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角度差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作文)

描写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事例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幽默:名人说起叫机智,老百姓说起叫贫嘴;花心:名人叫风流,老百姓叫下流。乐观者在磨难中看到机会,悲......

描写角度差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作文)

描写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事例名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
幽默:名人说起叫机智,老百姓说起叫贫嘴;
花心:名人叫风流,老百姓叫下流。
乐观者在磨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磨难。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角度,便会体会到天壤之别的差异。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扇窗,而心灵之外的所有事物便构成了生活中花花绿绿、分外妖娆的世界。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上,我们经历着人生的无常。多少次我们的心灵在黑暗、抑郁中徘徊,或因为失败而受挫折,或因为烦闷而感失落。多少次我们的灵魂饱经生活的磨难,几欲跌进绝望的深渊。而在生//www.souquanme.com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别人抱怨:“生活为什么这么不公呢?为什么要给我如此之多的艰难困苦呢?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人一样拥有永远的快乐和幸福呢?”这样的人只是看到了生活给他的磨难,却从来没有换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也没有换一种心态去理解生活中的所有。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乐观者在磨难中看到机会,而悲观者则在机会中看到磨难。其中的奥密,关键在于你是怀着何种心态去看待的。如果换种角度去思考,我们人生路上所遇到的失败、挫折或是烦闷失落,都会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因为这些失败和挫折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体验到了别样的人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深邃、厚重和丰富,因为患难困苦是磨练我们人格的最高学校。如果我们能在抱怨的时候想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心灵便会豁然开朗,我们的生活也会远离黑暗充满阳光。
  有个故事,说有位年逾古稀的老妇早年丧偶,独自苦苦的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她把儿子视为自己的生命所在,她因他们的喜而乐,因他们的忧而怨。两个儿子每天赶集上市做着小买卖维持生活,大儿子在卖雨伞,小儿子在卖挂面。晴天的时候,老人望着天边那骄艳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千丝愁结:“我大儿子的雨伞可没有人买了!”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又一声哀叹一脸忧愁:“我小儿子做的挂面什么时候才能晒干卖出去呢?”如此一来,老人每天都在唉声叹气中度过,本来历经沧桑的容颜更显苍老。直到有一天,一位智者的点拨将老人的容颜绽放:“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呢?晴天的时候你应该为你小儿子感到高兴,阴天时你更要为大儿子深感幸运!”老人的心豁然开朗,从此她再也没有了忧愁,幸福地安享晚年!
  由此可见,换一种心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马斯洛也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就会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也就跟着改变。”
  炎炎夏日,人们抱怨烈日当头、酷暑难耐带给我们的浮躁和不安,甚至有时候会把这种心态作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为懒惰而没有完成的进程。但是却没有换种心态换个角度去思考,其实夏天在带来炎热的同时,也把激情和美丽奉献给了我们:那一片片繁茂浓绿的枝叶,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一件件闪亮的衣裙,展现了我们美丽的肢体,而爽口的刨冰和各式各样的冷饮,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沁入心脾的惬意!难道这些不足以带给我们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思绪吗?
  瑟瑟秋风中,当那一片片枯黄的落叶在寒风中蜷缩、颤抖时,难道我们只看到了它残缺的身躯、即将逝去的生命吗?换个角度换种心态,我们也一样能感受到落叶的辉煌和绚烂,它们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固有轮回,渲染了一个季节的凝重色彩;而今,落叶要永眠泥土,那是在深情报答它们的树根母亲,是在孕育明年春天的一个个新的生命,是在为来年的盛夏之约接受时间和空间的洗礼与考验!
  而塞翁失马,却不问祸福;福者祸之所倚,祸者福之所依。这是造物主神秘的规则,大自然微妙的工夫!若不深谙此点,马失而恸哭,马复而极喜,子伤又复悲,免役又复喜,这难道不是一种被愚弄的悲哀吗?
  有对夫妇吵架,妻子一怒跑回娘家,父亲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小黑点,问女儿看到了什么。女儿说看到一个小黑点搜趣网,父亲叹口气说:“这么大一张白纸你看不到,却看到那么小的一个黑点。为什么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呢?”是的,心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灵魂深处,我们拥有对自己的人生快乐与否的唯一决定权。生活已经赋予了我们诸多的无奈和烦恼,那么我们为何不让自己的心灵凡事都换个角度去思考呢?我们为何要立地画圆将自己的心重重的圈起来呢?更多的时候,不是生活给了我们绝望的悲怆,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心沦落到了凄惨的境地!
  其实我们心灵窗外的世界每一天都精彩纷呈,其实我们看似坎坷的人生道路时时都充满机遇,其实我们身边的快乐无处不在,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也可以被重重的甩开——只要你换个角度去看待!
  一朵飘雪,冷暖由心。生活中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不仅是对心灵的解脱、生命的丰富,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对于事物创新的判断!换种心态换个角度,我们便会更多的去读懂人生的含义:“人生不如意时不要悲观丧气,不要陷入低谷无法自拔;人生得意时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美得忘乎所以!”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考验,我们都理应坦然处之、欣然待之——胜不骄、败不馁;换个角度,我们便能够领略到别样的人生风景!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水角度的异同

