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娟照片描写(描写苏明娟的句子)

描写苏明娟的句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目为《我要上学》.今天当我学......

苏明娟照片描写(描写苏明娟的句子)

描写苏明娟的句子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目为《我要上学》.今天当我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1992年,记者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因为小女孩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感动了.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苏明娟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我发现苏明娟的眼睛是那么的渴求、天真、美丽.她那双渴望读书而又无助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如果不是那对闪烁着渴望与童真的双眸,如果不是那双充满着忧郁的大眼睛,如果不是一位平凡的摄影记者把那一时刻忠实地记载进他的镜头,“希望工程”这四个字不会那样深深地撼动亿万颗真诚的心灵.那双专注而渴望的眼睛,不正是千百万贫困地区儿童们渴望读书求学的心灵?就是这双震撼人心的大眼睛,让无数真诚善良的人落下了滚滚泪珠.这双忧郁而渴望的大眼睛激起海内外千万人的爱心,无数人的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于是,一个又一个孩子得以重返课堂,一个又一个希望小学得以筹建运营.从她的清澈、美丽、乌黑透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她对读书的渴望.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
今天,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你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是多么令人爱怜!如果,“大眼睛”苏明娟能感动我们,让希望工程深入人心,那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爱心、真诚与善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姐妹兄弟,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但愿更多充满爱心的人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农村山区里渴望上学却无力上学的孩子,并且纷纷伸出援手.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希望工程大眼睛的描写

