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画画的演讲
你好
这一两年,一位叫“老树”的人和他的诗画不知不觉地火了。没有面孔的长袍男人,淡雅甚至带几分童稚的山水,寥寥几句文白杂糅的诗,在网上迅速走红。
老树并非职业画家,作品为何如此受欢迎?无疑,他的画与画上配的诗,彰显了一种人生情趣:岁月静好,平安温和,还有“舍得”与“放下”的生活态度。现代人活得很累,在老树的画中,找到了共鸣。
但真的能舍得?真的能放下?
一
“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这是老树画画系列传播最广的句子,尤其是“世间破事,去他个娘”,很是传神,遂成神句。
与自然为伴,温饱无虞,所求亦不多——这是自古至今很多人的理想境界,从“老婆孩子热炕头”到后来被演义的“农妇,山泉,有点田”,以及升级版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当然,这一标准是清代的,现在的四合院可不是寻常人家住得起的——不必大富大贵,也不必终日劳碌,醒也由我,睡也由我,一家老小,其乐融融,足矣,足矣。
当然,物质层面的简单,反衬的是精神层面的丰盈。中国历代文人,都习惯于将物质与精神对立,认为物质是对精神的束缚、欲念是对人性的奴役,他们追求的是超然物外的人格自由,归隐田园,是一种宣言:我不争了,我放弃了,我超脱了。
从隐居清溪、采药修道的鬼谷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再到不愿当官、梅妻鹤子的宋人林逋,隐士淡泊名利的境界,一直为中国文人所羡慕。史料隐士的鼻祖是一个叫许由的人,他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
在国外,隐士生活同样受到推崇,认为这是一种能够更好地审视自我、回归心灵的途径。美国有一本很有名的书《瓦尔www.souquanme.com登湖》,至今仍是许多“不忘初心”的中国读者的必读之书,就如村上春树对文青的意义一样。
《瓦尔登湖》的作者叫梭罗,1817年7月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1841年,梭罗结束教书生涯,开始写作,1845年夏,他开始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地点选在离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两年隐居生活结束后,他写出了这本名著,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
满意请采纳
这一两年,一位叫“老树”的人和他的诗画不知不觉地火了。没有面孔的长袍男人,淡雅甚至带几分童稚的山水,寥寥几句文白杂糅的诗,在网上迅速走红。
老树并非职业画家,作品为何如此受欢迎?无疑,他的画与画上配的诗,彰显了一种人生情趣:岁月静好,平安温和,还有“舍得”与“放下”的生活态度。现代人活得很累,在老树的画中,找到了共鸣。
但真的能舍得?真的能放下?
一
“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这是老树画画系列传播最广的句子,尤其是“世间破事,去他个娘”,很是传神,遂成神句。
与自然为伴,温饱无虞,所求亦不多——这是自古至今很多人的理想境界,从“老婆孩子热炕头”到后来被演义的“农妇,山泉,有点田”,以及升级版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当然,这一标准是清代的,现在的四合院可不是寻常人家住得起的——不必大富大贵,也不必终日劳碌,醒也由我,睡也由我,一家老小,其乐融融,足矣,足矣。
当然,物质层面的简单,反衬的是精神层面的丰盈。中国历代文人,都习惯于将物质与精神对立,认为物质是对精神的束缚、欲念是对人性的奴役,他们追求的是超然物外的人格自由,归隐田园,是一种宣言:我不争了,我放弃了,我超脱了。
从隐居清溪、采药修道的鬼谷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再到不愿当官、梅妻鹤子的宋人林逋,隐士淡泊名利的境界,一直为中国文人所羡慕。史料隐士的鼻祖是一个叫许由的人,他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
在国外,隐士生活同样受到推崇,认为这是一种能够更好地审视自我、回归心灵的途径。美国有一本很有名的书《瓦尔www.souquanme.com登湖》,至今仍是许多“不忘初心”的中国读者的必读之书,就如村上春树对文青的意义一样。
《瓦尔登湖》的作者叫梭罗,1817年7月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1841年,梭罗结束教书生涯,开始写作,1845年夏,他开始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地点选在离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两年隐居生活结束后,他写出了这本名著,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
满意请采纳
老树画画是谁
在微博上,每天上传一幅画,没加V的“老树画画”,短短几个月中迅速成了热门ID。他的画,总是寥寥数笔,传统的古典山水背景,一个或几个民国时期的长衫先生,偶尔也能看到飞机或牛仔裤等一些现代元素。传统与现代,在此随意“混搭”与“穿越”。更绝的还有与画面相配的一首首率性而肆意调侃的打油诗。有网友赞:“画这画的人,心在天上游荡呢!”
