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主要人物以及事例
《长征》主要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蒋介石、陈昌浩等;主要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悲壮的失败中出发,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以及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
扩展资料:
《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展现了这段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
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全剧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长征》
《长征》主要人物描写及评论
1、朱德。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2、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苏淮安人,籍贯浙江绍兴。
3、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4、王若飞。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
5、彭德怀。原名彭清宗,字怀归,号得华,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王树增《长征》好词好句摘抄?
王树增《长征》好句摘抄:1、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搜趣网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2、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3、周恩来是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
扩展资料:
1、但是,像他的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
2、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是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
3、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的掌握之中,也同样落在他得那些外貌强悍的同志的掌握之中,他们开始从附近的窑洞里陆续过来。
4、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5、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当前位置: 好书推荐 > 影视文学 > 《长征》王树增
《长征》王树增
编辑:90wx 来源: 九零文学网 时间: 2018-01-23 13:17:58 阅读: 31107次 大 中 小
文学分类: 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理论 电影文学 影视作品与评论
购买地址: 去当当购买
在线阅读: 阅读地址1
电子书TXT/PDF下载:
网盘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2ooSfyZ******ofig
提取密码: 点击获取网盘链接
关注 惊喜悦读 一起阅读好书
基本信息
书名:《长征》
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2006年9月1日)
页数:643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020057986
ASIN:B0011CDGUC
版权:人民文学
编辑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这是一部历时六年,历经艰难的厚重之作,是首部最全面纪实长征的文学作品。《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媒体书评
王树增掌握了大量 长征 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壮举的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按照长征的时间跨度与地域推进为基本架构,以文学氛围浓厚的笔法对长征中的人物、故事、重要场景加以描绘。书中人物中既有毛泽东等高层领导,也有很多无名的普通人。这是一部从微观到宏观全景式回顾长征的佳作。 ——中华读书报。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二章绚丽之梦
1930年11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六章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
1935年4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评价长征人物词
找些评价长征人物词,急!!!!!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搜趣网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搜趣网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说起长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长征诗。他的诗不但记下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毛泽东长征诗的序曲,应该是《清平乐会昌》。那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但仍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红军的出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进行战略转移的突破口和路线在粤赣交界处。毛泽东还乐观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写出了三首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他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视艰难险阻与崇山峻岭为“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不久就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于夕阳西下的时分,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娄山关,远眺如血残阳红染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俯瞰硝烟未散的战场,写成《忆秦娥娄山关》。
而《七律长征》更是不朽之作。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毛泽东看作“万水千山只等闲。”而逶迤的五搜趣网岭不过是“细浪”,踏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个“喜”字,更是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此时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在《念奴娇昆仑》中,虽然仍有乐观浪漫的情怀,但这时更多的是一种主宰天地的气魄,所以便高唱出了“而今我谓昆仑”的诗句。还第一次以一个巨人的姿态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当红军攀登海拔三千米的六盘山,冲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毛泽东更是心潮澎湃,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有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而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注定要成为千古名句。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初稿写于1935年冬,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定型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红军长征的故事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4.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5.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6.一边是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红星照耀中国好搜趣网段摘抄
7.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8.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9.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文章。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10.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11.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12.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好词好句。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13.历史已经走过70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我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
14.“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15.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16.红军长征途中那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留给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以无穷的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催化剂。
16.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