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色的对联
四时月好最宜秋。
此对联采用了嵌字手法,对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对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搜趣网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对联。
有人为秦岭题对联曰:
障南阻北;
拔地分天。
此对联仅用八个字,便把一个巍峨连绵三千里的秦岭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真乃惜墨如今,恰到好处。“拔地分天”一句,令人触目惊心,拍案称奇。一个“分”字格外传神,远胜力劈华山之势。
湖南长沙岳麓爱晚亭有一对联,写得朴实别致,对联曰: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色;
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
此亭原称“搜趣网红叶亭”,又称“爱枫亭”,这副对联概括了爱晚亭周围枫叶艳红的美景。上句以实处入题,下句以虚处落笔,一实一虚,便把江南胜景描绘的一览无余。
新疆天池,也称瑶池,风景十分优美,据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住地,有人为此撰写长对联如下: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竟美诗情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WkwlLEJ花丛野筵唱珑玲。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对联语详细地写出了天池四季的美丽风光,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以上对联的“天光”、“天山”对下对联的“池浪”、“池水”,形成嵌字格式,透出“天池”二字,作者用心,可见一斑。
0 0 添加评论(0)
高压放电09-02-06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此对联采用了嵌字手法,对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对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对联。
有人为秦岭题对联曰:
障南阻北;
拔地分天。
此对联仅用八个字,便把一个巍峨连绵三千里的秦岭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真乃惜墨如今,恰到好处。“拔地分天”一句,令人触目惊心,拍案称奇。一个“分”字格外传神,远胜力劈华山之势。
湖南长沙岳麓爱晚亭有一对联,写得朴实别致,对联曰: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色;
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
此亭原称“红叶亭”,又称“爱枫亭”,这副对联概括了爱晚亭周围枫叶艳红的美景。上句以实处入题,下句以虚处落笔,一实一虚,便把江南胜景描绘的一览无余。
新疆天池,也称瑶池,风景十分优美,据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住地,有人为此撰写长对联如下: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竟美诗情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花丛野筵唱珑玲。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对联语详细地写出了天池四季的美丽风光,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以上对联的“天光”、“天山”对下对联搜趣网的“池浪”、“池水”,形成嵌字格式,透出“天池”二字,作者用心,可见一斑
关于西津渡的作文750字
午后,当我走近古街的街口时,看到这新修建的拱形街门,从门洞向街里望去时,一看就是近年新铺的灰砖漫地的路面,心里暗自有些失望,这古街恐怕是旧址上的“新街”了。
先等等,我们进入古街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它的文化和历史吧: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WkwlLEJ。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60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战略目标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
以情调苏州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记得儿时一首歌谣:“正月里闹元宵、二月二赏梅花、三月三去踏青、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划龙船、六月里看荷花、七月七女儿节、八月半走月亮、九月九去登高、看会闹猛十月朝、十一月冬至夜、腊月三十过大年夜。”可见苏州的一些节俗饶有情趣。这首儿歌较顺口,也好记,我至今会背诵。有些习俗现在的年轻人知之不多了。一年一度热热闹闹的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刚过去,五月初五端午节便接踵而至。