“老树画画”究竟何许人也?通过打探,记者终于得知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先生,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刚教书时,学生送其外号“老树”,这一叫,就是20多年,也成了他的微博昵称。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老树可以画得如此古意盎然,又深深吸引着现代人?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过去我太把绘画当回事儿
记者:你的画在微博上成为热议话题。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的,像不像古人?
老树:生活中我和所有人一样,像驴一样地干活。也许我的某些感受和古人有同感。不过我不喜欢古代某种迂腐的东西,我比较喜欢的是上世纪20、30年代,既有大家烂熟于心的传统文化,又有留学生从欧美带来的西方文化。那种气象很平安、温和,是我喜欢的。
记者:你感觉到大家对你的关注了吗?为什么你的作品能大受欢迎?
老树:我感觉到了。我自己不是太在意,这不是矫情。我做博客很早,但后来不做了,因为不喜欢凑这个热闹。我对博客的定义是,光着屁股满大街跑。去年,有朋友建议我做微博,我就用“老树画画”这个名字开了微博。说到作品受欢迎,可能现代人都活得太累,所以才有很多共鸣。
记者:有人夸你的画是“穿越版”画作——“在古典山水人物中放进当代人的思考。”你的画出来后,听到了哪些反响?
老树:公众对我的画如此感兴趣,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当然我也听到不少专业画家的反应。他们说,你怎么可以画得那么放松,我们都很焦虑,表达不可能那么酣畅淋漓。其实过去我与他们一样,很紧张,看重这个形式,那个规范。后来我想明白了,画画不就是自我表达么?最好的表达,就是人间的话用人话说清楚。过去,我太把绘画当回事儿。放胆说,放胆画,就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全想明白了。我干过多年摄影,做过十多年的出版。我的经验告诉我,有些东西别看得太重,年轻时只有很少的东西,觉得特珍贵。当你拥有很多时,就无所谓了。
阅历让我的笔下找到自己
记者:那如何才能做到你说的放下呢?
老树:我有20年没画画,就是觉得自己画不下去了。画出来的这笔像齐白石,那笔像徐悲鸿,就是不像自己。这让我很沮丧。我没法回答自己一个问题,你是谁?如何通过你的绘画语言,证实你的存在?我在课堂上讲六朝历史、讲竹林七贤,明白了一个道理,谁是嵇康?我就是嵇康。你理解、阅读他都不够,关键得体验他。你要和他心意相通,你就是他。这就是打通古今,打通中外,无古无今。有人说我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其实一切都是个人经验,哪有穿越?我们都把时间和空间看得太重,谁说今年就是2012年?谁说我就叫刘树勇?这一切本来就是人定的。明白了这个,才会获得无比的自由。
记者:你是在哪一年突然就找到了自己?
老树:2005年,我父亲来北京看病。当时我郁闷烦躁,晚上睡不着觉,那就画画吧。其实我已经有2Vscyxk0多年没画了。画了几张,直到天亮,突然觉得有点意思了,之前那种焦虑没了。我的生活阅历让我笔下有了自己的面目。面对一盏孤灯,手握一支破笔,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什么中锋侧锋、干湿浓淡,所有的规矩,统统没了。我发现,只要这样就行了,管别人说怎样,画画就是这么简单。
写诗画画都只为痛快表达
记者:哪些画画的规矩被你打破了?
