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土高原窑洞的句段(描写陕北窑洞的片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名句【第1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

描写黄土高原窑洞的句段(描写陕北窑洞的片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名句

【第1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第2句】独立黄土山巅,任凭狂风漫天。苍黄原野嚣张,山脚壑旁村庄。祖辈父辈垦荒,粮食饮水向苍。面朝黄土情伤,仰天长啸故乡。

【第3句】你如果在空中鸟瞰着黄土高坡,那沟沟峁峁多么像黄土高坡瘦骨嶙嶙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多么像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窑洞是在崖壁上挖进去的,从远处看就像楼房摞在了一起。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塌了、岳阳楼没有了踪影、圆明园烧了……,长城蜿蜒地卧在大地上,妄想阻拦住时间的脚步,只有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见证着中华的沧桑变迁,慈祥坦然地观望着黄土高坡深沉浑厚的生生息息。

【第4句】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窑洞上刮过,吃着莜面拿糕山药蛋,有一张古铜色的脸,肩膀上隆起一块块肌肉,在年轮似的梯田里劳作,元宵节在黄土高坡上敲着腰鼓或者踢鼓拉花,这就是黄土地上生生息息的主人。

【第5句】我的家乡,最多的是白杨树,随时都可以见到成排的高大的白杨树,我也爱白杨树,因为他们无私地守护着这片黄土高坡,努力抵抗沙尘暴的侵袭。这就是伟大的白杨精神,指导这里的人们长期与艰苦环境做不懈斗争。向往春天,向往绿色。人们脱掉了冬日的暖装,劳作在田间,多么的精神,多么的攒劲。时而吼几段秦腔,展现着西北人的豪爽情怀!

【第6句】“对面面的疙梁梁上桃花花开,哦要把哦的二妹妹迎回来。”顺着飘来的信天游,看到一位黄土汉子赶着牛在耕地,他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握着犁把,大黄牛拉着犁慢腾腾地走着,犁尖翻起来的黄土像小溪流动的浪花。汉子洒脱地在空中甩了一个响鞭,让打盹的春天吃了一惊,远处的疙梁梁上蹲着几只羽毛油亮的山鸡,暖洋洋地晒着阳坡。

【第7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汉唐雄风依然存着,坡上,一座座汉墓古冢和遍坡的秦砖汉瓦,坡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千年流淌的渭河,会给你诉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生活像蜜儿一样甜着,村里,平平整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村外,宽阔的通村公路,绿色的田野,显示着美好与和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层层梯田唱着美好的歌,春有,桃李争艳,百草斗芳。入夏,石榴火红,翻滚麦浪,秋来,果满枝头,谷豆飘香,冬日,满坡大棚,满坡希望。
【第8句】我怔怔地站在这犬吠鸡鸣的小山村,密集的城市显的是那么遥远。村中的石级路越走越高,我放眼望去,黄土高坡的土黄色猛地漩卷着涌入眼帘,黄河原来是黄土高原的孩子,不然的话它的颜色怎么是黄颜色的呢?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黄河的年龄不得而知。中华历史上发生的人口大迁移,都是从黄土高坡走出去的,黄土汉子的肝胆不知道遗传了多少代,是黄土高坡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www.souquanme.com的文明史。

【第9句】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小草拼命地挤破土皮,黄黄的、嫩嫩的,是那么的可爱,也有几分欣喜,刚透出土面的那一抹黄很快就变成了绿,给灰蒙蒙的大山添了几笔新意,给西北干旱山区的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是谁为枝头上增添了嫩芽,是谁让柳絮变成轻盈的舞者,这是春风的杰作。看着桃花开得如此灿烂,杏花和梨花搔弄枝头,努力地舒展着自己的花骨朵。看芬芳世界,到底孰美?此时,辛勤的蜜蜂肯定闲不住了,尽情地采摘着香甜的花粉,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精华。

【第10句】踏上凸兀的黄土高坡,犹如踩在男人裸露的胸肌上,万仞沟壑是你股股血脉的流淌,沉睡千年的巨人啊—— !黄肤色的女人,匍匐在你枯竭的躯体上,千年的爱万年的情,来滋润你那干裂沧桑,她要让这片贫瘠的黄土地。散发出缕缕芳香。

