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节的作文
快点啊,我很急,明天老师就要叫我们交,不要是别的地方复制的,我不是瞎子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写乡村过春节题目是家乡情
写乡村过春节题目是家乡情这个假期真是喜事连连,因为多了个春节。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买年货……忙的不可开交。我们家也忙着打扫屋子,准备过春节。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傍晚,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和收获,展望一下未来等等。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快到零点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我和爸爸点燃了烟花筒,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这些烟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常熟,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今年的春节真是快乐,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傍晚,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和收获,展望一下未来等等。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快到零点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我和爸爸点燃了烟花筒,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这些烟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常熟,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今年的春节真是快乐,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写一篇选年货的作文
大自然是美丽的,世界是美好的。也许你会讨厌阴雨绵绵,湿漉漉的天气。可是你用心去搜趣网看它们就不一样了。当窗外阴雨不断的时候,屋内却是一片寂静。这时,你只需要静下心来。坐在藤椅上,腿上放着一本精神食粮,喝一口冒着热气的花茶,花的芳香茶的沁心窗外空气的清新融为了一体,慢慢地,慢慢地潜入了你的心脾。柔和的小提琴曲牵起了你的手,带你走进了美丽的梦境。当你醒来,你可以披上外衣,撑上伞,去外面散步。看,小乡村的矮屋冒起了炊烟,星星点点的灯亮了,在细雨中显得朦朦胧胧。炊烟灯光细雨大树青草。大自然的一切是否有让你和它们成为了朋友呢?我想这就是朱子清先生写春时的雨的那段的感受吧!当然,不可能天天阴雨绵绵,也有晴空万里的时候。晴空是夏天的一个骄傲吧,四季的天空就属它最美了。可是,你也一定为夏季的烈日烦恼吧1不过,只要你用心和它们交朋友。夏日里的蓝天没有杂质,只有可爱的白云在它身上点缀。知了在树荫中吟唱着夏日的美好。你可以静静地坐在小溪流边,茂盛挺拔的大树伸开双臂为你遮住阳光,翠绿的小草早在春天就为你编织好了毛茸茸软绵绵的“毛毯”,躺在“毯子”上,仰望蓝天,溪水哗啦啦地有节奏地为你演奏“水边的阿狄丽娜”,当你完全陶醉在美好的世界中时,一缕轻轻的清风抚摸着你的脸,扬起了你的长发,把你带上广阔的蓝天。这时,耳旁的自由之歌是否有响起呢>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这蓝天中的一员,正在和云宝宝们一起跳欢快优美的集体舞呢?太阳下山了,让我们骑上自行车踏上回家的小路。远处,夕阳妈妈穿着色彩艳丽美丽飘逸的晚霞正带着甜美的微笑向你招手呢!用心去欣赏这世界吧,上帝那么用心创造它们,怎能辜负他老人家的好意呢?
关于农村春节的文章
在乡村过年
作者:沁香一瓣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风俗,过年的色彩是一种心情和情结的展露。年年过年年年想,年年刻在记忆中。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农村,总是盼着想过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总会去附近的小镇采购一些年货。这种最早关于美好的记忆是母亲第一个带给我们的,她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过年。
