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陕北的景物描写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如脍炙人口的《走西口》: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拉活解忧愁。 住店你住大店, 不要住小店。 小店里贼娃子多, 操心把你偷。 睡觉你睡中间, 不要睡两边。 操心那挖墙贼, 挖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长流水, 不要喝泉水。 泉水里蛇摆尾, 操心喝坏你。 吃烟你自打火, 不要和人家对火。 梢林里绿林响马, 操心那蒙汗药。 …… “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 豌豆开花一点红, 拿针缝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见不上面, 口含冰糖也像苦黄连。 大河没水养不住鱼, 妹子离不开哥哥你。 一对百灵子钻天飞, 多会儿盼得见上你。 …… 同是反映当地婚俗的陕北民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兰花花》、《大女子要汉》和《我给你寻个好婆家》等3首歌对嫁娶方式均有描写,但因时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兰花花》中是古老的传统嫁娶方式,买卖婚姻,新媳妇过门要坐轿,还有“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到了《大女子要汉》时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绪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说敢干,敢于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礼也简单化了,骑马代替了坐花轿。而在《给你寻一个好婆家》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头上蒙盖头,脚上穿绣鞋,而是“骑着马,戴着花”,和新郎“说说笑笑进婆家”。 陕北民歌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感情色彩浓,情歌尤其这样。《想你实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阁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抒发她的感情的: 想你想你实想你, 浑身上下都想你; 头发梢梢想你呀, 红毛头绳难挣呀; 脑瓜皮皮想你呀, 榆林梳子难梳呀; 眼睫毛毛想你呀, 白天黑夜难闭呀; 眼睛仁仁想你呀, 泪水颗颗难收呀; 舌头尖尖想你呀, 酸甜苦辣难尝呀; …… 如果说是只是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么这首信天游 《拉手手》却是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 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亲你的口, 拉手手,亲口口, 咱二人疙崂里走。 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虽然大大咧咧,但动作自然,情绪轻松,可谓是陕北的一首绝唱。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陕北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识对这里的统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些边远山区从前曾流传过《三大怪》的民谣:“沙子打墙墙不倒,婆姨嫁汉汉不恼,嫖客跳墙狗不咬”。可见陕北思想意识之一斑。 陕北民歌在陕北广泛流传,一般陕www.souquanme.com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几首,田间地头劳作时,行路时,均可听到歌声。农闲休息,茶余饭后,人们常聚在一起轮番演唱。除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人们的流传;二是一些风俗活搜趣网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流传。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时、秧歌等活动,都得唱歌。又如《迎亲歌》中就有“落脚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
信天游陕北的悠久文化!
爱在信天游
一个爱,走过了千年,跨越了万代;爱出了奔腾咆哮的黄河水,爱出了厚重凝练的黄土地,爱出了莽原上一声声苍凉高亢的信天游啊――又把那千锤百炼、浓浓积淀的爱吼上了天!
陕北人的爱,你看不到,摸不着.但你却无时无处都能听见――那红澄澄、水灵灵、活脱脱的爱啊!在崖畔畔上眺望,在疙梁梁上徜徉,在树梢梢上跳跃.你听:“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一曲曲信天游,笑也是你,哭也是你.“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一曲曲信天游,夸不够的是你,赞不够的也是你.
如果说厚厚的黄土地就是信天游的母亲,那么,滔滔的黄河水就是母亲流不尽的乳汁.一曲曲信天游,那是母亲千年走过的万里路:“十三上定亲十四上迎,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干石板上栽葱扎不下个根,我在这鬼人家里活不成个人.”字字血,声声泪,诉不尽、怨不完的是穷苦人的命!
但是,信天游里蕴含最深、代表着信天游主旋律的却无疑是对生活的倾注和对爱的执著.
“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撩哥哥.”“瓢葫芦舀水沉不下个底,不想我爹娘单想个你.”期盼的心,渴望的情,爱的是那么真,爱的是那么纯.
