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何要给宝钗办生日宴?
《红楼梦》是大家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连一生严谨的鲁迅先生都称这本书是为人处世拥有大智慧的著作。在第二十二回,我们从王熙凤两口子商议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的事中得知是贾母亲口要求操办。在其它的众姐妹当中贾母从来没有给哪位姑娘操心过生日的事,难道她独爱宝钗一人?其实不是的,贾母这样做有着自己的心思,首先贾母确实喜欢宝钗,同时提醒宝钗十五岁了也该找婆家,作为主人的贾母应该要尽一份地主之谊。
一、贾母喜欢宝钗要尽份地主之谊在书中就提到过贾母对宝钗的喜欢,贾母曾经当着大家的面讲过:在家中这四位姐妹还有一个比得上宝丫头。可见宝钗在贾母的心中还是受到一定的喜欢的。这份喜欢自然是宝钗的个性乖巧大方遇事沉稳懂事。还有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宝钗是自己儿媳的亲戚自然要亲近一些。当薛姨妈一家从南京到京城是想找自己的哥哥,但是因遇到升迁要走马上任到另一个地方于是不好打扰,只能来到薛姨妈的姐姐这儿,也就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正好赶上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贾母大张齐鼓的办生日宴除了欣赏宝钗的为人,也体现了待客之道。
二、贾母表达了逐客之意薛姨妈当初带着儿女来到京城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宝钗选妃的事情而来。可是随着入住贾府之后就一直没有下文,显而易见是宝钗落选了。这时宝钗的目标就锁定在了贾宝玉的身上。贾母这么喜欢黛玉怎么可以让这种事情发生呢?于是贾母才会大张齐鼓的给宝钗举办生日宴,告诉京城的年轻才俊们家里有一位姑娘已经年满十五了,可以来求亲了。而且当时贾母也只是给了凤丫头二十两银子,要知道贾家的开销,光是刘姥姥来大观园的螃蟹宴就花了二十两。所以给宝钗过生日的二十两真的只是贾母的一个意思意思,并没有多慷慨大方。
从贾母给宝钗办生日宴可以看出贾母的确不是一个平常的老太太。不仅表达了对宝钗的喜欢,同时又代表了自己的待客之道。同时也提醒薛家,女儿已到及笄之年可以嫁人了,不要总待在亲戚家里不是长远之计。
怎么评价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www.souquanme.com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www.souquanme.com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www.souquanme.com根据的。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搜趣网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红楼梦艺术鉴赏》
红楼梦108回,贾母为什么要给薛宝钗过生日提问
第二十二回,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每每被拿来说事。认定贾母支持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合的朋友认为,这恰好就是贾母支持薛宝钗的证据,把林黛玉给比下去了。而认定贾母支持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合的朋友也认为,这也可以解释为贾母对薛宝钗很客气,把薛宝钗当客人的、生分的证据,并不表示贾母不支持林黛玉。总之,众说纷纭。
关于贾母给薛宝钗做生日一事,之前我也是倾向于后者,认为是贾母待客之道(见拙文《贾府没把林黛玉当外人的又一证据》),而且小说中也写了“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薛宝钗的十五岁生日是“将笄之年”那么简单,因为,为此,精明的王熙凤还特地与贾琏商量呢,贾母还要亲自拿出二十两银子来呢,但王熙凤还不敢要贾母的钱呢,贾宝玉生怕林黛玉生气不断陪着小心呢,而林黛玉也确实是很生气,不仅把气撒到贾宝玉头上,其实也是暗暗的在生外祖母的气呢(见拙文《林黛玉该生贾母的气吗?》),而薛宝钗呢,则是抑制不住的狂喜(见拙文《薛宝钗怎样因贾母为其过生日狂喜》)。所以,这件事情,不简单。
然而,当我们读到第六十二的一句话时,真相赫然明朗了。那一句?众人在说到谁和谁的生日是同一天的时候,有这么一句:
“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
原来,问题原没有那么复杂,贾母和薛宝钗是一天的生日,呵呵。
而在第二十二回,曹雪芹却丝毫不提及 正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就是贾母的生日。好一个老奸巨猾的曹雪芹呀。这下,一切的问题也就迎刃搜趣网而解了。
第一,给薛宝钗过生日,其实也是贾母给自己过生日,所以,老人家拿出二十两银子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第二,正因为也是贾母的生日,所以,王熙凤才会如此重视,专门跟贾琏商量?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贾琏难道不知道贾母也是这一天生日?不可能呀?
