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描写氓的样貌和职业的句子是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www.souquanme.com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www.souquanme.com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
诗经 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www.souquanme.com。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搜趣网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www.souquanme.com。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搜趣网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氓>是如何在对比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
氓
《卫风》
【简介】
卫国,地域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此诗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形式,描写了被丈夫遗弃后回忆恋爱经过和婚后遭遇,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心情和决绝态度。
氓(meng2)之蚩(chi1)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an1)期,子无良媒。将(qiang1)子无怒,秋以为期。
【段意】氓伪装忠实求婚,我则诚意相送。
【写法】用“赋”。
乘彼垝(gui3)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i4),体无咎(jiu4)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段意】别后我之眷恋情深,经卜蓍吉利成婚。
【写法】用“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u1)嗟鸠兮!无食桑葚(shen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an搜趣网1)。士之耽兮,犹可说(tuo1)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段意】总结痛苦经验,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写法】“比而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un3)。自我徂(cu2)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ang1),渐(jian1)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hang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段意】我被遗弃回娘家,我没过错,而男方变了心。
【写作】用”比”。
三岁为妇,靡(mi3)室劳矣。夙(su4)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i4)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段意】辛勤为家,却遭遗弃,兄弟讥笑,只有自己伤悼。
【写法】用“赋”。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i2)则有泮(pan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段意】我和你偕老的愿望破灭,怨恨无穷;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也就算了!表明了女主人公的决绝态度和自我振作精神。
【写法】“赋而兴”。
《卫风》
【简介】
卫国,地域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此诗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形式,描写了被丈夫遗弃后回忆恋爱经过和婚后遭遇,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心情和决绝态度。
氓(meng2)之蚩(chi1)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an1)期,子无良媒。将(qiang1)子无怒,秋以为期。
【段意】氓伪装忠实求婚,我则诚意相送。
【写法】用“赋”。
乘彼垝(gui3)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i4),体无咎(jiu4)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段意】别后我之眷恋情深,经卜蓍吉利成婚。
【写法】用“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u1)嗟鸠兮!无食桑葚(shen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an搜趣网1)。士之耽兮,犹可说(tuo1)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段意】总结痛苦经验,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写法】“比而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un3)。自我徂(cu2)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ang1),渐(jian1)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hang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段意】我被遗弃回娘家,我没过错,而男方变了心。
【写作】用”比”。
三岁为妇,靡(mi3)室劳矣。夙(su4)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i4)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段意】辛勤为家,却遭遗弃,兄弟讥笑,只有自己伤悼。
【写法】用“赋”。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i2)则有泮(pan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段意】我和你偕老的愿望破灭,怨恨无穷;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也就算了!表明了女主人公的决绝态度和自我振作精神。
【写法】“赋而兴”。
《氓》 人物形象特征
《诗经氓》弃妇形象分析
作者:普朝洪 2003-8-22 9:45:31 已读:2574次
[摘 要]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的女主人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遗弃的遭遇。但她并不徘徊留恋,而是抱着“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表现她性格的刚强和反抗的精神。全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妇女的不幸命运。
[关键词] 《诗经氓》;弃妇;形象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自叙了“我”(即弃妇)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
