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郁达夫《沉沦》中的性描写?
RT小说写出了主人公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郁达夫的颓废的具体表现就是性苦闷,它不仅是一己苦闷,更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与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他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具有积极性。表现了青年苦闷矛盾心理和人性解放的强烈呼声。
这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渗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是郁达夫的自我解剖和精神释放,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小说中,他偷窥旅馆老板的女儿洗澡不能自制,“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即使是“惊心吊胆”的;又如他“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草丛中男女的行为,而且是用了“全副精神”,即使心里“如此的在那里痛骂自己”;再如他因为国家之事而忍受不住的时候,去了烟花柳巷之地。以上情节都表现主人公人性本身的自然欲望追求与矛盾心理。
性描写表现人物自身性格的残缺、青春期心理的正常需求与压抑的冲突,体现其懦弱、性格残缺扭曲、心理畸形符合这部小说的创作特点。“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一是指心理上的早熟,有了新思想,对所谓传统道德、封建礼教有了抵制情绪。二是指生理上的早熟,由于性格的缺陷,造成他扭曲偏执,敏干脆弱,而形成了抑郁和性苦闷。
小说中大胆直率心理描写,尤其被诟病的时期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它包含了对封建道德的自觉的挑战,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这样露骨的真率让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而周作人则对其做出正面评价:《沉沦》中虽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所以是一件艺术品。五四时期提倡的性道德的解放,被作为“人的觉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郁达夫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苦痛,将主人公清醒的理智和卑微的情感间的冲突写到了极致。无疑是要求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要求“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但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的要求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但主人公心中有一种对性的不洁感,这与他的道德伦理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
这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渗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是郁达夫的自我解剖和精神释放,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小说中,他偷窥旅馆老板的女儿洗澡不能自制,“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即使是“惊心吊胆”的;又如他“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草丛中男女的行为,而且是用了“全副精神”,即使心里“如此的在那里痛骂自己”;再如他因为国家之事而忍受不住的时候,去了烟花柳巷之地。以上情节都表现主人公人性本身的自然欲望追求与矛盾心理。
性描写表现人物自身性格的残缺、青春期心理的正常需求与压抑的冲突,体现其懦弱、性格残缺扭曲、心理畸形符合这部小说的创作特点。“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一是指心理上的早熟,有了新思想,对所谓传统道德、封建礼教有了抵制情绪。二是指生理上的早熟,由于性格的缺陷,造成他扭曲偏执,敏干脆弱,而形成了抑郁和性苦闷。
小说中大胆直率心理描写,尤其被诟病的时期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它包含了对封建道德的自觉的挑战,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这样露骨的真率让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而周作人则对其做出正面评价:《沉沦》中虽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所以是一件艺术品。五四时期提倡的性道德的解放,被作为“人的觉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郁达夫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苦痛,将主人公清醒的理智和卑微的情感间的冲突写到了极致。无疑是要求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要求“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但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的要求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但主人公心中有一种对性的不洁感,这与他的道德伦理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
查泰莱夫人中7次描写
查泰莱夫人中7次描写的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爱恋,我想,它要表达的是最纯粹的爱情不该有阶级之隔。
这同时体现的是作者对阶级的厌恶,在小说里,他想展现的是阶级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摈弃的阶级标签,他希望在小说里为平。
泰莱夫人深度解析
在打开查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理解的——查泰莱先生失去了性爱的能力,让查泰莱夫人守活寡、寂寞难耐当她遇见具有男性魅力的园林看守,初尝禁果后,便沉溺于性爱的快乐,并不惜为此抛下一切饥渴的满足、肉欲的销魂,是查泰莱夫人堕入出轨深渊的罪魁祸首。
首先,这本书里的性爱情节,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堪入目。尺度不仅比不上金瓶梅,废都,就算与渡边淳一的失乐园相比也要稍逊一筹,大约也就比杜拉斯的情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稍逾矩一些
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浴室》 他的描写是什么手法
意识流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它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创作方法的问题,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实际上,它难以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方面因为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没有沟通,没有发表宣言阐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的时间较长,早在19世纪末,这种方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运用,而整个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仍有意识流文学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流派”的概念难以涵盖的。 尽管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普鲁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忆”,向往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从前的光明画面,留住幸福和快乐;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的罪恶和兽性,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画;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义倾向。但意识流作家们在创作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尔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纷繁复杂、理性与非理性相混的意识流动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 因为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领域,所以作家的叙事角度与传统文学相比也发生改变,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描写彻底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学家日奈特《叙事话语》中沿袭韦勒克和沃伦创用的“叙述聚焦”一词划分出的“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等几大类来看,意识流文学多选择“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内聚焦的意思是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小说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全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小说世界的广阔与否全凭人物槐视觉来定。