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情景的散文
多给几篇哦!!!作者: 康桥遗风(2004-7-31 21:04:10) Email:
本来是不大喜欢这个类似部落的群居地,倒不是因为缺少了讨自己心悦的草木。楼宇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雕梁画栋,计较起来却也有颇让人怡然乐道的亭榭园隅。然而,只因都是些人类构筑的伪自然之品,不免就懒得去理喻。如同画家遇到赝墨、古玩家遇上赝董,一旦感情上蒙辱受凌,谁还能衔着烟斗泾渭喟慷下去。而这大凡是怕由此从心底滋生出什么厌憎、反感的情绪来。直到有一 天,这个群居地才真正使我有了一种尘心落定的归宿感。
那是个秋味正重的黄昏,虽已过久赋闲在家,却没理由不寻个席所凭赏夕照的无限。推开从未信步的阳台的门,在这一寸空间里我开始定位视角,这是城市化家居地现存的缺陷与悲哀,也是唯一可在家便足以出户的地方。日暮的阳光已卸去了午时的浓烈,温温柔柔的象个初醒的女子,几分慵懒,几分妖媚。那无意间行经的几片流云,倏地羞红了脸,惊宠若仙一般。大地也消去了往日的倔强,亲和的宛如入睡小儿的鼻息酣然。独有那些被雕琢的亭宇,在如血的残阳里反而勾勒了几分长亭更短亭的古伤别情。忽而,不知是哪位乐家指下的一首清清涩涩的《梁祝》忧怨而起,逐而轻扬散开,把整个黄昏濡沫在缠绵悱恻之中......
我循着曲音寻去,楼下一个被料理的相当雅致的院落豁然而现。院里错综着木支架,支架上有盆景、根艺、有主人私珍的各异植灌,其间摆设,看似随心所欲却不乏匠心独具。除此,院中还放有石几石凳。而最能让人记忆的要算石凳旁那棵勃发的榕树,即便秋天,却依旧出落遒劲。石凳上坐着一位形容酷似鲁迅先生的老者,《梁祝》正是从他那刻满岁月印痕的手上被演绎的凄凄惋惋。听着那忽远忽近悠扬的弦声,我恍惚置身烟尘往事,回到了儿提的小学,校门处也有一棵如此苍茂的榕树,有一位令我长久惦念形似鲁迅的老人--
在儿提,我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小镇在那个年代算是偏僻落后,经济很是萧条。就连镇上的唯一一所小学也不过几间平房陋室缮修而成,要是不到近旁不听一听几声稚嫩的读书声,那定会误以为是农家居所。所幸的是小学占据着镇上最为清静的一块土地,才有了点书院气。因为穷壤,所以小学的教师一般都是聘用当地土www.souquanme.com生土长有点墨识的人士作为教员。这些教员自感受到了地方上的恩典,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在平日的行事、教学上自然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一点的懈怠。所以小学几年来却也有声有色,那帮教员理当也受到了人们最尊贵的礼遇。
在我进小学毕业班的那一天,小镇官员们带来几个陌生的青年人,听说是城市下放前来任教的大学生。教员们于是手忙脚乱起来,生怕一不小心被免了职去。而我们更是觉得稀奇,争相找个机会向办公室瞅上几眼,希望能看看城里人是个什么模样,比我们的教员长得是不是好看。其中有位姓罗的大学生担任了我们毕业班的语文教员。他长得颇具文人气,特别是他那对浓眉和根根直立充满个性的头发,更给人一脸浩然的正气。由于外形的原因,加上他是读中文的,学校的所有教员几乎都称他“鲁迅先生”。
罗老师教起书来很是投入,有时在剖析文中的某个志士人物时,竟能让他动情地流出泪来。我们这些懵懂世事的小孩起初觉得很诧异,可后来也被罗老师、被那文中的人物感染了。半年后,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在一次全县联考中竟名居榜首。这对于我们这个小镇来说,就好比哪家孩子入了大学,喜讯象生了翅翼似的飞进了小镇的每个角落。于是,罗老师成了全镇人心中的“鲁迅先生”。
然而,也就在那半年后,在罗老师成为全镇人心中的“鲁迅先生”时,他却要走了,回到他来的那个地方,那个城市里。
那是三月上旬的一天,天空飘洒着湿漉的小雨,一个邮差走进了学校。不多时,校长通知我们班开一个欢送会。我们本以为是某个同学转学什么的,可万没想到--罗老师和平时一样站在讲台前,只是一直不说话,好象在努力思考着什么,两对浓眉不时拙动着。又过去大概一根烟的功夫,他背过身去,用手使劲抹了抹直立的头发。尔后,又转向我们,“我很想还能和你们在一起,把你们教成最好的学生。可我总是要离开的。所以我走后,就在明天,明天你们还是要好好的学......”罗老师的声音忽然哽咽起来。我们一搜趣网下全傻了,只是愣愣地紧盯着他,生怕一眨眼那人就消失了似的。接着,罗老师抬了抬手,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却茫然若失地走了出去......
