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文化的古诗有哪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风俗习惯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
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www.souquanme.com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诗句鉴赏
清明节是重大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古人即使远赴京城为官,每逢清明节都会策马奔腾祭祖上坟。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清明节的诗句还有哪些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诗句大全,关于清明节的诗句鉴赏。
1、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节的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明节的诗句——《天有霓裳》刘小烽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5、清明节的诗句——《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7、//www.souquanme.com清明节的诗句——《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8、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曲江怀友》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9、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0、清明节的诗句——《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1、清明节的诗句——《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搜趣网》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2、清明节的诗句——《长安清明》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风俗习惯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
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www.souquanme.com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诗句鉴赏
清明节是重大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古人即使远赴京城为官,每逢清明节都会策马奔腾祭祖上坟。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清明节的诗句还有哪些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诗句大全,关于清明节的诗句鉴赏。
1、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节的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明节的诗句——《天有霓裳》刘小烽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5、清明节的诗句——《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7、//www.souquanme.com清明节的诗句——《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8、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曲江怀友》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9、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0、清明节的诗句——《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1、清明节的诗句——《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搜趣网》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2、清明节的诗句——《长安清明》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黄帝的神话传说
要一个故事的,不要太长~谢谢!据说 ,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中国西部的陕西省一带。这是中国母亲河黄河流 经的地域。就这一点说,这与世界文明开始于沿河流域是一致的。后来,黄帝族 最后定居在中国北方的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族最后到达中国东部山东地区。
经过许多的迁徙、战争、兼并,黄帝族与炎帝族,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 方的黎族、苗族等逐渐融合,形成了最初的“华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 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明程度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 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后来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大约在公 元前二世纪左右,“华族”始称为“汉族”。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 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非常多,由于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记载,有的甚至 相互矛盾。
据说,黄帝的出身极不平凡,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儿所生,婴儿时便能 说话,自幼聪明,才智过人。成年后,黄帝有25个儿子,10000个诸侯, 诸侯中有7000个是掌管不同事务的神灵。自然界的风雷雨电都归黄帝主管, 他能使天空发生14种变化。黄帝长着四张面孔,这使得他不用转动脖子就能对 四面八方的动态及时了解和掌握。为了造福于他的臣民,黄帝教会人们播种五谷 ,教会人们驯化鸟兽和虫类,黄帝还发明了布帛,教会人们开采矿石,制造铁器 和铜器。进而,黄帝让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日历,岐伯写 了医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娱乐。尧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源头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传说 ,尧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后代,他聪明仁慈,受人尊敬,16岁就被推举为部 族首领。尧所统领的部族居住在今天中国北部河北省保定一带,他联合保定区域 各部族,共同抵抗和消灭了东夷部族的入侵,最终兼并了这个部族。随着其部落 势力的逐渐扩大,尧成为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后人称之为尧帝。
尧帝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他重用贤臣,考察百官的 政绩,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他设置天文官,制定历法,使人民能够依时 节从事农业,因此,古人将尧帝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尧帝 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部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天下安宁,政治清明, 世风祥和。
