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适合描绘什么场景?
“埙”最早出现于什么朝代?
埙是古人技法乐器,管乐器里边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国6700多年以前出现的古乐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该种乐器,那时候是将其用做打猎用的集合人的像号角一样的工具。当时只有一个一个小3度的孔,后来就发展到当做乐器来使用。商代的时候埙已经发展到五孔,该五孔以后就成为一种正式的乐器使用,但是由于五孔再也没有发展,明清时代埙就失传了。
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 盛行于宫廷。《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于埙从明代起就失传于民间,所以对二十多年前的现代人来说,相当多的人对埙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为之惊叹,从此"中国魔笛"便成为埙的别称。从此开始引起民乐学术专家和民间艺人们的关注。
阴占中是陕西蒲城县平鹿乡的乡村音乐教师。十多年来因为喜爱古埙的音色,痴迷于埙文化的他,在自己家里设了一个手工作坊专门从事埙的研究与制作,成为陕西民间的小有名气的专业制埙人。
在这条遗留着古代文化韵味的古街上,埙已经变成了旅游商品跟陶质工艺品。但作为乐器,这些出自制陶艺人手中的埙,还不能够被称为乐器。它们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阶,不论是在音域、音色还是工艺制作上都不够规范。
乐器埙(什么都行
有关的东西 我都想知道的 谢谢知道的人告诉我!很多人都有吹响瓶子的体验,当吹出的气流遇到瓶口边棱后产生了边棱音,边棱音与瓶内的空气团产生耦合振动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这就具备了产生一件乐器的基本条件。
原始先民有下意识地吹响中空腔体的很多机会,他们也就有了发现一件乐器的可能。他们只要找到或制作一个可以产生空气团的腔体,在上面开出一个吹孔和几个指孔,就完成了一件乐器。
这个腔体的形状曾经有卵形的、鱼形的、棒形的、葫芦形的、牛头形的等等,但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卵形的;制作的材料初始时用泥土,也有用兽骨、玉石、木材、甚至用合成材料等多种选择,但其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还是泥土;这个空腔的体积可大可小,腔体大的发音的频率低;指孔的多少和大小不等,打开的面积越大,发出的频率越高。一般说靠指孔的开合,可以吹出的音域大概只在十度左右,称之为指孔音。指孔全部闭合后,靠改变吹气的角度和力度,还可以向下吹出五度甚至八度音,音越低时音量越小,称之为俯吹音。俯吹音的音量虽稍小,但在音色上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祖先给这类乐器起的名字是"埙",也可以写做"埙"。埙的音色低沉苍劲,醇厚圆润有如人声,找不到有其它的乐器与其音色相近。但是由于埙的音色独特、音域较窄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件特色乐器。
我国的埙至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出土的和民间流传的埙分布十分广泛。
外国人的祖先当然也会有产生这样乐器的机会,那些洋埙的英文名字是"奥卡里纳(ocarina)"。
ocarina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被认为是"竖笛类梨状小型管乐器,音质与竖笛相仿。音域极小,简直像个玩具。①" 甚至给它起了 "甜薯"(sweet potato)的浑名。曾有一首一度流行的、叫做《吹埙者》的歌曲,依照原文Sweet potato piper直译,就是《吹甜薯管的人》②。
中国埙的吹孔是很普通的圆孔,钻孔成型很容易,所以产生的年代久远;而绝大多数的ocarina的吹孔都作成了与竖笛一样的哨嘴(fipple mouthpiece)。哨嘴的制作较圆孔的制作要复杂得多,所以ocarina的历史至今才只有140多年(1860年出现②)。哨嘴使ocarina的音色接近竖笛,而无法发出像埙那样独特的音色。另外哨嘴固定了ocarina进气的角度,使它无法吹奏"俯吹音"和气滑音,这就大大压缩了它的音域,并减弱了表现力。
目前国内有人称ocarina为陶笛,这是因为有一张用ocarina演奏的CD被译作《陶笛之歌》,"陶笛"之称遂被讹传。译者不知"笛"是一根管子,由空气柱振动而发声。而埙或ocarina却不是管子,振动的是一个气团,两者在发音的规律上也很不相同。把ocarina称为"哨嘴埙"最科学,称为"洋埙"也说得过去,直接叫它的英文名字也很合乎潮流,唯独称其为"陶笛"最不科学。
①《外国音乐辞典》p539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8月 第一版
②《牛津简明音乐辞典》p690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11月 北京第1版
我们谈及埙的历史时总是包括了那些只有一个吹孔,或虽有少数指孔,也很难吹出简单音阶的腔体,它们当然还算不上一件乐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玩具。但是在追溯这两类东西的历史时却无法把它们分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一类发展了音乐的属性,成为乐器;另一类在外形上求发展,制成了人头形、鱼形、龟形、蝉形、猴形、鸡形、鹌鹑形、马形、鹿形、甚至靴形的哨类玩具。本文仅介绍作为乐器的埙在近几十年内的发展情况。
埙的复兴和发展
