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作文800字
描写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作文800字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xfiwcStCk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搜趣网,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xfiwcStCk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搜趣网,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红楼梦人物评价800字左右
最好是女子、要有作文提纲。《对红楼梦》中人物薛宝钗的评价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博学、迎合奉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对她的性格作具体分析:
一、 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能看出多少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xfiwcStCk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能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能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说她是封建卫道士,说她是封建正统女人,说她是现世功利主义者都不为过。薛宝钗形象是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指向的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制度和维持封建礼教的禁欲主义观念。她作为封建时代标准规范化的女人形象,也不容置辩地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众人追慕的完整形象。在感情上,由于作者过分同情弱小者导致这个标准人物倾向于一种势利;在爱情选择上,作者带着悲剧引向宝钗,可在爱情的坚守上却又不自觉地重归林路,致使许多读者误以为这个大家闺秀竟是虚伪,阴险,奸诈的小妇人。 提到薛宝钗,不能不说那个与之同处闺室的林妹妹,因为正是两人的命运在苟合和对抗之中渲染了整个故事。人们在注重现实生活和倾向性灵感动上永远存在着分离甚至对立,就如同现实色彩浓重的薛宝钗把握实在功利而感情深刻的林黛玉追求自我的情感境界,一个是凭借智慧在言行上下工夫的现实主义者,一个是倾出血泪至情追逐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两个女子的命运也就自然依托在纨绔子弟贾宝玉的身上,可贾宝玉天生的一个恋爱主义者,过于理想化的追求和林不谋而合,可谓情投意深,宝钗在被疏离于感情之外,也是肯定。 薛宝钗出身于皇商世家,幼年丧父,其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呆霸王,不用说政治上与林家同样没落,其与林黛玉一前一后进荣国府的情形不同,薛家与贾家是世交,又是四大家族之一,声名显赫,探亲之下实则强强联合,而林黛玉则是以孤女之名寄人篱下。论身份,地位,确有贵贱之别,可偏偏薛宝钗不在乎这些,主动与林交好,结为姐妹,黛玉心直口快又注重细节,宝钗深谋远虑在与林黛玉的口角之争中,采用忍术攻心的手法,赢得了众人的心。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醉心于《西厢记》《牡丹亭》这些缠绵浪漫的故事情节而宝钗博览群书之下为的是学以致用,注重务实,还深明:“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也足见她受士风影响之深。所以在薛宝钗正统风格下,宝玉注定要与林黛玉演绎一场悲剧,夹在中间的她更体味到了包办婚姻之下的无名痛苦,从侧面也突出了林与贾的反时代性格。 薛宝钗是可贵的封//www.souquanme.com建女人,可贵之处在于她不仅会做人,更会做女人,天性的一朵世俗花王,虽缺少烂漫情怀却“任是无情也动人”加上渊博的学识,通达的事理,稳重的态度让她在金陵十二钗中脱颖而出,倍受周围人的青睐。从小出身于官僚资本主义家庭的她,带有明显的商业气质,精通处世之道的她在人事繁杂的大观园里施展的游刃有余,善于分析利害得失,惯于察言观色。贾母喜欢热闹,看戏时宝钗专点《西游记》,史湘云请客没钱,她便替她设计圆场;王夫人因赏赐衣物给金钏而为难,宝钗忙拿自己新做的衣服送去,平时谈笑说乐中也从不失性,谨守着一个客观的尺度,可见她对环境的警觉性和灵敏度还更胜那“机关算尽”的王熙凤一筹。在代办家务时,积极协助之态下深藏无为本质,高明深刻的处世策略不能不令人折服,却也是颇有微词之处。总之,她不会如黛玉的逞强,湘云的放纵,宝玉的痴迷。她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抱负,有对功名利禄的仰慕和追求,却在没有胜算的婚姻上折磨了自己,注定要在感情上痛失一切,宝钗也正是因那象征“金玉良缘”的项链,被悄悄活埋在时代的深处。
