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家乡的赋(用文言文写)
家乡赋
常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精辟,偶感:村不在大小,人杰则地灵。家不在远近,朋高则生辉。黄崖口,一户之村,四面环山,静卧山腰,山高路陡,人车难行,少有人住,却常有文儒雅士到访,观田园风光,品山乡秀色。
矗立庭院,西北仰望,“孔子问礼”石下,桑葚树茂。春花香远,蜂歌鸟唱,松涛起伏,音啭深壑;夏果甜酸,枝杈婆娑,冠若华盖;秋叶如蝶,黄衣飘逸,风中旋舞。老子孔子,二圣肃穆,面东而立,品评春秋。“八卦炉”上,奇石嶙峋,危似卵垒,然安若磐石,二圣炼丹,犹如昨日。八卦炉后黄崖顶,巍峨耸立,气贯长虹。若晴日,登高眺远,一望无际,汶水汤汤,黄河涛涛,如二龙飞腾。观此景,令人心旷神奕,感慨万千。
视线渐下,视角正西,“观音楼”鬼斧神工,惟妙惟肖。莲花半绽,观音端坐,披风微翘,似有清风,绿树掩映,更添神奇。若逢十五,月出东山,光照西峰,佛晕浮现,观音似动,祈福众生。右有“骆驼峰”立,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奔向黄崖;左有“狮子峰”,日夜守望,千古不变。亦云:“石猴峰”,其侧陈列“仙桃”,若恭奉观音。
东南而望,隔山有峰,曰“独秀峰”。诗仙李白,登临此山,即兴挥墨,得此美名。峰下有庙——“二圣宫”,为老子孔子庙宇。虽断瓦残垣,碑石不整,但圣贤之气犹存。
茂林之间,残垣之中,有石质方形建筑,虽石缝房顶,杂草灌木丛生,但形体完好。圆形拱门,前后相通;左右石室,角有天窗,光线斜入,更显柔和。此处亦称“竹溪佳景”,或“竹溪六逸”。李白与鲁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曾隐居于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品茶观雨,抚琴弄竹,谈诗论道,寻仙访古,声名远扬。
门前溪水,清澈见底,碧草如茵,鱼虾肥嫩。溪水弄琴,春秋相和,松涛浸波,鸟鸣入水;常有玩童,水中嬉戏,抓蟹捉虿,欢声笑语,编织童年。
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春有樱桃,如珍珠玛瑙,晶莹剔透,颗颗甜美;夏有黄杏,酸酸甜甜,寓意人生;秋有山楂,红红火火,热情荡漾;冬有飞雪,似梨花飘落,漫山遍野,若童话世界。
常有亲朋好友,名人雅士,考古访圣,偶到小院。品香茗,酌美酒,赏田园,论古今,享清宁。半醉半醒时,或豪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诗兴大发,妙语连珠,尽展才华;或书情画意,豁然涌胸,挥毫泼墨,抒发情怀。小院风生谈笑,蓬筚生辉。
常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精辟,偶感:村不在大小,人杰则地灵。家不在远近,朋高则生辉。黄崖口,一户之村,四面环山,静卧山腰,山高路陡,人车难行,少有人住,却常有文儒雅士到访,观田园风光,品山乡秀色。
矗立庭院,西北仰望,“孔子问礼”石下,桑葚树茂。春花香远,蜂歌鸟唱,松涛起伏,音啭深壑;夏果甜酸,枝杈婆娑,冠若华盖;秋叶如蝶,黄衣飘逸,风中旋舞。老子孔子,二圣肃穆,面东而立,品评春秋。“八卦炉”上,奇石嶙峋,危似卵垒,然安若磐石,二圣炼丹,犹如昨日。八卦炉后黄崖顶,巍峨耸立,气贯长虹。若晴日,登高眺远,一望无际,汶水汤汤,黄河涛涛,如二龙飞腾。观此景,令人心旷神奕,感慨万千。
视线渐下,视角正西,“观音楼”鬼斧神工,惟妙惟肖。莲花半绽,观音端坐,披风微翘,似有清风,绿树掩映,更添神奇。若逢十五,月出东山,光照西峰,佛晕浮现,观音似动,祈福众生。右有“骆驼峰”立,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奔向黄崖;左有“狮子峰”,日夜守望,千古不变。亦云:“石猴峰”,其侧陈列“仙桃”,若恭奉观音。
东南而望,隔山有峰,曰“独秀峰”。诗仙李白,登临此山,即兴挥墨,得此美名。峰下有庙——“二圣宫”,为老子孔子庙宇。虽断瓦残垣,碑石不整,但圣贤之气犹存。
茂林之间,残垣之中,有石质方形建筑,虽石缝房顶,杂草灌木丛生,但形体完好。圆形拱门,前后相通;左右石室,角有天窗,光线斜入,更显柔和。此处亦称“竹溪佳景”,或“竹溪六逸”。李白与鲁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曾隐居于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品茶观雨,抚琴弄竹,谈诗论道,寻仙访古,声名远扬。
门前溪水,清澈见底,碧草如茵,鱼虾肥嫩。溪水弄琴,春秋相和,松涛浸波,鸟鸣入水;常有玩童,水中嬉戏,抓蟹捉虿,欢声笑语,编织童年。
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春有樱桃,如珍珠玛瑙,晶莹剔透,颗颗甜美;夏有黄杏,酸酸甜甜,寓意人生;秋有山楂,红红火火,热情荡漾;冬有飞雪,似梨花飘落,漫山遍野,若童话世界。
常有亲朋好友,名人雅士,考古访圣,偶到小院。品香茗,酌美酒,赏田园,论古今,享清宁。半醉半醒时,或豪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诗兴大发,妙语连珠,尽展才华;或书情画意,豁然涌胸,挥毫泼墨,抒发情怀。小院风生谈笑,蓬筚生辉。
比较著名的文言文段
