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魂记描写什么事(离魂记的简介)

离魂记的简介《离魂记》,唐代汉族传奇小说。共一卷。收入《太平广记》358卷,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也收入此篇。作者陈玄祐,代宗大历时人,生平事迹......

离魂记描写什么事(离魂记的简介)

离魂记的简介

《离魂记》,唐代汉族传奇小说。共一卷。收入《太平广记》358卷,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也收入此篇。作者陈玄祐,代宗大历时人,生平事迹不详。
本篇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具有典型意义。篇末写到倩娘piKAW的离魂与肉体相合时,巧妙缀上“其衣裳皆重”这样一个细节,给人以似幻似真的感觉。离魂以求爱情婚姻故事,始见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代颇有敷衍为传奇作品的,《太平广记》另收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都叙述唐人离魂故事,但描写较本篇更为简略。元代郑光祖(郑德辉)《述青琐倩女离魂》杂剧,即根据本篇故事演绎而成。
作者陈玄祐,代宗大历时人,生平事迹不详。《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倩娘父张镒也常说将来当以倩娘嫁王宙。但二人成年后,张镒竟以倩娘另许他人。倩娘因此抑郁成病,王宙也托故赴长安,与倩娘诀别。不料倩娘半夜追来船上,乃一起出走蜀地,同居五年,生有二子。本篇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具有典型意义。篇末写到倩娘的离魂与肉体相合时,巧妙缀上“其衣裳皆重”这样一个细节,给人以似幻似真的感觉。离魂以求爱情婚姻故事,始见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代颇有敷衍为传奇作品的,《太平广记》另收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都叙述唐人离魂故事,但描写较本篇更为简略。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即根据本篇故事演绎

离魂记的比较

《离魂记》,原情节是:清河人张镒(yì)在衡州做官,女儿倩娘长得十分美丽端庄,外甥王宙从小聪颖过人,很受他的器重,常说等倩娘成人后就许配给他。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互相爱恋,但张镒却早已忘记说过的话,又不知他们已经相爱,故凡有人提亲,便立即应允。倩娘闻讯十分压抑,王宙也非常恚恨,乃乘船离张家而去。舟移岸曲,王宙深夜难眠,忽见倩娘亡命奔来,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夜开船远飏他乡。在川中居住5年后,因倩娘思念父母,双双同归衡州。王宙先至张府谢罪,张镒却说倩娘一直病卧闺中。不一会舟中倩娘来到,闺中倩娘迎接出来,两个倩娘合而为一,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改编后的杂剧《倩女离魂》剧情是:张倩女和王文举是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妻,两人情投意合,但倩女之母李氏嫌王没有功名,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从中作梗,逼王进京赶考,得官后方可成亲。二人分离后,倩女非常痛苦,既怨恨母亲悔亲,又忧虑王文举考中后变心,加上相思的折磨,终于病倒。她的魂魄却离开了躯壳,追上途中的王文举,结为夫妻,一同进京。而倩女的身体则恹恹成疾,在床上愁思绵绵。后来王文举状元及第,写信报喜,并说将于夫人一道回家省亲。失去灵魂的倩女闻讯后悲痛昏厥。这时王文举衣锦荣归,夫人与倩女合为一体,于是真相大白,二人欢宴成亲。
《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传奇,反映的却是元代的社会现实;描写的是爱情故事,却具有批判封建礼教和功名门第观念的进步意义,思想性大大超过了《离魂记》。如果两相比较,就不难发现故事虽大体相似,内容却不尽相同,思想价值更大不一样。从矛盾的双方来看,《离魂记》中倩娘与王宙坚定地站在一起,与张镒有所矛盾;而《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只是一个人为一方,与以李氏为代表的封建家长进行斗争,王文举并不象王宙那样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张倩女一边。从矛盾性质来看,《离魂记》中王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窹寐”,只是张镒“莫知其状”,将倩娘许配他人;《倩女离魂》则不同,李氏有着严重的功名门第观念,声称“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造成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障碍。从矛盾过程来看,《离魂记》中王宙见倩娘“亡命奔来”,“欣跃特甚”;而《倩女离魂》中,王文举对追赶而来的倩女灵魂却再三责备,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私自赶来,有玷风化”。从矛盾的结局来看,虽然两者都是大团圆收场,但《离魂记》是倩娘因思念双亲而回到衡州,《倩女离魂》则是王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经过这样的改造,就把这一题材放到了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表现,因而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张倩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斗争,要比《离魂记》中倩娘艰巨得多:她既要与母亲李氏的封建功名门第观念作斗争,又要与王文举的封建礼教意识作斗争。这样,她的斗争就不象《离魂记》中的倩娘那样,只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而具有否定封建礼教意识和反抗功名门第观念的伟大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倩女离魂》比《离魂记》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
高尔基认为,情节“即任务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与青年作家谈话》)。以此来考察《倩女离魂》,就可以发现郑光祖改变了《离魂记》中的主角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重新提炼了情节。在陈玄祐笔下,主角是倩娘与王宙两人,而郑光祖笔下的主角只有张倩女一人。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妇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斗争远比男子困难得多,郑光祖选定张倩女一个人为主角,意义自然不同。《离魂记》中王宙全力欢迎张倩娘的大胆追求,而《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却不是这样,piKAW甚至猜疑和责难张倩女。《离魂记》中张镒并非故意阻碍倩娘、王宙的爱情,只是不了解情况所造成的误会;而《倩女离魂》中,李氏却是硬逼着王文举取回功名方能成亲。从这些不同关系的处理中,显然可以看出张倩女追求爱情的斗争,要比倩娘作出更大的努力。正是在这努力追求的过程中,郑光祖充分揭示了女主角性格的发展,《倩女离魂》的全部剧情,都是围绕着张倩女的追求而展开的,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表现她的大胆、坚定和执著的。这样提炼情节的方法,显示了剧作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才能。