自那后,我本以为再见不到罗老师了,再寻访不到他给我的那些珍贵书籍。正是那些书籍才让我过早地神交了儒家先哲孔子、赤胆宁死的屈原、南山乐隐的陶潜、醉卧雪堂的东坡、无锡城头思涌万千的达夫、二断康桥魂绕的志摩,使我过早地染上文字的瘾。但庆幸的是,罗老师终于又从他的城市回来了,带着我们小镇所有的希望,带着他那头厚硬的耿直。他说他忘不了那天我们惘然的眼睛,不回来,一辈子都会忌恨自己。
在他回来的那天,他亲手在校门口种下了一棵树,并告诉我们那是一棵榕树,他会一直守着它,等我们回去看它苍莽的样子......
刚离开小镇外出读书的那段日子里,我时常写信问候罗老师。然而,在读高中时,不知是因自己思想上的蝉变,还是过于忙碌学业的原故,竟然对罗老师淡漠了许多,这是我至今也不能宽恕自己的。后来,偶然中也能听到一些关于小学和罗老师的事。听说小学的教员们被编了制,原先所有民办教员都纳入了公办。罗老师又放弃了两次回城的机会,娶了校长的女儿,在小镇安了家。没过多久,听说小学又发生了一次让人心寒的变故。那些摇身成了公职的教员竟托亲拜友另谋良差,一个接一个炒了小学的鱿鱼。于是,一个堂堂中文系毕业的罗老师,却不得不教起数学或自然来。小学为了补给教员,只好又从当地聘请了一些有识之士作为新教员。这些新教员自然还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一点的懈怠。再之后,小学就象它自身的环境一样清静的没有一点波澜。
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切宛如昨日。我想自己早该去看看罗老师,看看那棵榕树现在的样子。就在这时,弦声在空气里嘎然消尽,原来院中的老者已然收敛了弦符,正凝视着什么。我也顺着看去,只见一只彩蝶上下翩戏,从花间向空中飞去,向着绮美的夕阳飞去......
这里还有有好多: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16&idArticle=60891&flag=1
描写景物的抒情散文
一、《夏日观雨》
看惯了人世间的各种汹涛,各种风骚,各种雄壮,我觉得雨才是世间最美好的景色,更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带走世间的污秽。因而,我喜欢观雨。
小时候听奶奶说,雨是天上来的使者。于是我愣愣地仰望天空,望着那些使者满怀柔情地轻吻大地。但令我伤心的是,雨落在地上,便再也不见了雨的踪迹。奶奶叫我不要伤心,雨只是化作水带着世间秽物离开了。当时的我虽然不懂奶奶的话,但我却从此珍惜每一次看雨的机会。
而如今我长大了,我才明白了奶奶的话,和雨的使命。
那是入秋的第一天,天空中飘起蒙蒙细雨,雨不大但却很密,我走在路上仰望着天空,什么都没变,灰色的云衬着无色的雨。雨轻柔地滴下,流过皮肤,流过了心灵,流过心中最美好的自留地,瞬时,我有一种解脱感,随着雨水从指尖滑落,如一次长吻的结束,雨带走了我的痛苦、不满、欲望、嫉妒和贪婪。
任何失利、创伤、挫折和失落在一瞬流逝不见。我如初生的婴儿,用至纯至洁的心灵来接受这女神的赠礼,轻轻地、真实地感受到最纯净的自己。
接受完雨的洗礼,我注视着从指尖滴落的雨水流进了阴沟,随着秽物流出了我的视线。
我喜欢观雨,不仅是因为他带给了一个真实的我,更是因为它为人洗礼,却甘心化作秽物,离开人们的视线。造物主造雨,不!造这些爱的使者,正是想让人们像他们一样,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