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我”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投入而且情感十分丰富的女子。约会结束,伪君子小商人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高而日送。约会时早早等待,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当久等看不到男方返回的车子时“泣涕涟涟”泪如雨下,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我”追求的是——种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是不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男方迎娶未带上任何聘礼,但自己带上自己的嫁妆就乘上迎娶的车子。到了伪君子小商人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的典型。但由于伪君子小商人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负心郎,所以“我”长得“桑之未落、其叶活若”似的年轻漂亮的时候,很是对“我”痴情迷恋。当“我”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样的时候,伪君子小商人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反复无常,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我”无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www.souquanme.com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http://61.166.33.174/nyxx/xk_news/ReadNews.asp?NewsID=24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弃妇形象浅析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http://www1.open.edu.cn/yth/hyy/read.php?FileID=29756
怨泪痛洒夫权制
——谈《卫风氓》的人物形象塑造
四川 唐仕伦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哀怨的民歌。诗歌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和无限哀怨的情绪。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既温柔、刚烈,又勤劳、穷苦的妇女形象和一个既暴躁、冷酷,又伪善、负情的男子形象。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夫权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诗歌运用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对比和比兴,侧面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很有特色。
行动、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如诗歌第一章开头四句写氓以“贸丝”为借口,向女主人公求婚,氓的忠厚老实跃然纸上。五、六句写女主人公沉醉爱河,情意绵绵,送氓渡过淇水,直到顿丘。虽寥寥数笔,却凸现了她的热情、温柔和纯朴。末四句写女主人公婉拒氓的求婚,一句“子无良媒”,点明原因,表现女主公的痴情。在那样的时代,谁敢越婚约媒证的雷池?也揭示了她性格懦弱的一面。而一个“怒”字,则形象地表现了氓脾气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秋以为期”,是女主人公心愿的含蓄表达,也足见其温柔、纯情、善良、忠贞。正是她的这一性格弱点,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第二章开头两句写女主人公在婚期迫近之时,“垝垣”遥望氓的到来,生动地表现了她一往情深,期盼甜蜜幸福的婚姻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第三章末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悲叹,既点出教训的悲惨,又说明了夫权制度是造成当时众多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五章前四句写女主人公的辛劳,其婚后生活的悲惨之状可见,其婚姻的不幸遭遇可感。读后,不能不让人顿生怜悯之心。第六章头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原想婚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可现在只要一提“偕老”就心生怨恨。这是多么痛苦无奈啊!末二句写女主公的抉择。表现了她性格刚强的一面,也表现了她对不平等的夫权制度的坚决反抗。巧妙机智地把氓推向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让他接受女主人公沉痛地揭露和痛斥,接受道德的审判和良心的谴责。诗歌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行动、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对比和比兴手法使诗歌更具感人的艺术效果 如第二章三至六句,描写女主人公婚期迫近时的具体表现。一悲一喜,对比鲜明,其痴情的炽烈,令人动容。而第三章头两句以“桑”设喻,用桑树未落叶的润泽鲜嫩,比喻女子的青春貌美。含蓄地表现出婚后夫妻关系曾有过短暂的美好时光。三至六句以“鸠”“无食桑葚”起兴,暗示女主人公不幸,以此来告诫世上女子不要对男子太痴情,否则会苦不堪言,追悔莫及。这当然不是说爱情不必专一,只是女主人公在遭受男子变心的打击后,内心痛苦的一种曲折的表达而已。第四章头两句再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人老珠黄,暗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的缘由。五至八句,以“淇水汤汤”起兴,更是巧妙地暗示女主人公婚姻的不幸。而第六章的三、四句,诗人再以“淇”、“隰”起兴,状写女主人公的痛苦思索。淇水再宽也有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有边,可我的苦难何时才是尽头呢?使诗歌更具悲剧性。
侧面描写为凸现人物性格增添光彩 如第二章末四句,写女主人公下嫁氓的情景,做新娘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诗歌写得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去正面描写婚嫁的热闹场面,而是从侧面入手,以氓占卦得到吉兆,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婚姻幸福期盼,对爱情美满的渴望。与后文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使诗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第四章三、四句写女主人公婚后的悲惨生活,暗示了她过早憔悴衰老的原因。她婚后的任劳任怨,甘居贫困,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从侧面突出了男子的变心真是天理不容!诗歌正是这样多处运用侧面描写,为凸现人物性格增添了光彩。
诗歌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描写刻画人物,使一个温柔勤劳、忠于爱情、吃苦耐劳的古代妇女形象光彩照人,一个暴躁冷酷,伪善负情的男子形象令人憎恶。这是一曲反封建夫权制度的悲歌,这是一曲弃妇哀愁的怨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39058&pgid=31195
作者:普朝洪 2003-8-22 9:45:31 已读:2574次
[摘 要]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的女主人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遗弃的遭遇。但她并不徘徊留恋,而是抱着“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表现她性格的刚强和反抗的精神。全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妇女的不幸命运。
[关键词] 《诗经氓》;弃妇;形象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自叙了“我”(即弃妇)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
