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描写长安的诗句(唐朝灭亡后长安城虽风光不再 长安县为何却始终都在)

唐朝灭亡后长安城虽风光不再,长安县为何却始终都在?一般认为,现在的西安市就是古代的长安,也就是说,故长安改名为西安。但实际上,现西安市和故长安并......

唐朝灭亡后描写长安的诗句(唐朝灭亡后长安城虽风光不再 长安县为何却始终都在)

唐朝灭亡后长安城虽风光不再,长安县为何却始终都在?

一般认为,现在的西安市就是古代的长安,也就是说,故长安改名为西安。但实际上,现西安市和故长安并不是一回事,故长安从来没有改名为西安,西安也从来没有取代故长安,即便到了现在,还有一个西安市长安区,在古代,长安和西安的关系和现在差不多,是隶属的关系。

“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长安在古代是十数朝故都,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都城,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的厚重感是别的都城所不能比拟的,它不仅是千年的政治中心,其经济地位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汉朝丝绸之路建成之后。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沟通东西经济、文化等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隋唐时期,长安城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更是备受瞩目,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却在大唐灭亡之后,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荣光。

我们熟悉的长安在古代实际上也有好几个名字,其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也有所变化,长安作为都城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即当时的丰镐,再之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和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立的都城咸阳城。


刘邦

而“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汉长安城正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长安城位于长安县内,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名字,还是得益于汉高祖刘邦,高帝五年(前202年)设置长安县,两年后在长安县内营建未央宫,并迁都于此,这就有了汉长安城,寓意“长治久安”。

王莽篡政之后一度改名为常安,可惜没有常安。东汉之后,长安城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并没有将都城设在原来的汉长安城,而是在汉长安城南面、大兴县内营建了大兴城。而后来的唐长安城正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唐长安城是长安最鼎盛时期的存在,它当时分占两县,有108坊,东边五十四坊位于万年县,而西边五十四坊位于长安县,这也算是“万年长安”了。我们现在所怀念的长安正是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它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盛唐有多繁荣,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有“百万”人口的长安城。

所以我们看唐朝时期,以长安为题材的诗和带有长安的诗句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唐朝时期有六百余名诗人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留下了数首和长安有关的诗。


唐长安城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孟郊的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甚至唐末的黄巢还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其中写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可惜,让世人称羡的长安城在安史之乱之后就没怎么太平过,一直到后来唐朝灭亡,长安城也被毁的差不多了,之后,长安似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实则不然,只不过作为都城的长安城荣光不在,但长安县一直存在。

长安城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而西安似乎一下子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朱元璋

实际上,西安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还是明朝初期的事情,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西渡黄河,平定陕西。朱元璋将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取“安定西北”之意。西安府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15个县,其中就有长安县。

而原本的长安城其实就在长安县内,更在西安府内,现在的西安即为则个西安府。西安府向上追溯的话,最近的就是元朝的奉元路、安西路,再往前追溯就是京兆府,中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曾改名为雍州,大唐时期也是京兆府,领二十二个县,其中就有长安县、大兴县、万年县等。

隋朝时期则为京兆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京兆郡和京兆尹之间不停变换,汉朝时期也是京兆尹,在秦朝时期则为内史府,再继续追溯就是京畿之地,他们辖区之内都有一个长安县。

所以我们看,长安和西安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自古至今,长安就是西安的一部分,即便到了今天,也是西安市长安区。


历朝城市变迁图

实际上,唐朝之后,还有朝代想在长安或者说陕西的某个地方立都,只不过最后都未成形,最著名的应该是朱元璋时期。朱元璋曾想过迁都,当时御史胡子祺对朱元璋说:“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所以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寻找一个合适的建都之地,他在陕西视察了很长时间,献上自己亲手绘制的陕西地图,但紧接着他就病了,且不久之后病逝,朱元璋迁都的心思随之消失。

而后来,朱元璋驾崩之后又来了一个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夺取政权登基称帝,继而迁都北平,陕西就被抛诸脑后了。

这其实也算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就开始兴建西京洛阳,经济早已向东南转移,政治也跟着往东转移,再加上气候的因素,长安城实际上也的确是越来越不适合作为一个都城了。

唐朝的诗歌有哪些?