离魂记的译文

离魂记
唐代传奇。作者陈玄佑,代宗大历时人,生平事迹不详。《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倩娘父张镒也常说将来当以倩娘嫁王宙。但二人成年后,张镒竟以倩娘另许他人。倩娘因此抑郁成病,王宙也托故赴长安,与倩娘诀别。不料倩娘半夜追来船上,乃一起出走蜀地,同居五年,生有二子。后倩娘思念父母,与王宙回家探望。王宙一人先至张镒家说明倩娘私奔事,始知倩娘一直卧病在家,出奔的是倩娘离魂。两个倩娘相会,即合为一体。本篇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具有典型意义。篇末写到倩娘的离魂与肉体相合时,巧妙缀上“其衣裳皆重”这样一个细节,给人以似幻似真的感觉。离魂以求爱情婚姻故事,始见於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代颇有敷衍为传奇作品的,《太平广记》另收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都叙述唐人离魂故事,但描写较本篇更为简略。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即根据本篇故事演绎而成。

《倩女离魂》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

  最初始自唐陈玄祐《离魂记》。《离魂记》中的倩娘把反抗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后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根据唐代传奇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话本,金代人则编为诸宫调。元杂剧初期作家赵公辅有同名剧本,但本剧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情节,如突出张母的门第观念:“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使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最後肯定。这是倩女忧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忧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封建婚姻筑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后抛却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数。这使倩女忧思重重,心神不定,灵魂离开了躯体去追赶情人,表现了她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因此这样的改编实际上又有创造。
  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搜趣网宴成婚。[1]