在古代埙是雅乐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雅乐是中国古代用于宗教、政治、风俗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盛行于周代。兴盛了400多年以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衰落消失。 汉代以后,雅乐的主要乐器编钟、编磬、埙、篪、瑟等已被新兴的乐器如琵琶、横吹等所取代,乐器领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更新,雅乐的许多乐器逐渐在音乐苑囿里消失。所以尽管很多古籍都有关于在雅乐中使用埙的记载,但埙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却很少出现,只有极少数文人对埙有一定了解。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埙突然受到关注,大量的演奏者、作曲者参与了埙的制作与改革;创作了大量埙曲;在多种场合表演了埙乐。这段埙音乐的发展历史自始至终以中华音乐文化为背景,呈现了浓厚的中国风格。
对古埙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是有一个成果是必须提及的。1978年5月的《音乐论丛》和1980年1月的《音乐论丛》刊载了黄翔鹏先生的《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1978年第10期《文物》刊载了吕骥先生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黄、吕两位先生从陶埙音孔逐渐增加的历史中,摸索了我国音阶发展的情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埙得到迅猛的发展,制埙者中有很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曹正、天津音乐学院竹笛、琵琶教授陈重的影响。曹、陈二人都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摸索制埙的。而他们的研制却又多少都受到了大同乐会的影响。
大同乐会的埙
1919年郑觐文③在上海组织大同乐会后,立即开始仿制各种古乐器并投入使用。1923年6月3日《申报》报道:"圣玛利亚女学开中国音乐会……特设中乐一班,学生八十人。所用乐器自琴、瑟、埙、篪,以及笙、箫、管、笛,无所不备。特聘江阴郑觐文君为导师。两月以来成绩已著。上月18号在校内开过中乐会一次。…… "。1924年1月18日《申报》报道:"大同乐会制造古乐器18种,已由欧阳予倩在新舞台二本《徽钦二帝》中演奏,闻者莫不赞美。……此外更有排箫、埙、篪、缶琴等……"。1925年秋,程午嘉④担任俭德储蓄会国乐团主任时,就在乐队中使用了埙。
以上是三条很珍贵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使用埙的消息,可惜其中没有对演奏的音乐和乐器作更细致的描写。
在制作埙方面,据上海的音乐学家陈正生先生讲1930年底大同乐会制作的埙,有大、中、小三种,大埙叫嘂,为9孔(一吹孔和八个指孔)。
柳尧章⑤参与了大同乐会埙的制作,曾试验用水泥制埙,这是已知的企图摆脱烧制环节的最早实验,惜不知效果如何。
浙派古筝名家王巽之⑥来沪后即参加了大同乐会的活动,他也同样热衷于埙的制作。王巽之曾请曹正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曹正热衷于埙的制作恐怕与王巽之有关。王巽之还有洞箫大王之美誉,很可能影响到擅长笛箫的陈重先生⑦。中国音乐学院存有王巽之和孙裕德所制的九孔、十孔埙。1936年陈重就拜孙裕德为师学习琵琶和洞箫,在埙的研究方面,孙对陈重的影响也应当更直接。
曹正、陈重与庄本立的贡献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吹埙、制埙的人,大都没有机会了解半个世纪前的大同乐会对恢复古乐所作的努力,曹正、陈重就自然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947至1948年期间,上海电台曾播放了曹正先生创作并吹奏的埙曲《堤边柳》和日本童谣《月亮出来了》。1981至1982年期间电台播出了曹正改编的埙与古筝二重奏《高山流水》和《水龙吟》,是由王明君与曹正的古筝研究生邱大成演奏的。1982年曹正发表《埙和埙的制作工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1985年5月26日 "第三届华北音乐节《北京之歌》音乐会"上陆金山演奏了埙独奏《独乐寺怀古》,陆所制的十二孔埙是在曹正埙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改进的。他在总结曹正先生的成就时说:"在利用指孔孔径大小的变化去扩展埙的音域方面,曹正先生走到了我们前面,他一改过去那种所有指孔孔径一样大小的习惯做法,缩小低音指孔孔径使低音再低,扩大高音指孔孔径使高音更高,从而达到了扩展音域的目的。同是十孔埙,指孔孔径大小不一的就要比指孔孔径大小一样的要高出一个小二度。"
陈重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撰写了"埙"的条目。他与宜兴的陶窑合作,制作紫砂陶埙。他在殷代埙的基础上,加大了内膛和肩部,把音孔增加到十个,增大了埙的音量。他制作了大、中、小三种埙,调子分别是:D、F和G。陈重与他的学生杜次文合作编了著名的埙曲《楚歌》。他还曾在《一九八一年全国民族管乐器改革座谈会》上,与苏州音乐界联欢时演奏过《普庵咒》。
台湾的庄本立先生于1961年制出了庄氏半音埙,分八孔和十六孔两种⑧。庄先生还写有埙独奏曲《深山之夜》。庄本立是卫仲乐的学生后来到台湾,一些音乐方面的见解也受到大同乐会的影响。
埙虽然因其构造简单,得以及早问世,但要制作出一只在音高上符合音律的埙却非常不容易。民间流传的一些埙,不见得是一件合格的乐器,对音准的要求不高,制作就很简单。曹、陈等先生不但要制作符合音律的埙,还在制埙理论和作曲、演奏等多方面做出贡献,没有这几位先生承上启下,就很难有以后埙乐的大规模发展。