老树:其实,传统技巧在绘画过程中还是会慢慢回来,但它不是来束缚你,而是来滋养你。墨法原来还是有道理的。我现在画画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恐慌了。管它呢,我画画不求什么,只为个人表达。
记者:除了画画,写打油诗也是你的强项吗?
老树:我主业是中文,写诗算本行。我写诗,都是边写边想,写了这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虽然老写在地里种菜收菜,但实际上我没有自己的田园,那是我的向往。不过,我的作品出来后,也曾有读者很愤怒,说怎么可以写成那样,太不合韵律了。我不愿多争论,//www.souquanme.com自由才是根本。我对绘画的理解是,不要有限制,读者看明白了就好,写诗也一样。不合韵律?好玩不就行了。
记者:你是为自己画,还是为读者画?
老树:首先为自己表达得痛快。其次,才会有别人看得痛快。在微博上传播后,至少有10家出版社找我要求出版。上海摄影家尔冬强,也邀我在今年春暖花开时,在田子坊尔冬强艺术中心举办展览。说实话,我做了10多年出版,对出书兴趣不是很大。我常说,书就是把干净的纸给弄脏了。
记者:你的画一定要配上那些打油诗才好玩,是否画本身有局限性?
老树:有的画家说我所有的东西都在画里,看不懂是你的事,其实这很无知。绘画确实有表达不了的东西,而文字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以诗配图,一个是视觉传达,一个是观念传达,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偏见,认为画不够,字来凑。其实这是绘画语言的局限性,中国绘画本来就是诗书画一体的。
只要直指人心的就是好画
记者:你的画让很多人看后舒缓了焦虑,生活中你自己有焦虑么?
老树:我也有焦虑,大家的问题都一样,谁能解决?焦虑的时候,可以幽自己一默。画画也是一种宣泄。画完后真的有一种放松的愉悦。盖上印章时,先是自己哈哈一乐。然后发上微博,让读者一乐,很开心。
记者:很多网友都很期待你的画。走红后是什么感觉?
老树:我没觉得自己红,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要说出名,我在摄影领域比这个红多了。生活中,我是一个悲观的完美主义者。我追求完美,但我很悲观,过去那么多伟大理想都没有实现,这让我很沮丧。我只好安慰自己让自己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记者:很多人说,你的画跟丰子恺的画很像,你有没有刻意模仿?
老树:其实没有关系。我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精神,他画中有民国的气息和温度感,我喜欢那种味道和安详,所谓“岁月静好”的感觉,如果说从画的气息和味道而言,丰子恺对我有影响,但如果说笔墨、造型方面,应该没有影响。
老树:我曾为此作过一幅画。“造句画画自摸,无幻无虚无真。哪有古今中外?造境无非由心。别跟我谈雅俗,天下本来无分。打通一切活着,自由才是根本。”画画就是自由表达。只要直指人心,就是好画。
“老树画画”究竟何许人也?通过打探,记者终于得知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先生,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刚教书时,学生送其外号“老树”,这一叫,就是20多年,也成了他的微博昵称。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老树可以画得如此古意盎然,又深深吸引着现代人?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过去我太把绘画当回事儿
记者:你的画在微博上成为热议话题。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的,像不像古人?
老树:生活中我和所有人一样,像驴一样地干活。也许我的某些感受和古人有同感。不过我不喜欢古代某种迂腐的东西,我比较喜欢的是上世纪20、30年代,既有大家烂熟于心的传统文化,又有留学生从欧美带来的西方文化。那种气象很平安、温和,是我喜欢的。
记者:你感觉到大家对你的关注了吗?为什么你的作品能大受欢迎?