越多越好★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刘禹锡《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N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8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B[>l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vF4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三十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搜趣网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
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
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
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
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
原因。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刘禹锡《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N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8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B[>l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vF4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三十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搜趣网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
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
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
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
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
原因。
文言文巜吴留村》整篇的翻译
文言文巜吴留村》整篇的翻译吴留村,顺治五年考中了进士。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江西萍乡县知县,后又升任为山东沂州府知府。后因事被降职任命为无锡知县,执政十三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官员百姓都感恩戴德。一日,忽然有一个好人拿着制府的文件要求立即提取库金三千两,吴留村认为他可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吴留村就警告他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因此能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如果落到他人手上,立即就会被斩首。虽然这样,但是,我看你身形外貌,将来还是会有所作为的。”于是就给了他一百金,放他离开了。
几年以后,福建一带的盗匪一日比一日猖獗。吴留村押解粮饷由海路到厦门,突然遭遇盗贼抢劫,但是不久就全部还给了他。盗贼到船上(拜见),叩头谢罪说:“您是我的大恩人啊。”询问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于是,这个人向吴留村献密计,想做内应,来报答吴留村。当时的闵浙总督是姚启圣,和吴是同乡,二人商讨能够消灭盗贼的办法。康熙十五年的冬天,福建平定以后,姚启圣向皇帝报告了吴留村的功绩,皇帝特别提拔他做了福建按察使,很快又升任为两广总督。
吴留村在无锡就已经获得了特殊的礼遇。早年车马将要出发(离开无锡)的时候,蒙受他的恩惠和保护的无锡的父老乡亲、士人百姓,从县衙到河岸,一直到了省城的金阁门,绵延八九十里,都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几万人。那些达官显贵和被他赏识知遇的人,就驾着船祭祀路神,设宴饯行,吹奏鼓乐,热闹非凡;有的人端着酒在道路上向他敬献。送行的船只绵延几十里,人们依依不舍,吴知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百姓就是这样感激他的恩德。
几年以后,福建一带的盗匪一日比一日猖獗。吴留村押解粮饷由海路到厦门,突然遭遇盗贼抢劫,但是不久就全部还给了他。盗贼到船上(拜见),叩头谢罪说:“您是我的大恩人啊。”询问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于是,这个人向吴留村献密计,想做内应,来报答吴留村。当时的闵浙总督是姚启圣,和吴是同乡,二人商讨能够消灭盗贼的办法。康熙十五年的冬天,福建平定以后,姚启圣向皇帝报告了吴留村的功绩,皇帝特别提拔他做了福建按察使,很快又升任为两广总督。
吴留村在无锡就已经获得了特殊的礼遇。早年车马将要出发(离开无锡)的时候,蒙受他的恩惠和保护的无锡的父老乡亲、士人百姓,从县衙到河岸,一直到了省城的金阁门,绵延八九十里,都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几万人。那些达官显贵和被他赏识知遇的人,就驾着船祭祀路神,设宴饯行,吹奏鼓乐,热闹非凡;有的人端着酒在道路上向他敬献。送行的船只绵延几十里,人们依依不舍,吴知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百姓就是这样感激他的恩德。
