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作文。
夏天是骄阳似火的季节,也是酷暑难耐,烈日当空的季节。正所谓“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这两句出自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这首诗就是描写夏天的,我们的白兰花、百合花、一串红、芍药花、木槿、锦带花、蛇目菊、龙胆、千日红、草石竺、睡莲、飞燕草、霞草、茉莉、仙人掌、月季、指甲草、飞燕草、红掌、旋花科 、牵牛花、草石竺、栀子花等都在夏天开花呢!
秋天是天高云淡的季节,也是瓜果飘香,果实累累的季节。正所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出自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这首诗就是描写秋天的,我们的大花秋葵、波斯菊、大丽花、鸡冠花、假龙头、小菊、菊花、月季、旋覆花、桂花、扶桑、翠菊、醉蝶花等都在秋天开花的!
冬天是雪花飞舞的季节,也是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季节。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就是描写冬雪的,我们的雪莲花、腊梅、子数粒、大花蕙兰、红掌、仙客来、蟹爪兰、西洋鹃、君子兰、年宵花、君子兰、矢车菊等都在冬天开花的啊!
古代女子涂在指甲盖上的叫什么
蔻丹花俗名千层红,又名指甲草。
中国民间习俗:采取凤仙花花瓣,加上明矾捣烂,敷在指甲上几个小时到隔夜,可以把指甲染成粉红到鲜红色。
古时候蔻丹指代染过颜色的指甲,也可指染过指甲的纤纤玉手。就是一般用颜色鲜艳的花(凤仙花、千层红都可以),开花时摘下花瓣放在适当的容器里,捣成糊状,加上明矾搅拌过后,抹在指甲上,然后用布包裹一些时间,就能把指甲染成红色。算是古代美女的一种美甲方法了,纯天然的。
现在一般“蔻丹”都不太用,只有古典小说中才引用。有时说出就是指指甲油了。
周朝 在中国的周朝,诞生了假指甲。一般用金或者银等贵金属打造,还会镶嵌宝石,有些会加入复杂的景泰蓝细节。
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所用的材料是凤仙花做法是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的花和叶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用来浸染指甲。也可将丝棉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入水分后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经过连续浸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美甲不仅是美丽的标志,还是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
明朝 皇室的女人们会用阿拉伯胶,凤仙花,明矾,蛋白,明胶,以及蜂蜡等成份制成漆把指甲涂成红色或黑色。
1920年 受到汽车喷漆的启发,露华浓的MichelleMenard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第一瓶指甲油。几十年的发展中,因为考虑到指甲油中有害成分的影响,指甲油更新了无数次配方。
美手、美甲文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最早出现在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手指、手臂画上各种图案,求神灵赐福,祛除邪恶。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至今,从许多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闪烁的历史光芒。提起美甲,自然想到手,手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染甲之风由来已久,远在唐代,染甲的材料主要是风仙花。将风仙花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包好,第二天指甲便染成了淡淡的红色。连续染两次之后,指甲便会红润妖艳,其色数月不褪。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在他的诗中,曾描写过女子美丽的指甲。“十尖尽换红鸦嘴,……数点桃花汛水流”。
古时女子也这样用捣碎的蔻丹花染指甲,称为丹蔻,但在捣花的过程中需加入明矾搅拌才能均衡色泽,长时间保持。这种方法曾鼎盛于唐代,张祜的《听筝》中曾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李贺的《宫娃歌》中也描述了“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的情景。到了明代,女子们不仅为指甲上色,连蓄指甲也成为一种流行,由此还产生了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的护指套。清朝时期,佩戴金银宝石精工镶嵌的护指更是皇亲贵胄女眷身份的象征。
〔唐〕李贺《宫娃歌》中“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张祜《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都是对妇女染指甲习俗的描写。前者虽没有说明染甲,但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直接说出了十指浸染后的情况,“玉笋红”即指娇艳鲜红的指甲。所谓“守宫”,本指壁虎。因为它经常守伏在宫室之壁,捕食虫蛾,故名。相传古人将它养在盛放朱砂的盒中,等它吃了朱砂,全身都变红以后,则将它捣碎。据说用这种“红汁”点在女子身上,可检验妇女是否保持贞操。如果没有发生过房事,红色终身不灭,只要进行过一次性生活,那么红色立即会消失。按理说这种“守宫”与妇女染指甲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它的颜色及制作方法与妇女染指甲的材料较为相近,所以被牵扯在一起,逐渐变成妇女染指甲材料的代称。