老树:我感觉到了。我自己不是太在意,这不是矫情。我做博客很早,但后来不做了,因为不喜欢凑这个热闹。我对博客的定义是,光着屁股满大街跑。去年,有朋友建议我做微博,我就用“老树画画”这个名字开了微博。说到作品受欢迎,可能现代人都活得太累,所以才有很多共鸣。
记者:有人夸你的画是“穿越版”画作——“在古典山水人物中放进当代人的思考。”你的画出来后,听到了哪些反响?
老树:公众对我的画如此感兴趣,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当然我也听到不少专业画家的反应。他们说,你怎么可以画得那么放松,我们都很焦虑,表达不可能那么酣畅淋漓。其实过去我与他们一样,很紧张,看重这个形式,那个规范。后来我想明白了,画画不就是自我表达么?最好的表达,就是人间的话用人话说清楚。过去,我太把绘画当回事儿。放胆说,放胆画,就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全想明白了。我干过多年摄影,做过十多年的出版。我的经验告诉我,有些东西别看得太重,年轻时只有很少的东西,觉得特珍贵。当你拥有很多时,就无所谓了。
阅历让我的笔下找到自己
记者:那如何才能做到你说的放下呢?
老树:我有20年没画画,就是觉得自己画不下去了。画出来的这笔像齐白石,那笔像徐悲鸿,就是不像自己。这让我很沮丧。我没法回答自己一个问题,你是谁?如何通过你的绘画语言,证实你的存在?我在课堂上讲六朝历史、讲竹林七贤,明白了一个道理,谁是嵇康?我就是嵇康。你理解、阅读他都不够,关键得体验他。你要和他心意相通,你就是他。这就是打通古今,打通中外,无古无今。有人说我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其实一切都是个人经验,哪有穿越?我们都把时间和空间看得太重,谁说今年就是2012年?谁说我就叫刘树勇?这一切本来就是人定的。明白了这个,才会获得无比的自由。
记者:你是在哪一年突然就找到了自己?
老树:2005年,我父亲来北京看病。当时我郁闷烦躁,晚上睡不着觉,那就画画吧。其实我已经有2Vscyxk0多年没画了。画了几张,直到天亮,突然觉得有点意思了,之前那种焦虑没了。我的生活阅历让我笔下有了自己的面目。面对一盏孤灯,手握一支破笔,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什么中锋侧锋、干湿浓淡,所有的规矩,统统没了。我发现,只要这样就行了,管别人说怎样,画画就是这么简单。
写诗画画都只为痛快表达
记者:哪些画画的规矩被你打破了?
老树:其实,传统技巧在绘画过程中还是会慢慢回来,但它不是来束缚你,而是来滋养你。墨法原来还是有道理的。我现在画画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恐慌了。管它呢,我画画不求什么,只为个人表达。
记者:除了画画,写打油诗也是你的强项吗?
老树:我主业是中文,写诗算本行。我写诗,都是边写边想,写了这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虽然老写在地里种菜收菜,但实际上我没有自己的田园,那是我的向往。不过,我的作品出来后,也曾有读者很愤怒,说怎么可以写成那样,太不合韵律了。我不愿多争论,//www.souquanme.com自由才是根本。我对绘画的理解是,不要有限制,读者看明白了就好,写诗也一样。不合韵律?好玩不就行了。
记者:你是为自己画,还是为读者画?
老树:首先为自己表达得痛快。其次,才会有别人看得痛快。在微博上传播后,至少有10家出版社找我要求出版。上海摄影家尔冬强,也邀我在今年春暖花开时,在田子坊尔冬强艺术中心举办展览。说实话,我做了10多年出版,对出书兴趣不是很大。我常说,书就是把干净的纸给弄脏了。
记者:你的画一定要配上那些打油诗才好玩,是否画本身有局限性?