想找一个文言文的原文
大意如下说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做坏事,可以称之为好人了。但不是最好的。知道怎么做坏事,但是不去做,才是最大的好人大概就这意思吧,忘了再哪里看过的,也可能不是文言文吧。知道的希望告知。19、关羽刮骨疗毒
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刨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除掉毒药,这样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刨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吃烤肉,举起酒杯喝酒,谈笑自若。
20.白毛女
【原文】
佃户杨白劳,早失偶,育有一女,名曰喜儿,许配同村大春。地主黄世仁,为富不仁,以田赋相逼。杨号呼无路,遂自尽。喜儿顿陷虎口,为黄所污。既而黄又欲售之。喜儿无奈,遂中夜脱逃,走深山而匿,撷(采摘)果自食。为延生报仇,潜入古寺,攫(抓)供品以啖,人皆以为鬼魅。后义军(指解放军)至,为大春截获。大春熟视(仔细看),乃喜儿也。喜儿自述坎坷,二人不胜唏嘘(感慨的样子)。此正可谓:漫漫长夜见旭日,地覆天翻人间易。自此世上无苛政(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成灰烬。
【译文】
有个佃农名叫杨白劳,早年失偶,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喜儿,许配给了住同一个村子里的名叫大春的青年。(村里有个)地主叫黄世仁,(此人)为富不仁,逼(杨白劳)交租,杨白劳呼喊求助无路可走,于是自杀而死。喜儿立刻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奸污了。接着黄世仁又想把喜儿卖掉。喜儿没有办法,就在半夜里逃跑了,跑到深山然后躲藏起来,采摘野果吃。为了报仇而生存,偷偷进入古寺,抓人们供给菩萨的供品吃,人们都以为她是鬼。后来解放军到来,(喜儿)被大春抓住了。大春仔细看看,正是喜儿啊!喜儿自己说出了(她)的坎坷经历,两个人不由得感慨起来。这正是:漫漫长夜后终于看见日出了,地覆天翻(的革命)让劳动人民都当家作主人了。从此世界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般的压迫者都被人民烧成灰烬(打倒了)。
23:邴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逝了,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没有丧父,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读书。”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可以白教你,不用交钱。”于是,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背诵了《孝经》和《论语》。
24、小儿饲鹊
【原文】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蹬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此及吾之过也。”
【译文】
院子里有棵树,树上有一个鸟巢,喜鹊在巢中喂养两个孩子,每天它自己在那里呱呱地叫着。后来遇到狂风,树枝折断了,鹊巢毁坏了,两个小鸟掉在地上了。一个小孩看见了,不禁欢喜,把小鸟抱了回去,每天早晚喂养它们,非常喜欢,等它们渐渐长大才能飞。一只猫过来袭击,叼走了小鸟,孩子立刻去追猫,未赶上,顿时停下来哭泣。小孩说:“早知道这样,我把你们放回林间,(你们)就不会被猫吃了。这www.souquanme.com是我的过错啊!”
25、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儿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26、枭逢鸠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说:“你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 “我要搬到东面去。”.斑鸠说: “为甚麽缘故呢?” 猫头鹰说: “村裏的人都讨厌我叫的声音,为了这个缘故搜趣网,我要搬到东面去。”斑鸠说:“你要是能改变了叫的声音,那就好了; 要是不能改变叫的声音,就是搬到东面去,人还是讨厌你的声音的。”
27、鹿亦有知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服,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但是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28、二鸿
有一个猎人得到了一只天鹅,其中雄的那只跟着猎人飞到了他家,悲伤地鸣叫着,徘徊着,到了黄昏才走。第二天来了,猎人捉住了他,看见他伸出头颈俯仰着,吐出半块黄金。猎人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是用来赎妻子的。猎人放了两只天鹅,两只天鹅双飞而去。猎人称了一下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唉!禽兽知道这样,深情能够这样!悲痛不过悲在生死别离时,难道动物也是这样的吗?