人物视点消失,所叙事物的有序性也应中断。例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叙述突然中断来表明他的自杀身亡。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识流文学企图如实展现人的意识流动,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一一展开,而是根据有别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表现意识的流程。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www.souquanme.com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这种“随意调度”的本领得自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识不断跳跃,不存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界限,书中内容在时间上颠倒混乱,作者对此不作解释,也不交待,只以变换字体或改换称谓来提醒读者。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搜趣网。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括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口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了。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尔许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厮,迪尔西的大儿子。前后有三个黑小厮服侍过班吉。1905年前是威尔许,1905年以后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威尔许,“当前”即1928年则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福克纳在小说中用不同的黑小厮来标明不同的时序。) 由于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条理和顺序,重新组建时空秩序,如实地呈现了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所以读者能始终体验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胧的情态,其意识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标点符号,不断句,显示出意识流动的不间断性. 意识流文体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编辑本段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2、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 3、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编辑本段意识流代表作家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www.souquanme.com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 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采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3章18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作品投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牲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个,他们身上显示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某报馆的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气的莫莉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灵魂全景图。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法比较,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错式”意识流的写法,即各人所想与其他人不相干,虽然有时出现重叠,却是偶然造成,因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法,使小说内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自由联想”的跨越性与随意性极大,故而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贵族庄园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年其过渡性作品《萨托利斯》间世,开启了作者终生为之奋斗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先河。福克纳选取“约克纳帕塔法”这个虚构小镇上不同家族作为描写对象,用他们的故事构成一部部小说,表现出美国南方社会近一个半世纪间的兴衰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荣辱浮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1930)以多角度叙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创造了“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迈克尔米尔盖特语);《八月之光》(1932)在三条平等发展的线索中重点描述了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裘克里斯默斯挣扎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1936)通过几个人的叙述与分析来表现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的盛衰史。该作具有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女儿凯蒂热情奔 放,与家庭难融。长大后不慎失身于一纨绔子弟,后因此导致婚姻悲剧,遭到遗弃,沦为妓女。凯蒂的弟弟班吉生来白痴,对姐蛆充满依恋之情;凯蒂的哥哥昆丁对妹妹怀有乱伦的感情。觊蒂的失贞与出走,均对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班吉失去精神的惟一依靠,昆丁从小建立起的南方传统价值观遭到毁灭性打击,最终选择自杀之路。兄妹中只有杰生与时代节奏合拍,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对姐姐觊蒂嫉恨有加,寻找机会敲诈落难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这个环境中,只有黑女仆迪尔西头脑清醒,能理性地判断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场上审视各个人物,同时通过她也反映出劳动者忍辱负重、善良的品性。 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www.souquanme.com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 )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布法罗市郊洛克波特的工人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她得到一笔奖金,进入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文学,后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等大学任教。 欧茨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童年》、《战栗的陨落》(1964)、《人间乐园》(1967)等作品,基本是现实主义方法为主的。从70年代开始,欧茨逐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注重心理描写,注重对潜意识的挖掘。有人说她后来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家,但大都把她归入意识流小说的范畴。70年代以来,她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任你摆布》(1973)、《刺客》(1975)、《查尔德伍德》(1976);短篇小说集《爱的轮回》(1970)、《婚姻与失节》(1972)、《女神及其他女人》(1974)、《饿鬼集》(1974)、《诱奸及其他故事》(1975)、《有毒的吻及其他》(1975)、《通过国境线》(1976)、《黑暗的一面》(1977)等。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任你摆布》具有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此后,她进一步接受乔伊斯、福克纳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以图探索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她1974年出版的《女神及其他女人》中有一个短篇小说,题为《关于鲍比T案件》,可谓她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19岁的黑人青年无故受到挑衅后进行自卫,结果被捕入狱的故事。小伙子在牢房里关了19年。等他出狱时;已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小老头。作者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美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即认为个人的一部分潜意识思维是由种族、民族、家庭、时代、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想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直接造成黑人青年悲剧的小姑娘弗兰西丝等人并不是有意去挑衅,而是因为他们受到渗透在无意识里的种族歧视观念的支配,因而不自觉地给黑人青年带来了一生的悲痛。小说明显的模仿乔伊斯、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手法。在时空观念上也接受了柏格森的学说的影响,但又没有照抄照搬,而且有所创新。