老树:有的画家说我所有的东西都在画里,看不懂是你的事,其实这很无知。绘画确实有表达不了的东西,而文字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以诗配图,一个是视觉传达,一个是观念传达,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偏见,认为画不够,字来凑。其实这是绘画语言的局限性,中国绘画本来就是诗书画一体的。
只要直指人心的就是好画
记者:你的画让很多人看后舒缓了焦虑,生活中你自己有焦虑么?
老树:我也有焦虑,大家的问题都一样,谁能解决?焦虑的时候,可以幽自己一默。画画也是一种宣泄。画完后真的有一种放松的愉悦。盖上印章时,先是自己哈哈一乐。然后发上微博,让读者一乐,很开心。
记者:很多网友都很期待你的画。走红后是什么感觉?
老树:我没觉得自己红,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要说出名,我在摄影领域比这个红多了。生活中,我是一个悲观的完美主义者。我追求完美,但我很悲观,过去那么多伟大理想都没有实现,这让我很沮丧。我只好安慰自己让自己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记者:很多人说,你的画跟丰子恺的画很像,你有没有刻意模仿?
老树:其实没有关系。我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精神,他画中有民国的气息和温度感,我喜欢那种味道和安详,所谓“岁月静好”的感觉,如果说从画的气息和味道而言,丰子恺对我有影响,但如果说笔墨、造型方面,应该没有影响。
老树:我曾为此作过一幅画。“造句画画自摸,无幻无虚无真。哪有古今中外?造境无非由心。别跟我谈雅俗,天下本来无分。打通一切活着,自由才是根本。”画画就是自由表达。只要直指人心,就是好画。
老树画画其人介绍
老树画画:本名刘树搜趣网勇,1962年5月出生于山东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让老树出名的是自己的微博“老树画画”,水墨+诗文的方式颇有古风,然而又与当下的日常相关,读来十分有趣。如此优质的UGC,让老树成了名人。
上世纪80年代初,老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生在书画之乡山东,又在大学时问求教于梁崎、王学仲、霍春阳等名师,由此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一度想从南开转学到天津美术学院,终于因为手续问题而作罢。毕业后老树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扩展资料
1997年,代表作《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发表于香港《现代摄影报》,首次具体提出“观念摄影”这一新的图像形态概念,旋即被《中国摄影报》转载,引发全国性的摄影理论论争。
研究方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致力于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八十年代后期,集中以中国书法为研究个案,比较研究中国视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传统与西方抽象语言纯粹化的差异关系问题。
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摄影的语言形态及分类原则,后转而关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及图像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树勇
老树画画的种铜钱草小诗
老树画画的种铜钱草小诗是刘树勇,刘树勇已经快50岁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管他叫“老树”,而不叫“老刘”,这一叫,就是20多年。
刚上微博三个月,每天上传一幅画,没加V的“老树画画”成了热门ID。因为,他的画有一种难得的天真,当我们心中的田园日渐荒芜时,老树依然坚持在那里,执著地扛起文人画的旗帜。
所谓的文人画,即绝不媚俗,绝不阿谀,绝不与世沉浮,而是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它敢批判,敢消沉,敢面对装饰而肤浅的世界,表达出自己的突兀,它不是一片顺从的落叶,它总在坚守着自己的高洁。
在沉沦的时光中,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声音,刺耳也罢,忧伤也罢,总是真性情。更难得的是,在画之外,老树的打油诗亦是一绝。
“山中发现老鼠,派人前去轰炸。找了半天木有,动静闹得挺大”,“一辆愤青出门去,看谁都觉不顺眼。捏着拳头找打架,可恨没人理会咱”,“站在短墙后面,准备一块板砖,过来一个坏蛋,一砖将他拍扁”,“傍晚有点闲,不禁又上树。惊散一群鸟,真是对不住”……
信笔拈来处,接续着前贤的血脉,假使苏东坡、八大山人住在这个城市,他们的怨与伤,亦不过如此。
读老树,就是读我们文化江山中,一份逝去的自我。随着时光流逝,它便成为后人的传奇。
停笔20年
我是山东搜趣网潍坊人,今年49岁,1979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