29、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30、杀驼破瓮
【原文】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①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④用:采纳。
31、雁冢
【原文】无锡(今江苏无锡市)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有书生见而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惧其逸(逃)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雁杂处鸡鹜(鸭子)间,亦颇驯(温顺),惟闻长空雁唳(鸣叫),辄昂首而鸣。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二雁相顾,引吭奋翅(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堕。竟(终)不得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
【译文】无锡县荡口镇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烧着吃,有一个书生看见觉得很可怜,就买下它回家后养着玩。但是怕它飞走用绳子缚住大雁的两翅膀,使它不能飞。大雁和鸡鸭同关在笼中,也很温顺,只有听得空中大雁叫时就抬头叫喊回应。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飞过,这只大雁大叫,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来栖在屋檐上,两大雁相互看着,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象认识的一样:一只要请它下来,另一只请它上去。书生看了后悟出两大雁必定旧相识,就剪断了绳子让它飞走。但是这只大雁垂下翅膀很久了,不能展翅飞翔了,每次飞起又掉下来,竟然不能飞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从屋檐上飞下来,两大雁相对悲哀地鸣叫。过了一天,书生来察看,两只大雁都死了。书生被大雁的情义所感动,合起来葬了它们,取墓名为“雁冢”。
32、小人
【原文】清康熙年间,有艺人携一瓮,瓮藏小人,长约尺许。投以钱,则启盖令小人出,唱曲而退。至掖(古县名,今山东境内),掖令索瓮入署,细审小人出处。初不敢言。令固诘之,方自述其乡与族。盖读书童子,一日自塾中归,路遇艺人,为其迷,复投以药,四肢遂暴(突然)缩。彼遂携之,以为戏具。令怒,杖杀艺人。
【译文】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玩魔术的人到了宫掖时,管理宫掖的负责人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负责人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
33、义士赵良
【原文】赵良者,燕人(河北一带的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恶少所凌辱(欺侮与污辱)也,痛不欲生。义土怒不可遏(控制),径自诣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凌辱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土嗔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土斩其耳以示众,儆(警告)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译文】赵良这个人,祖籍燕赵(今河北一带)。漂泊江湖之中,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有哭的声音,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见到一个少女面目脏乱,表情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这才得知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凌,痛苦的不想活了。赵良愤怒的不可忍耐,径直到了那个村庄,找寻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无辜的小女骇?”一个恶少虎视耽耽的说:“关你什么事?”赵良用眼瞪他并说道:”你不是人啊~//www.souquanme.com是个禽兽。”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剑已经插进了他的心脏,立刻就倒地了。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他的耳朵以示众人,告诉他们不能再做坏事了!
34.鲁人锯竿入城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一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35.熊与坎中人
【原文】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坑)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活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估计)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译文】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一会儿,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次母熊觅食回来,都会分给他一份,这个人就这样活了下来。后来,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就死不了了。唉,都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怎么能说它没有情义呢?
36、陈万年教子谄谀
【原文】陈万年为朝中显官,尝病,召子陈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选自《汉书•陈万年传》
【译文】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37.“黄耳”传书
【原文】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京城),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回信)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译文】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38、报应