“走不完的大路过不完的河,快刀刀斩不断你和我.”“盘畦子韭菜清水浇,泼上性命咱们好到老.”“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不后悔.”“阳畔畔上的疙针针背畔畔上的艾,说死说活我还要回来.”……啊!没走过黄土地的人很难想象得出陕北人爱的刚烈和炽热;没饮过黄河水的人又怎能想象得出陕北人爱的狂劲和执著.那爱一旦升起来,就将摧枯拉朽,百折不挠,如同无数的小溪流入黄河,变成了浓浓的水,卷起了滔滔的浪.
滚滚的黄河水啊!你千年流,万年淌;高亢的信天游啊!你千年颂万代唱,流不尽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情,唱不完的是儿女对母亲的爱!
还有:http://www.zuowen.com/e/20090919/4b8bd0103db26.shtml
信天游陕北的悠久文化!
爱在信天游
一个爱,走过了千年,跨越了万代;爱出了奔腾咆哮的黄河水,爱出了厚重凝练的黄土地,爱出了莽原上一声声苍凉高亢的信天游啊――又把那千锤百炼、浓浓积淀的爱吼上了天!
陕北人的爱,你看不到,摸不着.但你却无时无处都能听见――那红澄澄、水灵灵、活脱脱的爱啊!在崖畔畔上眺望,在疙梁梁上徜徉,在树梢梢上跳跃.你听:“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一曲曲信天游,笑也是你,哭也是你.“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一曲曲信天游,夸不够的是你,赞不够的也是你.
如果说厚厚的黄土地就是信天游的母亲,那么,滔滔的黄河水就是母亲流不尽的乳汁.一曲曲信天游,那是母亲千年走过的万里路:“十三上定亲十四上迎,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干石板上栽葱扎不下个根,我在这鬼人家里活不成个人.”字字血,声声泪,诉不尽、怨不完的是穷苦人的命!
但是,信天游里蕴含最深、代表着信天游主旋律的却无疑是对生活的倾注和对爱的执著.
“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撩哥哥.”“瓢葫芦舀水沉不下个底,不想我爹娘单想个你.”期盼的心,渴望的情,爱的是那么真,爱的是那么纯.
“走不完的大路过不完的河,快刀刀斩不断你和我.”“盘畦子韭菜清水浇,泼上性命咱们好到老.”“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不后悔.”“阳畔畔上的疙针针背畔畔上的艾,说死说活我还要回来.”……啊!没走过黄土地的人很难想象得出陕北人爱的刚烈和炽热;没饮过黄河水的人又怎能想象得出陕北人爱的狂劲和执著.那爱一旦升起来,就将摧枯拉朽,百折不挠,如同无数的小溪流入黄河,变成了浓浓的水,卷起了滔滔的浪.
滚滚的黄河水啊!你千年流,万年淌;高亢的信天游啊!你千年颂万代唱,流不尽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情,唱不完的是儿女对母亲的爱!
还有:http://www.zuowen.com/e/20090919/4b8bd0103db26.shtml
《背水的日子》阅读理解答案
背水的日子
桃花
(1)怀念背水的日子。
(2)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3)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4)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5)父亲总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进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凉。
(6)待井边慢慢地静了下来,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背着各色小花布书包,唱着歌上学去了,学堂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7)这时,寨子里开始闹起来了。放牛的将牛群赶到水井岩边,用木瓢将井里的水沿着井沿边的一个暗槽泼出去,井水从这水槽里流到岩边路下一个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着这甜甜的井水。
(8)磨豆腐不用这井水。离寨子更远的一个山崖下有一股细细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沿着细细的山路盘旋而去,那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水就从洞里星星点点地浸出来。把木桶接到下面,一会儿,桶就满了,背回去用来泡黄豆,磨出来的豆花特别甜、特别香。
(9)很多年都过去了,井水总也舀不完。
(10)记不清是从哪一年,我们那里开始修盘山公路,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土炮声,那是在炸山开路。人们都盼望着那长长的、宽宽的路从自己门前经过,终于一条大路绕着我们这个山寨又蜿蜒着向更高的山寨盘去了。通车典礼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顶上的那个寨子。好闹热啊,大人们唱着歌,围着火堆、咂酒跳起欢快的锅庄。那天放了好多部电影,大家坐在晒场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别多,我们一大帮孩子,就在那寨子疯跑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顶看下去,一条大路象一条银蛇,盘旋在山腰。过年的时候,更闹热了。队里买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村里的舞狮队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晒场上搭几张桌子,那狮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滚。然后,由拖拉机开路,笑头和尚牵着狮子在后面随着锣鼓队有节奏的舞摆,孙猴子一会儿跳到车上去抢了敲鼓人的帽子,一会儿跑到后面来抱起一个孩子,长长的队伍沿着盘山公路舞着、闹着、唱着、笑着。
(11)日子,好像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有甜甜的井水润着,有长长的盘山公路绕着,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够的咂酒。
(12)当水井岩上的百合越来越多,黄连叶越www.souquanme.com来越红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不够了。有一天早晨,听父亲在对母亲说:怪了,今天早晨谁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时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13)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赶到山梁深处那条小溪里去饮水了。井边那个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长了一片野草起来,倒也茂盛。早晨起来排队背水的人越来越多,轮到最后的,桶也装不满了,只得到那个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个来回,一个早上背回两桶水,太阳就出来了。