大学时开始画画,在天津美院拜了几位名师。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因为大学闲,有时间画画,加上北京画展多、书店多,上学时就常往北京跑,心想,毕业怎么也得来北京。
那时本科生很少,找工作不难,我们两个班90多人,一半到了北京,但愿意到大学教书的不多。
画到1985年,我停笔了,因为怎么也画不出自己的风貌,一提笔,不是齐白石就是徐悲鸿,画谁像谁,就是不像自己。
前几年回老家,看我30年前给别人画的东西,吓了一跳,原来我还画过这么大的作品,还画得这么像名家。
2005年,父亲患病来京治疗,心情很郁闷,又开始画画,没想到一落笔,找到自己了,好坏无所谓,是我自己的东西,20年的人生阅历,加上在大学里不断读书,今天的我与过去的我,有了本质的不同。
想念理想主义时代
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难忘的是上世纪80年代,因为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
一方面,封闭多年,国门洞开,那时街上来个老外,都会引发人们围观,另一方面,多数人没出过国,只能靠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只有知识经验,没有实际经验,那时出了大量翻译作品,一本《存在与虚无》能卖上百万册,其实有几个人能看懂?但大家希望通过文本来证实自己对外界的想象,这个想象是诗化的,它把西方定格了,只看到好的一面,没看到工业革命中后期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说的都是19世纪的西方,不是20世纪的。
那时没有商业化,没有消费主义的污染,人人都呆在单位中,比较纯粹,更多关注精神层面,因为社会没给你堕落的条件。
在广州受到震撼
1992年,我下海去了广州,颇受震撼。在北京,烤地瓜、拉板车的张嘴都是政治,可在广州,没人关心这个,大家只谈早上吃点什么,晚上怎么泡澡。我第一次明白,国家与社会不是一回事,彼此是分层的,社会可以自成一体。
过去说广州是文化沙漠,其实不对,广州只是没有北京这种文化形态而已,如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广州反而是首善之区,在北京,那些很牛的话题,在这里全没用。
扑腾几年,我又回来了,因为知识分子下海晚,没捞到什么好处。像我原来街道最早下海的,多是刑满释放人员,居委会主任办好执照,亲自送上门,怕他们再闹事。下得早的人,自然有优势。
1996年,高校热了起来,一是开始评职称,这是给你名,二是有了课题费,有的课题能给300万,可哪儿花得了这么多呢,100万就差不多了,这是给你利。有名有利,比下海的诱惑大多了,这一年堪称“上岸年”,大家争着被“收买”,我也是这一年回来的。
玩世现实主义
不少人说我的画有“玩世现实主义”的风格,“玩世现实主义”是栗宪庭老师对圆明园画派的定位,和国画不是一回事儿。我和这些画家关系非常好,1993年还在那里拍了3个月照片。
对个体来说,最大的焦虑是你要调整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有的人出国了,这是溜走派,有的留下来,但什么也改变不了,只好玩世,不仅是美术界,当时文学界有王朔,音乐界有崔健,大家调侃是为了安顿自身,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
中国画有文人画的传统,但偏雅致化,一种是孤立于现实,高于社会,保持个体清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种是主动干预社会,比如世俗绘画、讽刺画,但成就不高。我力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文人的笔墨,漫画的干预。因为今天不可能完全文人化,过去可以逃到山里,盖几间房,可现在这算违章建筑,马上会有人找你,在今天,避世、隐居不现实。
写完上句想下句
不少网友喜欢我的诗,这也正常,我主业是中文,写诗算本行。
图像有致命的弱点,即表面化、太直接、没深度,而文字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以诗配图,一个是视觉传达,一个是观念传达,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偏见,认为写得多,说明画的表现力不够,其实这是绘画语言的局限性,文与图不是相互解释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就像碗和筷子,筷子不能让碗变大,碗也不能让筷子盛东西,但两者可以配合在一起。
我写诗,都是边写边想,写了这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虽然老写在地里种菜收菜,但实际上我没有自己的田园,那是我的向往。比如辛弃疾,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他写隐居山中,也只是他的想象,因为现实充满苦难,没什么可说的。
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和我这个年龄的人相比,今天的孩子压力大。前两天银行到我们学校来招人,吓了我一跳,1000多名学生,穿着职业套装,就和卖肉一样,大家争着把自己卖出去。我很奇怪:你真那么想进银行?
