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婺源古建筑的七律(雨中观油菜花七律诗)

婺源古村落的介绍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古徽州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

描写婺源古建筑的七律(雨中观油菜花七律诗)

婺源古村落的介绍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古徽州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搜趣网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龙山上的林木,历来得到村民悉心的保护,谁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和乡规民约的处罚。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树、古桥、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古碑和珍禽飞鸟保护得更好了,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特点

婺源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走进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满青藤的粉墙,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灰瓦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
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不仅用材考究,做工精美,而且风格独特,造型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号称江南第一祠的汪口喻氏宗祠,占地665平方米,其梁、柱、窗上的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形成的各种图案达100多组,刀功细腻,工艺精湛,被我国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
婺源古村落,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婺源县城乡今天人们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舍,也按县政府要求,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与古代的建筑相辉映。

婺源古村落群的基本介绍

婺源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思溪延村、汪口、李坑、虹关、黄村等 ,走进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满青藤的粉墙,长着青苔的黛瓦,。
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不仅用材考究,做工精美,而且风格独特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www.souquanme.com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
村如诗画,城亦诗画。婺源县城是现代都市与山水乡村完美结合的城市。清幽典雅的兰桂花园、玉宇花园等极富现代气息的生活小区点缀山城;清逸俊秀的虹井公园、滨江公园,以星江河为天然景致,依城而落,就水城而成;占地105亩的婺源大型文化生态广场,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和时代气息,集休闲、集会、旅游于一体,体现文化、生态、生命、环境、绿色的和谐。婺源,一座以人文山水相辉映、文化生态共繁荣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日益凸显。 婺源县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就是这样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安徽管辖的。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众家说法不一。婺字的意义, 《辞海》是这样说的: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说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恬美和谐的家园,缘自婺源对“绿”的呵护。始创于婺源的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已发展有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资源保护型等6类191个,6000多株名木古树建档挂牌。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相得益彰,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龙山上的林木,历来得到村民悉心的保护,谁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和乡规民约的处罚。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树、古桥、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古碑和珍禽飞鸟保护得更好了,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灰瓦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许多古村落被影视导演看中,成了影视拍摄的镜头。
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而且风格独特,造型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号称“江南第一祠”的汪口喻氏宗祠,占地665平方米,其梁、柱、窗上的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形成的各种图案达100多组,刀功细腻,工艺精湛,被我国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城乡今天人们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舍,也按县政府要求,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与古代的建筑相辉映。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婺源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抒情诗。泰山归来不看岳,婺源归来不看村。婺源家园的美,美在与环境浑然天成的和谐。“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无论是民居、村落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或枕山面水,或临溪而居,山山水水都是“家”,形成此间,村村是画,步步是景。粉墙黛瓦的村落被青山和绿水所环绕,加上飘渺朦胧的薄雾、古意盎然的石径和廊桥,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韵味。 婺源的饮食继承了古徽州的传统,菜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主要特色,味道大多带有辣味,主食多为米饭,当地产的米酒、白酒值得一尝。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婺源比较出名的地方菜,只有在一些小店或者农家才能够吃到正宗的。
婺源的物产中外驰名。“四色”(红、绿、白、黑)是与“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筑、古文化)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产品,红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被选入国宴;绿是婺源绿茶,它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色扬名天下,黑是“砚国名珠”龙尾砚,其“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征广为世人所知;白是江湾雪梨,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当属果中上品。此外还有甲路工艺伞、竹编、刺绣、木雕、根雕等民间工艺品,清华婺酒、赋春酒糟鱼、香菇、笋干、干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描写湖笔,砚台,微墨,宣纸,七律诗

描写湖笔,砚台,微墨,宣纸,七律诗
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
翠管 “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筠管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韩偓《安贫》)
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 (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
毫管 “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 “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笔》)
兔毫“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
弱毫“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 (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秋毫 “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 (唐朱逵《怀素草书歌》)
寸毫 “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 (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 “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
玉兔毫 “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 “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岂无弱翰,才不克赡。” (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 “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魏曹植《薤露行》)
毛颖“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 “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
诸毛 “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www.souquanme.com纸》)
退锋郎 “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玄圭 “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宋杨万里《春兴》)
玄玉“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明高启《赠卖墨陶叟》)
玄珠“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
陈玄“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 (宋庄季裕《鸡肋篇》)
乌丸 “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陈师道《古墨行》)
乌玉玦“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松烟“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 (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正观许道宁山水图》
松液 “要与陶泓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元宋无《端石砚》)
松煤“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 (宋欧阳修《石篆》)
松腴 “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www.souquanme.com。”(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麝煤“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 (唐韩偓《横塘》)
珍煤 “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灶煤“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 (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书煤 “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唐薛涛《四友赞》)
黑蛟“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 (宋陆游《醉书山亭壁》)
翠饼 “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宋苏轼《赠潘谷》
龙宾“龙宾十二吾何用,不意龙文入吾手。”(元泰不华《桐花烟为吴国良赋》)
纸 楮“若入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楮生 “楮生毛颖贺得友,坐令几案增光辉。”(元许有壬《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祝》
楮先生“孤寂惟寻曲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 (宋陆游《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
玉楮“云母光笼玉楮温,得来原自剡溪濆。”(元陈端《以剡溪赠待诏》)
玉鸾纹“吴笺新制玉鸾纹,冲雨殷勤寄荜门。” (元陈基《无题》)
云蓝“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 (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
剡藤 “剡藤玉版开雪肌。”(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溪藤“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剡溪藤 “我有剡溪藤一副,无人重写妙莲花。”(清金人瑞《题邵僧弥画》)
麦光“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宋苏轼《和人求笔迹》)
笺“宴分王母乐,诏授薛涛笺。” (元王逢《宫中行乐词》)

砚台“夕阳照个新叶红,似要题诗落烟台。”(唐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一)
砚瓦“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
砚田“以文为业砚为田。” (宋戴复古《寄王溪林逢吉》)
石田“药里但随庭草积,学徒应供石田荒。”(清方文《病中寄邓柬之》)
石友“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
石泓“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寒泓“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陶泓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龙尾“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宋苏轼《龙尾砚歌》)
墨海 “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宋程俱《谢人惠砚》)
黑白月“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 (宋苏轼《龙尾石月砚铭》)

婺源的住宅的文化特征

婺源的住宅的文化特征
婺源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婺源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这些雕刻装点了民居的角落,使得这灰白建筑显得更加古朴典雅。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搜趣网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