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写失败(人物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描写)

考砸后的心理描写150字1、考试结束的那一刹那,我的心砰的一下好像放松了许多,可是我看到成绩单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很难受,我再一次看到那个数字涌上......

心理描写失败(人物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描写)

考砸后的心理描写150字

1、考试结束的那一刹那,我的心砰的一下好像放松了许多,可是我看到成绩单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很难受,我再一次看到那个数字涌上了我的心头。

2、从考试结束铃响起的那一刹那,我的心被揪了一下,直到发下成绩单的一瞬,它们才突然定格下来,排列得又是那么错综复杂,我的心被冷却了,我的思绪被扰乱了,看着这不肯被我相信的数字,我一遍又一遍地在眼前上演着临考时毫无头绪的题目和我紧张得发抖的手握着的笔,无奈、懊悔、悲痛,涌上心头。

3、走在回家的路上,抬头望望天,天依旧那么蓝,云依旧那么白,鸟依旧那么欢快……似乎只有我沉浸在那悲伤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又是一次的考砸,又是一次被等待的挨批。抬头望望天空,一切本是美好的景色,在我眼中似乎变成了黑白画,眼前的景物和天线不断交错,头快要炸了。

4、天气又转凉了,记得穿外套,别冻着,母亲的叮嘱,一回头就在耳边,萧索?破败?原来又一年的冬,让一切落幕,不是寒风,倒灌进衣领,沉甸甸的心又降了几度,走在街上,行人匆匆,汽车川流,而我,就像在森林迷路的信鸽,丧失了目标,竭尽了力量,我不知道蜷缩在哪里,才有力气去面对我的失败,我知道逃避没有用,退缩只能让失败的更彻底,走不完的街道,走不到的尽头,只要走就会有路,而家才是尽头。

5、我心里惭愧极了,放学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我不敢把卷子拿出来,也不敢看妈妈的眼神,只觉得脸红的像个苹果,火辣辣的,我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主动把卷子拿给妈妈看,向她承认错误,告诉她以后我一定会努力,一定会加油。