【原文】平望(古县名)人王均,好食蛙,制一铁针,长二尺许(左右)。每捕得一蛙,则以针穿其颈,针满,始携之归,以充馔(菜肴)焉。如是者多年矣。一日,至亲戚家,见盘中无蛙,甚憾。日暮,亲戚留其宿。是夜,远处失火,王均登屋望之,其火熊熊。亲戚家临河而居,惧盗贼由水攀援登屋,故于水边植铁条数十,末端皆锐,如锋刃状。王均远望火光,幸灾乐祸,失足而坠,铁条适贯其颈,呼号甚惨,救之者无法可施,后竖一长梯水中,众人缘梯而上(沿着梯往上爬),始将其解下,而气已绝矣,其死状宛然铁针穿蛙,盖杀生之报应也。
【译文】平望人王均,喜欢吃青蛙,制造了一根铁针,长两尺左右。每捉到一只青蛙,就用针穿它的头颈,针穿满了,就带回去,作为菜肴。象这样好多年。一天,他到亲戚家,见到桌上没有青蛙,十分遗憾。晚上,亲戚留他住宿。半夜里,远处失火,王均攀到屋顶观看,见火势熊熊。亲戚家靠河居住,害怕盗贼顺着水爬上房屋,所以在河边插了数十根铁条,顶端都十分锐利,向锋利的刀刃一样。王均在屋顶远远地观望火光,幸灾乐祸,失足坠落,铁条正好穿过他的头颈,他叫得很惨。来营救他的人没有办法可想。后来有人在水中放了一把长长的梯子,大家沿着梯子往上爬,才将他营救下来,但是他已经死了。他的死状像针穿青蛙,大概是他杀生的报应吧。
39、南岐之人
【原文】南岐在蜀(今四川)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得瘿病(即颈瘤病,脖子肿大),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有一外方人至,群小(小孩子)与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瘦)而不吾类(不像我们)!”外方人曰:“尔之垒然(高起的样子)凸出于颈者,瘿病也。尔等不求善药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南歧之人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哉!”终莫知其为病。
【译文】南岐座落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他们很少与外界的人接触.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启发】这则寓言故事主要是讲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40、犬负米救主人
【原文】杨光远之叛青州(古地名,在今山东境内)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城闭既久,内外隔绝,食且尽,举族愁叹。有犬傍徨于侧,似有忧思。孙某曰:“家无粮,人且死,奈何?尔能为吾至田庄取米耶?”犬摇尾应之。是夜,置一布囊,并简,系于犬背。犬即由水窦出,至田庄吠。庄人启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未晓入城。如此数月,孙某举族得不馁。后杨光远败,城开。
【译文】杨光远反叛青州的时候,有个姓孙的人被围困在城里,他的田庄在青州西侧。城门关闭了很久,内外隔绝,食物都吃光了,全族都愁苦叹息。有一只狗在旁边走来走去,似乎很忧虑的样子。孙某说:“家里没有粮食,人就要死了,怎么办?你能为我去田庄取米吗?”狗摇摇尾巴回应他。这天夜里,(孙某)把一个布袋和书信系在狗的背上。狗就从排水沟出去了,到了田庄就叫了起来。庄上的人开了门,认识这只狗,拿下书信看了之后,让狗背了米回来,天还没亮就进城了。像这样几个月,孙某全家得以不饿死。后来杨光远败北,城门大开。
41、迂公修屋
【原文】是人迂氏,世称迂公,性吝啬。篱(篱笆)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儿女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妻诘曰:“吾适(嫁)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夫?何以为父?”迂公无奈。旦日,延(请)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征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漏得象水柱,他的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他们满身污垢的一边大叫大骂,妻子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人夫,如何为人父?”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42、买猪千口
【原文】某县官写字潦草,欲置酒延(请)宾,批票(写条子)付隶人买猪舌,“舌”字书之过长,隶人误为买猪“千口”。遍乡寻买,但得五百口,赴官哀告,愿减其半。县官笑曰:“吾令尔市猪舌,何以识为市猪千口?”隶人对曰:“今后若市鵞(“鹅”的异体字),千万书短些,休要写作买“我鸟”(我的生殖器;民间以“鸟”指男性生殖器)。
【译文】某县官写字太潦草,总是信手舞来。一次准备宴请客人,就写了清单派吏役去买菜,其中“猪舌”的”舌”字写得很长,吏役以为是买猪千口.到市场去后,哪里有这许多?便遍乡寻买,也只是买到500口,只得硬着头皮回去禀报。县官大笑说:“我让买猪舌,怎么弄成买猪千口啊?” 吏役回答县官:“以后若要到市场去买鹅的话,写字千万要短些,不要写作买‘我鸟’!”
43、若石之死
【原文】若石居冥山(山名)之阴。有虎恒(常)窥其藩(篱笆)。若石帅(率领)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敲击金属),日入而举辉(升火),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害)己者矣。于是弛其备,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一种体小而凶猛的野兽)闻其牛羊豕(猪)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抠也,斥之不走。抠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译文】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也不修。没过多久,有貙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人们认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应有此下场啊。
44、鲁恭治中牢
【原文】鲁恭为中牢令(中牢县的县官),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朝中大官)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俗称野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便让自己的下属肥亲到中牟县去视察。肥亲走进中牟县,在视察过程中,来到一棵桑树下休息。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肥亲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抓了它,小鸡们就没法活了。”肥亲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45、责人当以其方