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由来,一说是龙的节日,一说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吴越一带端午节却是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又名伍员,原是楚国人。到吴国后受吴王阖闾信任,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阖闾大城,开凿了我国最早的运河胥溪,推荐了大军事家孙武,使吴国很快强盛了起来。后来和吴王夫差关系出现裂痕,被夫差赐死。据说伍子胥死后还被夫差叫人用皮袋装着投入江中,死得很惨。伍子胥死后,吴国就逐渐衰亡了。
伍子胥在吴国几十年,对吴的贡献很大,也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得益匪浅,加上他又是正直的忠臣,因此苏州百姓都很怀念他。在他被赐死的江旁立祠名为胥山,今胥门、胥口等地都是纪念他而命名的,并在胥门城内及东山杨湾等处也建庙或祠,香火不绝。由于他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被投入江的,(正巧与大诗人屈原同日)所以苏州人在那天纪念伍子胥,故有“五月端午迎伍君”的说法,(南朝“曹娥碑”记载)唐诗中写道:“英雄寂寞留陈迹,山水苍凉失霸图,回首荒台糜鹿地,属铵遗恨满姑苏”。
端午节:古代的“卫生节”
《吴县志》载:“端午簪榴花,艾叶以避邪。”家家都买扎好的蒲、艾叶放在门窗前,据说蚊蝇小虫闻到此味就会逃走,至今老年人仍会在端午那天买上一、二把菖蒲、艾叶带回家挂起来。那天,不少人家以雄黄末调入酒中饮下,以酒涂小孩子额头及手足心,也是避邪之意。儿时,我催着母亲在我额头上书一个“王”字,和弟妹们一起欢呼雀跃,当时满街满巷都可看见孩子们在额上书写着“王”字。外婆还绣荷包绣囊,有时盛一点雄黄末,有时做一个布粽子或糯米裹的小粽子装着,系在我们孩子胸前以应端午景。记得祖母曾以玉色丝为索,系我左臂,称为“长寿线”;母亲也曾用线编成虎头形,放在我胸前,身上穿红色老虎肚兜,以示威猛,这些都让我感到十分有趣。
端午节前后,天气转热“百虫出,邪气盛”。特别是苏南一带,正值梅雨季节,空气潮湿,适于各种细菌和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染病也易流行。端午节前后,自古流传下来的用艾叶、菖蒲挂在门上以避邪,或用陈艾、苍术、白芷、雄黄等中药混合在室内庭院烟熏,也有的在墙壁角落潮湿的地方洒上石灰水,喷洒雄黄酒等。民间流传的这些传统习惯,说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在端午前后除害灭病,讲究卫生,确实艾叶、菖蒲、苍术、白芷等都具有杀菌灭虫的药理功能,因此有人把端午节称为古代卫生节,这是有一点道理的。
端午佳节划龙船
清代诗人蔡云“吴歌”云:“胜会山塘看水嬉,大旗几处插红旗”。可见当时苏州的龙舟盛会规模很大,也是很有特色的。端午节的龙舟表演是五月初五的重头戏,也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古代苏州龙舟也很有讲究,阊、胥两门及南濠、北濠、枫桥西津桥一带的西路水滨和山塘一带都是划龙舟最热闹的地方。
古时龙舟四角枋柱,插遍各色彩旗,中舱设有吹鼓手,划时鼓号连天、声势很大。船两旁有16人划浆,称为划手。蒿师手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为挡头蒿。船上建有一个小亭子,上面站着一位潇洒可爱的小男孩,打扮一下,称为龙头太子。船尾高0.3米左右,上面系满各色彩绳,随风飘荡,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船尾很考究,还做成各种戏文,如“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称为钨艄。船舵大都是刀式,执舵的人称为挡舵。
划龙船的场面自然极热闹有趣,河中各式龙舟灿如织锦、画楫如鳞、水如溅珠,金鼓之声与水声相激,喧声震天。各船互不相同。十多只船你追我赶,你奔我跑,各显本领,互不相让,这种龙腾虎跃的热闹场面,如身临其境,定会让你热血沸腾、跃跃欲试。这时男女老少几乎倾城而出,七里山塘,人头攒动,商贩云集,欢呼笑语连续不断,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持续十余日方罢,当时称之划龙船市。入夜更是别有一番景致,河中之舟,岸上之棚,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人称灯划龙船。
划龙船时,河中有不少画舫,舫中观赏龙船的人,都要把事先买好的土罐掷于河中,龙船上就会有人跳入水中,争相抢夺这些土罐,以此作为划龙船时的一种娱乐。发奖仪式称为胜会,胜会时,先有葛袍缨帽之人在画舫前舱鞠躬唱诺,手中拿了五色小旗,在得奖的几只画舫上各插一色小旗,而后各龙舟各认旗色,“班师还船”宣告取胜。予生也晚,自然无法看到此胜景。父亲幼时曾几次随大人前往观看。
先父告诉我,除了浪遏飞舟的龙舟竞渡,还看见过多村英武青年的水上献艺――档船农家船舱架着十八船兵器,船头上铺一排平板,小伙子们便在上面演练武艺,阳光下赤裸的胸背闪闪发光。飞钢叉者把钢叉在胸、背和两臂间搓滚,时而还抛向空中,钢叉铁盘不断地发出“嚓啷啷、嚓啷啷”的声响,在各村“档船”上相互应和。舞铜链者把长长的链条缠绕旋动,光闪闪,响呼呼,赛过电视剧中梁山泊军师吴用的把式。举石担,是在一根粗毛竹的两端,穿上两爿巨大的石盘,表演的大力士们举着它在头顶、胸背不断盘旋,远胜于现在举重比赛上那拼力的一举。
还有舞石锁的,用花岗石雕凿而成的锁形石块,大小不等,也有百十斤沉重的,舞者抓住把手,把石锁穿过臂、背、胯部,稳稳落在肩、肘、拳上,不仅赛力气,也赛技巧。高手们还能稳稳地把石锁落在下巴以及额上,仿佛杂技场上耍花坛者,博得两岸观者的高声喝彩。自然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当石锁在上下穿梭时,偶尔越出了轨迹,落进两边水中,“通”的一声,水柱能激起一米左右高。几个船舷旁的小伙随即纵身下水,一个猛子扎进水底,不消片刻,快捷者已把石锁托出水面,抛到舱板上。在两岸一片鼓掌声中,石锁又被舞者托起,湿淋地继续在身前身后抛舞,此情此景十分壮观。父亲有声有色的描述,常使我听得津津有味,至今记忆犹新。