第三,所以王熙凤也才不敢要贾母的钱,宁愿从官中拿,本来也应该从官中拿,因为那是贾母的生日;
第四,所以,贾母也才会在听戏的时候对林黛玉说“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吃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
这话的隐在意思,已经透露出来贾母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过生日了。
只有一个问题,贾母过生日,为什么大家都不说?薛姨妈、薛宝钗、林黛玉也许是不知道,但王夫人、王熙凤、贾琏、贾宝玉、三春姐妹肯定是知道的呀?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贾母顺其自然,不想让薛姨妈、薛宝钗和林黛玉知道,后来大家知道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贾母为什么会这样呢?
1.一个高龄的老人不好和家里的客人抢过生日,一说出来,风头马上被贾母抢了,薛宝钗成陪衬了,不是待客之道;
2.如果贾母说出是自己的生日,和薛宝钗合过,那就是真的太抬举薛宝钗了;
3.本来是一天生日,却不说,也不让其他知情人说,反而说明贾母并没有抬举薛宝钗的意思,不过是待客之道而已。
所以,贾宝玉担心林黛玉生气是正常的,因为林黛玉那时还不知道这内幕呢。而林黛玉生气呢?生得就有点不值当了,因为,她的外祖母,左右为难,但真正所为的,还是她这个“心肝肉儿”呀。
什么叫“互为本文”?这就叫。曹雪芹“互为本文”的本事,真的太厉害了。难怪,我们会陷进去,而不自觉。
转自风之子9881198198博客
醉翁之意不在酒,《红楼梦》里贾母为何要给薛宝钗过生日?
贾母为何要给薛宝钗过生日?《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薛姨妈的用心,是暗示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是前世注定的。
薛姨妈刚到贾府开口闭口的金玉良缘,未必指向就是贾宝玉,哪有带着女儿到人家府上厚着脸皮选夫婿的?王家也丢不起这个脸面,所以贾母也没放在心上。但宝钗落选后,贾母听着心里可就别扭了。
贾母不得不有所动作。
(一)宝钗生日活动
贾母只给宝钗过了一次生日,是初来时,十五岁生日,其实贾母的目的就是提醒薛家,宝钗十五了,要相看人家了,我家宝玉还小,你们不要浪费时间了。
凤姐也和贾琏特意强调,这是宝钗的十五岁生日。
通常来说,薛家会考虑女儿的年纪,不能拖得最后误了宝钗。
可是薛家肯定是考虑过了,也考虑过和别人家联姻,可是转一圈子,没有比贾宝玉更合适的。这才不得不,又坚定了目标,亲上加亲,是唯一的有利条件,所以不能离开贾府。
宝钗生日宴上,黛玉要请王夫人点戏,贾母说,这是我带着你们玩,他们白吃白喝已经够了,还点什么戏。
这句话,好突然,很像是讽刺薛家。
表面上薛家是说过经济自主,可是过节的时候,贾府肯定要表示一下。
(二)清虚观表态宝玉晚婚
这也罢了,贾元春也来凑热闹,端午节的礼物,宝玉宝钗一样,这让贾母不爽。
可是不能提什么反对意见呀,元春是贵人呀,只好婉转答复。
于是,大热天的贾母去了观里,和张道士说了一段双簧,说是和尚说了,宝玉不宜早娶,大一大再说,把张道士要提亲的容貌极好根基般配的十五岁的小姐,给驳了。
贾母这是公开表态了,而且是当了薛姨妈和宝钗的面说的。
这就是说,宝玉的婚事,你们免开尊口吧,你们要是开口了,我的答复就是,宝玉的事,大一大再说,这可是和尚说的,我们不得不听,一直到宝钗嫁人再说吧,就不信宝钗能拖到二十好几。
这一次的表态,其实比较直接。
薛家是不能再开口了,此后,再不能公开提什么金玉良缘了,元春后来再赏东西,也不是二宝一样了。
还有最妙的一次,就是宝琴进府,贾母把宝琴宠上了天,留在自己身边,又是给衣服,又是警告宝钗,不许管紧了琴姑娘,她还小呢。
可宝琴都订亲了,人家还小,你这个还大的,也不急吗?
薛家初入贾府里,贾母和贾政都客气挽留,很有诚意,可是出乎意料,薛家一住多年,不离开,这让贾母有些措手不及,不能撵客呀,为的是王家势力大,王夫人还是当家的儿媳妇,可是薛家有了金玉之心,贾母不乐意了。你家撑不下去,在这打秋风可以,不能算计我孙子。
不能明撵,可以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