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木偶戏的句子
描写木偶的句子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木偶戏角色大致与戏曲相同,有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加上特有的飞禽走兽。旧时操纵表演者仅设正、副手,一般为父子或师徒。正手除操纵木偶表演外,还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纵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台是2米长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观众,并排坐定,操纵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还要能操纵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表演,掌握各种行当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声调)的技巧。木偶戏是以手掌支撑木偶表演,操纵演员必须练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戏称为北派,北派木偶戏的特点是京剧风味,擅演武打、短打戏,动作轻快灵活,善于刻划鲜明的人物性格,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动作。 有千年艺术历史积累的布袋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布袋木偶长约一尺(30厘米),以五指操纵。食指套入头颈,为主干;拇指、中指分别为左右臂,掌为躯干。演员左右手可以同时套上两个木偶,表演两个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
人类的手指是全身最灵巧的肢体,所以操纵起布袋木偶,更是得心应手,在表演人物、动物上,能惟妙惟肖地展示角色的内在与外形,达到神形兼备,灵活十分;其速度力量、轻重缓急,行动节奏都能表现得与人、兽酷似。所以,布袋木偶表演是最神奇的手指操纵艺术形式。 布袋木偶戏的舞台宽约两米、台面底板高约1.70米,纵深约2米搜趣网左右。演出时,演员是套着木偶,举手于头顶表演的。
传统的布袋戏舞台美术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车旗等发展而来。木偶高仅8寸,舞台为6尺左右的“一字台”,表演区域很小(木偶、舞台的长度均按当时采用的市制计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长板凳上,面前挂着一条用木框固定起来、中间缀上纱布的素幕,“隔帘说古”进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帘。舞台外观设计讲究,框架用木制精雕细刻的各种古代人物和花纹图案构成。20世纪30年代,民间艺人徐年松首先在陈南田的戏班“新南福春”进行舞台美术改革,在表演区吊挂画有宫殿、公堂、花园的画布。这是漳州木偶戏最早的布景。
1951年,南江木偶剧团郑福来和陈南田首创改“坐式”为“立式”表演,舞台表演区随着扩大,改为宽8尺、深3尺左右,并增加了边条幕。60年代,木偶增大为1尺至1.2尺,“样板戏”的主要人物大1.5尺;舞台长为16尺。以后又进行了多次调整。现剧团使用的舞台有三种规格:通用舞台长11尺,深9尺,下乡舞台长8尺,深7.5尺,出国专用舞台长9尺,深8尺;高均为3.3尺至3.6尺。1960年,龙溪专区木偶剧团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演出《雷万春打虎》和《大名府》,首次设计写实风格的专用景片,并结合使用投影幻灯机。
1990年,《钟馗元帅》一剧的舞美设计,从剧情发展和表演的需要出发,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在整体形式上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在台板下又拓展一个距地面1.2米高的第二表演区;取消边条幕,用略带圆形的大天幕包含整个表演区的背景,使之成为前方后圆扇形空间。其次,采用流动性场景,缩短幕间换景时间,保持剧情发展的连贯性。第三,以观众的视觉设计场景,选择和戏剧动作有关的局部形象点缀环境,大胆采用景物的反透视法的设计方案,变观众的平视、仰视为俯视。该剧在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中获木偶布景设计奖。 漳州木偶戏音乐,原无独立、自成风格的声腔与乐调,一般均随当时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清中叶以来,音乐采用汉剧,民初改用京剧。芗剧兴起以后用芗剧演唱,或京、芗杂用。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的风格。其配曲采用套曲(牌)的办法。说白多用方言。
20世纪50年代,推行剧本制,音乐开始根据剧目特点进行配曲,故有京剧、芗剧、民间音乐、搜趣网儿童音乐、歌舞曲等各种乐调。漳州市木偶剧团因常有出//www.souquanme.com国及招待演出的任务,对传统的折子戏,剧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战潼关》等,仍采用京剧。全本戏、连本戏和部分语言生动的“坠仔戏”,采用通俗易懂的芗剧音乐。新创作的儿童剧、童话剧按儿童音乐的特点谱写,有的则吸收民间音乐以普通话演唱,如《伞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俩》等。有的剧目,则同时有几种配音,《奇袭白虎团》就有芗剧、京剧和潮剧3个剧种的演出本,京剧和潮剧用录音带配演。参加省及全国会演和拍制影视片的全本戏,如《八仙过海》、《擒魔传》、《钟馗元帅》、《狗腿子的传说》等均以芗剧音乐为主,或以芗剧的曲牌为素材,进行创作加以延伸和扩展,间或采用儿童音乐。业余剧团则单一采用芗剧音乐。60年代以来,出国演出的剧目多改用录音带配演,少用现场演唱。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配音有多种形式:一是角色配音:唱念具有。有普通话,也有闽南方言。二是音乐配音:有戏曲的也有歌曲的。以民族乐器为主。三是哑剧配背景音乐。这样的形式,决定的漳州布袋木偶戏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其广度高于其他剧种。
演出配乐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录音带配音;一种是乐队现场演奏配音。乐队配音一般都在剧团所在地演出时用。大凡外出异地演出,都用录音设备配乐,演出队伍精干。
布袋木偶,自古以来就是以“短、平、快”,“灵活、机动,节奏性强”的形式,立于艺术圣坛。随着时间的进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演将会出现音乐演奏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头是个脸谱式的,并且是神态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师把剧目中的一个人物头像,雕刻成笑脸,那么这幅脸谱就要应付人物、剧情在瞬间中的不同表情变化。简而言之:木偶头刻的是一个笑脸,当要它表现哭泣时,它还是个笑脸。那么,写个最能体现木偶人的www.souquanme.com表演情节,是剧作家应该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剧作家在创作时,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要让剧目更贴近木偶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大名府》这出戏,之所以是极为符合木偶表演艺术规律的剧目。
布袋木偶,众所周知,木偶是个“哑巴”。木偶不会说话。解决木偶的语言,让木偶说台词,只能配音。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优点。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为它是哑巴,所以就扬此短,为此长,让木偶剧演出哑剧也是一种最佳选择。
布袋木偶表演艺术最擅长的是形体动作。动作是表演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形象的生命与灵魂。不动的木偶,是雕刻艺术。木偶动起来,就是表演艺术。只有木偶动起来,表演起来,才能显示木偶的神奇,这者更高境界的木偶艺术。并且,木偶的动作,又以表演高难度动作为最高艺术。把观众所认为不可思议的动作表演出来,就是征服观众。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它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www.souquanme.com,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虎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著名雕刻大师如徐竹初、徐年松、许盛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