失败时的心情心理描写300字

中国NLP培训学院分享如下:
当年,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斗以项的失败告终,项羽的失败能给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哪些重要启示呢?
1、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
  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出现了那么多失误呢?
  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
  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他资助了陈馀叛楚;
  2.他煽动了彭越叛楚;
  3.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刚好这位不符合分封标准的人是如此优秀的一位游击战专家。
  第三,对陈馀。
  陈馀早年是一位名士。陈涉一起义陈馀和张耳就面见陈涉,劝其立六国之后以培植反秦力量。后来,又随武臣一块来到赵地,使赵地发展成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战中,他是驻守巨鹿城外的盟军的主要力量之一。项羽消灭王离军团之后,他与诸侯军共同参加了对章邯的作战,还亲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为章邯最终决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为他后来与张耳反目,愤然出走,才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但是,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项羽仅仅因为陈馀没有跟随自己入关而忽略了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
  项羽的失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2、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
  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
  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搜趣网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3、刚愎自用,失察失人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
  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搜趣网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
  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
  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以后我们讲讲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故事: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4、项羽的天赋与不幸
  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为什么却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
  5、英布为什么会叛楚
  黥布,姓英,所以又称英布。黥,是一种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触犯秦法在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他和项羽关系一向配合默契,项羽的功过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儿。率先渡河打响巨鹿之战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关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的也是他。因此,黥布与项羽十分相似。
  项羽在汉元年(前206)冬十二月入关,正月就封黥布为九江王,辖境为秦朝的九江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东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正好处在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战之后竟然被刘邦策反了!和项羽关系如此亲密的黥布为什么能被刘邦策反呢?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平齐,向九江王黥布征兵,黥布以有病为由没有听从项羽的调遣,只派了手下的将军统兵四千人参战。
  彭城大战时,黥布又称病没有帮助项羽。
  项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责备黥布。黥布看见项羽责备他,内心恐慌,不敢去见项羽,致使两人的矛盾愈来愈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而且,一旦误解产生,又非常难以消除。
  刘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项羽和黥布之间的误解,夸大项羽和黥布之间的矛盾,鼓吹刘邦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项羽,导致黥布动摇而叛楚。
  黥布的叛楚,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实,项羽在军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项羽表现得宽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黥布未必会叛楚。
  项羽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
  6、项羽为什么不杀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堂叔,鸿门宴时担任项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国官名,“尹”在楚国官制中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这个职位是一个相当高的职位,是副总理级的国家领导人了。
  此人屡屡帮助刘邦,当在必诛之列。可是,项羽却始终没有诛除这个项氏败类。
  第一件事,鸿门宴前夜,项伯私访张良,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项羽竟然不予追查。
  第二件事,鸿门宴上,项伯以剑护卫刘邦,使范增、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未能实现。这两件事前后关联,都有项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内,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顾念项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换成他人,谁敢在大战前夜私见敌军?如果真有人为了私交夜入敌营、夜见敌将,谁能保证他不会受到项羽的严厉处罚?项伯之所以敢于在大战前夜私见张良,就是因为他知道项羽重情念旧,对他这个官居高位的堂叔不会给予什么严厉的惩罚。
  我们可以拿项伯和范增作一个对比。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从年龄上看,鸿门宴时项羽二十七岁,范增已经七十多岁。但是,荥阳会战中陈平一施反间计,项羽马上疏远范增,并逐步夺了他的权。范增其实并未通敌,真正通敌的是项羽的堂叔项伯。可是,通敌的项伯并未因私见张良受到任何惩罚,没有通敌的范增却被项羽怀疑猜忌,愤而出走。
  如果范增是项羽的堂叔,项羽会这样做吗?为什么陈平频频使用反间计,却没有一个反间计针对项氏宗族呢?
  有人说: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显得项羽没有度量,没有胸怀。项伯的话显出了项羽的度量。这纯粹是胡扯!
  项羽与刘邦在秦亡之后是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项两大集团的利害关系严重冲突。谁杀谁,怎么杀,都是枝节,关键是杀。
  刘邦利用“鸿沟议和”,从项羽手中骗回来了老爸和老婆,马上就翻脸,一路追杀项羽,必欲置项羽于死地而后快。这算什么?这讲信用吗?这不明明是骗人吗?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议和的名义将老爸和老婆骗回来再打?人们从不指责刘邦毁约杀人,又凭什么苛责项羽鸿门宴杀戮刘邦是没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刘邦求封汉中,这件事情性质就更加严重了。
  刘邦最初被项羽封到巴蜀,后来刘邦和张良行贿项伯,项伯为刘邦说情,加封刘邦汉中之地。
  关中之地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都是刘邦的根据地。刘邦得封汉中之地的好处是:第一,领土扩张。领土的扩张就意味着人员的增多,资源的增多。第二,便于出兵关中。关中自商鞅变法以来,非常富庶;又一直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因此,刘邦一有失利,萧何就从关中为他调集兵员、粮饷。特别是刘邦彭城大败,元气大伤,全靠萧何从关中补充兵员、粮饷,使刘邦迅速恢复元气,才有了与项羽继续周旋的资本。
  荥阳之战是长达两年多的消耗战,刘邦没有关中之地的后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项羽除了败在战略的失误之外,还败在后勤补给线没有保障。刘邦就不同了,他夺取的关中成了他的黄金补给线,丝毫不用担心项羽会切断他的后勤补给线。
  第四件事,代刘邦救父救妻。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项羽打算处死刘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吕后,项伯劝项羽不要这样做。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这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谓天下事就是刘、项两家之事;所谓未可知就是刘、项两家到底谁可以得到天下还很难讲。
  想一想项伯所做的那么多事情,再想一想这句话,就知道这句话含有很深的含义。这说明项伯已经在考虑一件事了:“后项羽时代怎么办”(也就是假如项羽败给刘邦了,我项伯怎么办)。匪夷所思的是,项羽听了项伯的话,竟然就放了太公、吕后。实际上,项伯是帮助刘邦救了其父、其妻两条命。
  7、用人不察,只图报恩
  曹咎和司马欣是对项梁有大恩搜趣网的人,他们曾经救过项梁的命,项梁因此躲过了一场血光之灾。所以,项梁对曹咎、司马欣一直非常感恩,项羽对曹咎、司马欣也非常信任。
  汉三年六月,项羽二夺成皋,刘邦狼狈逃窜。但刘邦夺了韩信手下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派两万士兵增援彭越,在项羽的软肋——后勤补给线上大搞突袭战。
  汉三年八月,彭越完全切断了项羽的后勤补给线,项羽不得不再次回援以打通补给线。
  临行之前,项羽把成皋战区的指挥权交给了曹咎、司马欣。曹咎当时是楚国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大司马。项羽行前再三交代,我十五天必定扫平彭越,你们要在这十五天里只守不战,保住成皋。但项羽挥师东进不到五六天,曹咎就受不了羞辱,震怒之下出兵作战,被刘邦打得大败,使项羽又一次丢失了成皋。
  项羽重用曹咎、司马欣是一重大失策。
  曹咎、司马欣不是帅才,根本没能力守住成皋。项羽出于搜趣网对曹咎、司马欣的旧情重用他们两个人,导致辛辛苦苦才夺过来的成皋第二次失守,使自己在局部战场上也没有获得应有的胜利,不能不说这是项羽自己打败自己的重大失误。
  重用亲信是人类无法克服的一种天性。因为,亲信为人熟悉,熟悉带来信任。但是,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关乎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极!
  对待亲信可以给钱,不可给权——这就是项羽重用曹咎、司马欣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人物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描写

