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描写了元宵节(介绍元宵节的有哪些书)

水浒传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元宵节《水浒传》一共写了三次在元宵节发生的故事,把看灯的美丽和情节的紧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都是那样惊心动魄。,清风......

哪些书描写了元宵节(介绍元宵节的有哪些书)

水浒传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元宵节

《水浒传》一共写了三次在元宵节发生的故事,把看灯的美丽和情节的紧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都是那样惊心动魄。  清风寨的元宵节。花荣担任武知寨的清风寨位于清风镇,镇中只有“三五千人家”,是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地方。地搜趣网方虽小,镇上的居民对元宵节的准备却并不含糊,第三十三回写道:“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采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看得出来,清风镇的元宵节活动是民间主办的。  大名府的元宵节。作为“河北头一个大郡”的大名府,元宵节的活动已成为了“年例”,而且活动的规模和京城东京一样,是大名府的重要节庆。但是,由于受到梁山人马的攻打,虽说梁山人马已退却,梁中书还是心有余悸,召集官员“商议放灯一事”。闻达认为:如不放灯,必然会被梁山耻笑,建议梁中书“传下钧旨,晓示居民,比上年多设花灯,添扮社火,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活动的规模还要比往年更大,当然他还提出了关于保卫的有关措施。因为大名府“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各地来的人们,更为放灯造足了声势。在城里,“城坊隅巷陌该管厢官,每日点视,只得装扮社火”,由于官府的监督,全民都行动了起来;“豪富之家,各自去赛花灯”,有钱人家趁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官府也在城里扎起了三座鳌山;“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赏丰年。三瓦两舍,更不必说”。大名府的元宵节放灯,是由官府、百姓一起筹备的,也是由官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兴办的。  京城东京的元宵节。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一章中,有一篇《绛都春》的诗词,描写的就是北宋时期东京汴梁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景致: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京城东京的元宵节筹备活动更是早就开始了。年终之时,梁山的喽啰拿下了莱州送灯去东京的一行人,原来,每年莱州都必须进贡花灯三架,今年又加了两架“玉棚玲珑九华灯”。莱州有进贡花灯的任务,别的州府也未必就能幸免,于是,可以说,京城的元宵,该是由宫廷、各地官府以及民间共同兴办的,当然也会由这三方共同出资。“玉棚玲珑九华灯”是“上下通计九九八十一盏”的组灯,虽然被宋江劫去了一组,依然连有四架灯到了东京,像这样的灯中的极品,在东京的花灯里肯定还有不少,再加上宫廷的灯,东京已是人间天上。

《长安十二时辰》中描写的元宵节是怎样的场景?

《长安十二时辰》整个故事虽然只有24小时,却为我们勾勒出搜趣网一个活灵活现的唐代生活图景,从剧集第一个画面、第一句台词、第一行字幕开始,处处都透露着长安城上上下下、正派反派、宫里宫外的人们,虽然目的不同,但都为即将到来的上元节做了充足的准备:百姓赶着去看上元花灯、狼卫掐准时机制造混乱、不良人张小敬步步紧逼、靖安司要保长安捉真凶……一年有8760个小时,为何上元节这天的十二个时辰如此与众不同,这要从节日本身说起。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元宵节,作为新年的第一次月圆之夜,自古以来民间就形成了诸多庆祝风俗。在这一天傍晚到入夜,人们赏月祭月、点灯赏灯,过桥摸钉走百病,驱恶纳福祈丰年。这些习俗,大多都与灯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上元节的由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元节正处在年后的农闲时节,雨雪渐渐消融,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透露春天的气息。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为过年而忙碌,而这也是进入春耕前最后的休闲时光,十五上元节一过,生活又进入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状态。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这段描述中,包含了两种与农事相关的祈福仪式,第一种是用豆子煮成的粥加上油膏涂抹在门窗之上,然后再插上杨树枝,从而祈求门户兴旺、避免鼠患、五谷丰登;第二种是祭拜蚕神紫姑,祝福农桑。人们也会在此时,参加赛事集会等,准备各种用于农耕的物品。

虽然正月十五作为一种民俗,其存在的时间早于作为节日的时间。根据文献资料,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上元节起源于汉代,《史记封禅书》记载:“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汉武帝不仅听从了方士的意见修建祭祠,还规定每年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到深夜举行盛大的灯火祭祀仪式。而且,汉制还规定: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元夕,金吾放夜前后各一夕。

也就是说,负责管制宵禁的执金吾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日共放假三天,让百姓自由活动。通过此举,正月十五逐渐从单纯祈求农事的民俗向举国欢庆的节日转型。

“上元”作为“三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从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从官方到民间都有燃灯、祭拜、祈福等活动。到了唐代,燃灯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祈福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夜,长安城自上而下逍遥自在,皇宫里坊灯火通明。

除了道教,佛教的灯节也让上元节“灯会”渐成规模。汉明帝就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表佛”,初一、十五在佛教中本身就是重要节日,因此很容易与民俗相结合。到了唐代,正月十五的灯节活动已经成为定俗,诗人章碣有诗《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云:

“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关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中华经典名著

1、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词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7,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正月十五夜 唐朝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搜趣网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

3、元日 王安石诗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www.souquanme.com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4、守岁 北宋苏轼诗作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www.souquanme.com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5、除夜宿石头驿 唐代诗人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夜宿石头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守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月十五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玉案元夕

汤圆历史有哪些参考书目

历史来源
一说春秋吃汤圆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 汤圆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