我们单位每年招一人,可满世界找不到合适的,博士、硕士来应聘,前后面试了300多,没挑到像样的。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教育有问题,可就这么简单吗?你自己就没责任吗?年轻人不用羡慕我们这一代,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困境,过去好找工作,可那时工作给不了你什么。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想明白你是谁,尊重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最不喜欢捧着一套虚拟的逻辑,然后怨天尤人,如果你把你想学的学好,很多用人单位都在等着你,可你偏偏要赶热门,偏偏要投机,要学那些“好找工作”的专业,要这么说,我是学中文的,按说是饿死街头的专业,不也照样活得挺好?
创造力源于自由,如果你想主动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谁也拦不住你,不能给你自由了,你反而找不到北了,现在不少年轻人没想法、没思想,确实太苍白。
刚上微博三个月,每天上传一幅画,没加V的“老树画画”成了热门ID。因为,他的画有一种难得的天真,当我们心中的田园日渐荒芜时,老树依然坚持在那里,执著地扛起文人画的旗帜。
所谓的文人画,即绝不媚俗,绝不阿谀,绝不与世沉浮,而是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它敢批判,敢消沉,敢面对装饰而肤浅的世界,表达出自己的突兀,它不是一片顺从的落叶,它总在坚守着自己的高洁。
在沉沦的时光中,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声音,刺耳也罢,忧伤也罢,总是真性情。更难得的是,在画之外,老树的打油诗亦是一绝。
“山中发现老鼠,派人前去轰炸。找了半天木有,动静闹得挺大”,“一辆愤青出门去,看谁都觉不顺眼。捏着拳头找打架,可恨没人理会咱”,“站在短墙后面,准备一块板砖,过来一个坏蛋,一砖将他拍扁”,“傍晚有点闲,不禁又上树。惊散一群鸟,真是对不住”……
信笔拈来处,接续着前贤的血脉,假使苏东坡、八大山人住在这个城市,他们的怨与伤,亦不过如此。
读老树,就是读我们文化江山中,一份逝去的自我。随着时光流逝,它便成为后人的传奇。
停笔20年
我是山东搜趣网潍坊人,今年49岁,1979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
大学时开始画画,在天津美院拜了几位名师。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因为大学闲,有时间画画,加上北京画展多、书店多,上学时就常往北京跑,心想,毕业怎么也得来北京。
那时本科生很少,找工作不难,我们两个班90多人,一半到了北京,但愿意到大学教书的不多。
画到1985年,我停笔了,因为怎么也画不出自己的风貌,一提笔,不是齐白石就是徐悲鸿,画谁像谁,就是不像自己。
前几年回老家,看我30年前给别人画的东西,吓了一跳,原来我还画过这么大的作品,还画得这么像名家。
2005年,父亲患病来京治疗,心情很郁闷,又开始画画,没想到一落笔,找到自己了,好坏无所谓,是我自己的东西,20年的人生阅历,加上在大学里不断读书,今天的我与过去的我,有了本质的不同。
想念理想主义时代
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难忘的是上世纪80年代,因为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
一方面,封闭多年,国门洞开,那时街上来个老外,都会引发人们围观,另一方面,多数人没出过国,只能靠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只有知识经验,没有实际经验,那时出了大量翻译作品,一本《存在与虚无》能卖上百万册,其实有几个人能看懂?但大家希望通过文本来证实自己对外界的想象,这个想象是诗化的,它把西方定格了,只看到好的一面,没看到工业革命中后期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说的都是19世纪的西方,不是20世纪的。
那时没有商业化,没有消费主义的污染,人人都呆在单位中,比较纯粹,更多关注精神层面,因为社会没给你堕落的条件。
在广州受到震撼
1992年,我下海去了广州,颇受震撼。在北京,烤地瓜、拉板车的张嘴都是政治,可在广州,没人关心这个,大家只谈早上吃点什么,晚上怎么泡澡。我第一次明白,国家与社会不是一回事,彼此是分层的,社会可以自成一体。
