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从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人物的作文
我有个三岁的弟弟,人长特别逗人喜爱。一对黑葡萄似的眼睛,一张小巧的嘴,再加上一副“小绅士”似的外表,还真是让人无法看出他也会做出淘气、可笑的事。
就在前些天,由于弟弟爱生病,妈妈平时把零食控制得很严格。特别是糖类,妈妈一向很少让他吃。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吃糖时也会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可是一回到家,总会和我说:“姐姐!我想吃糖。”看到他很可怜的样子,我乘妈妈不在家,从书包里拿出一包中午就买好的橡皮糖。弟弟就迫不及待地用牙撕开了包装袋,做在沙发上吃了起来。
看着他活像个小馋猫似的样子,心里既心疼又高兴,一边暗暗地对自己说:“弟弟,你可千万别生病啊,不然姐姐会后悔的。”弟弟才不管我的想法呢,“绅士”风度也没了,大口大口地嚼着棉花糖。
还来不及多想,弟弟又发话了:“姐姐,橡皮糖还有没有了?”
“姐姐才买了一包,都被你吃完了。等你的病全好了,姐姐再买给你,好吗?”
“噢”弟弟很扫兴地走开了,我也没多想,只顾自己看电视。
可是没过多久,弟弟又跑到我面前,手里拿着半块粉红色的橡皮擦,皱着眉头说“姐姐,你的这块橡皮糖一点也不甜。”我一看,可把我吓坏了,一边去抢他手里的橡皮擦,一边赶快让他把吃到嘴里的吐出来。“快!吐出来,这不是糖。是橡皮擦,快吐出来!”等到弄清弟弟并没有把橡皮擦吞到肚里时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这淘气的弟弟又跑到我的书房找糖吃,他把我刚买的,外形酷似粉红色的小白免,还散发出阵阵诱人香味的橡皮擦当作棉花糖吃了。
他还皱着眉头,还是分不清糖和擦头。“姐姐,这个橡皮糖比刚才吃的糖还香,就是一点儿也不甜。”他这么一说,却把我弄得哭笑不得。我装出一付严肃的样子,说:“下次可不能再乱吃了啊!”
这就是我的弟弟,一个淘气而可爱的弟弟。
写人学艺的作文 要侧面和正面描写
擀饺子皮的动作描写有哪些?
1、左手掌上摊放一张饺子皮,右手用筷子放上饺子馅,然后右手用一个手指蘸一点水在饺子皮周围抹一圈,之后饺子皮对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用力捏一下饺子皮边缘的最中间部分,两边还是开的。
2、先用手把前面(靠自己这面)捏拢,再把后面分为两份折皱,分别倒向中间部分折捏,捏好后接着捏左边部分,左边也是一样捏,这样一个饺子就算完功了,放在桌上怎么也不会倒的。
3、一把接过擀面杖,拿过面团,学着大人的样子正反面摁两下,双手握住擀面杖擀起来,可这些面皮好像不听使唤,不是跑偏了就是粘在擀面杖上不下来。瞧瞧我擀的面皮:大大小小、千奇百怪,有的像小鸡,有的像小花,有的像云朵,就是没一片是圆的。
4、我拿起面皮,放上肉馅,用手捏来捏去,只几下子饺子就像破水桶一样。
5、左手要不断地转饺子皮,右手推擀面杖。
6、等妈妈把面搓成长条各切成大约2厘米长的小段之后,我先用手把小面团摁成小圆饼,再拿起擀面杖的两头,轻轻地放在摁好的小面团上,然后使一下劲,小面团就会自动动起来,等到大小合适的时候,一个饺子皮就擀好了。
7、我先学着妈妈的的样子,左手拿着小面团,右手拿着擀面杖,就动手擀了起来,我擀完之后,发现我擀的皮儿有点儿方,有点儿长,有点儿圆,还有点儿斜,简直就是“四不像”,我恨不得把它扔得远远的。
8、在妈妈的耐心指点下,我自己动手擀饺子皮了:左手拿好面团儿,然后右手转动擀面杖,同时左手转动面团儿。不一会儿,一张薄薄的、圆圆的饺子皮儿就擀好了。我连着擀了好多,越擀越熟练。
9、把面团搓成长条,分割成小剂子,下面就是按瘪,然后擀制,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饺子皮,向左转动,右手按住擀面杖,上下滚动(左手每转一下,右手上下滚动一次,依次循环),擀到合适的大小,自己满意的薄厚就行了。
10、在切好的剂子上面撒上面粉儿,这样摁的时候不粘手、不粘面板。用手掌心垂直摁下,出现如下一个个圆圆的面剂子形状。之后,用小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面皮:右手擀剂子的同时,左手捏着剂子边缘不停地逆时针旋转。这个多练习几次擀起来就自如了。
作文,中国元素该怎么写
泱泱五千年,中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灿若
,
无处不在,但在这之中,最为国际所熟知,最具世界影响力的莫过于中国功夫这一元素.
