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现代意义(《史记》有什么现实意义)

《史记》里的人物描写是怎样的呢?《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恐怕就是它的人物描写。项羽是秦末在原楚地起兵,后又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现代意义(《史记》有什么现实意义)

《史记》里的人物描写是怎样的呢?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恐怕就是它的人物描写。项羽是秦末在原楚地起兵,后又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自刎的悲剧人物。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空中活跃的时间也就八个年头,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气概,披甲持戟、嗔目而叱的雄姿,以及穷途末路时悲怜爱人虞姬、惜护战马,不肯苟且过江终至玉碎的缱绻悲怀,在《项羽本纪》当中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但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没有回避项羽的种种弱点和缺点,他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目GvLfmE光短浅、好猜忌、有勇无谋以及残忍嗜杀等。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写了项羽院杀二十余万秦的降卒,以及进秦都后屠城焚烧宫室的恶行。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也借人物之口对项羽的性情作各种介绍。有的说项羽“仁而爱人……妒贤疾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有的说项羽“喑A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后一段话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指其徒具“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不能成大事。中国当代学者钱钟书曾经注意到《史记》写项羽的人物性格“复综如此”,人物性格相反的特质能统一于一身,而又“同条共贯”,以现代心理学知识考量,也能成立:
“言语呕呕”与“喑A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疾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但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项羽既能低声细语、同情体贴别人,也会高声怒喝、杀人如麻;有时分人饮食,同情他人疾苦以至于落泪,但在需要给有功之人行赏时,却又十分小气,以致不得人心。这些性格特点都是相反的,作者写作时也并没有放在一起写。在《项羽本纪》中,实际上是着力塑造项羽盖世英雄的光辉形象,而是在别人的传记中以“互见法”的方式写了项羽的弱点。这样,在《项羽本纪》中就能确立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项羽本纪》从项羽少年时写起,写他习字学剑都不成,喜学兵法但也未完成,已见其性格之粗疏但在看到南巡经过的秦始皇的声势排场时,却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又见其少年之雄心。起事后,项羽以钜鹿一战成名,破秦军后“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的威猛震慑得连秦诸侯国的将领们都要跪着到他面前而且还不京剧《霸王别姬》敢抬头看他,这大概就是项羽一生名望势力的最顶峰,此后诸侯军都听他调遣,他很快就“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灭了秦的大一统政权。此后,经鸿门宴,再遭刘邦离间将相,项羽最终在垓下被刘邦的部队包围。项羽悲歌慷慨,别美人,骑骏马溃敌军突围,斩将刈旗,杀敌数百后自刎而死。
司马迁感于项羽成之速与败之快,在《项羽本纪》中写出项羽成功时的威势与衰败时的悲壮,不因其英雄盖世而不责其强力短视,也不因责其气短而不显他的儿女情长,这大概是《史记》中最气壮山河却又缠绵悱恻的一篇,足以代表司马迁写人的风格。
汉代第一位皇帝刘邦的皇后吕雉在中国历史上以阴狠毒辣闻名,刘邦死后,她把自己最为嫉恨的情敌戚夫人断手足,“去眼,焯耳,饮痦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就是把人的手、脚砍掉,眼睛挖掉,耳朵熏坏,再用药使她不能说话,然后放在厕所中,名叫人猪。刘邦有三个儿子被吕后迫害致死;她为了独揽大权,规定刘邦所有的子侄都要娶她自己的亲戚,吕姓的女子为妻,曾造成乱伦的婚姻。但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是她帮助刘邦打下了汉朝的天下;刘邦死后的十几年时间,吕后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呈现出“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太平景象。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迁重视吕后的政治才能和治世功绩,在吕后的传记中予以肯定。对于政治才能和个人品德,司马迁比较注意区别对待,对吕后如此,对吕后的丈夫刘邦亦然。刘邦自私好色、粗鄙狡诈,但他统一天下,使百姓从连年战乱中脱身,得以休养生息,这又的确是他的一大功劳,这两方面《史记》都有表露。

《史记》有什么现实意义?

忆古思今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搜趣网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搜趣网《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搜趣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史记》有着什么样的文学意义?

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以其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出了一部辉煌的著作《史记》。《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司马迁自述他写《史记》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热烈地歌颂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描述了许多卓有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爱国者,赞扬了他们的光辉业绩。对历史上的一些黑暗势力,诸如暴君、酷吏、变节者,都作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尤其是他敢于揭露当代的开国之君和当世的帝王,表现了刚正不阿的品质和非凡的胆识。总之,不以涉高位者之嫌而隐善恶,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地位高低湮业绩,这正是《史记》一书的独到之处,也正是司马迁伟大的地方。《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它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形象,使人们读这些人物传记时,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历史人物画廊。它在文学上的价值并不下于它的史学价值。《史记》生动、简炼、气势流畅的语言,不仅是后世散文作品的典范,而且它在描写人物、组织情节等诸方面的技巧,也是后世小说家、戏曲家学习的榜样。

《史记》的内容及意义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GvLfmE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
史记
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论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1]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
  “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