过去说广州是文化沙漠,其实不对,广州只是没有北京这种文化形态而已,如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广州反而是首善之区,在北京,那些很牛的话题,在这里全没用。
扑腾几年,我又回来了,因为知识分子下海晚,没捞到什么好处。像我原来街道最早下海的,多是刑满释放人员,居委会主任办好执照,亲自送上门,怕他们再闹事。下得早的人,自然有优势。
1996年,高校热了起来,一是开始评职称,这是给你名,二是有了课题费,有的课题能给300万,可哪儿花得了这么多呢,100万就差不多了,这是给你利。有名有利,比下海的诱惑大多了,这一年堪称“上岸年”,大家争着被“收买”,我也是这一年回来的。
玩世现实主义
不少人说我的画有“玩世现实主义”的风格,“玩世现实主义”是栗宪庭老师对圆明园画派的定位,和国画不是一回事儿。我和这些画家关系非常好,1993年还在那里拍了3个月照片。
对个体来说,最大的焦虑是你要调整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有的人出国了,这是溜走派,有的留下来,但什么也改变不了,只好玩世,不仅是美术界,当时文学界有王朔,音乐界有崔健,大家调侃是为了安顿自身,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
中国画有文人画的传统,但偏雅致化,一种是孤立于现实,高于社会,保持个体清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种是主动干预社会,比如世俗绘画、讽刺画,但成就不高。我力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文人的笔墨,漫画的干预。因为今天不可能完全文人化,过去可以逃到山里,盖几间房,可现在这算违章建筑,马上会有人找你,在今天,避世、隐居不现实。
写完上句想下句
不少网友喜欢我的诗,这也正常,我主业是中文,写诗算本行。
图像有致命的弱点,即表面化、太直接、没深度,而文字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以诗配图,一个是视觉传达,一个是观念传达,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偏见,认为写得多,说明画的表现力不够,其实这是绘画语言的局限性,文与图不是相互解释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就像碗和筷子,筷子不能让碗变大,碗也不能让筷子盛东西,但两者可以配合在一起。
我写诗,都是边写边想,写了这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虽然老写在地里种菜收菜,但实际上我没有自己的田园,那是我的向往。比如辛弃疾,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他写隐居山中,也只是他的想象,因为现实充满苦难,没什么可说的。
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和我这个年龄的人相比,今天的孩子压力大。前两天银行到我们学校来招人,吓了我一跳,1000多名学生,穿着职业套装,就和卖肉一样,大家争着把自己卖出去。我很奇怪:你真那么想进银行?
我们单位每年招一人,可满世界找不到合适的,博士、硕士来应聘,前后面试了300多,没挑到像样的。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教育有问题,可就这么简单吗?你自己就没责任吗?年轻人不用羡慕我们这一代,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困境,过去好找工作,可那时工作给不了你什么。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想明白你是谁,尊重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最不喜欢捧着一套虚拟的逻辑,然后怨天尤人,如果你把你想学的学好,很多用人单位都在等着你,可你偏偏要赶热门,偏偏要投机,要学那些“好找工作”的专业,要这么说,我是学中文的,按说是饿死街头的专业,不也照样活得挺好?
创造力源于自由,如果你想主动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谁也拦不住你,不能给你自由了,你反而找不到北了,现在不少年轻人没想法、没思想,确实太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