唐朝诗歌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初唐诗歌

王昌龄《从军行》唐建国后的近百年期间,习惯上称为初唐。这一时期齐梁诗风逐渐改变,新的诗歌形式正在形成,为盛唐诗歌百花争妍局面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初唐诗坛歌功颂德的宫廷诗势力很大,诗歌创作处在陈隋余光返照之下,御用才人学士如虞世南、上官仪、宋之问、浓佺期等,大量制作点缀升平、应制颂圣、艳情唱酬之作。“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踏上诗坛,才初步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扩大了题材的内容,由宫廷走向市井,开启了一代新风,促使诗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王勃擅长五律、五绝和乐府诗,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仅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更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反赠别诗的俗套,使人耳目一新。
杨炯的边塞诗《从军行》,描写了边塞的苍凉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为国立功的壮志。卢照邻善于写长篇七言歌行,《长安古意》反映了长安的风气和盛况,对上层权贵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给予了深刻的揭露。骆宾王的五律《在狱咏蝉》,借咏蝉以抒发世道艰险、高洁受冤的深切感慨,技艺高超,不同凡响。总之,四杰的创作奠定了五律的基础,发展了七言歌行,不仅给唐代诗坛带来了生气,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以后唐诗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佺期、宋之问原系武则天的御用文人,他们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宫廷应酬之作。沈、宋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五、七言律诗形式得以定型,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这在诗歌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子昂是唐代诗歌的卓越革新者,他在唐代诗坛上首先竖起了诗歌革新的大旗,主张继承建安、正始时期诗歌的现实内容和雄健风格,用以抵制和扫荡齐梁以来的浮靡习气,这样以复古为革新,从理论上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他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其文学主张,显示了创新的实绩,代表作《感遇诗》38首风格遒劲,寄托深邃,或讥刺时政,或倾诉理想,或抒发孤愤,绝无浮艳气息。 《登幽州台歌》伤时感事,吊古悲今,思绪万端,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怀才不遇知识分子的遭遇,成为千古绝唱。在他的作品里,齐梁华靡的诗风已经廓清,所以韩愈指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商蹈。”(《荐士》)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
盛唐诗歌

李白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盛唐指的是开元、天宝这一时期,历时50多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士大夫满怀希望,情绪乐观,游宦从军,极为活跃。现实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阔了诗人们的眼界和胸怀。众多著名诗人同时出现使诗歌创作大放异彩,形成唐诗的鼎盛时期。盛唐诗歌的内容异常丰富,其中边塞战争和田园山水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诗人往往有一段边地从军的生活经历,他们描写边塞的雄奇景象,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反映征战生活的艰苦,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守兵将帅的骄奢腐败,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领域,加强了现实性。这类诗人中,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王之涣最为知名,他们的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言绝句的形式。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高适的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塞上》、《塞下曲》、《蓟中作》等;岑参的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的差异,其诗作又有明显的差异:“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祯《师友师传续录》)。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王昌龄在当时有“诗家天子”之称,除边塞诗外,宫怨、送别诗也写得很好。他又是七绝圣手,能以精粹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意味深长。
盛唐时期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的诗人不少,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等,其中以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王维的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鹿柴》、《竹里馆》、《渭城曲》、《山居秋暝》等,这些都是“诗中有画”的山水诗,显示了这一诗派在唐代的重大发展。仅仅把王维说成是“山水诗人”是不全面的,他还有不少其他题材的篇章,如《陇西行》状边防的紧急,《老将行》鸣慷慨不平、表爱国热忱,《观猎》写边塞壮观、将军豪兴,《相思》抒送别、相思情意,都无不内容健康,艺术精湛,堪称名作。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色彩清淡,意境深幽,独具特色,备受人们广泛传诵。
标志着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是伟大的粮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唐代诗歌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李白现存诗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其名篇多半成于安史之乱前,亦有一部分作于变乱发生后,其中有对黑暗政治的深刻揭露,有对叛乱势力的严厉斥责,有对民生疾苦的真实反映,有对拯物济世的宏伟抱负的抒写,有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有对爱情和友谊的讴歌,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从多方面反映了唐王朝由全盛向衰败转折期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心理。
安史之乱前的代表作品有《长干行》、《蜀道难》、《子夜吴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战城南》、《将进酒》、《远别离》、《北风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安史之乱后的代表作品有《古风•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李白的诗歌,内容博大精深,感情一泻千里,理想主义、叛逆精神和英雄气概构成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善于运用豪迈、热烈、夸张的语言,借神话传说而极力驰骋幻想,创造出壮丽奇谲的意境和巨大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放浪纵恣的独特艺术风格。总之,李白极大地开阔了诗歌的美学境界,发展了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及其表现艺术,登上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光辉顶点。
徐燕孙《兵车行》据杜甫同题诗意而做较李白稍晚,以诗歌反映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社会现实的,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安史之乱酝酿时期的写照,而杜甫的作品则为动乱时代的“诗史”。安史之乱前,杜甫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政治的腐败、剥削压迫的深重,并深刻地表露了自己对时局的隐忧。安史之乱后,他饱经离乱之苦,又写了《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羌村》、《北征》、“三吏”、“三别”等名篇。后来在逃难和流浪中,又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岁晏行》等佳作。杜甫的诗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对受迫害者寄予了深挚同情,成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他善于把时事政治和个人身世遭遇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生活场景的典型概括,又有主观情感的浓烈发抒,熔理、事、情于一炉,包孕深闳,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始于周代民歌,两汉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这一现实主义的//www.souquanme.com传统却未能得到进一步发扬,直至初唐陈子昂横扫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略有起色。总结并发扬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它们确实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杜甫和李白是唐代诗坛上两颗最灿烂的巨星,他们的创作实践为文学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诗歌