记得每到年前,母亲总是会在竹篮里拎着鸡蛋和在自家竹园里挖出的冬笋上街卖,然后换回年货高高兴兴拎回家,篮子里有金针菜,木耳、西瓜子、杮饼、红枣,酥糖等。
那时过年,鱼、肉和豆制品都是凭副食品证供应的。过年时每人的猪肉约半斤,鱼半斤,豆腐干半斤不等。虽说凭本,但能买上也就不容易了,比如买鱼和肉要买到大些的带鱼或黄鱼之类的,就要在天不亮早早地就去供销社的门市部排队,为了买到好一点的东西,村里人大都会结伴在凌晨三四点就走进附近的小镇,如果早去了,就在小街的门市部外的石板路上摆块砖头、石头或菜篮子布袋什么的,除了留下一二个人看守外,其余的人就在附近的茶馆泡一壶茶烘烘手,暖和了就互相交换,等到四点半后再去排队,由于排队的人大家都认识,所以即使叽咕几声也就算了,等到门市部里的灯光亮起,店的排门板打开,就依秩序挑选肉和鱼什么的,奇怪的是,那时由于人们吃的油水太少,看到肥肉就抢着要,有的买不到了还不高兴。
最难忘的是过年的氛围,那时虽然穷,但到了过年,家家都要蒸土糕。在我记忆里,为了蒸土糕,每户人家都要把年内积起来的大米和糯米一起泡浸在缸的水中,半天后然后将它凉掉水分,再放在石臼中冲〔捣〕变成米粉。那时,我们会随母亲提着盛着泡好米的竹篮去有石臼的农家排队等着冲米。圆圆的光光的石臼上大下面小,上面有一块厚实的木板中间长出二个耳朵,灵活固定在石块上,木板前头上是压着的石块,下面是一根用铁裏着的磨得光光的冲〔捣〕头。母亲站在翘翘木板的中间,用后脚踮着,让头一起,这样就一上一下地落着冲米,已软化了的米粒就在不停的用力下化开就成米粉,这时我们就会学着母亲样开始一上一下地冲米,常常会累得满头大汗。母亲坐在石臼边用密密的筛子圆来圆去的,很有技巧地有力地筛着,白花花的粉就从筛子中落下来,那真是一道难以忘怀的冲米风景。
冲筛好的米粉除了蒸糕用,留下的就是用来春节做小汤圆的粉,做小汤圆的粉常常要放在太阳下面晒干了,然后再放进坛子,吃多少可以用多少。
做糕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又是复杂的工作,一开始,母亲总会在谅粉竹盘里的米粉加上糖浆和糖精,然后根据干湿程度和上水,这叫做操粉,操好的粉再放在粗筛子里筛出,变成了看似粉其实是颗粒状的粉末,然后把借来的糕模子放在大铁锅上,下面放上水,在土灶里架几根木柴熊熊燃烧,等水烧开了搜趣网,乳白色的蒸汽就开始冒出来,这时,母亲就很有经验地把米粉一层层地放在蒸糕的模子中。红糖做的蒸好的糕会变成黄色,用白糖和糖精蒸的就雪白。如果要有花式的,还可以在中间或上面加点红枣丝什么的,如果用来送人,面上还要按一层五颜六色的果脯丝,好看极了。
蒸糕的火候大小很有讲究的,有些人家锅里水放太多,又不断往炉膛里添木柴,火力太旺了让锅内的水蒸汽和蒸糕的模具底粘住了米粉,水蒸汽就冒不起来,怎么也蒸不好糕,有的会变得翻身一团糟。每当宅上蒸糕开始,母亲就像专家一样被村里一些人家请去当顾问。每当蒸笼里的蒸汽越冒越浓时,也就是糕蒸熟的时候,一会儿,一个大圆得热腾腾的糕就冒着香味扣在了桌面上,纯天然的糕让人看得流口水。刚蒸好的糕极松软柔软,吃起来别有风味。家家户户蒸了糕,就是有了过大年的感觉。等糕凉了的时候,母亲会把大圆盘糕分层后又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长方形的,然后凉在竹编的晒席上摆开,让它们在风中吹干,如果想放得时间长一点,就放在阳光下晒干变成硬糕,如果想吃就每天早上放在煮粥的锅里蒸一下,便是最美味的早餐,当然牙齿如果好,有的人家咬着硬糕就吃的也有,反正各家各法,只要吃得得法。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末,我记忆里的过年就变得富足起来,最深的记忆就是村里家家逢过年了都要杀猪宰羊,杀鸡杀鸭的吆喝声到处都是。杀了猪的肉除了春节用一些外,其余的就用盐爆腌好,有腌肋条,也有腌腿肉的。这些肉香喷喷的可以吃到初夏的农忙。
记忆里的年总是温馨的。吃年夜饭就是一年中最完美的一餐,全家人围坐一起,母亲总是把我们喜欢吃的菜都会放在桌上,只要家里有的就炒和做来一起吃,至今仍然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桌上有各种冷盆,有鸡、鸭、鱼、肉,土菜等,有鲜美的水果,有糕点和糖果,反正所有的祝福语都会和每道菜和点心融合在一起。如:“年年有余”,“合家幸福、”“和美靓丽”、“快快乐乐”、“欢天喜地”、“尊老爱幼”、“脚踏扶梯步步高”等都会在桌面上反映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过年。现在回想,能让一家人围在家里,饱满一种过年的心情,真是一种家庭和睦和幸福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村里家家条件好了,许多人家都开始到饭店和宾馆里办年夜饭,但母亲却坚决反对,她说:“在家吃年夜饭多么好,一年辛苦为什么?一年中怎么能让美滋滋的一天流走呢?和和谐谐坐一起,边听边吃边炒菜,这才叫做丰衣足食,这个家就充满新年的朝气和期盼,即使烧烧炒炒的累一点也开心,这不是更不好吗?”母亲走过的路不容易,她操持的家更不容易,我们都说这样是好!