倩女离魂读后感

如题高手救命啊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八种,今存八种:
《倩女离魂》、《王粲登楼》、《㑇梅香》、《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智勇定齐》、《伊尹耕莘》、《老君堂》。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此剧据唐人陈玄佑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王文举与张倩女原系“指腹为婚”,但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被迫上京应试,倩女忧念成疾,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与之相伴多年。王文举中状元后,携倩女魂归至张家,离魂与病卧之身重合为一,遂欢宴成亲。
《离魂记》本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巧妙地利用故事原有的情节,从两方面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倩女的离魂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也为了防备对方登第后另娶高门,大胆私奔,追赶情人;在受到王文举所谓“有玷风化”的指责时,她以“我本真情”为对抗的理由,坚决不肯回家。离魂代表了妇女们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倩女的身躯辗转病床,苦苦煎熬,寸步难行;当王文举寄信到张家,说要和妻子(即倩女魂)一同回来时,病中的倩女之身并不知内中真情,以为他另有婚娶,不由得悲恸欲绝,这一个倩女形象反映了妇女们在婚姻方面受抑制、受摧残而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所以,这一剧作不仅情节离奇,而且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了较为深刻的内涵。在根本上,它指出了人的天然情感的不可抑制,正如倩女所唱的“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伸张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色都描绘得十分细致逼真。尤其是写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其中的《小桃红》为例:
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当当鸣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诗词的意境同剧中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用了活脱语言写出,清丽而流动。第三折写倩女卧病相思,自怜自叹的曲子《普天乐》,柔情婉转,哀怨动人: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而又对《牡丹亭》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似乎有一种过渡的作用。
郑光祖的《㑇梅香》是一部模仿《西厢记》的爱情剧,虚构裴度之女裴小蛮与白居易之弟白敏中的恋爱关系,也有个老夫人从中阻碍,又有个婢女樊素传书递简。在戏剧结构方面缺乏创意,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但有些细节写得颇为生动有趣,曲词也很为人称赏。《王粲登楼》根据王粲《登楼赋》而作,剧情结构不怎么高明,但写王粲登楼时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的曲辞,渗透了元代文人的内心感受,境界高远,情调激越,抒情色彩浓郁,显示了作者很高的文学才华,如其中的一支《普天乐》:
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郑光祖杂剧在曲词方面显示了不凡的功力。后人论元曲,或因此将他置于关、白、马之上,这虽然不合理,但说明他在元曲中的地位确实是很重要的。
书房一窗阳光,煮了茶,随手抽出一本书,竟是鲁迅先生编辑之《唐宋传奇集》。惭愧,心下暗叫,不知在书架上藏了多久,沾染了一层薄尘。记得是多年前购得,如获珍宝般捧回,翻了几遍,怎地又冷落了它。不禁怀疑自己,莫非我亦是无情人,于书本也偏爱新颜色。 于是轻轻拭去薄尘,慢慢坐下,一页页细细读开——
唐宋传奇者,笔记神怪、玄奇、侠义、风尘之事,是唐宋人谴笔墨之余兴而作,正合我闲散寻奇的心意。虽是市俗之文,却对后世小说与戏剧有着深远影响。如《西厢记》源自元稹《莺莺传》;《长生殿》源自陈鸿《长恨歌传》;《倩女离魂》源自《离魂记》;或是家喻户晓的“破镜重圆”,“黄粱美梦”,“南柯一梦”;或是那些熟悉的名字:李娃,红拂,霍小玉,飞烟,莺莺。个中悲欢离合令人莞然、恻然、凄然、冷然、决然……更有珠玉之诗词散落其中,讲叙人情世态,论述人生哲理,警世醒世,读来甚是畅快淋漓。我旋读旋记录,作一回精神的享受。
先说神怪故事,我觉最奇妙莫过《古镜记》《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古镜记》讲述一面神奇的宝镜,如何传入人间,随主人一一经历了十余事,或降伏妖精怪异,或治并病救人,或辟江引路,真是缭绕多姿,精彩入胜。“天下宝物,必不久居人间”,果数月后宝镜消失。读毕,不禁浮想翩翩,若我得宝镜,又不知将经历如何非凡神异。