一、 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能看出多少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xfiwcStCk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能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能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说她是封建卫道士,说她是封建正统女人,说她是现世功利主义者都不为过。薛宝钗形象是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指向的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制度和维持封建礼教的禁欲主义观念。她作为封建时代标准规范化的女人形象,也不容置辩地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众人追慕的完整形象。在感情上,由于作者过分同情弱小者导致这个标准人物倾向于一种势利;在爱情选择上,作者带着悲剧引向宝钗,可在爱情的坚守上却又不自觉地重归林路,致使许多读者误以为这个大家闺秀竟是虚伪,阴险,奸诈的小妇人。 提到薛宝钗,不能不说那个与之同处闺室的林妹妹,因为正是两人的命运在苟合和对抗之中渲染了整个故事。人们在注重现实生活和倾向性灵感动上永远存在着分离甚至对立,就如同现实色彩浓重的薛宝钗把握实在功利而感情深刻的林黛玉追求自我的情感境界,一个是凭借智慧在言行上下工夫的现实主义者,一个是倾出血泪至情追逐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两个女子的命运也就自然依托在纨绔子弟贾宝玉的身上,可贾宝玉天生的一个恋爱主义者,过于理想化的追求和林不谋而合,可谓情投意深,宝钗在被疏离于感情之外,也是肯定。 薛宝钗出身于皇商世家,幼年丧父,其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呆霸王,不用说政治上与林家同样没落,其与林黛玉一前一后进荣国府的情形不同,薛家与贾家是世交,又是四大家族之一,声名显赫,探亲之下实则强强联合,而林黛玉则是以孤女之名寄人篱下。论身份,地位,确有贵贱之别,可偏偏薛宝钗不在乎这些,主动与林交好,结为姐妹,黛玉心直口快又注重细节,宝钗深谋远虑在与林黛玉的口角之争中,采用忍术攻心的手法,赢得了众人的心。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醉心于《西厢记》《牡丹亭》这些缠绵浪漫的故事情节而宝钗博览群书之下为的是学以致用,注重务实,还深明:“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也足见她受士风影响之深。所以在薛宝钗正统风格下,宝玉注定要与林黛玉演绎一场悲剧,夹在中间的她更体味到了包办婚姻之下的无名痛苦,从侧面也突出了林与贾的反时代性格。 薛宝钗是可贵的封//www.souquanme.com建女人,可贵之处在于她不仅会做人,更会做女人,天性的一朵世俗花王,虽缺少烂漫情怀却“任是无情也动人”加上渊博的学识,通达的事理,稳重的态度让她在金陵十二钗中脱颖而出,倍受周围人的青睐。从小出身于官僚资本主义家庭的她,带有明显的商业气质,精通处世之道的她在人事繁杂的大观园里施展的游刃有余,善于分析利害得失,惯于察言观色。贾母喜欢热闹,看戏时宝钗专点《西游记》,史湘云请客没钱,她便替她设计圆场;王夫人因赏赐衣物给金钏而为难,宝钗忙拿自己新做的衣服送去,平时谈笑说乐中也从不失性,谨守着一个客观的尺度,可见她对环境的警觉性和灵敏度还更胜那“机关算尽”的王熙凤一筹。在代办家务时,积极协助之态下深藏无为本质,高明深刻的处世策略不能不令人折服,却也是颇有微词之处。总之,她不会如黛玉的逞强,湘云的放纵,宝玉的痴迷。她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抱负,有对功名利禄的仰慕和追求,却在没有胜算的婚姻上折磨了自己,注定要在感情上痛失一切,宝钗也正是因那象征“金玉良缘”的项链,被悄悄活埋在时代的深处。
《红楼梦》人物点评800字
假期作业~~~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人物,褒贬最多的恐怕就是林黛玉了。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本身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而她却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用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非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认为拿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封建阶级思想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还有,她偶尔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从此变得和宝钗非常亲密。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疼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后因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同时,险恶的环境更推进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直逼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爱看《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同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基础。