尧帝建立了中华先民初期文明的社会制度,使原始部落开始向国家雏形转变 。他完善了家庭与宗族的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缘关系划分为姓和氏:以母系定姓 ,以父系定氏,姓氏合为宗族,规定了宗族之内不可通婚的制度,推行远源和亲 和与异姓和婚的风俗,从而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和体能。
尧帝将天下划分为九 州,分别派官员和诸侯加以统治,使各地经济均衡发展,数千年来,“九州”也 成为华夏民族对祖国的代称。 尧帝在位70年,在选择继承人时第一次做出了任人唯贤的禅让。
据说尧帝要求四方诸侯举荐贤明之人,即使地位低微,也可命其为继承人。 于是众人推荐民间的一个穷人舜。据说舜的父母对他极其苛刻,兄弟对他非常傲 慢,但是舜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众人认为,舜孝顺和美,应该能很好地治理国 家。尧帝对舜进行多方考察,认为舜确是一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三年后,尧将 自己的帝位传让给了舜,而没有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这种让位,中国的史学家称 作“禅让”(禅音shàn)。尧认为,“禅让”于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无利。 如此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中国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话。
舜即位后,把尧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礼仪和刑 法,任命了一系列官职,分别掌管政事、经济、司法、教化、手工业、音乐等事 务,还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制度。 舜发展生产,开渠凿井,广结人才。在舜帝时代,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都产 生了一个较大的飞跃。在治国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与人民同甘共苦。
舜帝时代,人民知礼仪,天下信服,称得上政治清明,物质丰富,是一个政治、 生产、艺术都十分辉煌的时代。舜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采取了民主的“禅 让”制方式,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儿子继承,尧和舜却将自己的帝 位传给了非血缘、但品德和才干都很优秀的人,数千年来,尧和舜选贤任能、宽 厚豁达的高尚德行被人们世代称颂。
关于尧、舜的诸多传说和故事,也成为研究 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中国古籍中,有关大禹的记载充满神话色彩。传说,五千多年前,水神发 了怒,把天撞了个大洞,天河里的水直泻而下,把大地吞没了,到处是汪洋。于 是,大禹的父亲鲧被部落首领尧派去治水。
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的昆仑山,见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将“息 壤”赐给他,治理洪水。这息壤是神土,见风就增长。但是天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鲧心里挂念着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于是他乘天庭守卫疏忽,偷走了息壤 。鲧回到了东方,忙将息壤往水里一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长,洪水涨一米 ,息壤就长一米,洪水涨十米,息壤就长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 人们终于脱离了洪水的包围。
天帝知道了鲧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将下凡,收回了息壤。息壤一撤 ,洪水立即反扑而来,冲垮了堤坝,毁坏田园,淹死了好多百姓。尧大怒,他发 布命令说:“鲧只知道圈堤堵水,一旦堤溃,为害更大。治水九年,还不成功, 该杀!”鲧就这样被处死了。
二十年后,鲧的儿子大禹长大了。尧的继任者舜命令大禹继承鲧未完成的事 业,继续治水。大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采用开凿河川、疏导河道 、引水入海的办法治理洪水。
有关大禹治洪水的传说,常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传说,大禹以神力劈开龙 门山,让黄河水从崖峭壁间直流而下,于是形成了龙门峡;在龙门下游,大禹又 把挡住河道的山劈为几段,河水蜿蜒曲折奔东海而去,这就成了三门峡。
千百年 来,黄河龙门峡和三门峡,都以水势湍急、风景迷人而闻名。在中国的许多地方 ,也流传着相似的故事,所以许多地方都建有禹庙、禹陵。 关于禹治水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大禹新婚第四天就离家去治水,十三年 中,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一次。经过许多艰难和辛苦,大禹终于治服了洪 水,人民安居乐业。舜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心甘情愿将王位禅让给了他。
后来, 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夏王朝,中国社会开始从原始状态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
禹的传说,原来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 部分被“历史化”。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渐渐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 禹的传说中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比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 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但是不论如 何,以治水为中心事件的大禹的故事,仍然会在中国文化中传承下去。
经过许多的迁徙、战争、兼并,黄帝族与炎帝族,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 方的黎族、苗族等逐渐融合,形成了最初的“华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 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明程度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 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后来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大约在公 元前二世纪左右,“华族”始称为“汉族”。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 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非常多,由于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记载,有的甚至 相互矛盾。
据说,黄帝的出身极不平凡,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儿所生,婴儿时便能 说话,自幼聪明,才智过人。成年后,黄帝有25个儿子,10000个诸侯, 诸侯中有7000个是掌管不同事务的神灵。自然界的风雷雨电都归黄帝主管, 他能使天空发生14种变化。黄帝长着四张面孔,这使得他不用转动脖子就能对 四面八方的动态及时了解和掌握。为了造福于他的臣民,黄帝教会人们播种五谷 ,教会人们驯化鸟兽和虫类,黄帝还发明了布帛,教会人们开采矿石,制造铁器 和铜器。进而,黄帝让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日历,岐伯写 了医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娱乐。尧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源头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传说 ,尧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后代,他聪明仁慈,受人尊敬,16岁就被推举为部 族首领。尧所统领的部族居住在今天中国北部河北省保定一带,他联合保定区域 各部族,共同抵抗和消灭了东夷部族的入侵,最终兼并了这个部族。随着其部落 势力的逐渐扩大,尧成为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后人称之为尧帝。