《暮江吟》白居易所作,属于“杂律诗”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太和末年的60多年。中唐前期,元结、顾况等人继承了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现实主义诗篇。元结主张诗歌要发挥“救世劝俗”的社会作用,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先声,他的《悯荒诗》、《贫妇词》、《舂陵行》等篇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刘长卿和韦应物沿着王维、孟浩然的道路,在中唐以山水诗见称。刘长卿长于近体,五言犹多,被誉为“五言长城”。韦应物的诗风格清新,长于五言,七言绝句有创新,如《滁州西涧》只几笔便点染出一幅境界清幽的风景画。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歌咏戎旅生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氵韦}、夏侯审、李端十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他们的诗歌内容贫乏,但技巧比较圆熟,其中钱起、卢纶、韩翃稍有点名气。唐诗经过了一段低潮之后,出现了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把唐诗创作推向新的高潮,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
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观刈麦》、《重赋》、《杜陵叟》、《卖炭翁》、《缭绫》、《轻肥》、《歌舞》等,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直气凛然。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著名,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成就。杂律诗在白居易诗作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有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等,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作,还总结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www.souquanme.com,要求“惟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这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有张籍、王建、元稹、李绅等。张、王乐府成就最高,元稹在新乐府运动中所起的作用较大,李绅的《悯农》二首是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历代传诵的佳作。
韩愈、孟郊是中唐另一流派的著名诗人,他们对现实不满,对人民表示同情,写诗的遣词、布局上花了不少功夫。韩愈的诗雄健美操、壮丽而散文化,《八月十王夜赠张功曹》、《山石》、《调张籍》都是名篇。孟郊的诗造意深远,风格奇警,一曲《游子吟》,感动万人心。刘禹锡才力雄健,有“诗豪”之称,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等诗语言生动,风格清新,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唐以新面貌出现,李贺是突出代表,他一生以诗为业,为了作诗,呕尽心血。他想象丰富,构思奇巧,遣词命意新颖独到,《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雁门太守行》等名篇,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搜趣网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晚唐诗歌

杜牧《秋夕》晚唐时期指文宗开成初年到唐朝灭亡的70年,这一时期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反映在诗篇里,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晚唐前期的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很有艺术才华,是晚唐的大家。无题诗是他的独创,他借香草美人以寄托感慨,但主要内容是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这些无题诗表现了诗人在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生活追求中的复杂感情和细致心理活动,深情绵邈,微婉蕴籍,情景迷离,辞藻瑰丽,闪烁着迷人的光采,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写在礼法限制下恋爱不得自由的心灵悲剧,千百年来特别引人动情,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的情感细腻而深沉。
杜牧的诗歌往往流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也有的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过华清宫》、《江南春》、《赤壁》、《泊秦淮》等七绝,情调爽朗,辞采华丽,寓意隽永,备受后人赞赏。七律也有不少名篇,《早雁》用比兴托物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他的写景诗如《长安秋望》、《山行》、《观涛》等都是难得的上品,至今传诵不衰。杜牧作诗“不务奇丽,不涉习俗”,在华艳纤巧的晚唐诗风中,能够保持明朗俊爽的独特艺术风格。
与李商隐齐名的还有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时称“温李”。其五、七言古诗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风物,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颇含悲凉之意。《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到黄巢起义前后,较能反映当时尖锐社会矛盾的,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等诗人。皮日休的《橡媪叹》、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聂夷中的《咏田家》、陆龟蒙的《村夜》二篇等,都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语言通俗易懂,有较高的思想性。
晚唐后期40多年间,唐诗日渐衰落,出现了一些沉湎于歌舞声色或隐遁于山水田园的诗人,如韦庄、司空图。韦庄的《古离别》、《台城》在艺术上较有成就,却流露出浓厚的凄惋感伤的末世情调。司空图的诗则主要是写山水隐逸的闲情,内容单薄,有形式主义倾向。