年三十晚上吃好年夜饭后,我们便会坐在一起,在灯光下诵读贴在门上的红春联,然后点燃红竿的棒香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插成各种图案,插棒香据说就是为了驱赶邪恶的年。那时农村有这样一种传说:相传有个叫年的坏东西,不仅抢百姓钱财,而且还要吃人肉闹灾,无恶不作。后来人们发现,年看到红色和火花会吓得屁滚尿流逃跑,所以插香火也就成为村里人家过年的传统民俗文化。那插在地上的香火在夜色中就像闪烁的小小星星,它们和天上的星星对应,在微风中眨巴着小眼睛,它们也在为我们壮胆。
插完棒香就是开始守年准备放爆竹迎接新一年,放爆竹要到深夜零点开始,也是传说中吓走和驱赶年的好方法。守年的时候,母亲就会把用鸡蛋和冬笋换来的包裹得特别漂亮的糖、花生、瓜子和各种另食混放在桌上,大家一边吃一边说一年中的美事佳绩,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母亲总是这样说:新年新岁要讲好故事,说吉利的话,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能讲粗话,谁讲粗话了,就会在睡着时被母亲突然用手纸擦醒,所以大家都不敢讲一句粗话,很有意思。
边吃瓜子、水果、糖果时,母亲还会在锅里烧好热水,让每个人在木桶洗一下脚,她说年三十夜洗了脚会终身变得勤劳幸福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去第一个去洗,还用猜猜小拳头的游戏争去第一,然后依秩序轮着,有好几年我都第一个中头彩。洗脚的时间较长,要搓掉脚上所有的污垢,然后剪去手指甲。这时候就会听着一声又一声的爆竹声响起,这是零点新年的像征,我们就会走出门外,拿着小鞭炮准时在场地上燃放,村里人似乎都忘记了这是己经深夜。
大年初一,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我们会很早起床,让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到身边,据说这是很吉利的事。每当这时,我们总会看到母亲己经在灶头上点上三炷香,飘逸了满屋是香气。这时,我们会吃她的糖煮的小汤圆后便与村里的伙伴们相约好,蹦蹦跳跳到附近的小镇去逛街了。这是新年第一天,每人都穿上新棉袄、新棉裤,连布鞋也都是母亲用针针线线缝成的,所以十分珍惜爱护,绝对不让它弄脏了。口袋里都是装满了花生和瓜子什么的,伙伴们总是要比较谁的口袋里的东西多。
新年的小街上,最热闹要数是卖小商品和小买吃的,玩的内容也不少,各色各样的都有,有套圈的,卖各种玩具的,水果摊上有甘蔗,有馋人的糖炒栗子,还有卖五颜六色气球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当然。还有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和花夹针也受欢迎。除此之外就是买棉花糖吃,她们拿在手中像轻柔的云朵,一边吃,嘴上像挂着云朵在游动,挺好玩的。走完了小街,就是到会堂买票看戏,或者到茶馆门外听艺人说大书,非常的有意思。
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反正整整一个年,从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母亲总是//www.souquanme.com煞费苦心的为我们作好安排。初五迎财神也特别有意思,一到初五,家家屋里要贴财神像。喜欢文财神的贴文财神像,喜欢武财神的贴武财神的像。文财神像面朝屋内,武财神usFIH面朝大门口贴。除了这,家家屋里贴灶神像是永不忘记的,灶神是家家户户的常驻财神。初五的日子会像守年一样,要守到零点后就爆竹满天飞了,这就是迎财神了,四处村宅的爆竹可以从零点响到天亮。真是充满了年的喜庆色彩。