③郑觐文(1872-1935)自幼习二胡、琵琶,在上海发起组织大同乐会,聘请汪昱庭、程午嘉等人为音乐教习,柳尧章、卫仲乐、金祖礼、秦鹏章等音乐家均为会员。〈中国音乐家家辞典〉p1188
④程午嘉1902年生,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先后任职于上海万国美术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执教于山东大学、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曾把原来的四相十二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品。《中国音乐家辞典》p90
⑤柳尧章(1905)浙江宁波人自幼习丝竹,10岁入上海徐汇公学随校长主修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1924年2月随王显庭习琵琶。1925年5月,将琵琶独奏曲《浔阳月夜》、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1927年将琵琶独奏曲《月儿高》定名为《霓裳羽衣》曲。〈中国音乐家辞典〉p540
⑥王巽之(1899-1972)古筝演奏家。20-30年代,经常在上海、杭州参加音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筝、三弦等课程的教学。先后培养了张燕、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等筝演奏家。是浙江筝艺流派的奠基人。《中国音乐家辞典》p865
⑦陈正生据《申报》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归纳。
⑧薛宗明《中国音乐史o乐器篇》p556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9月初版
辉煌的《哀郢》和《楚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埙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页历史是以埙独奏曲《哀郢》和《楚歌》拉开序幕的。
《哀郢》
1978年6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展示了一整套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代的古乐器,震惊了世界。湖北省歌舞团经过三年准备,演员自己动手复制了大量出土乐器。于1983年8月推出了一台以《编钟乐舞》命名的大型乐舞节目。
其中一段只有2分多钟的埙独奏曲《哀郢》让广大听众体会了埙的魅力。在此以前人们是很难听到埙音乐的。
《哀郢》由龚国富作曲、赵良山演奏。乐曲截取古琴曲《离骚》中调性鲜明的乐句作基调,揉进如泣如诉的民间唱腔,表现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远离郢都忧国忧民的情怀。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并没有埙。但是,在《编钟乐舞》中增加埙的演奏,是完全合乎战国雅乐之实际的。
《楚歌》
为参加1984年在洛杉矶进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中央民族乐团选送了埙、筝二重奏《楚歌》,这个曲子由陈重、杜次文根据琵琶曲《霸王卸甲》中的部分段落改编。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困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与虞姬诀别的悲痛情景。由杜次文吹埙、姚安弹筝。这首三段体商调式的曲子,充分发挥了埙的低沉、有如人声的效果,把"别姬"的场面表现得极为凄美悲壮。
由杜次文用陈重先生的紫砂埙演奏。
埙独奏曲的出现,促使作曲者考虑对伴奏乐器的选择。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已讲到给埙配器的原则,留下了"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和"如埙如篪"的诗句,把埙篪比作了兄弟。说明了两件乐器合奏相得益彰。
"篪"形如梆笛。与笛不同的地方是篪的两端都有竹节或塞子封闭。南北朝沈约《咏篪诗》中用"雕梁再三绕,轻尘四五移",形容篪清澈明亮的声音。汉代刘熙的《释名》形容篪声:"如婴儿啼声也",强调了声音的"娇"和"嫩"。篪比高音竹笛的音色更加清澈圆润。
以篪的娇嫩明亮的音色与埙的低沉苍劲,醇厚圆润有如人声的音色配合,既有其相互融合的地方,又能展示各自的特长,形成鲜明的反差,效果当然很好。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简直可以认为《诗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涉及乐器法的著作了。《楚歌》用筝的明亮断续的声音来为埙伴奏,深合《诗经》诗句的原意。后来出现的用箜篌、方响等乐器为埙伴奏,也都是延续的这种思路。
洛杉矶奥运会后,乐团又在美国的十几个州作巡回演出,《楚歌》开创了埙在国外演出的历史,也引起了外国音乐家的注意。
《楚歌》和《哀郢》演出的成功,展示了埙的独特的音色。吸引了影视工作者的注意,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音色后,就大力地把它用在影视音乐和音响效果中。
电影、电视片中的埙声