(14)父亲说,也许是修公路的时候,放石炮惊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阵子,村里吃水很紧张,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脸,姑娘们也不敢三天两头都洗头了,小伙子脸上好象也没那么光彩了。
(15)后来,乡政府从山梁深处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个大水塔,为每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日子好像又滋润起来了。
(16)从水笼头里放出来的水总有一股铁味,没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队舀水、背水了。水井边那林老树终日静悄悄的,只有不时跑过的拖拉机吵吵闹闹,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虫。
(17)日子也变得静悄悄的了,往日那个大晒场冷清了,舞狮的好象也累了,过年的时候,只能听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18)学堂里,依然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11.文章第①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12.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④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色?(6分)
13.文章以“背水的日子”为题,第⑩段却以较长的篇幅写“闹热”的场景。请对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作简要分析。(4分)
14.作者对背水的日子深深的眷念,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6分)
11.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4分。每层意思1分)
12.第③段: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③反映了不同季节景物色彩的丰富多变。(3分。每层意思1分)
第④段: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2分)②把背水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1分)
13. ①“闹热”场景的描写与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②通过描写“闹热”场景表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生活改善后的喜悦;③与下文出现缺水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④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4分。每层意思1分)
14.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环境;②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③人对自然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也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④生活应该安稳、宁静、和谐、甜美;⑤对未来的日子应充满希望。(6分。每层意思2分,答对任意3层即得满分)
桃花
(1)怀念背水的日子。
(2)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3)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4)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5)父亲总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进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凉。
(6)待井边慢慢地静了下来,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背着各色小花布书包,唱着歌上学去了,学堂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7)这时,寨子里开始闹起来了。放牛的将牛群赶到水井岩边,用木瓢将井里的水沿着井沿边的一个暗槽泼出去,井水从这水槽里流到岩边路下一个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着这甜甜的井水。
(8)磨豆腐不用这井水。离寨子更远的一个山崖下有一股细细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沿着细细的山路盘旋而去,那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水就从洞里星星点点地浸出来。把木桶接到下面,一会儿,桶就满了,背回去用来泡黄豆,磨出来的豆花特别甜、特别香。
(9)很多年都过去了,井水总也舀不完。
(10)记不清是从哪一年,我们那里开始修盘山公路,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土炮声,那是在炸山开路。人们都盼望着那长长的、宽宽的路从自己门前经过,终于一条大路绕着我们这个山寨又蜿蜒着向更高的山寨盘去了。通车典礼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顶上的那个寨子。好闹热啊,大人们唱着歌,围着火堆、咂酒跳起欢快的锅庄。那天放了好多部电影,大家坐在晒场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别多,我们一大帮孩子,就在那寨子疯跑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顶看下去,一条大路象一条银蛇,盘旋在山腰。过年的时候,更闹热了。队里买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村里的舞狮队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晒场上搭几张桌子,那狮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滚。然后,由拖拉机开路,笑头和尚牵着狮子在后面随着锣鼓队有节奏的舞摆,孙猴子一会儿跳到车上去抢了敲鼓人的帽子,一会儿跑到后面来抱起一个孩子,长长的队伍沿着盘山公路舞着、闹着、唱着、笑着。
(11)日子,好像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有甜甜的井水润着,有长长的盘山公路绕着,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够的咂酒。