昆仑、武当、峨嵋派,长拳、短拳、咏春拳,
派系众多,门类复杂.但是无论是何种派系,其中都包含了一种精神内涵,是武术之魂,这是使武术成为最著名的
的重要原因.
说起功夫巨星,李小龙是不得不提的.他自小研习武术,深得其中精髓,但是//www.souquanme.com他却始终抱有将
发扬光大的决心.因此,他只身
,
,无需多言,用自己的一拳一掌向外国人展现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可是要将武术更广泛的传播,这是不够的,所以李小龙四处试镜,但却未获良机.坚韧的他从未放弃,终获得香港导演的垂青,在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之后又重回好莱坞,
也开始真正名扬海外.
不可否认,李小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使因为他高超的记忆,但我认为武术魂是他成功的关键.他从武术的练习中学会了
,而这种精神正是支持他走下去的动力.而他所拍摄的电影,也是以武术这一媒介表达匡扶正义、追求和平的崇高理念,并非仅仅是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而这些,也是武术魂之所在.
而电影《
》则向我们阐释了另一种武术魂,抑或是武术至高境界.电影中的动作场面形象逼真,让人啧啧称奇,但这些都只是一时之乐,不过是视听之娱.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熊猫
所获得的武功
,是一个“空”字,武术的至高是空,其实就是www.souquanme.com脚踏实地,
的练武,却不受世俗的
.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禅意,让我久久回味.电影中,武术这一元素的运用可谓
,若无此魂大概就要减了两分.
从李小龙的知名度和《
》的票房可以看出武术是在是近几十年来大热的
,似乎与此沾边的东西都能共享乐利.因此,不少国内导演也跟风而起.在作品中融入了不超武打场面,也不乏豪华雄伟,但其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寥获好评.究其原因,错在一个
上.这些电影拥有功夫的外衣和卖点,但只是些噱头,实质内容空洞乏味.武术这一中国元素只是他们博人气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帮助体现电影的精神内涵.缺乏灵魂的武术无法体现其作为中国元素的应有价值.
只有武术其表面动作而无其内在之魂,再精湛的技艺也不过是软绵绵的躯壳.所以要用好武术这一中国元素并非易事,简单的武术二字体现的不仅是它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
武术,如今已是最著名的中国元素,而我相信它也会被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其对于世界的影响也会增大.2.华夏民族,发源于大河南北,成长于三川五岳,发扬于五湖四海,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的历史悠久,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也大大的影响了亚洲各地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到底融入了怎样的元素?
元素一:饺子,血总浓于水
说到饺子,大家一定不陌生.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薄薄的一张面皮,里面加上丰富的馅料儿,易于制作,美味可口.古代有一首诗云:“细砑霜肤薄,弯环味曲包.拈花生指上,斗角簇眉梢.轻似月钩漾,白入云子抄.”就是赞美饺子的,不仅是因为它可口,还有它所涵盖的中国传统情怀.饺子易于制作,技术含量低,于是,包饺子,便成了过大年时,全家老小,上上下下,都能做的节日“运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坐在炕上,有的擀面皮,有的和肉馅,有的已经开始包了.大家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谈谈这一年发生的事儿,其乐融融.正是因为这股浓浓的年味儿,饺子深受国人喜爱,且不仅如此,它也广受老外赞扬.河南南阳县的饺子可谓是天下出名,连美国的某部长也曾到那儿去吃饺子,且对饺子赞不绝口,现在,南阳的饺子,已经开始“申遗”了.饺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正是因为那小小的的饺子里,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亲情、和谐、美满、团圆等文化元素,正是这些文化元素,这些带有浓浓的中国年味儿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得貌不惊人的饺子跻身中国元素代表的行列.