编辑本段意识流小说代表作
1.《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法国 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像,但当完全不一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 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 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最后发现那黑点其实是蜗牛 3.《轮廓回暖》(多多) 中国 《轮廓回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意识流体小说,打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固有的“线性时间”叙述,在台湾、倭国、新加坡读书专栏中引起热烈关注。全书共七十万字,涵盖内容包括人情、天文、宗教、心理,涉及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轮廓回暖》并与《红楼梦》列入中文最佳图书榜五十强。它既有中文不可翻译之美又精进了外国先锋文学独特架构的情节美,重在抒情又毫无影响行文章法,就如同繁芜丛生的掌纹暗暗遵循秩序的走向。此长篇完成十八岁少年之笔,一经推出,震撼文坛。其鬼魅残缺而又散发幽微腥甜的华美风格惊艳华人小说界。《轮廓回暖》是一张能量稀薄的CD机,膨胀出一整座恢弘世界。书写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情愫。故事里的他们辗转相焚,历经一桩桩情爱记事簿,幻觉激盛。那铺排绵长的句式,让造访者欲罢不能(“假使哪日你刹那迷踪不明,我亦曾对你有过一场动情。”);再如那列阵似的狭促短句,让媚行者甘之若饴(“于街区初遇畴昔情人,周匝闲置的树亦闻鸡起舞。”)以及俯拾即是集结的长短句(“普天之际的爱人均有病患,我于你怀内仅仅一晚,明日天涯怕走散。试问这一生谁没半生喟叹?”)是绮靡的散文还是隽永的诗?他正踏刃饮歌,只留待我们自己去检视,这绝望危殆的美感撕裂着我们最后一缕生之舞悦。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作者在向《五灯会元》致敬,相传“过去七佛”分别在曾经婆娑的时光里,引渡幽媾往生的未亡流年。多多,他此刻以或绚烂或宁澈的笔致泼墨了属于少年成长的电幻物语。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它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创作方法的问题,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实际上,它难以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方面因为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没有沟通,没有发表宣言阐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的时间较长,早在19世纪末,这种方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运用,而整个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仍有意识流文学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流派”的概念难以涵盖的。 尽管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普鲁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忆”,向往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从前的光明画面,留住幸福和快乐;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的罪恶和兽性,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画;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义倾向。但意识流作家们在创作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尔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纷繁复杂、理性与非理性相混的意识流动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 因为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领域,所以作家的叙事角度与传统文学相比也发生改变,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描写彻底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学家日奈特《叙事话语》中沿袭韦勒克和沃伦创用的“叙述聚焦”一词划分出的“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等几大类来看,意识流文学多选择“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内聚焦的意思是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小说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全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小说世界的广阔与否全凭人物槐视觉来定。人物视点消失,所叙事物的有序性也应中断。例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叙述突然中断来表明他的自杀身亡。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识流文学企图如实展现人的意识流动,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一一展开,而是根据有别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表现意识的流程。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www.souquanme.com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这种“随意调度”的本领得自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识不断跳跃,不存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界限,书中内容在时间上颠倒混乱,作者对此不作解释,也不交待,只以变换字体或改换称谓来提醒读者。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搜趣网。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括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口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了。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尔许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厮,迪尔西的大儿子。前后有三个黑小厮服侍过班吉。1905年前是威尔许,1905年以后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威尔许,“当前”即1928年则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福克纳在小说中用不同的黑小厮来标明不同的时序。) 由于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条理和顺序,重新组建时空秩序,如实地呈现了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所以读者能始终体验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胧的情态,其意识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标点符号,不断句,显示出意识流动的不间断性. 意识流文体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编辑本段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2、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 3、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编辑本段意识流代表作家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www.souquanme.com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 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采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3章18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作品投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牲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个,他们身上显示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某报馆的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气的莫莉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灵魂全景图。