(12)当水井岩上的百合越来越多,黄连叶越www.souquanme.com来越红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不够了。有一天早晨,听父亲在对母亲说:怪了,今天早晨谁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时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13)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赶到山梁深处那条小溪里去饮水了。井边那个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长了一片野草起来,倒也茂盛。早晨起来排队背水的人越来越多,轮到最后的,桶也装不满了,只得到那个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个来回,一个早上背回两桶水,太阳就出来了。
(14)父亲说,也许是修公路的时候,放石炮惊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阵子,村里吃水很紧张,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脸,姑娘们也不敢三天两头都洗头了,小伙子脸上好象也没那么光彩了。
(15)后来,乡政府从山梁深处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个大水塔,为每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日子好像又滋润起来了。
(16)从水笼头里放出来的水总有一股铁味,没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队舀水、背水了。水井边那林老树终日静悄悄的,只有不时跑过的拖拉机吵吵闹闹,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虫。
(17)日子也变得静悄悄的了,往日那个大晒场冷清了,舞狮的好象也累了,过年的时候,只能听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18)学堂里,依然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11.文章第①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12.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④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色?(6分)
13.文章以“背水的日子”为题,第⑩段却以较长的篇幅写“闹热”的场景。请对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作简要分析。(4分)
14.作者对背水的日子深深的眷念,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6分)
11.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4分。每层意思1分)
12.第③段: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③反映了不同季节景物色彩的丰富多变。(3分。每层意思1分)
第④段: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2分)②把背水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1分)
13. ①“闹热”场景的描写与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②通过描写“闹热”场景表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生活改善后的喜悦;③与下文出现缺水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④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4分。每层意思1分)
14.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环境;②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③人对自然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也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④生活应该安稳、宁静、和谐、甜美;⑤对未来的日子应充满希望。(6分。每层意思2分,答对任意3层即得满分)
有关抢春水的民俗
仡佬族“抢春水”等民俗节日
仡佬族有许多奇特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入黔旅游到仡佬族散居处很值得了解的民俗内容。
农历立春一到,仡佬族就要过“抢春水”的传统节日。在立春这一天,全村未婚的仡佬族男女青年,在鸡叫头遍时摸黑来到井旁或河畔,每人用碗轻轻舀水,所舀的水即名“春水”。一般每次要舀12碗清水,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平安,全年安康。这种活动仡佬族叫“抢春水”。开始舀水时要齐声高喊“抢春水了!”带着春水回家时,要边走边喊:“春水到我家!”入家门即将春水烧开泡茶喝,这叫喝“春水香茶”。全家围着喝这种被认为最吉利的茶,可保一年的平安。
正当汉族过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时,仡佬族却过起自己的灯杆节。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缚好,然后升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灯杆下欢饮坛坛酒。所谓坛坛酒,是指在秋天用高粱、糯米酿好,再用坛子密封起来的一种酒。这林酒要到过灯杆节时才抬出来享用。饮坛坛酒时,在酒坛上插一根打通了竹节的小竹竿,男女老幼互相传递着竹竿,吸吮着坛里的美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这些游戏中有“打篾鸡蛋”,即用篾条编成蛋形的球,球体装满棉花、碎布一类松软物质,由玩球者双方互相投接“篾鸡蛋”(球)。谁接不住球,谁就输一蛋 (球)。做“打蔑鸡蛋”游戏的同时,还加插着荡秋千、跳芦笙舞等娱乐。青年男女在各种娱乐中寻求知音,觅找良偶。老年人却对着灯杆进行虔诚的祈祷,祷告祖宗神灵保佑家人平安、族类昌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农历三月初三日,因山里草木过了这个节候就开始萌动,春天开始降临人间,仡佬族在这一天要过“仡佬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又因为三月初三过仡佬年时,必定同时隆重地祭山拜树,因此,三月初三又称祭山节或祭树节。祭山拜树时,要在山上杀猪宰鸡,并将猪和鸡的心肝摆在临时设供品的神案上祭拜山灵树神。祭祀毕在下山回村的路上,要选两裸大树,把一根绳子系在两树之间,绳子中央缚扎一草人,祭山回村的人要从草人下面通过,据说这样可以解除病魔,永保健康。这是民俗上的一种奇特的巫术礼仪,伴着这钻草人的仪式,还正有一种称为占鸡 (吉)卦的巫术活动。即找来一活鸡,当场掐死,然后把鸡腿撕开取出骨,看看骨头上的纹路是单还是双,如果是偶数,就象征着大吉大利,若是奇数,就要事事小心,以防凶年。这种习俗现今已越来越少了,但在深山老林的小村寨里还未绝迹。在民俗学上占鸡 (吉)卦属原始信仰中神判的一种,即让祖宗神灵通过鸡骨纹样启示一年的凶吉。祭山拜树过仡佬年时,家家户户都上山祭祀。在过三月初三的前一天夜里,仡佬村寨里的人要点着灯笼在路口用仡佬语喊道:“老祖公,三月初三快到了,老人家快回来吧!”