元素二:灯笼,薪火永相传
灯笼,逢年节时极为常见.相传,灯笼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夏时期,不过当初它可不叫灯笼,而是叫“通丁”,原始的寓意是子孙满堂、薪火相传.千百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已忘记它原来的寓意,而是将它作为过年时增重年味儿的装饰品,现在,它的寓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它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希冀,代表的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幸幸福福.在这不灭的灯笼里,满载着华夏民族对新新未来的美好祝愿,点亮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燃烧着古国子民对荣华富贵的热切追求.装载着浓浓中国味儿的灯笼,它不作中国元素,那谁还能加入中国元素之列呢?
元素三:中国结,情有千千结
诗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人对于自由婚姻爱情的向往,从古至今,从未断绝,而这“千千结”,正是带有着对美好爱情祝愿的毋庸置疑的中国元素,它有点像西方的巧克力,巧克力代表的是浓浓的爱念,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讨厌直白的东西,特别是对于爱情,喜欢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这带着“结”的中国结,自然就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一串一串的红丝绳,通过自己的双手编织成结,赠与自己的另一半,浓浓的爱意也就蕴含其中了.谁说浪漫是个法国词儿,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情调,只是少有人记得罢了.当然,这中国结所包含的远远不止爱情,不同的结有不同的编法,不同的编法又有不同的意蕴:玉佩上的叫“如意结”,称心如意;扇子上的叫“吉祥扣”,大吉大利;烟袋上的叫“蝴蝶结”,“蝴”与“福”谐音,代表福运送至.中国结,为国人送来福气,代表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祝愿,如此中国结,当然要成为中国元素的重要一员.
中国历史绵延千里,中间诞生的中国元素又何止这三个?文房四宝,竹兰梅松,还有文字、茶韵,数不胜数;更不用说中国元素还在不断出现,这福娃,就又成了新一代的中国元素了!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稀世珍宝,我们要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不要等它遗失后才后悔莫及,了解中国元素,保护中国文化,是我们华夏子孙应尽的职责
各民族的民俗民风,多一点,写作文,急
屋如其人。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传统民居的形态构成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 ,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 ,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www.souquanme.com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这些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 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当今建造新民居时可资借鉴的源泉。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气候悬殊,地理条件不同,材料资源又有很大差别,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会,血缘、亲缘、家族体系和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汉族人的家庭组织及其生活方式,在传统民居中就出现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国汉族民居大多属于此类布局方式。但是由于南北气候的悬殊,东西地理的差异,在北方干寒地区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湿热地区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黄土地带形成的是窑洞民居,在沿海多台风和内陆多地震地区则形成穿斗式民居 。
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技术和艺术处理经验,如民居建筑的通风、防热、防寒、防水、防潮、防台风、防虫、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结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筑装饰装修处理等,在今天仍有实用和参考价值,值得探索。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有关,与儒礼、道学、阴阳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关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民居与家庙、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观、家族观、等级观和阴阳五行思想,对民居的选址、择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门、山墙、墙尖屋脊、装饰装修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研究大致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人手。前者是从文化特征以及集合体人手进行研究,后者是从社会关系及结构人手进行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居研究主要偏重于从文化角度进行,而从社会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今天迫切需要加强从社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深入调查了大量民居单体建筑资料之后,我们应该尝试去把握民居建筑整体的研究。例如在福建传统民居研究方面,不能仅限于某个民居的平面、立面、梁架、型制的研究,而要综合村落中的宗祠、寺庙、学堂、戏台、商铺等各类建筑,结合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它们与传统民居之间的互动关系。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人,
“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
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
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 35米,以石片
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
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
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
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据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报》载杜林、李彬林文章称:在现存的古羌寨中,
理县桃坪羌寨最为典型,有史书记载,该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外设8个寨门,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条通道,四通
八达,连结各家,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为旧时防敌争战而备。寨中目前仅
存石碉楼2座,均9层30余米。因被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称赞,目前已开始启动申报
人类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
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
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
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
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创造了索桥(绳桥)。两
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十
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
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该州位于横断山脉的南端,地势西北
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2300米。坐落于中部的点苍山,将本区分割成东西
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西部山高谷深,东部地势较为平缓。洱海位于苍山东,
风景秀丽,素有“银苍玉洱”之誉。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