“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便躅百草,又有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宋代苏州籍田园诗人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中写道“社下烧钱鼓如雷,日斜扶得醉人归,春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童斗草来”。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62回就有端午节斗百草描写,读来惟妙惟肖,十分有趣。
斗草,又叫斗百草,最早的记载见南北朝。此习俗,乡下的孩子都经历过,而上年纪的城里老年人也知道,每到春季百草繁盛时,男女儿童都上山去玩(旧时苏州南园、北园芳草遍地,足可游玩),挑荠菜,摘野草茎,荠菜等野菜是带回家炒来吃的,草茎可以当点心吃。玩得高兴了,男孩子采莎草茎和小姑娘逗着玩,或者卜谁的妈妈生儿生女,方法是两个孩子各执莎草梗一端,把它一撕为二,看草纤维组成什么形状,如果呈三角形或直线撕尽,便生男;如果呈四边形,便是生女儿。
有时他们采狗尾巴草茎或蒿草叶,弯成环两人各执一环套起来比草的韧性,拦断的一方为输家,或者他们采集一种红白相间的穗状花序,比谁采得多,然后将草编织成花轿,比谁编得像编得快。这可能是心细的女孩子的拿手好戏了,一般男孩会甘拜下风,只有插两根草茎做“轿杠”充当“轿夫”的份。接着男女孩子往往要学大人的样子,在草地上扮新郎、新娘,演出一回“集体婚礼”,十分有趣。城里孩子高雅一点的不但采花草,还比赛识草名和花名,甚至吟出有关花名的戏文,这就需要有一点文学和植物知识了。
又是五月端午时,旧时姑苏的习俗虽说大多已被人淡忘了但是现在人们那天还吃粽子,即使不再是端节那天的“专利”美食。近年来,苏州市太湖、金鸡湖、常熟沙家浜等地纷纷举办划龙船比赛,让人们重温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增添雅兴。据说韩国已把有关端午习俗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我国的端午习俗具有2500多年历史,它才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我们盼望着早日成功。
有哪些描写风景的回文联和叠字联
请帮我找找有哪些描写风景的回文联和叠字联,有急用,谢谢了,最好多一点,真的很急~~~(一)、回文联
1、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
上联:斗鸡山上山鸡斗;
下联:龙隐岩中岩隐龙。
2、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
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
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
(二)、叠字联
1“看松读画轩”的一副叠字对联:
上联:雨雨风风,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下联: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全联把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以及鸟语花香融为一体,语句含义丰富深长。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读后频增游兴,使人犹如陶醉于春夏秋冬四季冷暖交替变幻和莺歌燕舞万木争荣百花吐艳的美景之中,别具诗情画意。
2、中山公园“天下景”亭叠字联:
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把西湖山光水色、晴雨景象尽收联中,耐人回味。
3、观澜亭上的叠字联:
上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下联: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栩栩如生地摹拟出泉飘水冒的动态美和色彩美。观泉读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4、清康熙年间的西津桥,桥头的叠字联:
上联:风风雨雨,寒寒暑暑,满满潺潺,潇潇洒洒;
下联: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恩恩怨怨,憩憩悠悠。
上联写流水部分全用水旁,随着一年四季风雨寒暑自然气候的变化,水流或急或缓,永不停息;下联写心态部分,全用心字旁,时代转移,人世沧桑,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就不要去多计较了,对此不妨一笑了之。整联用叠字,构思巧妙,堪称佳对。
5、温州江心寺的叠字联: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yún zhāo chá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cháo zhāo sàn)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cháo,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整联巧用叠字,诗情画意,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文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叠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