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我”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投入而且情感十分丰富的女子。约会结束,伪君子小商人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高而日送。约会时早早等待,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当久等看不到男方返回的车子时“泣涕涟涟”泪如雨下,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我”追求的是——种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是不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男方迎娶未带上任何聘礼,但自己带上自己的嫁妆就乘上迎娶的车子。到了伪君子小商人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的典型。但由于伪君子小商人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负心郎,所以“我”长得“桑之未落、其叶活若”似的年轻漂亮的时候,很是对“我”痴情迷恋。当“我”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样的时候,伪君子小商人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反复无常,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我”无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www.souquanme.com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http://61.166.33.174/nyxx/xk_news/ReadNews.asp?NewsID=24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弃妇形象浅析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http://www1.open.edu.cn/yth/hyy/read.php?FileID=29756
怨泪痛洒夫权制
——谈《卫风氓》的人物形象塑造
四川 唐仕伦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哀怨的民歌。诗歌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和无限哀怨的情绪。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既温柔、刚烈,又勤劳、穷苦的妇女形象和一个既暴躁、冷酷,又伪善、负情的男子形象。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夫权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诗歌运用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对比和比兴,侧面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很有特色。
行动、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如诗歌第一章开头四句写氓以“贸丝”为借口,向女主人公求婚,氓的忠厚老实跃然纸上。五、六句写女主人公沉醉爱河,情意绵绵,送氓渡过淇水,直到顿丘。虽寥寥数笔,却凸现了她的热情、温柔和纯朴。末四句写女主人公婉拒氓的求婚,一句“子无良媒”,点明原因,表现女主公的痴情。在那样的时代,谁敢越婚约媒证的雷池?也揭示了她性格懦弱的一面。而一个“怒”字,则形象地表现了氓脾气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秋以为期”,是女主人公心愿的含蓄表达,也足见其温柔、纯情、善良、忠贞。正是她的这一性格弱点,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第二章开头两句写女主人公在婚期迫近之时,“垝垣”遥望氓的到来,生动地表现了她一往情深,期盼甜蜜幸福的婚姻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第三章末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悲叹,既点出教训的悲惨,又说明了夫权制度是造成当时众多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五章前四句写女主人公的辛劳,其婚后生活的悲惨之状可见,其婚姻的不幸遭遇可感。读后,不能不让人顿生怜悯之心。第六章头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原想婚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可现在只要一提“偕老”就心生怨恨。这是多么痛苦无奈啊!末二句写女主公的抉择。表现了她性格刚强的一面,也表现了她对不平等的夫权制度的坚决反抗。巧妙机智地把氓推向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让他接受女主人公沉痛地揭露和痛斥,接受道德的审判和良心的谴责。诗歌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行动、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对比和比兴手法使诗歌更具感人的艺术效果 如第二章三至六句,描写女主人公婚期迫近时的具体表现。一悲一喜,对比鲜明,其痴情的炽烈,令人动容。而第三章头两句以“桑”设喻,用桑树未落叶的润泽鲜嫩,比喻女子的青春貌美。含蓄地表现出婚后夫妻关系曾有过短暂的美好时光。三至六句以“鸠”“无食桑葚”起兴,暗示女主人公不幸,以此来告诫世上女子不要对男子太痴情,否则会苦不堪言,追悔莫及。这当然不是说爱情不必专一,只是女主人公在遭受男子变心的打击后,内心痛苦的一种曲折的表达而已。第四章头两句再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人老珠黄,暗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的缘由。五至八句,以“淇水汤汤”起兴,更是巧妙地暗示女主人公婚姻的不幸。而第六章的三、四句,诗人再以“淇”、“隰”起兴,状写女主人公的痛苦思索。淇水再宽也有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有边,可我的苦难何时才是尽头呢?使诗歌更具悲剧性。
侧面描写为凸现人物性格增添光彩 如第二章末四句,写女主人公下嫁氓的情景,做新娘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诗歌写得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去正面描写婚嫁的热闹场面,而是从侧面入手,以氓占卦得到吉兆,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婚姻幸福期盼,对爱情美满的渴望。与后文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使诗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第四章三、四句写女主人公婚后的悲惨生活,暗示了她过早憔悴衰老的原因。她婚后的任劳任怨,甘居贫困,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从侧面突出了男子的变心真是天理不容!诗歌正是这样多处运用侧面描写,为凸现人物性格增添了光彩。
诗歌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描写刻画人物,使一个温柔勤劳、忠于爱情、吃苦耐劳的古代妇女形象光彩照人,一个暴躁冷酷,伪善负情的男子形象令人憎恶。这是一曲反封建夫权制度的悲歌,这是一曲弃妇哀愁的怨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39058&pgid=31195
简要分析氓这一人物形象(100字以内)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南京一中车亚莉老师:由于是单独满分为00分的考试,这比以往综合会考中生物对考生的要求略微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