而《南柯太守记》与《枕中记》虽文笔不同,而个中意义无大差别。《南柯太守记》中的淳于棼醉了酒,梦见槐安国国王邀请,一步步做了高官,当南柯郡城太守,娶公主,豪贵之极然后又逐渐衰败,梦回现实,醒来不过一刻光景而已。《枕中记》中的书生在旅店遇到一道人,书生谓“建树功勋,享有名望方是人生快事”,于是道人给他一枕睡下,梦中果然经历了荣华富贵,鼎盛名望。书生醒来,旅店里煮的黄粱米饭尚未熟。两则故事如同寓言,人生不过数载光阴,荣华富贵一如过眼烟云,诸事皆空,恍然如梦。
另有《画琵琶》,一个书生随手画一面琵琶,村民误以为是神灵,纷纷膜拜。书生觉得好笑,又将琵琶擦去,民众生活一切照常。 还有《京都儒生》,一书生为表现大胆,去传说中闹鬼的房子呆了一晚,黑暗中误将驴子、飞鸟当作鬼怪,举着剑乱砍一气。天亮众人来瞧,都哈哈大笑。这二则故事我也喜欢,皆是“本来无一物,偏作心中想”,许多心魔都是人的疑心所作,无由臆想。
最爱读便是风尘情义之事。其中既有薄幸,无情,痴心,仇怨,亦有慷慨,有情、重义,美满。
先说风尘女子的情痴。《霍小玉传》中幽艳绝伦的霍小玉,跟门第清高华贵的李益相好。叫我感动的是,小玉自知难与李益匹配,流泪道:“妾今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距你三十而娶还有八年。我愿一生欢爱,都尽享完,然后你去与名门望族结秦晋之好,我当抛弃人世,也算满足了。”难得一介娼女,如此情真意恳! 然李益虽发誓厚待小玉,却最终负心忘义,叫她空等空欢喜一场。小玉含恨死后,化作厉鬼,扰乱李益生活。恻然一叹,史上男子如何薄幸无情,女子如何痴情命苦。
古事阅的多了,发现尤其书生最是薄幸不可担待。读元稹之《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的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可怜莺莺,赠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大胆红娘牵线促成好事,张生最后却违背誓言,情意断绝。一年后,莺莺嫁与他人,张生亦娶妻。莺莺诗赠张生曰:“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情,怜取眼前人”。字字恳切,莺莺何等幽婉深情,张生却对旁人道:当初是与她淫乱,不过我现在已改正了。 读至此不由一怒,薄幸人嘴脸,竟堂而皇之,将自己的始乱终弃美化成亡羊补牢,实在可恨可鄙! 后王实甫作《西厢记》,结局是大欢喜,总算舒了口气,觉得张生顺眼了,又为机智的红娘拍手称赞。
更爱风尘间有重情识意的奇女子,慷慨勇义,操情高尚。如白行简作《李娃传》,写荥阳生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恋,资财耗尽后,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后沦为乞丐,风雪之时为李娃所救,二人同居。在李娃的护理和勉励下,荥阳生身体恢复,发愤读书,终于登第为官,李娃道:“我愿回去侍奉姥姥,您也该门当户对,选择良缘,我从此离开你吧。”荥阳生与父感动不已,遂婚允李娃。此事传闻至皇帝,深感李娃品德,封为汧国夫人。 读完甚是畅快愉悦,李娃身贱心高,品行高洁,荥阳生也知恩感德,不离不弃,最终欢喜美满,名留书章。
最令人悲恻扼腕,击节长叹,只绝代佳人李师师了。读《李师师传》,她初见微服私访的宋徽宗时,只冰冷地不理,自顾取琴来,奏了一曲《平沙落雁》。谁想这位帝王是个文艺天才,精通音律,竟于琴声中听觉她卓而不群的情操。一帝一姬渐成知交,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徜徉在艺术的浪漫中。后金兵攻破汴梁,金将军素闻师师艳名,将她抓来。师师愤怒斥责:“我本娼女,受皇上恩爱,如今山河破毁,只求一死!” 便从头上拔下金簪刺进咽喉,没有刺死,又把金簪折断吞下去,才气绝而亡。囚在五国城里的徽宗听闻师师死难,老泪纵横。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此话出自男子之口,不可一概而论。 试想,孱弱的宋朝,连皇帝太后都要向金人俯首,一介娼家弱女,却视死如归,宁死不失大节,怎能不叫后人赞赏称道,并作传奇纪念呢!
先前读了太多伤痛之事,我倒是满心喜欢李朝威的《柳毅传》,写人神相恋故事而“风华悲壮”(汤显祖评语),别具特色。其中男主角柳毅的形象最为丰满,性格豪侠刚烈,当他于泾阳邂逅远嫁异地、被逼搜趣网牧羊的洞庭龙女,得知她的悲惨遭遇后,顿时“气血俱动”,毅然为之千里传书。当钱塘君将龙女救归洞庭、威令柳毅娶她时,柳毅昂然不屈,严辞拒绝。其自尊自重的凛然正气,赢得了龙王的敬佩,并在几经曲折后,最终与龙女成婚。这里的柳毅,勇敢,重义,自尊,正直,是最美好的男子形象;龙女,美丽,善良,诚实,守义,是最美好的女子形象。他们不怕苦难,意志坚定,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相比之下,莺莺、小玉显得过于懦弱无力,张生、李益更是自私无情。于是越发喜爱着柳毅和龙女,念念不忘。
《传奇》中还有报恩主人的奇女子红线,机智多谋,多次救主人于危难之际; 因爱生病,病中离魂,与爱人相好的倩娘,终以二人真挚之爱感动家长,成全了美满姻缘; 慧眼识英雄的红拂; 武夫之妾步飞烟,因与书生//www.souquanme.com偷情被发觉,武夫怒极鞭笞,她只紧咬牙不说,保全书生的清誉,被活活打死; 无双与王仙客历尽磨难终成眷属; 谢小娥隐姓埋名为父兄报仇……一番番热闹场面中,窥见人生之悲欢离合,美满缺憾,爱恨情筹仇,生死交错。
读完一番《唐宋传奇集》,如突开了冷眼般地清醒宁静,浮生过往匆匆,无论或平淡无奇,或曲折跌荡,或如日中天,或偃旗息鼓,总应怀着一颗平常心,从容宽大地看待人事,于热闹中保持一份警醒,于清冷中存留一份热心。我想,这或许是前人智者致力于编辑诸多警世故事的用心吧。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