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婴宁》中作者是怎么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www.souquanme.com”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在这段描写中,作家对婴宁的外貌没有任何描述,写婴宁就抓住一点:笑态。“隐有笑声”,“嗤嗤笑不www.souquanme.com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一路笑来,一路笑去,走到哪里,笑到哪里。这样,一个天真、爽朗、笑态可掬,可爱迷人的妙龄女郎就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笑”是婴宁最突出的特征,作者只是在不断点染她那天真爽朗的笑声,再加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鲜花,烘染出主人公天真无邪、富于诗意的美好性格。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蒲松龄写婴宁由笑到不笑再到哭的原因是什么?
蒲松龄写婴宁由笑到不笑再到哭的原因是什么作用在于:
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由在、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突出其心灵美:爽朗率真,天真烂漫,纯真可爱,不受礼法约束。
婴宁的笑,从“笑容可掬”,到“笑辄不辍”,再到“矢复不笑”,最后对生(王子服)零涕。
扩展资料:
婴宁的笑是跟她特定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在未嫁给王子服这前,婴宁是生存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半真半幻的环境中。“约上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李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就是婴宁所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脱俗得不食人间烟火。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点市井的喧嚣。
这也就造就了婴宁爱笑便笑的性格,而不必顾忌世俗的看法。婴宁的笑是天真自然,清新脱俗,而不是呆板做作的。在这里,婴宁的笑是未经封建礼教熏染,而发自内心的,最真诚最灿烂的笑。她所展示的是一颗最纯洁无邪的心。
婴宁的人物评论
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www.souquanme.com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张稔穰李永昶
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从整体上说,她是人和狐的复合; 如果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看,又是两种个性的复合。我们看:她的鬼母几次 说她“少教训”、“少教诲”,并嘱咐她到王家“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 但她到王家后,未学诗礼,即懂得“昧爽即来省视(姨母)”,“操女红精 巧绝伦”;她在母亲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大哥欲我共寝”,而与王子服成婚 后,“生以其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她对王 生述说自己的身世、请求王生将其父母合葬的那段话,更是真挚感人。婴宁 这些言行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使爱花、爱笑、纯真得近乎痴憨的婴宁 形象中又依稀迭印出另一个婴宁。这个婴宁绝不是憨不知礼,缺少教诲,而 是聪明、勤劳、知礼、虑事缜密而又具有深沉的感情。蒲松龄在“异史氏曰” 中说:“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 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 “孜孜憨笑”“似无心肝”只是她的外在特点,而在笑的帷幕后面,隐藏着 另一个婴宁。她大约不愿使自己形同世俗之女,又有少女的羞涩之心,所以 才以天真烂漫的面目出之,才在王子服向她倾吐肺腑之情时佯装不解,以憨 言痴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居里,正是这个狡黠的婴宁www.souquanme.com 之所为。婴宁的两副性格相映成趣,使这一形象越发显得可爱了。一个人物 两副面目,唯长于变幻的鬼狐能之,这样写婴宁又使她增强了狐女形象的特 殊真实性,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语应对。她知道母亲聋聩重听,所以才故意在母亲面前说“大哥欲我共 寝”,捉弄得王子服窘迫不堪。这个婴宁真是聪明狡黠得无与伦比。上元节 有意遗花地上,借吴生之口 1981 年秋初稿,12 月改定。
(选自《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蒲松龄研究》
2000年第2期 刘加夫
婴宁离开了自己的小天地,随王生来到了所谓“姨家”,仍不 改其笑;这段描写有重要意义。婴宁到王生家前,过的是一种远离人世的生活,她的笑无所顾忌,尚情有可原。到王生家后,她 所接触到的已经是人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她需要拜见亲属,需要和邻里相处,需要“行新妇礼”……但她只是觉得好笑,以致新 妇礼因‘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婴宁这时候的笑,虽不乏其好奇、天真的成份,但在我们眼里,它恐怕更多地是对约定俗成的 礼仪的别一种态度,甚或竟是一种嘲弄,一种“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对“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故事的转折点是婴宁的恶作剧。恶作剧的描写表现了婴宁 “笑里藏刀”的一面,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她看似随和,其 实极有主见;看似“全无心肝”,其实极有城府;看似放荡不羁,其实极为贞静。但是由恶作剧引起了官司,婴宁慑于封建礼法,出 于家庭名誉的考虑,“由是竟不复笑”。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它显示了婴宁对社会礼法的认同,而其后婴宁安葬其母的要求更表 现了她对社会伦理的认同,或者说伦理观念在她身上的苏醒。至此,婴宁由一个自然形态的人变成社会形态的人,独特性向普遍 性转化,神奇归于平淡,浪漫无羁的婴宁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封建礼法竟迫使了一个人天性的改变, 它的震慑力量如此巨大,足见其残酷性。婴宁尚且如此,其他人在这张无形的网面前又是怎样的噤若寒蝉就更可想而知了。
最后需要分析一下作者对婴宁转化的态度。作者的态度非常 复杂。一方面,他认为婴宁是“隐宁笑者”,即说笑是她的伪装,她的本质是合于社会规范的贤妻良母;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叙述, 我们看到的却是婴宁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除了自己合于这一规范,别无选择。一方面,作者又大方特书婴宁之笑,对婴宁的不复往日有好梦难再的失落感,对婴宁的音容笑貌怀念不已——这种感情从文末一句“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尤其可以看出。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理想和现实之间 以及作者思想内部的深刻矛盾。
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蒲松龄运用精粹的艺术语言,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 一个美丽娇憨欢快忘忧而又心识大体的少女婴宁形象;婴宁爱笑的特点经作者的着力渲染尤其显豁醒目,整篇作品也因此而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婴宁是“隐于笑者”,即说笑是她的伪装,她的本质是合于社会规范的贤妻良母,另一 方面,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看到的却是婴宁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除了使自己合于这一规范外,别无选择。
作者对婴宁“反笑为哭”颇为赞美,另一方面,作者又大书特书婴宁之笑,对婴宁的不复往日有好梦难再的失落感,对婴宁的音容笑貌怀念不已一这种感情从文末一句“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尤其可以看出。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理想和现实之间以及作者思想内部的深刻矛盾。
扩展资料
《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该篇小说写了书生王子服郊游遇到狐女婴宁,一见倾心、相思成疾,最终得www.souquanme.com谐鱼水的故事。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