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从描写的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2.来到伏季便是雨季,不知不觉雨就来了。天下雨,人躲进屋里,大人放下外面的活,忙起家里的活,孩子闲着爬在窗台隔着窗棂看雨。很快,院子里打起一片水泡,一个水泡溅起,传出一声水泡响。院里水泡密密麻麻,砸得一院子叽哩咕叽响。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下面摆了一溜住家过日子的家什,水流砸在上面发出的水声不一样。砸在水桶上,水声清脆;砸在酱坛子上,声响沉闷;砸在鸡窝上,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一阵风吹来,把水流的水珠摇向窗户纸上,叭叭的响声像是一阵鞭响。纸湿透了,水流进了屋子,孩子急忙拿来破布堵住雨水。
第一段是描写的春雨,突出了春雨的温柔,细密,如烟,如雾和雨境的朦胧,闲适
第二段描写的是夏天的雨,夏天的雨则是急,让人无法预料和掌握,雨势滂沱,水量充沛

写作技巧有哪几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作文写作基础:写作技巧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www.souquanme.com、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作文写作基础:写作技巧有哪些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作文

要好的 如果有标记出哪是正面描写烘托出什么 令加分 不要口技!!!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偏重。重正面描写还是重侧面描写,应该按照一定的依据。那么,这些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面两篇同题文章的比较来看一看。
看 戏
○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搜趣网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点评】正面描写舞台上的状况和演员的表现,直接写出表演的精彩;同时描写观众的反应,侧面写出表演的精彩。二者结合,平分秋色,相得益彰。
看 戏
○鲁 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RgKTRANp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点评】描写写舞台表演与描写观众反应起头并进,但舞台表演写得少,观众反应写得多。
同是写看戏,为什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比重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我看来,影响这种角度差异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描写对象的特点。叶文中的戏精彩无比,泼墨重彩的直接描绘无疑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所描写对象这种感染人心的特点;鲁文中的戏更多是枯燥乏味的、令人失望的,如何当得了过多的直接描写呢?
二是依据文章主旨的需要。叶文的表达主旨是要表现和赞叹优秀的人民艺术家,表现和赞叹热情的观众(人民),或者说是要讴歌人民艺术家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的源泉来自与热情的观众,观众欣赏艺术的热情源自于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啊,二者相依相存,相映相衬,所以作者在行文中没有特别的偏重。鲁文的表达主旨意在写小伙伴们之间亲密相处的童贞意趣,看戏为展现这种童贞意趣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渠道,所以,作者行文更多地在写看戏时“我”和小伙伴们的种种表现和反应。
三是依据叙述者的特征。叶文中的叙述者是一个走进剧场欣赏戏剧的成年观众,“他”有着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所以直接描写舞台和演员能够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它们的艺术之美;鲁文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小少年,“他”和小伙伴们更多的是在看热闹(这从文中“我”期望看到的戏不难得知),直接表现舞台和演员,显然超出了这个叙述者的层次水平。
看来,选择好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很有讲究的哦!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