元代诗人杨维祯有两首诗与染指甲有关,其一《美人红指甲》:“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其二《凤仙花》:“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暇。一点愁疑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缕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番错认守宫砂。” 极意描写妇女嫣红的指甲,其中“弹筝乱落桃花瓣”一句,形容染红指甲的女子弹筝时,手指上下翻动,好似桃花瓣落纷纷。
古代的妇女,每到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总要聚集在一起,用她们自制的染料,将十个指甲染得通红。如〔清〕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染指甲的习俗,如维吾尔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都喜欢在春夏季节,把手指甲染成橘红色,甚至把脚趾甲也染成橘红色,觉得这样很美。尤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更是如此。如〔清〕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
文献中只见关于女子染指甲的记载,但在有些地方,染指甲也是男子的爱好和习俗。如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唐代第16窟右壁后部所绘的《涅槃经变奏乐婆罗门》,是柏孜克里克现存最完整的一幅伎乐图,图中的乐伎均为男性,身着婆罗门服装,正在演奏琵琶、横笛、筚篥、拍板、钹、大鼓等乐器,其中持琵琶、横笛、筚篥、拍板等乐器的手指甲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涂染有紫色。紫色是原色还是变色所致,待考。
染指甲的染料多用凤仙花。凤仙花俗名“染指甲草”,也叫“好女儿花”。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记载,这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植物,花开之后,取其花、叶,放在钵里反复捶捣,捣碎以后,加入少量明矾,便可用来浸染指甲。以凤仙花染甲,需要一定的手续:首先,必须把指甲洗干净,将丝绵做成与指甲一样大小的薄片,浸入花汁,等吸足花汁后取出,再轻轻地安放在指甲表面,然后用布条缠裹过夜,一次浸染不够,可连续浸染三五次,染成之后,色彩鲜艳,数月之内不会消失。除凤仙花外,指甲花也是染指甲的一种上好材料。尽管在某些时候,凤仙花亦被混称为“指甲花”,但两者性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说得很详细:“指甲花,有黄白二色,夏月开,香似木犀,可染指甲,过于凤仙花。”〔清〕李调元辑《南越笔记》中也有记载:“指甲花,似木犀,细而正黄,多须,一花数出,甚香,粤女以其叶兼矾石少许染指甲,红艳夺目,唐诗‘弹筝乱落桃花片’谓此。一种金凤花,亦可染,名指甲桃,叶小如豆,花四瓣,层层相对。一干辄有二种花,一深红,一黄边红腹,其蕊大者为凤头,小者凤尾,尾修长缕缕,又有两翅,粤女多□之作钗。二三月时栽之,与指甲花为一丛,儿童向街头卖者,多此二花。”
用指甲花所染出的指甲比凤仙花更红,不过从普及面来看,指甲花远远比不上凤仙花。直到上世纪初,中国妇女的染甲材料,仍然是以凤仙花为主。凤仙花是中国的特产,国外一些妇女,在刚开始染甲时,往往到中国来觅取,后来也有用其他植物来代替的,但效果总不如凤仙花好。
古代染指甲的习俗究竟始自何时?〔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上说:“俗以凤仙花染指,自宋已然……”但他并没有肯定其确始于宋。〔明〕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六则有确切的论断:“唐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此其始也。”明代妇女还有蓄指甲的风俗。尤其是年轻的妇女,常将指甲留长至寸许,有的甚至达到数寸。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常提到这种情况。如《二刻//www.souquanme.com拍案惊奇》第九卷,记一对青年男女私订终身,正准备在家中成婚,不料来了一帮朋友,硬拉着男子外出喝酒,男子不便推托只能怏怏而去,留下姑娘在家守候。那姑娘久等不来,便去拽门,“谁想是外边搭住了的,狠性子一拽,早把两三个长指甲一齐蹴断了”。又如《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述宝玉私下看望晴雯,“晴雯拭泪,把那手用力拳回,搁在口边,狠命一咬,只听‘咯吱’一声,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指咬下”,交给宝玉留作纪念。这些笔墨都涉及女子留长指甲的情况。
除了对指甲进行染色外,古人还想方设法对自己的指甲进行保护,由此产生了护指套。如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出土的金护指,便是保护指甲
描写含羞草的样子 如何描写含羞草的样子
2、第一次见含羞草,只见它的叶子绿油油的,形状像一片羽毛,一片片小小的嫩叶重复层叠着,呈现出手掌排列的形状,只要用手轻轻地触碰一下它的某一片叶子,它就会立即将叶子闭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含羞草真的是那么的神奇,让我打开眼界。
3、当你用手轻轻触摸她的叶子时,那些小叶片迅速的合拢起来;当你用力点击它的叶子时,每片大叶子都低下了头,像个害羞的小泵娘一样。噢!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被称为“含羞草”了。
4、含羞草的主茎上还长着一对对如尖刀般锋利的刺,只要用手往刺上一扎,你就会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
5、春天的含羞草就像一个清纯的小泵娘。它几乎每隔一天就会长出一片青绿色的小叶。在春天四月份时,含羞草已长满了小叶子,就像阶梯一样,整齐得排列在两边。五月份时,含羞草叶子变大,一株含羞草就像一把扇子。每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碰一下含羞草,每当指甲触动它的叶子的一刹那,叶子就害羞的缩了进去。
6、含羞草的花好漂亮呀,粉红色的,毛茸茸的,像棉花球一样。叶子像羽毛,整齐地排列着,好奇心驱使我用手去碰了下,它的叶子迅速合拢了,真象害羞的小泵娘一样。
7、我非常喜欢这盆含羞草,天天给它浇水,放在阳台上,享受阳光的温暖。在我精心的照料下,含羞草一天天长大,三个枝杈越来越高,老的叶子掉了,新的叶子又长了出来,枝杈的底部长出了许多坚硬的小刺,这是不是它保护自己的武器呢?