窗啪啪作响,我抬起头,望着窗外,又下雨了。
二、《夜,星星闪耀》
夏日,月夜: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游荡在夏日的清漾中,眼前刚刚收割过的的稻田散发着金黄的气息,远处的山上倒是一片葱绿。十多年过去了,能再次目睹这样的景色倒也是我的幸运。
看着太阳渐渐西下,夜色慢慢地爬上天空,星星开始洒落点点的光辉,夏虫便开始活跃了起来。想起了曾经”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岁月不禁感叹世事变迁得太快,如今的一份闲散来的比黄金钻石都要金贵,但这又有什么可以奈何呢?不过徒添烦恼罢了。
夜开始变得深沉,星星终于洒下明亮的光辉,如丝,如练,如虹,美不胜收。我怀疑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颜色的传说,但在这一刻我开始确信了。头顶的星空确实每一颗星星都有着自己的颜色,然而我确实千篇一律的人类中的一员,心中不禁闪过一阵黯淡,不过身处的这一片星空给了我最好的安慰。
河岸,虫鸣:
不顾四周的黑暗,决计着要到地里走走。寻了棵不太大的乔木,绑好船便上岸去田里逛了。走在田垄上,裤脚和不知名的野草摩挲着发出沙沙的声音,四周全是夏虫的叫声,此起彼伏,婉如一支夏日的奏鸣曲。在这里,仿佛体验到了“采菊东篱下“的那一份恬淡。
四周已经完全安了下来,夜风却不肯就此作罢,从远方袭来又向远方跑去,沿途不忘挑逗着蒿草和岸边的翠竹。暗夜中的精灵——萤火虫,终于忍受不住凤的喧嚣,一只又一只地提着灯笼跑了出来。渐渐地,不管是河岸、田野还是山上,到处都是这暗夜中的精灵。
迎着夜的星光和四下的虫鸣他们击退了夜的垄断。想起了自己曾经将萤火虫囚禁在瓶子里“囊萤映雪”的岁月不禁觉得当时的童真也是一种残忍。如今闲着绿光的精灵还能在我的眼前起舞便觉得是一种欣慰。
归途,暗思:
走着走着,不觉间就到了船边,该是时候回去了吧,但我的心里是那样的不舍,也许这将是我最后的机会再见到这一片星空了。但是,我已经满足了。
但我又是那样的不安,我渴求上帝不要让我的孩子问我什么是萤火虫,什么是真正的星空,因为若干年后我将如何作答。
在夜的静默里,和着渔夫的歌声,我做了一个梦,一个我从未离开家园的梦。
三、《秋韵浓》
深秋夜里,香烟在手指的欢送下进入贪婪的嘴唇中,阵阵烟云让心沉思在浓浓的秋季里。
秋,是让人神思飞扬的季节。几帘秋雨,几卷秋风,悠悠中,为你轻吟爱的私语;繁华若梦,秋雨迷离,朦胧中,为你书写情的诗篇。
自古以来,人们逢秋便有感慨,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多少文人遇秋成悲,其实不然,只需细细品味,就会懂得秋之韵味,秋目静敛,秋情如画,秋风如歌,秋雨如诗,秋意如梦。光阴轻轻,一帘雨落,谁在其间盼望寻觅;秋水长天,只为那红尘中的一次柔柔的凝眸。
秋情、秋风、秋雨、秋意,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其中含义?
放眼瞭望秋的色彩,生出几分淡然的宁静,悠悠划过心灵;聆听着树叶与大地亲吻时所激荡的悠远回音,在枯黄的沉美与静谧之中,以仰望的姿势,与秋韵对视,让心灵来一个贴近自然的回望,赴一场心灵之约!