农历六月初六,是仡佬族的火把节,这一天仡佬族村寨灯火辉煌。村民举着火把环绕山寨游行。当地认为这种习俗可消灾免难,使人丁兴旺,谷畜双丰。他们称这种活动为“扫寨子”,意即清扫掉村里的七灾八难。
农历七月初七,这是庄稼秋实累累行将收获的季节,因此这一天过节含有欢庆丰收的浓烈气氛。又因为丰收后即可吃上新粮食,故仡佬族称这一天为“吃新节”。新收成的粮食,要祭拜过祖宗神灵后始敢享用。在过吃新节时,也有玩蔑鸡蛋游戏和吃坛坛酒的习俗。不过和过灯杆节的吃坛坛酒略有不同,即大家吃酒时要求围成一圈对着酒坛轮转着用一根竹竿吸吮坛里的酒,每人吸吮一口即传给下一人享用,气氛很是热烈,称之为“吃转转酒”。在过吃新节时,老辈人要祭拜山寨周围的古树、山洞、巨石。会说汉语的仡佬人,在祭拜古树、山洞、巨石时的祷告语一定要用仡佬语,而不得用汉语。
农历十月一日,仡佬族要敬“牛菩萨”,他们称这一天为牛王节,在宋代朱辅所著的 《溪蛮丛笑》里,就有仡佬族把耕牛当神敬养的记载,可见此风气的古老。“仡家一条牛,性命在里头。”这是仡佬族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从中可见仡佬族对牛的敬重,把牛视为自家性命。过牛王节时,仡佬族村民要给牛做寿。过节时,所有耕牛都停止使役,还把牛厩打扫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软草,用温水给牛洗澡,用最好的饲料喂牛,并在牛角上挂着两个糯米做的糍粑,再把牛牵到水边,让牛从水中照到自身,然后取下牛角上的糍粑喂牛。
进入立冬时节,仡佬族便要连接过3天节,名之为“过场天”。立冬这一天,叫过“猴场天”,接着还要过“鸡场天”、“狗场天”。这有点类似汉族把农历正月初一叫鸡日,初二叫狗日,初三叫猪日,初四叫羊日,初五叫牛日,初六叫马日,初七叫人日。仡佬族把过猴场天、鸡场天、狗场天叫过小年,以别于三月初三的过仡佬年。过猴场天时,仡佬山寨家家户户都到山上挖山药,回家后把山药和猪肉挂在灶上的梁柱间。到过鸡场天,各家各户用糯米做糍粑。过狗场天时,取下灶上梁间悬挂着的山药、猪肉和糍粑祭祀祖先神灵。祭祀要在夜间进行,并不能亮灯,据说,祖先在上古生活艰苦,无衣遮体,故祭祀时不得叫灯光照着无衣光身的祖先。祭祖后吃小年饭,吃饭时要按传说的祖先的吃法,即用手抓饭吃。吃了小年饭,小年也就欢度了。
上述这些仡佬族传统节日,有过仡佬年的祭山拜树,有过吃新节的祭祀古树、山洞、巨石,有在立春的“抢春水”,有火把节和灯杆节中对火和光明的礼赞……这些习俗反映了远古人类自然崇拜的遗风。大自然里的高山、古树、深洞、巨石、水、火,莫不一一为原始初民所崇拜过,而这古老的自然崇拜在黔地仡佬族中竟历数千年而不绝。牛王节在仡佬族中也和其他民族有过的崇牛习俗相通,反映出仡佬族先民经历过的以牛为图腾、祖牛、崇牛的远古信仰。一句话,从仡佬族的传统民俗节日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仡佬族古老的祭山拜树祀火爱水崇牛习俗,这是历经千百年至今尚深深留在贵州仡佬族散居的村村寨寨的原始信仰的痕迹
