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首古诗描写的什么季节(山行还有赠刘景文还有夜书所见它们都是描写的什么季节)

古诗登鹳雀楼描写什么季节?《登鹳雀楼》同名的共有三首诗。但三首诗都没有特定的景物可以代表季节,所以不是特别好分辨出季节。一、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什么季节(山行还有赠刘景文还有夜书所见它们都是描写的什么季节)

古诗登鹳雀楼描写什么季节?

《登鹳雀楼》同名的共有三首诗。但三首诗都没有特定的景物可以代表季节,所以不是特别好分辨出季节。
一、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登鹳雀楼
唐•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释】
⑴同:犹“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àn)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⑵西:一作“南”,一作“前”。
⑶汀洲:水中小洲。《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⑷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⑸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⑹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⑺为:一作“知”。
⑻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⑼远目:远望。唐羊士谔《书楼怀古》诗:“远目穷巴汉,闲情阅古今。”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三、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译文】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三年级古诗三首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三年级《古诗三首》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三衢道中的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三衢道中》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季节的景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诗句中看出来。

1、“梅子黄时”。这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在节气上是芒种至小暑的时间,也就是六月初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称黄梅季节、梅黄时节等等。气象学上把这种雨带长期在江南徘徊称为黄梅雨。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2、“绿阴”。夏天,大树有了苍绿的树阴,说明树叶已经长大成形。这些树叶不再是春天时的稀疏形状、鹅黄颜色,而是绿树阴浓,爽静宜人。

3、“黄鹂”。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的阔叶林中,在中国为夏候鸟。唐代王维的诗《积雨辋川庄作》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扩展资料:

《三衢道中》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的景象,从“梅子黄时"可以看出来。

“梅子黄时"一般指的是初夏,也就是五月到六月之间。此时梅子由青转黄,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所以是初夏时节。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文如下: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意: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时幽静的景色以及诗人在山中行走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作者把一次平淡无奇的行搜趣网程,写得跌宕起伏。平凡中可DIDwIch见奇妙,不仅把初夏的美丽风光写得淋漓尽致,而且把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首诗自然明了,富有生活韵味。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写的是什么季节

第二单元主要描写秋天的景色。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描写秋天的三首古诗,感受古人眼里不一样的秋景。
一.学习生字词
寒下面部分的三横要写得紧凑、等距,最后一横略长,撇、捺要舒展,注意下面的两点写在竖中线上;径作为名词多指小路、方法,本诗指小路;斜右边的斗中的梗是斜横;霜上面的雨要略呈扁势,写在横中线的上方;赠左窄右宽,注意曾的笔画;刘左边的文,最后一笔捺画要写成一长点;盖上面三横略短,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残右边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橙右边的登要注意上展下收;送的笔顺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二.学习课文
《山行》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进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分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寒山人家枫林”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同学们要理解这些词语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石子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产生,生出www.souquanme.com
晚:傍晚
于:比
这首诗的大意是:
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顶,在白云生出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的枫叶比那二月里的春花还要红。
同学们能从这首古诗的什么地方发现是描写秋季之景的?可以从“寒、霜叶”两个词语中感受到诗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秋天本是凄凉的、萧条的,但本诗最后两句诗人用鲜艳的二月春花与枫叶做对比,写出了深秋枫叶火红的颜色,把本来凄凉的山林秋色写得火红热闹,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www.souquanme.com情。这首诗很简单,主要借深秋枫林美景写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是一首写景诗,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本诗中的景色,加深理解。

山行还有赠刘景文还有夜书所见它们都是描写的什么季节

都是写的秋天。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赠刘景文》: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搜趣网。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山行》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夜书所见》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