急额...希望工程大眼睛的描写额.....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大别山的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1991年冬天,8岁的苏明娟和她的5个同学像往常一样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天蒙蒙亮,远处的炊烟从很远的山那边升起来——还有一个小时的山路。
对于这条羊肠小道,这些孩子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苏明娟挎着妈妈为她缝制的小书包,手里拎着一个碳炉,这是她在上课时用来取暖的,因为所谓的课堂不过是旧时的土地庙,年久失修,别说窗户,连土墙都残缺不全,如果没有这个小炉子,她的小手就会被冻僵,但即使这样,上学对这几个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上课铃响了,苏明娟把碳炉搁在右边的小木凳上,暖了暖手之后,拿出了书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铅笔。这时,他看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其中一人还拿着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怪的机器,很多年以后,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机,而拿相机的人就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课继续上着,但苏明娟“溜号”了,她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追随着这个拿着奇怪的机器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见他一会将它对准黑板,一会对准老师,一会对准其他同学……慢慢的,那个人似乎也察觉到有双眼睛一直在看着他。终于,他发现了她,那是一双不可错过的眼睛,纯真、好奇、甚至一点惊恐,他举起了相机……在那只有零点几秒的时间里,苏明娟突然感到有点害怕,她不知道此刻发生了什么。当然,她更无从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 !
2007年4月26日,因为采访苏明娟,我和摄影师、化妆师、助理一同来到合肥。在我们下榻的希尔顿酒店,我惊讶地看见服务柜台上就摆着那幅“大眼睛”照片,上面用中英文写着:用你们的爱心支持希望工程。拿行李的侍应生告诉我们,这幅海报在合肥随处可见。当他得知我们这次就是来采访她时,他几乎是用兴奋的语气问道:“她叫什么名啊?现在是不是挺大了?”我告诉他,她叫苏明娟,今年24岁,就在你们当地的省工商银行工作。
在解海龙离开苏明娟所在的金寨乡桃李小学之后,那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开始在各种媒体传播开来,并迅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然而此时,照片中的主人公苏明娟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直到3年后,湖南长沙某军校一位名叫李万的学员将一份《解放军日报》和一封信寄给了苏明娟的校长,报纸上登载的正是这张照片。他在信里对校长说,如果你们学校还能找到这个小姑娘的话,我愿意资助她到小学毕业。校长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谁,但根据报道中的线索,他将所有四年级的女孩叫到了办公室,然后指着照片问道:“这个人是你们当中的谁啊?认一下!” 这是苏明娟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当时唯一的感受是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是谁啊?再仔细看,还是认不出来,只是隐约觉得那件红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后举手说:“老师,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下午回家把那件衣服拿来吧,证明是你。”回到家,妈妈把那件衣服找了出来,照片里那个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确认了。后来,李万每个学期都会寄一笔钱给她。苏明娟的家人也知道那钱是从为数不多的军队补贴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因为山多地少,金寨乡历来非常贫困。而苏明娟家每年的收成也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更多时候,她的父亲苏良友只能依靠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抓鳝鱼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因此苏明娟每个学期100多元的学费,就成为这个家最大的负担,而李万的资助,也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对于苏明娟来说,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钱,而是李万叔叔写给她的一封封信。那些饱蘸着爱的笔墨的文字,直到现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虽然我没有目睹,但我相信,那些信里所传达出来的“爱”已经深深扎进苏明娟幼小的心里了。
后来,来自大连的一对退休老夫妇也加入了资助苏明娟的行列,他们拿出了仅有的退休金,还在信中安慰道:别为我们的生活而担心。善良忠厚的父亲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苏明娟将钱还给老人,老人不要,后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苏明娟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对她说的话:“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
每到过年,苏明娟的母亲钟业臻都会用这个家特有的方式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将自己纳缝的一双双布鞋,腌制的一块块腊肉寄给解海东、李万、退休老夫妇,还有凑了100块钱捐助她的9个大学生。
一个特殊的名人
苏明娟也许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几乎每个人都见过她的照片www.souquanme.com,但却鲜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已经上初中的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活动。有一天,老村长来到她家对正在做饭的钟业臻说道:“你姑娘要去北京开会了,赶紧给她准备准备,过两天就走。”什么会苏明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是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的她14岁,整个人民大会堂里的予会代表,属她最小。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回到家后,邻居来看她,问:“你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啊?”在他们眼里,她已经是中央来的大领导了。当然,工资是没有的。苏明娟也明白,这只是国家给她的一个荣誉。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虽然只是专科,但她终于实现了从小“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学费由国家负责,因此她不再需要别人的资助。大一时,她就开始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不仅当过售楼员,还曾在北京摩托罗拉总部的人力部和财务部实习工作过。此外,她还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在一次暑假,她还组织过几个同学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做义务支教工作。谈起这段经历,苏明娟依然很感触。“孩子们上课的条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学的时候差搜趣网不多,四面通风,只有一个破屋顶。孩子们的家庭也都非常贫苦。”苏明娟和她的同学们就在那给孩子们上了几天课,后来她知道班级里也有一个小女孩,她和母亲被父亲抛弃了,因为没有钱也没有户口,母女俩只能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搭个草棚过日子。每天,母亲下河去抓黄鳝用来养家。当苏明娟和她的同学去看她们的时候,竟发现这个家连口锅都没有。那天,学生们自己掏钱买了锅,买了菜,为她们做了一顿饭,临走时,还凑了1000多块钱交给她们,这笔钱足以砌个水池用来养抓到的鳝鱼了。在回去的路上,苏明娟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因为一张照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而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个人都有勇气做点什么,那么那些濒临绝望的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而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在合肥市中心,有一处让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古迹——包公祠。对面,就是安徽省工商银行的大楼。苏明娟的办公室就在这//www.souquanme.com栋大楼的17层。从落地窗向外看出去,绿树成荫的包公祠和合肥的繁华街景尽收眼底。单位给员工提供的待遇除了优厚的工资以外,还有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和一套两居室的公寓。苏明娟和这个城市里的其他人一样,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时会和朋友一起去吃麻辣小龙虾,逛街买衣服,每到周五,还会守在电视机前看“快乐男生”。这样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算不上什么,甚至有点乏味和平淡,但对她来说,这简直是上帝最好的恩赐。
每个月,苏明娟都会寄钱给家里。父母已经年近半百,因为女儿,他们的日子已经改善了很多。去年,他们将家里的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的,欠的债还清了,5间青砖瓦房也重新翻修了一遍。她现在最大的牵挂是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以前无话不谈的姐弟俩,现在却有了“代沟”。这让她有点着急,因为她比谁都清楚“上学”意味着什么。现在,苏明娟一年会回家一次,400公里的路程要翻山涉水整整走上一天。我不知道在路,她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世界会想到什么。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路的两头,却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2007年 6月23日,安徽合肥,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组委会邀请,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成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据介绍,截止6月22日12点,全国范围内京外省(区、市)奥运志愿者报名总人数达196973人,其中安徽省共有11271人。
苏明娟长大后被朋友称为:“大眼睛”等。
08年7月,苏明娟从安徽大学毕业,被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录用,将于11月24日正式上班。
采访中,她一边翻阅着《楚天金报》,一边说:“是‘希望工程’救了我,救了千千万万贫困孩子。”她认为,全国各级新闻单位在推动“希望工程”实施中,功www.souquanme.com不可没。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帮助贫困的孩子。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29年前,因一张照片改变命运,如今怎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无数穷人家的孩子,都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踏上读书的桥梁,来通往希望的彼岸。

这幅画面,很多人都觉得似曾相识,头发蓬松的小女孩,充满希冀的眼睛,手中的笔,桌上的纸,无不述说着她求知的渴望,她渴望上学,渴望读书……

达芬奇曾说: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而这张《我要上学》的经典照片,也成为了感动无数人的希望工程宣传照片,而今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又何去何从了?

