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好段100字左右
春向我走来与路过春天,两者取向大不相同。春向我走来,那是春已意有所属,春因我而存在,春因我而生,春为我而容,春怕我错过了美丽,移情别恋,急不可待地向我扑面而来,正所谓春意绵绵,春风扑面。面对着春的的情意,春的向往,我别无选择,只能拥抱春天,感受着春的气息,品味着温暖与美丽,我为春醉,春为我容。路过春天,则是我们意属春天,热爱春天,明白春天,懂得春天。春不为人类所独有,春天不仅给人类带来温暖和美丽,还带给大地、山川、河流温暖与美丽,让大地复苏,让山川披绿,让河流解冻;春天不仅带给蓝天和白云温暖与美丽,还带给小草、花朵温暖与美丽,让小草随风而动荡漾摇曳,让花朵沐浴阳光绚丽多姿。一切与共享相左,把春独揽怀中的念头,都不应该有,这是非份之想。
景物描写100字左右?
谢谢各位大神!!!!孔雀开屏是由一大盆菊花修剪造型而成,它昂首挺胸屏开富贵,它的眼睛是两朵红的菊花,像两颗红色的玛瑙,镶嵌在黄色的绸缎上,明亮有神。它的尾部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菊花,像七色彩虹,绚丽夺目,翩翩蝴蝶整体是由紫红色的菊花修剪而成,两只翅膀翩翩起舞。那一朵朵菊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一个泛着红晕的笑脸。
景物描写100字左右
老舍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二马》
王统照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校,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山雨》
郑振铎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沿路的景物真不坏,江南的仲夏,原是一副天上乐园的景色。一路上没有一块荒土,都是绿的稻,绿的树,绿的桑林。偶然见些池塘,也都有粗大的荷叶与细小的菱叶浮泛在水面。
—一《鸟》
周立波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北满的夏末秋初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暴风骤雨》
沈从文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湘行散记》
郁达夫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九簇苇丛,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
——《烟影》
秦牧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黄金海岸》
郭沫若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水流虽然比起上游来已经从群山之中解放了,但依然相当湍激,因此颇有放纵不羁之概,河面相当辽阔,每每有大小的洲屿,戴着新生的杂木。春夏虽然青www.souquanme.com翠,入了冬季便成为疏落的寒林。水色,除夏季洪水期呈出红色之外,是浓厚的天青。远近的滩声不断地唱和着。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二马》
王统照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校,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山雨》
郑振铎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沿路的景物真不坏,江南的仲夏,原是一副天上乐园的景色。一路上没有一块荒土,都是绿的稻,绿的树,绿的桑林。偶然见些池塘,也都有粗大的荷叶与细小的菱叶浮泛在水面。
—一《鸟》
周立波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北满的夏末秋初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暴风骤雨》
沈从文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湘行散记》
郁达夫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九簇苇丛,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
——《烟影》
秦牧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黄金海岸》
郭沫若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水流虽然比起上游来已经从群山之中解放了,但依然相当湍激,因此颇有放纵不羁之概,河面相当辽阔,每每有大小的洲屿,戴着新生的杂木。春夏虽然青www.souquanme.com翠,入了冬季便成为疏落的寒林。水色,除夏季洪水期呈出红色之外,是浓厚的天青。远近的滩声不断地唱和着。
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 150字左右
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otWASV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角度。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www.souquanme.com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的展开。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和多种修辞
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心裁别出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www.souquanme.com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使景物形象更为鲜明
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搜趣网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②这样看来,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烘托和映衬的方法还需慎重使用。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七、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③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④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这种技法的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观沧海》等诗文的欣赏来体会掌握: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以上全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又转为写虚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气概。
以上从八个方面举例谈论了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其实,景物描写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otWASV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角度。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www.souquanme.com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的展开。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和多种修辞
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心裁别出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www.souquanme.com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使景物形象更为鲜明
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搜趣网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②这样看来,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烘托和映衬的方法还需慎重使用。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七、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③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④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这种技法的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观沧海》等诗文的欣赏来体会掌握: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以上全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又转为写虚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气概。
以上从八个方面举例谈论了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其实,景物描写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