尧帝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他重用贤臣,考察百官的 政绩,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他设置天文官,制定历法,使人民能够依时 节从事农业,因此,古人将尧帝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尧帝 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部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天下安宁,政治清明, 世风祥和。
尧帝建立了中华先民初期文明的社会制度,使原始部落开始向国家雏形转变 。他完善了家庭与宗族的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缘关系划分为姓和氏:以母系定姓 ,以父系定氏,姓氏合为宗族,规定了宗族之内不可通婚的制度,推行远源和亲 和与异姓和婚的风俗,从而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和体能。
尧帝将天下划分为九 州,分别派官员和诸侯加以统治,使各地经济均衡发展,数千年来,“九州”也 成为华夏民族对祖国的代称。 尧帝在位70年,在选择继承人时第一次做出了任人唯贤的禅让。
据说尧帝要求四方诸侯举荐贤明之人,即使地位低微,也可命其为继承人。 于是众人推荐民间的一个穷人舜。据说舜的父母对他极其苛刻,兄弟对他非常傲 慢,但是舜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众人认为,舜孝顺和美,应该能很好地治理国 家。尧帝对舜进行多方考察,认为舜确是一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三年后,尧将 自己的帝位传让给了舜,而没有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这种让位,中国的史学家称 作“禅让”(禅音shàn)。尧认为,“禅让”于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无利。 如此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中国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话。
舜即位后,把尧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礼仪和刑 法,任命了一系列官职,分别掌管政事、经济、司法、教化、手工业、音乐等事 务,还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制度。 舜发展生产,开渠凿井,广结人才。在舜帝时代,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都产 生了一个较大的飞跃。在治国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与人民同甘共苦。
舜帝时代,人民知礼仪,天下信服,称得上政治清明,物质丰富,是一个政治、 生产、艺术都十分辉煌的时代。舜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采取了民主的“禅 让”制方式,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儿子继承,尧和舜却将自己的帝 位传给了非血缘、但品德和才干都很优秀的人,数千年来,尧和舜选贤任能、宽 厚豁达的高尚德行被人们世代称颂。
关于尧、舜的诸多传说和故事,也成为研究 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中国古籍中,有关大禹的记载充满神话色彩。传说,五千多年前,水神发 了怒,把天撞了个大洞,天河里的水直泻而下,把大地吞没了,到处是汪洋。于 是,大禹的父亲鲧被部落首领尧派去治水。
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的昆仑山,见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将“息 壤”赐给他,治理洪水。这息壤是神土,见风就增长。但是天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鲧心里挂念着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于是他乘天庭守卫疏忽,偷走了息壤 。鲧回到了东方,忙将息壤往水里一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长,洪水涨一米 ,息壤就长一米,洪水涨十米,息壤就长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 人们终于脱离了洪水的包围。
天帝知道了鲧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将下凡,收回了息壤。息壤一撤 ,洪水立即反扑而来,冲垮了堤坝,毁坏田园,淹死了好多百姓。尧大怒,他发 布命令说:“鲧只知道圈堤堵水,一旦堤溃,为害更大。治水九年,还不成功, 该杀!”鲧就这样被处死了。
二十年后,鲧的儿子大禹长大了。尧的继任者舜命令大禹继承鲧未完成的事 业,继续治水。大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采用开凿河川、疏导河道 、引水入海的办法治理洪水。
有关大禹治洪水的传说,常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传说,大禹以神力劈开龙 门山,让黄河水从崖峭壁间直流而下,于是形成了龙门峡;在龙门下游,大禹又 把挡住河道的山劈为几段,河水蜿蜒曲折奔东海而去,这就成了三门峡。
千百年 来,黄河龙门峡和三门峡,都以水势湍急、风景迷人而闻名。在中国的许多地方 ,也流传着相似的故事,所以许多地方都建有禹庙、禹陵。 关于禹治水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大禹新婚第四天就离家去治水,十三年 中,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一次。经过许多艰难和辛苦,大禹终于治服了洪 水,人民安居乐业。舜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心甘情愿将王位禅让给了他。
后来, 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夏王朝,中国社会开始从原始状态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
禹的传说,原来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 部分被“历史化”。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渐渐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 禹的传说中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比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 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但是不论如 何,以治水为中心事件的大禹的故事,仍然会在中国文化中传承下去。
黄帝的故事 百度知道
我不知道黄帝】
姓:姬,公孙 (《史记》记载姓公孙)
[1]氏:有熊、轩辕
名:轩辕
英文名:(The huangdi;Mauslleum)
历史身份:华夏部落联盟领袖
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
父亲:少典(据《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提及时期相差几代,《史记》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等
子孙: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我们的祖先。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诞辰: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据周氏总祠(广东惠东)的《周氏溯源世系表》记载:
(上古世系)
一世
黄帝,讳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其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门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帝子轩辕之邱,因名曰轩辕,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之象,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习用于戈,以徵不享诸侯感来宾从,于是即位为天立,始立制度,万世赖之在位百年,寿百二十有一岁,崩于荆山之阳,葬在陕西省延安府中部县桥山(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即位,甲子)妣曰嫘祖,生子:昌意 玄嚣。
