去烦恼吃穿住用的杂事,世间的更朝换代更是不去理会,只管过好自己的神仙生活。
五、壶天日月
白话释义:指道家的神仙生活。
出处:《西江月》词:“返照壶天日月,休言尘世风波。”
朝代:金
作者:长筌子
翻译:回去过我的神仙生活,不再过问尘世间的风波琐事。

古代都有哪搜趣网些著名的茶碗,茶器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灌水。约到唐代末期,众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中国古代历朝的茶具沿革有什么特点?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28种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唐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
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辽)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这些茶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其实,《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搜趣网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5.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搜趣网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6.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形容茶具的成语

茶具成语形容:
1.
古香古色
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比喻器物、陈设、艺术作品等有古雅的色彩和风味。
含褒义。也叫“古色古香”。
2.
古朴典雅
古朴[gǔ
pǔ],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典雅,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也形容人富于学养,庄重不俗。泛指古代典籍。 古朴典雅:
优雅不俗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茶具
选材广泛,金、木、竹、陶皆可取。茶具,古代又称茗器,同其他饮、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唐代茶神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28种茶具的名称。
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