【原文】某富翁夜暴疾,命仆人钻火(击石取火)。其夜阴暝(暗),不得刀与石。富人催之急。仆人忿然曰:“君贵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不以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富翁曰:”我有火,何更欲尔照!”人闻之,曰:贵人当以其方(正当的道理)也!
【译文】有个富人夜晚突然得了重病,叫仆人击石取火。这天夜里特别阴暗,找不到刀与石头。富人催促得很急迫。仆人愤然道:“您责备人也太无理了,现在夜黑如漆,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要能够找到钻火用的工具,然后就容易得到火了。”富人说:“我有火,还要你照明吗!”孔文举所说这件事后说:“责备人应当讲究方法才行。”
46、郑韶大难不死
【原文】隋炀帝时,闽中(今福建境内)太守(郡的长官)郑韶养一犬,怜爱过子。韶有仇家,曰薛元周。薛怨恨于心,常怀刃欲刃韶,然未得其便。一日,薛俟于巷口,知韶欲出。韶将出,犬曳(拉住)其衣不放。韶怒,令家人缚犬于柱。犬掣绝绳而走奔之,又曳其衣不使去。韶异之。犬忽嗥吠,腾身咬杀元周。韶搜元周衣,果匿匕首。
【译文】隋炀帝时,闽中(今福建境内)太守(郡的长官)郑韶养了一条狗,对它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郑韶有个仇人,叫做薛元周。薛元周怀恨在心,常常怀里藏着匕首打算刺杀郑韶,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一天,薛元周在巷口等着,知道郑韶将要出门。郑韶正要出门,他的狗拉住他的衣服不放。郑韶大怒,命令家人把狗拴在柱子上。狗咬断绳子跑上来,又拉着他的衣服不让他走。郑韶感到奇怪。那狗突然大叫,跳起来咬死了薛元周。郑韶搜查了薛元周的衣服,果然发现了他藏的匕首。
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刨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除掉毒药,这样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刨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吃烤肉,举起酒杯喝酒,谈笑自若。
20.白毛女
【原文】
佃户杨白劳,早失偶,育有一女,名曰喜儿,许配同村大春。地主黄世仁,为富不仁,以田赋相逼。杨号呼无路,遂自尽。喜儿顿陷虎口,为黄所污。既而黄又欲售之。喜儿无奈,遂中夜脱逃,走深山而匿,撷(采摘)果自食。为延生报仇,潜入古寺,攫(抓)供品以啖,人皆以为鬼魅。后义军(指解放军)至,为大春截获。大春熟视(仔细看),乃喜儿也。喜儿自述坎坷,二人不胜唏嘘(感慨的样子)。此正可谓:漫漫长夜见旭日,地覆天翻人间易。自此世上无苛政(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成灰烬。
【译文】
有个佃农名叫杨白劳,早年失偶,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喜儿,许配给了住同一个村子里的名叫大春的青年。(村里有个)地主叫黄世仁,(此人)为富不仁,逼(杨白劳)交租,杨白劳呼喊求助无路可走,于是自杀而死。喜儿立刻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奸污了。接着黄世仁又想把喜儿卖掉。喜儿没有办法,就在半夜里逃跑了,跑到深山然后躲藏起来,采摘野果吃。为了报仇而生存,偷偷进入古寺,抓人们供给菩萨的供品吃,人们都以为她是鬼。后来解放军到来,(喜儿)被大春抓住了。大春仔细看看,正是喜儿啊!喜儿自己说出了(她)的坎坷经历,两个人不由得感慨起来。这正是:漫漫长夜后终于看见日出了,地覆天翻(的革命)让劳动人民都当家作主人了。从此世界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般的压迫者都被人民烧成灰烬(打倒了)。
23:邴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逝了,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没有丧父,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读书。”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可以白教你,不用交钱。”于是,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背诵了《孝经》和《论语》。
24、小儿饲鹊
【原文】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蹬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此及吾之过也。”
【译文】
院子里有棵树,树上有一个鸟巢,喜鹊在巢中喂养两个孩子,每天它自己在那里呱呱地叫着。后来遇到狂风,树枝折断了,鹊巢毁坏了,两个小鸟掉在地上了。一个小孩看见了,不禁欢喜,把小鸟抱了回去,每天早晚喂养它们,非常喜欢,等它们渐渐长大才能飞。一只猫过来袭击,叼走了小鸟,孩子立刻去追猫,未赶上,顿时停下来哭泣。小孩说:“早知道这样,我把你们放回林间,(你们)就不会被猫吃了。这www.souquanme.com是我的过错啊!”
25、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儿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26、枭逢鸠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说:“你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 “我要搬到东面去。”.斑鸠说: “为甚麽缘故呢?” 猫头鹰说: “村裏的人都讨厌我叫的声音,为了这个缘故搜趣网,我要搬到东面去。”斑鸠说:“你要是能改变了叫的声音,那就好了; 要是不能改变叫的声音,就是搬到东面去,人还是讨厌你的声音的。”
27、鹿亦有知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服,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但是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28、二鸿
有一个猎人得到了一只天鹅,其中雄的那只跟着猎人飞到了他家,悲伤地鸣叫着,徘徊着,到了黄昏才走。第二天来了,猎人捉住了他,看见他伸出头颈俯仰着,吐出半块黄金。猎人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是用来赎妻子的。猎人放了两只天鹅,两只天鹅双飞而去。猎人称了一下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唉!禽兽知道这样,深情能够这样!悲痛不过悲在生死别离时,难道动物也是这样的吗?