怀揣浓浓的秋,沿着季节的脚步往前行走。秋色是美丽的,想念与憧憬,凝视深沉的浓绿与醉心的金黄相交融,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厚重与斑斓,叶子是季节的标签,它吸纳着阳光的温暖,用最浓的颜墨调理着秋的色板。
在凋落中带着唯美,萧索中透着诗意。瞬间,在炫舞的秋叶里看到了生命的真谛,由绚烂到平淡这样一个完美的历程。
秋季的美,有着数不完的欣喜,高雅的风姿,成熟端庄的姿态,仿佛一个超凡脱俗的女子,甚是令人喜爱。喜欢秋,不是因为它的贪恋,而是它那种植入骨髓的的清雅和不浮不躁的风韵,那种浸入透心凉的寂静,那种独特的诗意。
秋是明丽多彩的,无法以一种单纯的色调来形容它。喜欢秋,是为秋的色彩而心折。自然的秋因浓缩了世间精华而令人无限神往,秋天的天,是那么蓝,蓝得没有一丝杂质,让人的心纯静如水。秋天的花,是那么绚烂,姹紫嫣红中充分展示生命之美。
秋天的风,也让人感受到性劲刚烈的豪迈。行走在这斑斓的季节里,聆听着季节的节拍,心底深处的浮动会渐渐平静,然后是一份安逸油然而升。心,注满了温馨与感动,醉在了这斑斓的世界里。
秋的柔情似水,细雨霏霏,浓浓相思,随着秋风细雨滑到笔尖,轻轻地写一行如诗的文字,描一幅生生世世的情缘,让爱永驻,让情永远,让心的善美在世界里徜徉。
秋,又是一个成熟而妩媚的季节。欣赏秋的安闲明澈与丰富内涵、洒脱睿智。秋,冰清玉洁的柔指间有一抹拂之搜趣网不去的温婉情怀,风轻云淡的步履间有一缕不可抗拒的沉稳气度。恬静高雅的睡梦里有一往凄泣苍凉的悠远思念。
秋,含笑的唇齿间有着万千的孤寂,清冷的眼眸里蕴含满腔的炽热,让世间一切的万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为这季节涂上浓重的墨香,把宇宙渲染上含蓄淡雅的色彩。长天一色的秋浓深处,荡漾着别样的风景,仿如一幅空灵的水墨画,那样的纯净、空旷、辽远、清新和婉约,呈现着万种风情之态,演绎着生命中最为强烈的震撼。
听着秋声,享受着秋的自然、洒脱,收获着秋的沉思、凄美,欣赏着秋的优雅、神韵。
秋雨绵绵,清凉,细致,娓婉。是一种浪漫,也是一种寂寞。它轻柔如落花,温婉如诗意。微醉中,轻轻地揭开了久违的记忆,凉风中,沐浴着雨的洗礼,聆听这风的呢喃,踩着一地的秋雨落花,心中盛满了盈盈素语。抬头仰望,凝眸处,映出了行行爱你的诗句。
滴滴雨帘,穿透心灵之门,飞越到秋色的流光里,灵魂处,锁着情的不移,把远处的山、树、风景,装点得分外晶莹。
秋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苦难、沧桑,才有了秋天的成熟与丰收。用眼光的犀利从另一个角度去领略秋天的别样美景吧。
体会到一片静谧纯洁的景色,以最完美的姿势,从容的在季节深处收获着秋的饱满、成熟和淳朴。静观一季秋景,思想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里,伴着心灵秋的灿烂,随着落叶的飘飞,像蝴蝶般自由地飞舞,和秋天一样去展现它所创造出最华丽的诗句和最美妙的音符和最动听的天籁之音。
流年似水,繁华若梦,谁在前生今世,书写缱绻,墨染心香,只为那岁月中的款款深情。
在这深夜里让文字沉淀吧,使字里行间变得厚重。让自己沉淀吧,希望在文字里能够日益挺拔,使生命充实丰盈。
扩展资料: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将思想寓于形pWPoLYhsnI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与诗近似,但又不象诗那样讲究节奏和声韵,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我国当代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2、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
①托物抒情;
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
5、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抒情散文
跪求!!带故事情节的散文!!
http://blog.sina.com.cn/anyiru。
一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
(琦君的书真的很好看,有一种让人怀恋的,很宁静,很真实,但有有一种特殊的专属于回忆的朦胧美)
经典的散文片段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
——龙应台《幸福是什么》
2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一弹指间呢?
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暮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林清玄《玫瑰奇迹》
3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4. 当欢搜趣网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硕,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羁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达到同样辉煌的终点。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汪国真 《生活》
5. 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6.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不停的流苏。美丽,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有谁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汪国真《嫁给幸福》
拓展资料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乐记》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话。钱钟书先生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有五层含义。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其五,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由“原质”,“原料”而“成形”的说法用之于文章写作,也如钱先生所阐述的,“春来花鸟,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为‘诗料’”。指明做为“诗料”的“形”,即包括着“题材”的内。“吟安佳句,具‘形’之词章也”。指明做为诗文的“形”即指“词章”,包括语言、结构等。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的某种特色所惯常运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与“形”的含义许是取喻于《列子》“神凝形释”的。而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类话来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的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那么,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之所以被承认,被沿用,原因之一,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