过年最后的压轴就是正月十五的吃汤圆了。母亲做的汤圆很有特色,她做的汤圆有猪油豆沙、猪油黑芝麻、荠菜肉圆。猪油是用积下的绵白糖拌好的。甜的豆沙用长圆形,芝麻用长圆加一头尖表示,肉和菜的是用圆形。吃起来美味可口,吃了还想吃。
正月十五夜是一轮圆月,亮色不亚于八月十五,这时的农村到处都淌在银子般的月光下。傍晚吃完圆子,村宅上就有各种灯闪烁,大人小孩都拖着或提着自制的兔子灯、老虎灯、鹰灯等拉着,拎着。姑娘和妇女还按习俗拎着灯嘻嘻哈哈去走村河上的三座桥,过三桥预示吉星高照,来年顺风而行,不怕邪恶魔兽。近处远处,灯火闪闪烁烁,鞭炮声依然四起,一直响到天亮。真是让人回味不尽的年呵。
啊!年在人生的岁月中一年年地过,年复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一瞬,但畅想无限。回望镜子,忽然觉得自己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是的,人会老去,但年不老,人会老去,但乡情永远不老!
作者:沁香一瓣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风俗,过年的色彩是一种心情和情结的展露。年年过年年年想,年年刻在记忆中。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农村,总是盼着想过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总会去附近的小镇采购一些年货。这种最早关于美好的记忆是母亲第一个带给我们的,她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过年。
记得每到年前,母亲总是会在竹篮里拎着鸡蛋和在自家竹园里挖出的冬笋上街卖,然后换回年货高高兴兴拎回家,篮子里有金针菜,木耳、西瓜子、杮饼、红枣,酥糖等。
那时过年,鱼、肉和豆制品都是凭副食品证供应的。过年时每人的猪肉约半斤,鱼半斤,豆腐干半斤不等。虽说凭本,但能买上也就不容易了,比如买鱼和肉要买到大些的带鱼或黄鱼之类的,就要在天不亮早早地就去供销社的门市部排队,为了买到好一点的东西,村里人大都会结伴在凌晨三四点就走进附近的小镇,如果早去了,就在小街的门市部外的石板路上摆块砖头、石头或菜篮子布袋什么的,除了留下一二个人看守外,其余的人就在附近的茶馆泡一壶茶烘烘手,暖和了就互相交换,等到四点半后再去排队,由于排队的人大家都认识,所以即使叽咕几声也就算了,等到门市部里的灯光亮起,店的排门板打开,就依秩序挑选肉和鱼什么的,奇怪的是,那时由于人们吃的油水太少,看到肥肉就抢着要,有的买不到了还不高兴。
最难忘的是过年的氛围,那时虽然穷,但到了过年,家家都要蒸土糕。在我记忆里,为了蒸土糕,每户人家都要把年内积起来的大米和糯米一起泡浸在缸的水中,半天后然后将它凉掉水分,再放在石臼中冲〔捣〕变成米粉。那时,我们会随母亲提着盛着泡好米的竹篮去有石臼的农家排队等着冲米。圆圆的光光的石臼上大下面小,上面有一块厚实的木板中间长出二个耳朵,灵活固定在石块上,木板前头上是压着的石块,下面是一根用铁裏着的磨得光光的冲〔捣〕头。母亲站在翘翘木板的中间,用后脚踮着,让头一起,这样就一上一下地落着冲米,已软化了的米粒就在不停的用力下化开就成米粉,这时我们就会学着母亲样开始一上一下地冲米,常常会累得满头大汗。母亲坐在石臼边用密密的筛子圆来圆去的,很有技巧地有力地筛着,白花花的粉就从筛子中落下来,那真是一道难以忘怀的冲米风景。