29、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30、杀驼破瓮
【原文】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①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④用:采纳。
31、雁冢
【原文】无锡(今江苏无锡市)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有书生见而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惧其逸(逃)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雁杂处鸡鹜(鸭子)间,亦颇驯(温顺),惟闻长空雁唳(鸣叫),辄昂首而鸣。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二雁相顾,引吭奋翅(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堕。竟(终)不得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
【译文】无锡县荡口镇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烧着吃,有一个书生看见觉得很可怜,就买下它回家后养着玩。但是怕它飞走用绳子缚住大雁的两翅膀,使它不能飞。大雁和鸡鸭同关在笼中,也很温顺,只有听得空中大雁叫时就抬头叫喊回应。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飞过,这只大雁大叫,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来栖在屋檐上,两大雁相互看着,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象认识的一样:一只要请它下来,另一只请它上去。书生看了后悟出两大雁必定旧相识,就剪断了绳子让它飞走。但是这只大雁垂下翅膀很久了,不能展翅飞翔了,每次飞起又掉下来,竟然不能飞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从屋檐上飞下来,两大雁相对悲哀地鸣叫。过了一天,书生来察看,两只大雁都死了。书生被大雁的情义所感动,合起来葬了它们,取墓名为“雁冢”。
32、小人
【原文】清康熙年间,有艺人携一瓮,瓮藏小人,长约尺许。投以钱,则启盖令小人出,唱曲而退。至掖(古县名,今山东境内),掖令索瓮入署,细审小人出处。初不敢言。令固诘之,方自述其乡与族。盖读书童子,一日自塾中归,路遇艺人,为其迷,复投以药,四肢遂暴(突然)缩。彼遂携之,以为戏具。令怒,杖杀艺人。
【译文】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玩魔术的人到了宫掖时,管理宫掖的负责人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负责人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
33、义士赵良
【原文】赵良者,燕人(河北一带的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恶少所凌辱(欺侮与污辱)也,痛不欲生。义土怒不可遏(控制),径自诣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凌辱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土嗔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土斩其耳以示众,儆(警告)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译文】赵良这个人,祖籍燕赵(今河北一带)。漂泊江湖之中,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有哭的声音,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见到一个少女面目脏乱,表情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这才得知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凌,痛苦的不想活了。赵良愤怒的不可忍耐,径直到了那个村庄,找寻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无辜的小女骇?”一个恶少虎视耽耽的说:“关你什么事?”赵良用眼瞪他并说道:”你不是人啊~//www.souquanme.com是个禽兽。”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剑已经插进了他的心脏,立刻就倒地了。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他的耳朵以示众人,告诉他们不能再做坏事了!
34.鲁人锯竿入城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一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35.熊与坎中人
【原文】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坑)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活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估计)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译文】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一会儿,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次母熊觅食回来,都会分给他一份,这个人就这样活了下来。后来,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就死不了了。唉,都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怎么能说它没有情义呢?
36、陈万年教子谄谀
【原文】陈万年为朝中显官,尝病,召子陈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选自《汉书•陈万年传》
【译文】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37.“黄耳”传书
【原文】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京城),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回信)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译文】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38、报应
【原文】平望(古县名)人王均,好食蛙,制一铁针,长二尺许(左右)。每捕得一蛙,则以针穿其颈,针满,始携之归,以充馔(菜肴)焉。如是者多年矣。一日,至亲戚家,见盘中无蛙,甚憾。日暮,亲戚留其宿。是夜,远处失火,王均登屋望之,其火熊熊。亲戚家临河而居,惧盗贼由水攀援登屋,故于水边植铁条数十,末端皆锐,如锋刃状。王均远望火光,幸灾乐祸,失足而坠,铁条适贯其颈,呼号甚惨,救之者无法可施,后竖一长梯水中,众人缘梯而上(沿着梯往上爬),始将其解下,而气已绝矣,其死状宛然铁针穿蛙,盖杀生之报应也。
【译文】平望人王均,喜欢吃青蛙,制造了一根铁针,长两尺左右。每捉到一只青蛙,就用针穿它的头颈,针穿满了,就带回去,作为菜肴。象这样好多年。一天,他到亲戚家,见到桌上没有青蛙,十分遗憾。晚上,亲戚留他住宿。半夜里,远处失火,王均攀到屋顶观看,见火势熊熊。亲戚家靠河居住,害怕盗贼顺着水爬上房屋,所以在河边插了数十根铁条,顶端都十分锐利,向锋利的刀刃一样。王均在屋顶远远地观望火光,幸灾乐祸,失足坠落,铁条正好穿过他的头颈,他叫得很惨。来营救他的人没有办法可想。后来有人在水中放了一把长长的梯子,大家沿着梯子往上爬,才将他营救下来,但是他已经死了。他的死状像针穿青蛙,大概是他杀生的报应吧。
39、南岐之人