如春,年平均温度16℃。
白族民居形式因地而异,坝区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高寒山区则为“垛木房”,
即以圆木垒墙为房。
为适应当地地形特点,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多背靠苍山,面向洱海。根据当
地风大的特点,屋顶外出檐用青石板封檐,以防窝风吹坏屋檐。外墙也不开窗,
营造出“风不进屋”的舒适环境。院内则为木构架的大出檐,以适应多雨的气候。大理地震多,房屋结构的防震措施极为严密,木构架本身和相互间设置纵横穿坊数道,形成较为完善的纵横拉结连成整体的建筑结构。
白族民居大都呈内院式,房屋为两层,楼上存粮食和杂物,楼下住人。有的
前带厦廊成重檐式。前墙多为木质,雕花门窗。瓦顶,两端木构架生起较大,形
成优美柔和的屋脊曲线,这是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三房一照壁民居是深得群众喜爱的形式。布局常见的有“一正两耳”、“三
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式。“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
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
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
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
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楼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
湛。堂屋门由六扇格子门组成,每扇格子门分上下两段,用2-5层透刻法,刻有
人物、飞禽走兽和花卉的浮雕图案,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门多用木头、
泥土、大理石、青砖等材料,建成斗拱花坊,飞檐翘角,对称和谐,十分的富丽
气派。建筑物墙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内多砌有花坛,种植花木。照壁飞檐出角,
周围镶有角砖,顶上盖青瓦或琉璃瓦,大方得体,比例匀称。照壁中间粉刷成白
色,上写“万紫千红”、“彩云南现”、“龙凤呈祥”、“福寿安康”等吉祥语,或只写“福”、“寿”、“禄”、“喜”等独个大字,或在照壁上绘画,题诗赋词,各具风格。
大理还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条石砌墙,坚固耐用;还有用苍山十八溪中卵石砌
墙的,“大理有三宝,卵石砌墙不会倒”的民间谚语即由此而来。深浅不一,大
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卵石房,古朴大方,稳固坚实,独具一格,充分表现了白族
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干栏式民居
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5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的住房以干栏式楼房为主。高山族以社为本
高山族是台湾最古老的民族,也可以说是土著民族。“社”是台湾高山族的基层
社会组织单位。最初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血缘为纽
带,兼以地缘为组合,包括一个或几个氏族成员聚居的社会组织。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居也被赋予了高山族所特有的色彩。 德昂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人
喜欢居住于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
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
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
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
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
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
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
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
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
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
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
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
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我国的第55个民族。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属热带山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
森林。这里盛产茶叶,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 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有一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在这里,繁衍生息着纯朴善良的京族人民。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
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一座座石条房四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如今,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搜趣网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窑洞与四合院都是汉民族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据古建筑学家考证,4000多年前,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
窑洞分为土窑、砖窑和石窑三种类型。土窑较为原始。它是根据地势或在自然垂直的断崖上,或在陡坡上先人工削一段崖壁,再掏挖而成,内呈拱型,有门洞、过道、住房等。土窑也很坚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就开山挖洞,住进窑洞坚持了抗日。毛泽东主席曾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并领导了8年抗战。今天窑洞依在,它们向无数中外游客、来宾述说着那段震惊中外的传奇历史。
砖窑,一般先用泥土烧制成砖,然后在松软的黄土地带上砌制成窑洞。石窑,大都是根据当地圈窑石料的质地、纹理和色泽而制作。一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石窑上往往雕、凿、刻出多种图案。窑洞不占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又有利于生态平衡,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它是北方汉民族就地取材的民居建筑。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城市汉民族的民居建筑。汉代时已渐成熟,唐代时广泛使用。中间有院,院周围按四面盖房形成“四合院”。四合院大小规模不等,大型的四合院有二进、三进和东西跨院,或内有花园亭阁。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建造大屋顶,砖瓦料的对称房屋。四合院大都为封闭式格局,布局严谨,幽雅美观,屋内冬暖夏凉。北京的四合院基本上都随大街小巷胡同方向兴建。老舍《四世同堂》,巴金《家、春、秋》中各大家族住的就是这种建筑。而有名的恭王府大观园等都是四合院建筑艺术中的精华。
过去,贵州地区有句谚语:“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石旯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依山傍水,十户或一二百户为一寨,大的寨子也有千户以上的。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但以平房和楼房为主。其中尤以“吊脚楼”最富特色,也最为普遍。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三层,下层多为关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农具之所。二层为全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坐椅。三层可作卧室,亦可存放杂物。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苗族建房有很多礼仪和讲究,丝毫马虎不得。“踩新房”便是其中之一。即当新房落成后,本寨或外寨的亲友都要携带礼物前来祝贺。外寨的客人进寨时,要鸣放鞭炮,主人听到后出门迎接,将客人请进新房,并置酒摆宴,欢聚一堂。大家把酒问盏,高唱立房歌,庆贺新房立成,并祝愿主人家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搜趣网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