唐朝以后为什么没有朝代定都长安了?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早在周文王时期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周武王继位后又建立镐京,合称丰镐,故西安的简称为“镐”。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在长安建都,因此长安也成为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号称“十三朝古都”,包括西周、秦、西汉、新、东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武周等十三个朝代都先后在此建都。但是奇怪的是唐朝之后的一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再也没有王朝选择在长安建都了,为何长安的地位在唐以后一落千丈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经过唐朝的连年征战后,长安城已经被严重破坏了。唐朝虽然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急速下降,首都长安更是七次被破。第一次是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祸及长安,唐玄宗弃城逃跑,长安被叛军占领;第二次是公元763年吐蕃趁唐军跟叛军打的不可开交时攻占了长安;第三次是公元783年朱泚利用士兵哗变攻占长安;第四次是公元881年黄巢起义攻占长安;第五次是公元895年王行瑜联合李茂贞把皇帝废了占领长安;第六次是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凤阳,叛军占领长安;第七次是公元903年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自己占了长安。 

长安在经过这么多次战乱后早已形同废墟,晚唐诗人韦庄就曾经用诗记录下了当时的长安:“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可见那时的长安是多么的破败不堪。在唐朝灭亡后,长安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因为在唐昭宗迁都洛阳时就把长安搬空了,这种情况下后世的王朝是不会选择建都长安的,因为要对长安进行重建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哪个开国之君愿意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关中地区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早在秦末各地诸侯纷战时就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关中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物产最丰富,人口众多的地方,占据了关中就能称王称霸。在战国时期张仪就歌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所以自秦朝开始,之后的众多王朝都以关中为龙兴之地,大力的开发这里的土地资源,但是到了唐朝,这块土地已经被开发了一千多年了,关中人口剧增,导致过度开垦土地,环境恶化,土壤也没有以前肥沃了。

况且自隋以来,黄河和长江下游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增长迅速,人口也在慢慢增多,完全能够取代关中地区的地位。所以唐以后的王朝更愿意将都城往东或往南迁移。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长安无险可守。长安位于渭水以南,四周没有可以作为屏障的高山或者大江,不容易防守。所以历代在长安建都的王朝都是武力及其强盛的,如秦汉隋唐,哪一个不是把周围国家制服得服服帖的大一统王朝,这些朝代建都长安不用担心防守问题,因为它搜趣网们都在主动进攻。

不过在国家衰落时长安难守的问题就体现出来了,就比如安史之乱后长安就被攻破了七次。在唐朝以后的朝代都没有再达到唐朝的高度,建都长安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北宋选择建都开封是因为有黄河作为天险;南宋选择建都杭州是因为有长江作为天险;明朝初期建都南京也是因为有长江作为天险;至于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则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很好防守。 

长安的没落是必然,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地区已经不再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了。

反映唐朝衰败的诗歌

如图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新安吏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搜趣网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唐后再无长安城”,为何会这样说?

在唐朝以后,长安就衰落了,为什么在唐朝以后长安就再也无法崛起呢?长安其实无法崛起,和很多原因都有关系,除了历史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气候的原因,长安的衰落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气候带南移,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和人文重心南移。这和人类活动是无关的,这是老天爷的决定,同时也是全球性的,什么乱砍乱伐,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这都不是原因。

在公元9世纪到10世纪,地球的气候带南移,北半球变冷变干,这是全球性的,已经被现代的气象学证实,这个时候正好是唐宋之交,中国史料对于这次气候的变化记载很多,印证了现代气象学的推测。

唐朝的关中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现在已经到了600了,靠天吃饭也不会干旱,现在是十年五旱,当时的北方气温一般比现在高2~5度。而长安的气候相当于现在的长江流域,是非常易居的,可以行船,东方的粮船可以通过运河黄河渭河来进入长安,现在的渭河连个木筏都漂不起来,水量太小了。

唐代的巴蜀可以出产荔枝。现在的四川你还有见过荔枝吗?真的是会冻死的,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来自于四川,到了宋朝的时候,苏东坡生于成都以南,却自小都没吃过荔枝,后来,到了广东当官,这才知道渭河,还写诗感叹。 

唐代的江南气候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炎热,蚊虫还多。特别容易生痢疾,而且还没有抗生素,当时的血吸虫病非常严重。而唐代的广东是沼泽遍地,是热带雨林气候,鳄鱼横行,吞噬人和畜生,韩愈在这个地方当了8个月的刺史,发明了石灰大战鳄鱼的技术。

所以与此相对的是,整个华北和中原变得干了,整个河南平原变的十年九旱,饥荒连年,江南则因祸得福,不再炎热潮湿,长江流域成为了国家经济中心,四川盆地,太湖流域,江汉平原,湘江流域等等等等都成为了鱼米之乡。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