晴雯,怡红院的丫头,《红楼梦》中或轻或重的一个角色。只因“生得比别人略好些”,遭人嫉妒,死于非命。读毕《红楼梦》,晴雯的形象带给人以难以抹灭的记忆,也正是她,为大观园的黑暗注入了了不可多得的光明。
晴雯是作为一个礼物送给贾母的,既是礼物,其命运当然该由拥有这份礼物的人来决定。晴雯的出场无疑是一个悲哀,无论是对于宝玉、对于大观园还是对于她自己。晴雯用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礼物是具有怎样的不可践踏的灵魂,同时,她带来的影响也完全超越了礼物的作用。她的生命毫无疑问是称得上完美的。
相信“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给每一个读者心中留下了一片属于晴雯的烙印。曹雪芹的眼中晴雯是相当美丽的,自然也是任性的。宝玉骂了她两句“蠢才”,就惹恼了她并肆无忌惮的说:“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气得宝玉“浑身乱战”。不能不说在晴雯眼里是没有对主子的畏惧的,心中也从未把自己弄得一个奴才的身份。看她把扇子一条条撕碎,就仿佛在撕封建等级那张污浊的脸,更像在一下下鞭笞那位“温柔和顺”的袭人,此情此景难免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暗暗为晴雯骄傲同时也伴有一丝悲哀。这对于晴雯来说也许只是由着性子胡乱做的一件取乐之事,而对于袭人、麝月这些丫头们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应该是身为下人的人做的事。于是我们不得不惊叹曹老人家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是如此的惟妙惟肖并让人难以释怀。而曹雪芹并没有忘记晴雯仍是一个丫头,便不惜笔墨的又刻画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节,为晴雯的形象添上可敬之笔。
晴雯心再比天高,身却终为下贱。她明白宝玉虽是淘气,却是她的主子,她必须尽到一个奴才的责任与义务,带病连夜替他补衣。她在维护尊严的光环下,仍不失身份尽其所能,这便是维护了最原始最高贵的人性。同时也为晴雯身上带来了更多的闪光点。
晴雯最终是被王夫人把“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她拖下炕来,硬生生给治死的。晴雯的死,袭人是脱不了干系的。
袭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她“津津乐道”的赞赏美妙的奴才生活并对和善好心的主子感激不尽,她曾“无可推脱”的同宝玉私通,事后又在王夫人耳边说宝玉和众姑娘及众丫鬟们年纪都大了,须防越轨之事。王夫人自然是很关注宝玉的成长环境,认为晴雯“这样美人似的人,心里是不能安静的”,再加上晴雯的姿色与聪慧有点像林黛玉,王夫人更是仇恨淤积,最终下场可想而知。晴雯死后,袭人增加月例钱白银二两并成为主人心腹。
正所谓“寿夭多因诽谤生”。
宝玉把晴雯当作芙蓉之神,傲岸高洁美得孤寂。临死前她把指甲弄下送与宝玉,并叮嘱道“别人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她就这样坦然微笑着仍带着浑身的傲岸不羁与锋芒毕露死去。惨淡却不失伟大。
晴雯是深受作者敬仰的。把小说中最长也最火热的赋体诗篇《芙蓉女儿诔》送给了她,用以慰藉一个十六岁的生命。
忆女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搜趣网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与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多么神圣的评价,在诗里我们无处不嗅出封建的腐烂气味,以及幽幽的飘来的那一分天庭中芙蓉的清香。曹雪芹不愧为一代宗师,留下如此让人悸动的文字去悼念晴雯,悼念所有因封建而受迫害惨死的人们。对于袭人,宝玉是清醒的:“毁奴婢之口,讨岂从宽!刨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晴雯是第一等的人,无论她身份的卑微,她的精神自始自终是第一等,坚持自己宁死不屈反抗到底的气节与个性,公然揭露狠毒狡诈的主子,没有一丝的奴颜媚骨。她的形象在无形中高大无比,并坚韧得无懈可击。
在那样一个时代,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与黑暗,而晴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给人以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整个精神世界的代表,并悄悄地给人留下命运的伏笔。面对这样的高大与孤傲,我们除了怀着沉重的敬意去拜读它领悟它,已无须更多。
我坚信,高处芙蓉定以其姿色而常开不败!