诞生:公元前2718年
驾崩:公元前2597年
寿命:121岁
即位:公元前2697年即位,甲子。在位100年(即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7在位)。
葬地:陕西省延安府中部县桥山
黄帝图片
黄帝出生地: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在其它地方。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PzAKFDaJ省曲阜市周围。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
黄帝
[编辑本段]【黄帝陵】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陕西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黄帝陵,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黄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黄帝陵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黄帝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陵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河南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
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泽不绝前往祭祀瞻拜。
黄帝陵的建筑,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但屡毁屡建。现在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景点,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铀鼎。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铸原即兴吟诵: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
[编辑本段]【文化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编辑本段]【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PzAKFDaJ、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河北涿鹿黄帝战蚩尤遗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姓:姬,公孙 (《史记》记载姓公孙)
[1]氏:有熊、轩辕
名:轩辕
英文名:(The huangdi;Mauslleum)
历史身份:华夏部落联盟领袖
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
父亲:少典(据《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提及时期相差几代,《史记》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等
子孙: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我们的祖先。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诞辰: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据周氏总祠(广东惠东)的《周氏溯源世系表》记载:
(上古世系)
一世
黄帝,讳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其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门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帝子轩辕之邱,因名曰轩辕,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之象,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习用于戈,以徵不享诸侯感来宾从,于是即位为天立,始立制度,万世赖之在位百年,寿百二十有一岁,崩于荆山之阳,葬在陕西省延安府中部县桥山(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即位,甲子)妣曰嫘祖,生子:昌意 玄嚣。
诞生:公元前2718年
驾崩:公元前2597年
寿命:121岁
即位:公元前2697年即位,甲子。在位100年(即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7在位)。
葬地:陕西省延安府中部县桥山
黄帝图片
黄帝出生地: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在其它地方。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PzAKFDaJ省曲阜市周围。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
黄帝
[编辑本段]【黄帝陵】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陕西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黄帝陵,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黄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黄帝陵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黄帝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陵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河南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
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泽不绝前往祭祀瞻拜。
黄帝陵的建筑,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但屡毁屡建。现在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景点,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铀鼎。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铸原即兴吟诵: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
[编辑本段]【文化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编辑本段]【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PzAKFDaJ、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河北涿鹿黄帝战蚩尤遗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关于《黄帝陵园》的古诗词
黄帝赞
曹植
少典之子,神明圣咨。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化云名官,功冠五列。
黄帝铸鼎
李白
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沙,
骑龙飞去心清家,云愁海思今人磋。
登桥山
范仲淹
高陟桥山上,关河万里长。
沮流声浩浩,相干色苍苍。
红日竿头进,青虚足下藏。
轩辕龙驭古,百代景冠裳。
曹植
少典之子,神明圣咨。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化云名官,功冠五列。
黄帝铸鼎
李白
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沙,
骑龙飞去心清家,云愁海思今人磋。
登桥山
范仲淹
高陟桥山上,关河万里长。
沮流声浩浩,相干色苍苍。
红日竿头进,青虚足下藏。
轩辕龙驭古,百代景冠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