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法比较,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错式”意识流的写法,即各人所想与其他人不相干,虽然有时出现重叠,却是偶然造成,因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法,使小说内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自由联想”的跨越性与随意性极大,故而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贵族庄园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年其过渡性作品《萨托利斯》间世,开启了作者终生为之奋斗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先河。福克纳选取“约克纳帕塔法”这个虚构小镇上不同家族作为描写对象,用他们的故事构成一部部小说,表现出美国南方社会近一个半世纪间的兴衰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荣辱浮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1930)以多角度叙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创造了“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迈克尔米尔盖特语);《八月之光》(1932)在三条平等发展的线索中重点描述了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裘克里斯默斯挣扎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1936)通过几个人的叙述与分析来表现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的盛衰史。该作具有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女儿凯蒂热情奔 放,与家庭难融。长大后不慎失身于一纨绔子弟,后因此导致婚姻悲剧,遭到遗弃,沦为妓女。凯蒂的弟弟班吉生来白痴,对姐蛆充满依恋之情;凯蒂的哥哥昆丁对妹妹怀有乱伦的感情。觊蒂的失贞与出走,均对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班吉失去精神的惟一依靠,昆丁从小建立起的南方传统价值观遭到毁灭性打击,最终选择自杀之路。兄妹中只有杰生与时代节奏合拍,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对姐姐觊蒂嫉恨有加,寻找机会敲诈落难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这个环境中,只有黑女仆迪尔西头脑清醒,能理性地判断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场上审视各个人物,同时通过她也反映出劳动者忍辱负重、善良的品性。 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www.souquanme.com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 )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布法罗市郊洛克波特的工人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她得到一笔奖金,进入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文学,后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等大学任教。 欧茨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童年》、《战栗的陨落》(1964)、《人间乐园》(1967)等作品,基本是现实主义方法为主的。从70年代开始,欧茨逐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注重心理描写,注重对潜意识的挖掘。有人说她后来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家,但大都把她归入意识流小说的范畴。70年代以来,她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任你摆布》(1973)、《刺客》(1975)、《查尔德伍德》(1976);短篇小说集《爱的轮回》(1970)、《婚姻与失节》(1972)、《女神及其他女人》(1974)、《饿鬼集》(1974)、《诱奸及其他故事》(1975)、《有毒的吻及其他》(1975)、《通过国境线》(1976)、《黑暗的一面》(1977)等。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任你摆布》具有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此后,她进一步接受乔伊斯、福克纳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以图探索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她1974年出版的《女神及其他女人》中有一个短篇小说,题为《关于鲍比T案件》,可谓她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19岁的黑人青年无故受到挑衅后进行自卫,结果被捕入狱的故事。小伙子在牢房里关了19年。等他出狱时;已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小老头。作者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美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即认为个人的一部分潜意识思维是由种族、民族、家庭、时代、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想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直接造成黑人青年悲剧的小姑娘弗兰西丝等人并不是有意去挑衅,而是因为他们受到渗透在无意识里的种族歧视观念的支配,因而不自觉地给黑人青年带来了一生的悲痛。小说明显的模仿乔伊斯、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手法。在时空观念上也接受了柏格森的学说的影响,但又没有照抄照搬,而且有所创新。
编辑本段意识流小说代表作
1.《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法国 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像,但当完全不一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 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 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最后发现那黑点其实是蜗牛 3.《轮廓回暖》(多多) 中国 《轮廓回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意识流体小说,打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固有的“线性时间”叙述,在台湾、倭国、新加坡读书专栏中引起热烈关注。全书共七十万字,涵盖内容包括人情、天文、宗教、心理,涉及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轮廓回暖》并与《红楼梦》列入中文最佳图书榜五十强。它既有中文不可翻译之美又精进了外国先锋文学独特架构的情节美,重在抒情又毫无影响行文章法,就如同繁芜丛生的掌纹暗暗遵循秩序的走向。此长篇完成十八岁少年之笔,一经推出,震撼文坛。其鬼魅残缺而又散发幽微腥甜的华美风格惊艳华人小说界。《轮廓回暖》是一张能量稀薄的CD机,膨胀出一整座恢弘世界。书写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情愫。故事里的他们辗转相焚,历经一桩桩情爱记事簿,幻觉激盛。那铺排绵长的句式,让造访者欲罢不能(“假使哪日你刹那迷踪不明,我亦曾对你有过一场动情。”);再如那列阵似的狭促短句,让媚行者甘之若饴(“于街区初遇畴昔情人,周匝闲置的树亦闻鸡起舞。”)以及俯拾即是集结的长短句(“普天之际的爱人均有病患,我于你怀内仅仅一晚,明日天涯怕走散。试问这一生谁没半生喟叹?”)是绮靡的散文还是隽永的诗?他正踏刃饮歌,只留待我们自己去检视,这绝望危殆的美感撕裂着我们最后一缕生之舞悦。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作者在向《五灯会元》致敬,相传“过去七佛”分别在曾经婆娑的时光里,引渡幽媾往生的未亡流年。多多,他此刻以或绚烂或宁澈的笔致泼墨了属于少年成长的电幻物语。
郁达夫的《沉沦》讲的是什么
具体内容,中心思想,线索,作者意图,以及他里边零余者的形像。《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就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人格层次中无意识遵循追求欢乐原则的本我驱使着自我不断的寻求自身肉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屡www.souquanme.com遭打击,于是主人公产生了畸形变态的心理与行为。但“他”的内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灭,在他每次陷于诱惑之中,超我又不时使“他”自愧自惭,谴责自己“下流”,在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中,最终因此而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因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他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处在危机与变革的中国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曾试图去改变。面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性的懦弱,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国的劣弱,,让人几乎失去了救亡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只能停留在内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视让他更产生了弱国子民自卑的心理,这些使他开始自戕自贱,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沉沦》的创作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在于在各方面的创新。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情节的描绘既不是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这样写既达到对“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虚伪无情的揭露”同时又不失美感,真实而生动。这样写色欲是一种创新。