【原文】南岐在蜀(今四川)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得瘿病(即颈瘤病,脖子肿大),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有一外方人至,群小(小孩子)与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瘦)而不吾类(不像我们)!”外方人曰:“尔之垒然(高起的样子)凸出于颈者,瘿病也。尔等不求善药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南歧之人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哉!”终莫知其为病。
【译文】南岐座落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他们很少与外界的人接触.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启发】这则寓言故事主要是讲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40、犬负米救主人
【原文】杨光远之叛青州(古地名,在今山东境内)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城闭既久,内外隔绝,食且尽,举族愁叹。有犬傍徨于侧,似有忧思。孙某曰:“家无粮,人且死,奈何?尔能为吾至田庄取米耶?”犬摇尾应之。是夜,置一布囊,并简,系于犬背。犬即由水窦出,至田庄吠。庄人启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未晓入城。如此数月,孙某举族得不馁。后杨光远败,城开。
【译文】杨光远反叛青州的时候,有个姓孙的人被围困在城里,他的田庄在青州西侧。城门关闭了很久,内外隔绝,食物都吃光了,全族都愁苦叹息。有一只狗在旁边走来走去,似乎很忧虑的样子。孙某说:“家里没有粮食,人就要死了,怎么办?你能为我去田庄取米吗?”狗摇摇尾巴回应他。这天夜里,(孙某)把一个布袋和书信系在狗的背上。狗就从排水沟出去了,到了田庄就叫了起来。庄上的人开了门,认识这只狗,拿下书信看了之后,让狗背了米回来,天还没亮就进城了。像这样几个月,孙某全家得以不饿死。后来杨光远败北,城门大开。
41、迂公修屋
【原文】是人迂氏,世称迂公,性吝啬。篱(篱笆)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儿女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妻诘曰:“吾适(嫁)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夫?何以为父?”迂公无奈。旦日,延(请)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征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漏得象水柱,他的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他们满身污垢的一边大叫大骂,妻子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人夫,如何为人父?”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42、买猪千口
【原文】某县官写字潦草,欲置酒延(请)宾,批票(写条子)付隶人买猪舌,“舌”字书之过长,隶人误为买猪“千口”。遍乡寻买,但得五百口,赴官哀告,愿减其半。县官笑曰:“吾令尔市猪舌,何以识为市猪千口?”隶人对曰:“今后若市鵞(“鹅”的异体字),千万书短些,休要写作买“我鸟”(我的生殖器;民间以“鸟”指男性生殖器)。
【译文】某县官写字太潦草,总是信手舞来。一次准备宴请客人,就写了清单派吏役去买菜,其中“猪舌”的”舌”字写得很长,吏役以为是买猪千口.到市场去后,哪里有这许多?便遍乡寻买,也只是买到500口,只得硬着头皮回去禀报。县官大笑说:“我让买猪舌,怎么弄成买猪千口啊?” 吏役回答县官:“以后若要到市场去买鹅的话,写字千万要短些,不要写作买‘我鸟’!”
43、若石之死
【原文】若石居冥山(山名)之阴。有虎恒(常)窥其藩(篱笆)。若石帅(率领)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敲击金属),日入而举辉(升火),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害)己者矣。于是弛其备,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一种体小而凶猛的野兽)闻其牛羊豕(猪)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抠也,斥之不走。抠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译文】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也不修。没过多久,有貙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人们认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应有此下场啊。
44、鲁恭治中牢
【原文】鲁恭为中牢令(中牢县的县官),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朝中大官)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俗称野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便让自己的下属肥亲到中牟县去视察。肥亲走进中牟县,在视察过程中,来到一棵桑树下休息。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肥亲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抓了它,小鸡们就没法活了。”肥亲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45、责人当以其方
【原文】某富翁夜暴疾,命仆人钻火(击石取火)。其夜阴暝(暗),不得刀与石。富人催之急。仆人忿然曰:“君贵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不以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富翁曰:”我有火,何更欲尔照!”人闻之,曰:贵人当以其方(正当的道理)也!
【译文】有个富人夜晚突然得了重病,叫仆人击石取火。这天夜里特别阴暗,找不到刀与石头。富人催促得很急迫。仆人愤然道:“您责备人也太无理了,现在夜黑如漆,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要能够找到钻火用的工具,然后就容易得到火了。”富人说:“我有火,还要你照明吗!”孔文举所说这件事后说:“责备人应当讲究方法才行。”
46、郑韶大难不死
【原文】隋炀帝时,闽中(今福建境内)太守(郡的长官)郑韶养一犬,怜爱过子。韶有仇家,曰薛元周。薛怨恨于心,常怀刃欲刃韶,然未得其便。一日,薛俟于巷口,知韶欲出。韶将出,犬曳(拉住)其衣不放。韶怒,令家人缚犬于柱。犬掣绝绳而走奔之,又曳其衣不使去。韶异之。犬忽嗥吠,腾身咬杀元周。韶搜元周衣,果匿匕首。
【译文】隋炀帝时,闽中(今福建境内)太守(郡的长官)郑韶养了一条狗,对它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郑韶有个仇人,叫做薛元周。薛元周怀恨在心,常常怀里藏着匕首打算刺杀郑韶,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一天,薛元周在巷口等着,知道郑韶将要出门。郑韶正要出门,他的狗拉住他的衣服不放。郑韶大怒,命令家人把狗拴在柱子上。狗咬断绳子跑上来,又拉着他的衣服不让他走。郑韶感到奇怪。那狗突然大叫,跳起来咬死了薛元周。郑韶搜查了薛元周的衣服,果然发现了他藏的匕首。
福建长乐市高一语文书里的文言文,古诗词有哪些
译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晚吹拉弹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uTPItFlA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单调而少变化的音乐,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这)使天下人口里既不敢说,也不敢发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唉!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