仡佬族有许多奇特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入黔旅游到仡佬族散居处很值得了解的民俗内容。
农历立春一到,仡佬族就要过“抢春水”的传统节日。在立春这一天,全村未婚的仡佬族男女青年,在鸡叫头遍时摸黑来到井旁或河畔,每人用碗轻轻舀水,所舀的水即名“春水”。一般每次要舀12碗清水,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平安,全年安康。这种活动仡佬族叫“抢春水”。开始舀水时要齐声高喊“抢春水了!”带着春水回家时,要边走边喊:“春水到我家!”入家门即将春水烧开泡茶喝,这叫喝“春水香茶”。全家围着喝这种被认为最吉利的茶,可保一年的平安。
正当汉族过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时,仡佬族却过起自己的灯杆节。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缚好,然后升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灯杆下欢饮坛坛酒。所谓坛坛酒,是指在秋天用高粱、糯米酿好,再用坛子密封起来的一种酒。这林酒要到过灯杆节时才抬出来享用。饮坛坛酒时,在酒坛上插一根打通了竹节的小竹竿,男女老幼互相传递着竹竿,吸吮着坛里的美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这些游戏中有“打篾鸡蛋”,即用篾条编成蛋形的球,球体装满棉花、碎布一类松软物质,由玩球者双方互相投接“篾鸡蛋”(球)。谁接不住球,谁就输一蛋 (球)。做“打蔑鸡蛋”游戏的同时,还加插着荡秋千、跳芦笙舞等娱乐。青年男女在各种娱乐中寻求知音,觅找良偶。老年人却对着灯杆进行虔诚的祈祷,祷告祖宗神灵保佑家人平安、族类昌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农历三月初三日,因山里草木过了这个节候就开始萌动,春天开始降临人间,仡佬族在这一天要过“仡佬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又因为三月初三过仡佬年时,必定同时隆重地祭山拜树,因此,三月初三又称祭山节或祭树节。祭山拜树时,要在山上杀猪宰鸡,并将猪和鸡的心肝摆在临时设供品的神案上祭拜山灵树神。祭祀毕在下山回村的路上,要选两裸大树,把一根绳子系在两树之间,绳子中央缚扎一草人,祭山回村的人要从草人下面通过,据说这样可以解除病魔,永保健康。这是民俗上的一种奇特的巫术礼仪,伴着这钻草人的仪式,还正有一种称为占鸡 (吉)卦的巫术活动。即找来一活鸡,当场掐死,然后把鸡腿撕开取出骨,看看骨头上的纹路是单还是双,如果是偶数,就象征着大吉大利,若是奇数,就要事事小心,以防凶年。这种习俗现今已越来越少了,但在深山老林的小村寨里还未绝迹。在民俗学上占鸡 (吉)卦属原始信仰中神判的一种,即让祖宗神灵通过鸡骨纹样启示一年的凶吉。祭山拜树过仡佬年时,家家户户都上山祭祀。在过三月初三的前一天夜里,仡佬村寨里的人要点着灯笼在路口用仡佬语喊道:“老祖公,三月初三快到了,老人家快回来吧!”