她有没有如愿以偿读书识字,她有没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01大山深www.souquanme.com处的读书梦

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的金寨县,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曾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片革命老区,但也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直至2020年4月才退出贫困县序列。

苏明娟于1983年便出生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虽然我国从1986年已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也并非每个家庭,都能让孩子毫无负担的接受教育,这个推广和进展依旧是缓慢的。

越落后越贫穷,越贫穷越落后,为了生计,苏明娟的父母养蚕、种地、打鱼,不管什么脏活累活统统都干,可往往靠苦力吃饭的人,都只能拼尽全力在温饱线上挣扎。

活着已经非常艰辛,而随着苏明娟的长大,她每学期100多元的学费,便成为家中最大的负担。

7岁的她在当地小学就读,窗明几净的教室,让她看到希冀的光芒,她渴望上学渴望读书,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是懂事的她也明白,她能走进校园,需要父母更多的奔波劳碌也能换取,读书是她的梦想,但看着爸妈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她又心疼不已……

她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此时她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除了努力学习,帮父母做也力所能及的家务外,只能蹬着一双清澈又无辜的大眼睛仰望……

即便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大山深处的故事,也并不容易翻越重重山川丛林,走到大众的视野里,何况那时一切通讯和交通还较为落后,不过苏明娟却是幸运的,她渴望的声音却意外的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02一张照片圆读书梦

1991年,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来到安徽大别山采风,而苏明娟便阴差阳错的与他相逢,并被拍下 这张"我要上学"的照片。

随着照片的发表,她充满希冀的眼睛,深深感动全国人民,不过远在深山之中的她和家人,却一无所知。

中国是礼仪之邦,充满仁爱主义,看着这样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只要有能力,谁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湖南长沙某军校的学员李万,是第一个向苏明娟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

他将这份刊登着苏明娟照片的报纸,及其一份书信,一同寄给苏明娟的校长,并表示自己愿意资助这个小女孩上学。

可是校长并不知道这张照片到底是自己的哪个学生,于是只能让学生们自己来认。

初次见到这张照片时,苏明娟并没能第一眼就认出自己,只是细看之下,才觉得和自己的衣服很像,直到后来才确认就是自己。

李万每学期都会省吃俭用,从微薄的津贴里挤出一部分钱来寄给苏明娟,这让她的父母十分感动,而李万写给苏明娟的信,也真正鼓舞了这个孩子。

苏明娟的父母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明事理知大义,看到报纸的不仅仅是李万一人,而善良的好心人也不少。

大连的一对退休老夫妇送来资助后,他们还收到某地9个大学生给苏明娟凑的100元学费,但困难的孩子不止她一个,她不能一个人独占多个人的关爱和资助,爱是分享,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和占为己有。

于是在与自主人协商后,这部分钱便被苏明娟捐赠给了希望工程。

03用心呵护心,用爱传递爱

苏明娟不仅圆了自己的读书梦,还把自己手中的爱,分享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让他们也有机会与自己一同读书。

贫穷并没有让苏明娟一家变得贪婪,相反父母从小便教育她要知恩图报,他们记得每个资助人的好,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寄出一份感谢,苏明娟一家会为对方寄去自己腌制的腊肉等食物,也会寄去苏明娟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可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与如今很多"农夫与蛇"的故事不同,苏明娟并不把受资助觉得理所应当,甚至像孙俪资助的贫困生一样,不仅不懂得感恩,还反咬一口称"不给钱,我就毁了你",让人寒心和意识到人性的丑恶,苏明娟的举动却令人感动!

她在15岁时,便向"希望工程助学金"捐赠了第一笔款,尽管只有28元,却是她的一份心意,即便自己仍要为学费奔波,却始终记得有人比自己更需要帮助。

在大家的关爱下,2002年时,苏明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此时的她本有资格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补助,让自己在大学的生活变得宽裕几分。

可她却没有接受这份资助,反而专程给有关部门写信,希望将每学期要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助转给别的贫困生,而她自己则选择勤工俭学,自给自足。

天道酬勤,从学校毕业后,她进入银行工作,虽然刚开始,她的收入不高,但从那时起,她仍旧会每年拿出1000元来资助贫困生,而且从未曾间断。

她觉得自己是希望工程资助下的幸运儿,因而要学会感恩,同时也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去回馈社会,去关爱、帮助她人,将爱和温暖传递下去。

2017年时,34岁的苏明娟当选安徽共青团团委副书记,相当于副厅级,不过在大家质疑的声音中,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和解释,她的职务只属于兼职、挂职,没有行政级别,更不会领取薪酬,只是为她提供一个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平台,让爱得到更好的传承。

04结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

苏明娟从一个受资助者,变成了一个资助者,这是爱心的传递和传承,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