在磨砺中成长,在失败中成长。人生回味无穷,生命因此而绚丽,它使人坚韧与顽强,让我们茁壮成长。
人有个好的心态,才能享受人生。生活是美好的,不要为谁放弃这个世界,不要为谁让自己痛苦的去生活。学会快乐生活,懂得收藏快乐;学会放弃痛苦,懂得远离仇恨,远离忧郁,活在阳光下,争取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快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失败,何来成功!人生在世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应该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失败,那么你就会发现,失败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那么美的天空。
我认为了个小鼠的心眼儿是没出息只知道钻一个洞,这个洞钻不进就一切都失败了。
正视失败是强者的气概,只有敢于面对失败,敢于迎接挑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逆境中成长才是王者。一个人不是在逆境中成长,就是在逆境中消亡。
强者在失败面前会越挫越勇,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失败,正确面对失败,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失败后你一定要总结,失败的总结是最有价值的,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问题,是目标是方向还是方法上错了,然后你修正自己,重新上路。
人生,总是多点坎坷,时不时就会出现那么一块绊脚石;失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并且找出失败的理由,那么到最后你会感激失败,因为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成就成功的你。
学会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并在失败中成长。不到最后永不放弃,尽管结果不美好;插支铁钉的木瓜树为什么长的好,因为逆境使人成长;又为什么没插铁钉的虽然慢但还是可以长的好,因为竞争使人进步!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失败就像是我们必须要翻越的高山一样,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能站在人生的至高点,才能够获得难以企及的成功。
向往平平淡淡的感情,不要刻骨铭心,不要激-情荡漾。希望能够拥有一份平凡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只要静静的相依相伴,含笑对视的目光里有柔情万般在缠绕。如同饮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就能满足人对水份的需求一样。
失败铸成了每一位成功的人,失败造就了每一样有用的物!失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成功之母。
失败就是在交学费,好多东西你以为自己懂了,经过实践之后你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缺点,然后加以改进,每一次对自己的提升,都是在向成功靠近。

考试失利的心理描写有什么?

成绩出来的那一刹那,天空顿时昏暗了下来。四处升起一种凄凉感,瑟瑟的风吹动布满灰尘的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周围人的话语和笑声仿佛隔了一千个光年的距离,像是鬼魅的耳语,这世界陌生起来。

关于考试后失败的心理描写200字

考试后,我看到了我的卷子上红红的一个50(可自己想)分,我的心揪住了,我在期末的总结就是这样吗?我怎么去面对老师?怎么去面对我的父母?我的同学会瞧不起我,他们会嫌弃我,说我是个差生,我到底怎么办?我好慌,我脑袋一片空白,怎么//www.souquanme.com办?!我好想哭,我的成绩居然会一落千丈!我好绝望,我以后怎么办?父母会怎么看我?外人会怎么看我?父亲会不会说:“你啊!哎。。。”母亲会不会说:“我们家没有希望了。”啊!你们不要这样说我!我会绝望到自杀的!我难道自己用红笔改掉分数吗?可是成绩单是瞒不过的。我难道告诉他们,我就是这么低了吗?不!我绝对不要!他们会笑话我的!我难道自己藏起来吗?不!只是包不住火的,迟早会暴露的!怎么办?我到底怎么办?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