谭盾对埙的了解较早,1983年以前他在为李翰祥导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作曲时,就大量使用了埙,由中央民族乐团的薛淳吹埙。这是在电影音乐中较早用埙的例子。埙音乐很快进入影视片说明它独特的音色适宜表现特定的情绪,使用得当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0年4月20日《长江日报》报道电视剧《大明宫词》在"公主出嫁"一场戏中使用了埙独奏曲《哀郢》的音乐,构成了侵权。其实,《大明宫词》中也大量使用了《楚歌》的音乐,只不过作者没有追究责任而已。
时至今日,埙的声音在影视剧中大肆泛滥,但却似乎没有再听到有关侵犯著作权的报道。这是因为影视音乐编辑们变得聪明起来,连乐谱也不必写,只需让人随便吹出一段不成曲调的音响便算交差,自然不会侵权。然而,这对于埙,对于影视音乐都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悲哀。
认真为影视音乐作曲,而让埙在其中一支独秀的有三个例子。
其一,电影《乡雪》的音乐,自始至终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涛用埙演奏。在1990年柏林电影节上获音乐大奖。
XYfcJPdRGd其二,张艺谋要求张维良只用埙为电影《菊豆》配音乐。后来这部片子在1990年获康城刘易斯布纽尔影评人奖,1991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其三,1996年山东枣庄电视台拍摄的两集电视剧《山爷》,说的是一个绿化荒山的故事。音乐既要表现恶劣环境给人的压抑,又要表现见到树苗成长时的欢快心情;既要表现家人之间的亲情,又要表现失去孩子的悲痛……导演要求全剧音乐用一只埙完成。承担作曲和埙演奏的是北京电影乐团的曹建国。
埙的音域很窄,音色凝重低沉,表现力自然有一定局限。这三位执着的导演固然是独具慧眼,三位音乐家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如果用乐队来做这件事情,效果会如何呢?当然,我们不可能有对二者作比较的机会。
以上三个例子都发生在埙乐初登舞台的年代,埙的音色能如此感染影视导演足见埙的魅力。随着大家对这种音色的逐渐熟悉,新鲜感随之降低,以一埙独立支撑一部影片的情况将很难再现。
埙 在冬天吹好吗?? 南方. 还有什么号注意的事项..??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仕女埙:空谷乐器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制作,无釉窑变为其一绝,尽显雍容华贵大方之气。落叶时分,和着哀婉、忧伤的古埙曲,铅华洗净,你忆起遥远的梦,回转于千年绝美惆怅的历史画卷中,豪饮间,簪花仕女裙摆袅娜,起舞而歌……
笔筒埙: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我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人(旁加垂)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吐音分单吐音(包括单外吐、单内吐)、双吐、轻吐、气吐、唇吐等多种。
单外吐(标记T)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
单内吐(标记K)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
双吐就是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其音类似www.souquanme.com“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 吐音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
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短而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
气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类似“呼”音,气吐音浑厚、圆润,但由于吐音速度缓慢,因此用途不广,只在特殊情况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噜。舌尖微触上腭,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使舌尖产生连续、快速地颤动,并发出“嘟、嘟”之声。花舌音犹如弹拨乐的轮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使用。
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求手指灵活而有弹性。 滑音: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这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
1.上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增强。
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减弱。
3.圆滑音:是在奏出第一个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个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时,呼气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圆滑音也称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体。