农历六月初六,是仡佬族的火把节,这一天仡佬族村寨灯火辉煌。村民举着火把环绕山寨游行。当地认为这种习俗可消灾免难,使人丁兴旺,谷畜双丰。他们称这种活动为“扫寨子”,意即清扫掉村里的七灾八难。
农历七月初七,这是庄稼秋实累累行将收获的季节,因此这一天过节含有欢庆丰收的浓烈气氛。又因为丰收后即可吃上新粮食,故仡佬族称这一天为“吃新节”。新收成的粮食,要祭拜过祖宗神灵后始敢享用。在过吃新节时,也有玩蔑鸡蛋游戏和吃坛坛酒的习俗。不过和过灯杆节的吃坛坛酒略有不同,即大家吃酒时要求围成一圈对着酒坛轮转着用一根竹竿吸吮坛里的酒,每人吸吮一口即传给下一人享用,气氛很是热烈,称之为“吃转转酒”。在过吃新节时,老辈人要祭拜山寨周围的古树、山洞、巨石。会说汉语的仡佬人,在祭拜古树、山洞、巨石时的祷告语一定要用仡佬语,而不得用汉语。
农历十月一日,仡佬族要敬“牛菩萨”,他们称这一天为牛王节,在宋代朱辅所著的 《溪蛮丛笑》里,就有仡佬族把耕牛当神敬养的记载,可见此风气的古老。“仡家一条牛,性命在里头。”这是仡佬族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从中可见仡佬族对牛的敬重,把牛视为自家性命。过牛王节时,仡佬族村民要给牛做寿。过节时,所有耕牛都停止使役,还把牛厩打扫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软草,用温水给牛洗澡,用最好的饲料喂牛,并在牛角上挂着两个糯米做的糍粑,再把牛牵到水边,让牛从水中照到自身,然后取下牛角上的糍粑喂牛。
进入立冬时节,仡佬族便要连接过3天节,名之为“过场天”。立冬这一天,叫过“猴场天”,接着还要过“鸡场天”、“狗场天”。这有点类似汉族把农历正月初一叫鸡日,初二叫狗日,初三叫猪日,初四叫羊日,初五叫牛日,初六叫马日,初七叫人日。仡佬族把过猴场天、鸡场天、狗场天叫过小年,以别于三月初三的过仡佬年。过猴场天时,仡佬山寨家家户户都到山上挖山药,回家后把山药和猪肉挂在灶上的梁柱间。到过鸡场天,各家各户用糯米做糍粑。过狗场天时,取下灶上梁间悬挂着的山药、猪肉和糍粑祭祀祖先神灵。祭祀要在夜间进行,并不能亮灯,据说,祖先在上古生活艰苦,无衣遮体,故祭祀时不得叫灯光照着无衣光身的祖先。祭祖后吃小年饭,吃饭时要按传说的祖先的吃法,即用手抓饭吃。吃了小年饭,小年也就欢度了。
上述这些仡佬族传统节日,有过仡佬年的祭山拜树,有过吃新节的祭祀古树、山洞、巨石,有在立春的“抢春水”,有火把节和灯杆节中对火和光明的礼赞……这些习俗反映了远古人类自然崇拜的遗风。大自然里的高山、古树、深洞、巨石、水、火,莫不一一为原始初民所崇拜过,而这古老的自然崇拜在黔地仡佬族中竟历数千年而不绝。牛王节在仡佬族中也和其他民族有过的崇牛习俗相通,反映出仡佬族先民经历过的以牛为图腾、祖牛、崇牛的远古信仰。一句话,从仡佬族的传统民俗节日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仡佬族古老的祭山拜树祀火爱水崇牛习俗,这是历经千百年至今尚深深留在贵州仡佬族散居的村村寨寨的原始信仰的痕迹
怎样写好作文
从基础开始练习!
写段训练一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北风吹,雪化飘。
(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www.souquanme.com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rXPoFg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 )看,再写( )看,接着写( )看,最后写( )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
穿针→( )→( )→( )→( )→( )→( )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
(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植物名称 总印象
结 构 形 状 颜色
茎
叶
花
果 实
写段训练二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先总写再分述。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
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分别填在下面表里。
总起句:
分述句:
总结句: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写段训练一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北风吹,雪化飘。
(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www.souquanme.com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rXPoFg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 )看,再写( )看,接着写( )看,最后写( )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
穿针→( )→( )→( )→( )→( )→( )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
(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植物名称 总印象
结 构 形 状 颜色
茎
叶
花
果 实
写段训练二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先总写再分述。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
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分别填在下面表里。
总起句:
分述句:
总结句: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小伙伴们是怎样抢春水的呢展开想象写下抢春水的情景
咨询记录 回答于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