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一般要多久?
昔者曹植七步成诗,实为诗坛神话,不过就我看来,作诗必须一气呵成,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灵气了,古人作诗也就一盏茶的时间,大概3、5分钟吧。
古诗词描写时间
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3、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8、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10、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陈与义《登岳阳楼》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5、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17、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18、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9、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0、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1、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22、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25、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6、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7、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
28、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www.souquanme.com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2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30、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3、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8、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10、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陈与义《登岳阳楼》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5、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17、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18、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9、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0、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1、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22、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25、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6、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7、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
28、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www.souquanme.com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2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30、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古代人是怎样描述时间
我找了这个,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吧。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www.souquanme.com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www.souquanme.com“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编辑]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www.souquanme.com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编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www.souquanme.com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www.souquanme.com“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编辑]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www.souquanme.com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编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中国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写了哪些历史书籍
永乐大典,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编辑本段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编辑本段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搜趣网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编辑本段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 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编辑本段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编辑本段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录解题》不著于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
数字化现状
《永乐大典》电子版现已由日本凯希株式会社出品,北京创新力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大陆总代理,在计算机上能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阅读和研究。
编辑本段修复问题
2003年7月,首都几家报纸大都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了历时九个月,国宝《永乐大典》修复完毕的好消息。《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就是由10位古籍修复专家来完成的。国家图
书馆前任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副馆员杜伟生先生是位资深的古籍、旧字画修复专家,他既是《永乐大典》修复者,又是这项修复工程的领导者之一,本来面目全非的古旧书籍、字画,经他修复后,便神奇般地恢复了它本来的神采,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珍宝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编辑本段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编辑本段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搜趣网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编辑本段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 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编辑本段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编辑本段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录解题》不著于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
数字化现状
《永乐大典》电子版现已由日本凯希株式会社出品,北京创新力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大陆总代理,在计算机上能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阅读和研究。
编辑本段修复问题
2003年7月,首都几家报纸大都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了历时九个月,国宝《永乐大典》修复完毕的好消息。《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就是由10位古籍修复专家来完成的。国家图
书馆前任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副馆员杜伟生先生是位资深的古籍、旧字画修复专家,他既是《永乐大典》修复者,又是这项修复工程的领导者之一,本来面目全非的古旧书籍、字画,经他修复后,便神奇般地恢复了它本来的神采,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