滑音要求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每个滑音的开始均用轻吐演奏;此外,手指滑抹时不要紧张,保持自然状态为宜。发声要柔和、圆滑,听不出痕迹。 赠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赠音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并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准确。
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叠音时,手指开闭要迅速,把经过音的动作全部做出来,但不要奏成明显的装饰音,要以本为主,只有经过音的痕迹。叠音有长短之分,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灵活应用。
打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www.souquanme.com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运用得当能给乐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练习时,要www.souquanme.com锻炼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犹豫,手指弹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区分开来,乐句要连贯、音符要清楚。气、指结合要干净、利落。
打音和颤音重叠时,打音先发声,颤音随之而出,听起来则像同时出现的感觉。切记:要衔接紧凑、配合默契。
空打音用手指弹打音孔,使埙体内腔发出的共鸣声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时不用吹奏,而是将本音孔打开,弹打共鸣好的音孔。音准靠听觉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来调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弹性,并使发音准确、饱适于演奏深远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
埙在吹高音时要向上拱着吹,加强口劲,缩小口风;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无法吹出高音有可能是演奏方法不正确或乐器本身就不规范,吹不出高音。
埙曲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到了现代,在演奏家和制作师的共同努力下,埙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埙乐也不断丰富,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埙产生兴趣。用那带着泥土芳香的埙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籁的绝响,更能表现人们追求远离尘嚣、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
主要的埙曲有:《楚歌》、《妆台秋思》、 《风竹》、《敖包祭》、《伤别离》、《幽谷》、《杏花天影》、《问天》(张维良. 新音乐系列个人专辑 . 埙的世界)、《刘宽忍笛埙独奏辑》、《苏武牧羊》、《阳关三叠》、《唐乐》、《风》、《悲风》、《哀郢》等。
《埙赋》郑希稷:
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橐籥。随时自得于规矩,任素靡劳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纔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婉相亲。命蒙瞍鸠乐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亲伊耆之鼓,无相夺伦。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裏耳。则知行于时、入于俗,曾不知折杨之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
《埙赋》译文:
高尚啊!埙之声音纯洁自然有如天籁。音韵高雅而非深不可测,居中而不偏不倚。其宽厚之品格,为古代厚德之人所珍视。埙的制作虽不繁杂琐细,却不能浮浅敷衍,要寻专门的搜趣网人来做。在旋转的陶轮上成其形,任其素面,不涂朱丹,鼓动风箱(以火炼之),随时而自成。成与不成,皆是偶然,任由天意。(埙之为器),有与无相通,因无而有用。 宽不过一、二寸,长不过手掌大,虚中厚外,锐上圆下。乐器本身自完整,出音也不需要借助他物。体积虽小,类别却大(八音之土,唯有埙)。(吹奏时)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奏出理化之音,传达于外。近闻声音不大,远听反而清晰。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适中,清浊分明,似钟磬之妙,非笙竽所能匹敌。埙乐表达了弟兄和睦、夫妻恩爱,其乐融融的场景。把蒙瞍和乐工集合起来(另译:让蒙瞍把乐工集中起来),埙与篪同奏,如琴与瑟一般和谐;埙与大鼓相配合,互不夺色,相得益彰。
唉!桑间濮上之流行音乐不绝于耳,而这纯洁的天籁之音却被人们遗忘在乡间。人们只知道当下流行的通俗乐,却不懂高雅的音乐。只因为事物的普通人们便不去重视,这哪里符合圣贤之人所崇尚的“无为”的信条呢?
常言道:曲高和寡。正因为此,季桓子受齐女乐而荒疏朝政,魏文侯一听雅乐就要打瞌睡,也不是虚言哪!无论是从政还是从事音乐艺术,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教化人民,规范风俗。而要真正懂音乐,一定内心充满真诚才可以,不仅仅是“不知肉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