8、含羞草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它的叶子很小,像小巴掌似的排列着。一根很细的茎,貌似柔弱,却还带着刺呢!那含羞草长在草丛中,一不留意,就很难发现。我喜欢含羞草,那是因为它的“含羞”,我手一碰,它的叶子就闭合起来,要过好一会儿,叶子才又重新张开。
9、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再找含羞草时,草坪已经修剪过了,含羞草的嫩叶已经被剪掉,可是含羞草的茎还在,只要茎在,含羞草还是可以顽强生长的,含羞草的叶子还可以长出来,到时又可以显出茂盛的样子了。
古代有美甲吗?
美甲跟化妆美容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哦!!在古代中国外国都有很多关于美甲有意思的轶事!美甲,古埃及人就率先用臆羚的毛皮摩擦使指甲发亮,并涂以散沫花汁使其呈现迷人的艳红。在一次考古中有人曾在埃及艳后的墓中发现了一个化妆盒,里面记载着:涂上“处女指甲油”为通向西方极乐世界之用。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所用的材料是凤仙花做法是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的花和叶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用来浸染指甲。也可将丝棉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入水分后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经过连续浸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美甲不仅是美丽的标志,还是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英国皇室贵族和中国的清朝皇室都有留甲的传统,保留洁白的指甲表示不必辛苦的工作,象征了地位和权利。拥有一双修长、华丽指甲的人多半属于上流社会的阶层。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对美的向往和崇敬之心都是相同的。在不断的追求中技法和方式在不段的更美甲新,美甲材料也更加的健康、环保!满足不同人群的美的需求。
美手、美甲文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最早出现在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手指、手臂画上各种图案,求神灵赐福,祛除邪恶。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至今,从许多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闪烁的历史光芒。提起美甲,自然想到手,手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文明的发展,手不仅仅是劳动的“工具”,是人的一个器官,它还被“发现”并被提升了固有的美,女性的手尤其如此。中国古代妇女以自己的手纤柔洁白为美,它意味着手的主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优越生活是谁都向往的。中国古代对手的这种审美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软和的茅草嫩芽。 ——《诗经?卫风? 硕人》“红酥手,黄滕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宋代有位词搜趣网人叫吴文英,他有一位早亡的红颜知己。这位女子有一双非常美丽的手,这双手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所写的怀念友人的词中经常提到那双美手。例如:美甲一握柔葱,香染料榴巾,柔葱:像嫩葱一样笔直修长的手。——《点绛唇》再如:玉手/玉葱手:像玉一样洁白、细腻、珠圆玉润的手。为了让自己的双手很美,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开始修饰她们的手,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蓄甲和染甲。这里,包含在美手的内涵中,同美手一样重要,又更具特色的美甲文化就显示出它与手之间不可或缺又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其中,美手为美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美甲在美手的基础上突显出手的独特、靓丽、修长,柔媚。它们在古代被融合一起,行成独特的美手、美甲文化。《红楼梦》里写到,病重的晴雯将自己的长指甲咬断送给宝玉,这恐怕是有关蓄甲最生动也最凄婉的描写了。另外,古代妇女还常用指甲套。指甲套大多用金属制成,样式华丽,套在手指上用以保护长指甲。在很多清代妇女的画像、照片里都可以看到这种装饰品。染甲之风由来已久,远在唐代,染甲的材料主要是风仙花。将风仙花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包好,第二天指甲便染成了淡淡的红色。连续染两次之后,指甲便会红润妖艳,其色数月不褪。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在他的诗中,曾描写过女子美丽的指甲。“十尖尽换红鸦嘴,……数点桃花汛水流”。与此同时,从宗教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痕迹。中国有很多人信奉佛教,佛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象征庄严、神圣、智慧、慈悲等。其中十分深入人心的佛便是千手观音。
古代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要简介宋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宋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明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云:『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清挂钟馗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宋辽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搜趣网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图http://hi.baidu.com/qqhrlaohu/blog/item/cc7fe01e906898f11aGPTwMKPd5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