冲筛好的米粉除了蒸糕用,留下的就是用来春节做小汤圆的粉,做小汤圆的粉常常要放在太阳下面晒干了,然后再放进坛子,吃多少可以用多少。
做糕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又是复杂的工作,一开始,母亲总会在谅粉竹盘里的米粉加上糖浆和糖精,然后根据干湿程度和上水,这叫做操粉,操好的粉再放在粗筛子里筛出,变成了看似粉其实是颗粒状的粉末,然后把借来的糕模子放在大铁锅上,下面放上水,在土灶里架几根木柴熊熊燃烧,等水烧开了搜趣网,乳白色的蒸汽就开始冒出来,这时,母亲就很有经验地把米粉一层层地放在蒸糕的模子中。红糖做的蒸好的糕会变成黄色,用白糖和糖精蒸的就雪白。如果要有花式的,还可以在中间或上面加点红枣丝什么的,如果用来送人,面上还要按一层五颜六色的果脯丝,好看极了。
蒸糕的火候大小很有讲究的,有些人家锅里水放太多,又不断往炉膛里添木柴,火力太旺了让锅内的水蒸汽和蒸糕的模具底粘住了米粉,水蒸汽就冒不起来,怎么也蒸不好糕,有的会变得翻身一团糟。每当宅上蒸糕开始,母亲就像专家一样被村里一些人家请去当顾问。每当蒸笼里的蒸汽越冒越浓时,也就是糕蒸熟的时候,一会儿,一个大圆得热腾腾的糕就冒着香味扣在了桌面上,纯天然的糕让人看得流口水。刚蒸好的糕极松软柔软,吃起来别有风味。家家户户蒸了糕,就是有了过大年的感觉。等糕凉了的时候,母亲会把大圆盘糕分层后又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长方形的,然后凉在竹编的晒席上摆开,让它们在风中吹干,如果想放得时间长一点,就放在阳光下晒干变成硬糕,如果想吃就每天早上放在煮粥的锅里蒸一下,便是最美味的早餐,当然牙齿如果好,有的人家咬着硬糕就吃的也有,反正各家各法,只要吃得得法。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末,我记忆里的过年就变得富足起来,最深的记忆就是村里家家逢过年了都要杀猪宰羊,杀鸡杀鸭的吆喝声到处都是。杀了猪的肉除了春节用一些外,其余的就用盐爆腌好,有腌肋条,也有腌腿肉的。这些肉香喷喷的可以吃到初夏的农忙。
记忆里的年总是温馨的。吃年夜饭就是一年中最完美的一餐,全家人围坐一起,母亲总是把我们喜欢吃的菜都会放在桌上,只要家里有的就炒和做来一起吃,至今仍然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桌上有各种冷盆,有鸡、鸭、鱼、肉,土菜等,有鲜美的水果,有糕点和糖果,反正所有的祝福语都会和每道菜和点心融合在一起。如:“年年有余”,“合家幸福、”“和美靓丽”、“快快乐乐”、“欢天喜地”、“尊老爱幼”、“脚踏扶梯步步高”等都会在桌面上反映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过年。现在回想,能让一家人围在家里,饱满一种过年的心情,真是一种家庭和睦和幸福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村里家家条件好了,许多人家都开始到饭店和宾馆里办年夜饭,但母亲却坚决反对,她说:“在家吃年夜饭多么好,一年辛苦为什么?一年中怎么能让美滋滋的一天流走呢?和和谐谐坐一起,边听边吃边炒菜,这才叫做丰衣足食,这个家就充满新年的朝气和期盼,即使烧烧炒炒的累一点也开心,这不是更不好吗?”母亲走过的路不容易,她操持的家更不容易,我们都说这样是好!