《沉沦》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外国文艺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在他早期作品,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在《沉沦》却有一种很大的创新。《沉沦》的“自叙体”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为代表的“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的形象借鉴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心剖析是借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法德的文学思潮也对其创作影响很大。其中对《沉沦》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以自我为原型,浸透了主观色彩的“私小说”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引向了人物复杂的内心。这种风格被郁达夫所借鉴,从《银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沦》中的“他”都是类似于“私小说”的人物形象。不过在《沉沦》中这种“私小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小田岳夫在《郁达夫传》中指出:《沉沦》虽受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但两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沦》的苦闷不再是“私小说”根源于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说”的局限,由个人外推,而具有某种时代、社会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在《沉沦》中作者充满清醒的病态心理解剖意识,成为新文学自觉描写灵与肉冲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沦》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多层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这与传统的单维结构与静态呈现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内心,真实而多层次的显现人的“双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学脸谱化的呆板。这也是《沉沦》的突破之一。
但是,《沉沦》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小说仍旧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问题小说”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前途方向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语言上过度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有过分雕琢的嫌疑。
郁达夫的《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在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将小说引向了关注内心世界的新高度。对于我们当代小说创作以及文艺理论都有许多值得研究与学习之处。 (帮你找的其他人的回答)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就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人格层次中无意识遵循追求欢乐原则的本我驱使着自我不断的寻求自身肉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屡www.souquanme.com遭打击,于是主人公产生了畸形变态的心理与行为。但“他”的内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灭,在他每次陷于诱惑之中,超我又不时使“他”自愧自惭,谴责自己“下流”,在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中,最终因此而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因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他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处在危机与变革的中国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曾试图去改变。面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性的懦弱,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国的劣弱,,让人几乎失去了救亡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只能停留在内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视让他更产生了弱国子民自卑的心理,这些使他开始自戕自贱,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沉沦》的创作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在于在各方面的创新。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情节的描绘既不是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这样写既达到对“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虚伪无情的揭露”同时又不失美感,真实而生动。这样写色欲是一种创新。
《沉沦》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外国文艺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在他早期作品,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在《沉沦》却有一种很大的创新。《沉沦》的“自叙体”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为代表的“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的形象借鉴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心剖析是借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法德的文学思潮也对其创作影响很大。其中对《沉沦》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以自我为原型,浸透了主观色彩的“私小说”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引向了人物复杂的内心。这种风格被郁达夫所借鉴,从《银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沦》中的“他”都是类似于“私小说”的人物形象。不过在《沉沦》中这种“私小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小田岳夫在《郁达夫传》中指出:《沉沦》虽受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但两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沦》的苦闷不再是“私小说”根源于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说”的局限,由个人外推,而具有某种时代、社会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在《沉沦》中作者充满清醒的病态心理解剖意识,成为新文学自觉描写灵与肉冲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沦》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多层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这与传统的单维结构与静态呈现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内心,真实而多层次的显现人的“双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学脸谱化的呆板。这也是《沉沦》的突破之一。
但是,《沉沦》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小说仍旧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问题小说”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前途方向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语言上过度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有过分雕琢的嫌疑。
郁达夫的《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在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将小说引向了关注内心世界的新高度。对于我们当代小说创作以及文艺理论都有许多值得研究与学习之处。 (帮你找的其他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