晴雯,怡红院的丫头,《红楼梦》中或轻或重的一个角色。只因“生得比别人略好些”,遭人嫉妒,死于非命。读毕《红楼梦》,晴雯的形象带给人以难以抹灭的记忆,也正是她,为大观园的黑暗注入了了不可多得的光明。
晴雯是作为一个礼物送给贾母的,既是礼物,其命运当然该由拥有这份礼物的人来决定。晴雯的出场无疑是一个悲哀,无论是对于宝玉、对于大观园还是对于她自己。晴雯用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礼物是具有怎样的不可践踏的灵魂,同时,她带来的影响也完全超越了礼物的作用。她的生命毫无疑问是称得上完美的。
相信“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给每一个读者心中留下了一片属于晴雯的烙印。曹雪芹的眼中晴雯是相当美丽的,自然也是任性的。宝玉骂了她两句“蠢才”,就惹恼了她并肆无忌惮的说:“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气得宝玉“浑身乱战”。不能不说在晴雯眼里是没有对主子的畏惧的,心中也从未把自己弄得一个奴才的身份。看她把扇子一条条撕碎,就仿佛在撕封建等级那张污浊的脸,更像在一下下鞭笞那位“温柔和顺”的袭人,此情此景难免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暗暗为晴雯骄傲同时也伴有一丝悲哀。这对于晴雯来说也许只是由着性子胡乱做的一件取乐之事,而对于袭人、麝月这些丫头们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应该是身为下人的人做的事。于是我们不得不惊叹曹老人家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是如此的惟妙惟肖并让人难以释怀。而曹雪芹并没有忘记晴雯仍是一个丫头,便不惜笔墨的又刻画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节,为晴雯的形象添上可敬之笔。
晴雯心再比天高,身却终为下贱。她明白宝玉虽是淘气,却是她的主子,她必须尽到一个奴才的责任与义务,带病连夜替他补衣。她在维护尊严的光环下,仍不失身份尽其所能,这便是维护了最原始最高贵的人性。同时也为晴雯身上带来了更多的闪光点。
晴雯最终是被王夫人把“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她拖下炕来,硬生生给治死的。晴雯的死,袭人是脱不了干系的。
袭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她“津津乐道”的赞赏美妙的奴才生活并对和善好心的主子感激不尽,她曾“无可推脱”的同宝玉私通,事后又在王夫人耳边说宝玉和众姑娘及众丫鬟们年纪都大了,须防越轨之事。王夫人自然是很关注宝玉的成长环境,认为晴雯“这样美人似的人,心里是不能安静的”,再加上晴雯的姿色与聪慧有点像林黛玉,王夫人更是仇恨淤积,最终下场可想而知。晴雯死后,袭人增加月例钱白银二两并成为主人心腹。
正所谓“寿夭多因诽谤生”。
宝玉把晴雯当作芙蓉之神,傲岸高洁美得孤寂。临死前她把指甲弄下送与宝玉,并叮嘱道“别人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她就这样坦然微笑着仍带着浑身的傲岸不羁与锋芒毕露死去。惨淡却不失伟大。
晴雯是深受作者敬仰的。把小说中最长也最火热的赋体诗篇《芙蓉女儿诔》送给了她,用以慰藉一个十六岁的生命。
忆女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搜趣网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与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多么神圣的评价,在诗里我们无处不嗅出封建的腐烂气味,以及幽幽的飘来的那一分天庭中芙蓉的清香。曹雪芹不愧为一代宗师,留下如此让人悸动的文字去悼念晴雯,悼念所有因封建而受迫害惨死的人们。对于袭人,宝玉是清醒的:“毁奴婢之口,讨岂从宽!刨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晴雯是第一等的人,无论她身份的卑微,她的精神自始自终是第一等,坚持自己宁死不屈反抗到底的气节与个性,公然揭露狠毒狡诈的主子,没有一丝的奴颜媚骨。她的形象在无形中高大无比,并坚韧得无懈可击。
在那样一个时代,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与黑暗,而晴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给人以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整个精神世界的代表,并悄悄地给人留下命运的伏笔。面对这样的高大与孤傲,我们除了怀着沉重的敬意去拜读它领悟它,已无须更多。
我坚信,高处芙蓉定以其姿色而常开不败!
选红楼梦里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作文 800字左右
选红楼梦里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作文 800字左右 很急 在线等 谢谢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
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
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