年三十晚上吃好年夜饭后,我们便会坐在一起,在灯光下诵读贴在门上的红春联,然后点燃红竿的棒香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插成各种图案,插棒香据说就是为了驱赶邪恶的年。那时农村有这样一种传说:相传有个叫年的坏东西,不仅抢百姓钱财,而且还要吃人肉闹灾,无恶不作。后来人们发现,年看到红色和火花会吓得屁滚尿流逃跑,所以插香火也就成为村里人家过年的传统民俗文化。那插在地上的香火在夜色中就像闪烁的小小星星,它们和天上的星星对应,在微风中眨巴着小眼睛,它们也在为我们壮胆。
插完棒香就是开始守年准备放爆竹迎接新一年,放爆竹要到深夜零点开始,也是传说中吓走和驱赶年的好方法。守年的时候,母亲就会把用鸡蛋和冬笋换来的包裹得特别漂亮的糖、花生、瓜子和各种另食混放在桌上,大家一边吃一边说一年中的美事佳绩,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母亲总是这样说:新年新岁要讲好故事,说吉利的话,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能讲粗话,谁讲粗话了,就会在睡着时被母亲突然用手纸擦醒,所以大家都不敢讲一句粗话,很有意思。
边吃瓜子、水果、糖果时,母亲还会在锅里烧好热水,让每个人在木桶洗一下脚,她说年三十夜洗了脚会终身变得勤劳幸福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去第一个去洗,还用猜猜小拳头的游戏争去第一,然后依秩序轮着,有好几年我都第一个中头彩。洗脚的时间较长,要搓掉脚上所有的污垢,然后剪去手指甲。这时候就会听着一声又一声的爆竹声响起,这是零点新年的像征,我们就会走出门外,拿着小鞭炮准时在场地上燃放,村里人似乎都忘记了这是己经深夜。
大年初一,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我们会很早起床,让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到身边,据说这是很吉利的事。每当这时,我们总会看到母亲己经在灶头上点上三炷香,飘逸了满屋是香气。这时,我们会吃她的糖煮的小汤圆后便与村里的伙伴们相约好,蹦蹦跳跳到附近的小镇去逛街了。这是新年第一天,每人都穿上新棉袄、新棉裤,连布鞋也都是母亲用针针线线缝成的,所以十分珍惜爱护,绝对不让它弄脏了。口袋里都是装满了花生和瓜子什么的,伙伴们总是要比较谁的口袋里的东西多。
新年的小街上,最热闹要数是卖小商品和小买吃的,玩的内容也不少,各色各样的都有,有套圈的,卖各种玩具的,水果摊上有甘蔗,有馋人的糖炒栗子,还有卖五颜六色气球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当然。还有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和花夹针也受欢迎。除此之外就是买棉花糖吃,她们拿在手中像轻柔的云朵,一边吃,嘴上像挂着云朵在游动,挺好玩的。走完了小街,就是到会堂买票看戏,或者到茶馆门外听艺人说大书,非常的有意思。
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反正整整一个年,从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母亲总是//www.souquanme.com煞费苦心的为我们作好安排。初五迎财神也特别有意思,一到初五,家家屋里要贴财神像。喜欢文财神的贴文财神像,喜欢武财神的贴武财神的像。文财神像面朝屋内,武财神usFIH面朝大门口贴。除了这,家家屋里贴灶神像是永不忘记的,灶神是家家户户的常驻财神。初五的日子会像守年一样,要守到零点后就爆竹满天飞了,这就是迎财神了,四处村宅的爆竹可以从零点响到天亮。真是充满了年的喜庆色彩。
过年最后的压轴就是正月十五的吃汤圆了。母亲做的汤圆很有特色,她做的汤圆有猪油豆沙、猪油黑芝麻、荠菜肉圆。猪油是用积下的绵白糖拌好的。甜的豆沙用长圆形,芝麻用长圆加一头尖表示,肉和菜的是用圆形。吃起来美味可口,吃了还想吃。
正月十五夜是一轮圆月,亮色不亚于八月十五,这时的农村到处都淌在银子般的月光下。傍晚吃完圆子,村宅上就有各种灯闪烁,大人小孩都拖着或提着自制的兔子灯、老虎灯、鹰灯等拉着,拎着。姑娘和妇女还按习俗拎着灯嘻嘻哈哈去走村河上的三座桥,过三桥预示吉星高照,来年顺风而行,不怕邪恶魔兽。近处远处,灯火闪闪烁烁,鞭炮声依然四起,一直响到天亮。真是让人回味不尽的年呵。
啊!年在人生的岁月中一年年地过,年复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一瞬,但畅想无限。回望镜子,忽然觉得自己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是的,人会老去,但年不老,人会老去,但乡情永远不老!
有关介绍春节民俗的高中作文,800字左右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usFIH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 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 春 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 窗 花 和 倒 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 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扫 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 春 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 窗 花 和 倒 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 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