【第11句】这样的黄土,没人记得,因为没有灵魂,借此一生,难明了。如今,不多见的窑洞,可曾让你记得,冬暖夏凉,多么的安逸,生活一样,这样的幸福,总是会来,没有加速度,等待,就当成幸福时。某时,窗外望去的那一片黄土坡,那一家窑洞,历历可清,而今,多了点沧桑,你,依然是你。扩一带飞马招展,横一刃气宇轩昂。成与败无所畏惧,风与月长歌迎唱。

【第12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汉唐雄风依然存着,坡上,一座座汉墓古冢和遍坡的秦砖汉瓦,坡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千年流淌的渭河,会给你诉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生活像蜜儿一样甜着,村里,平平整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村外,宽阔的通村公路,绿色的田野,显示着美好与和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层层梯田,一年四季唱着美好的歌,春有,桃李争艳,百草斗芳,入夏,石榴火红,翻滚麦浪,秋来,果满枝头,谷豆飘香,冬日,满坡大棚,满坡希望。

【第13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那里有数不清的墚塬沟壑。从哪里刮来的尘土啊,累积成这干涸贫瘠的山河?父辈黝黑的脸庞,也把这地貌深深印刻!在我能勉强手提肩扛的年龄,就跟随着沉默的父母,重复走向那大山的深处。在那墚塬夹缝,在那沟壑之间,我跟随着沉默的父母,顶着风雨,劳作……沉默,是命运的本色,无处宣泄;劳作,是生存的法则,不可停歇。
【第14句】当把种子埋进这干燥的黄土,除了仰望苍天,祈求,就是沉默地,等待。如同他们把儿女带到了世上,除了盼望长大成人,就是无奈地任其自生自灭。这黄土堆积的土地,焦渴地期盼着雨滴,除了期盼,依然期盼;如同满脸褶皱的父搜趣网辈,做梦盼望着收成,除了做梦,只能做梦!

【第15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美好的前景,如诗如画,西咸新区已发出邀请,百强乡镇正在火热建设中,观光旅游农业已成邹型,新一代职业农民正在成长,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黄土黄天养育了我,享受着汉唐古韵,盛世和谐,感受着日新月异,美好生活,感谢你啊,可爱的家乡,感谢你啊,黄土高坡。

【第16句】漫漫长路,多少次艰难跋涉之后,不经意地抬头极目远眺,远处,或是一棵披一身金秋和九九艳阳的白杨树亭亭玉立于坡顶,或是一间土屋窝在山腰,门边鲜活地挂满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仿佛故人一样让人心热。中秋之夜,我登高望月,山路犹如一条绶带斜挂在山的前胸,一轮明月在路的尽头若隐若现,当终于到达山顶的时候,我惊住了:只见苍蓝的天穹下,黄土高坡层峦叠嶂,月亮高悬,银光倾洒,明明暗暗地区分着远山近岭,

【第17句】黄土高坡远看是一幅画;近听是一首歌;深悟是一部经,它有豪放坚强的性格,它是炎黄子孙的老家,它埋有我们的祖宗,我们的身体流淌着黄土高原的血液,我们都是黄土地的汉子。

【第18句】山凹阴坡还有些许残雪时,春天也许就已经悄悄地来到了黄土高坡。先是小草从湿润的土里偷偷地探出嫩绿的幼芽,接着,浅蓝的、紫红的、粉白的、淡黄的小花儿便在田埂山谷开遍了,“布谷——布谷——”布谷鸟飞过,撒下一路欢歌。这时的黄土高坡上,随时可见农人们三五成群,赶了牛,牵了驴,拉了车,背了筐,在层层梯田之上耕耘播种。牛哞,驴打响鼻,农人乡音浓重的吆喝,清脆的鞭声,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农忙图。暮春葱茏的草坡更有一番草原的情调,羊群如同天上飘移而下的朵朵白云,牧羊人甩着响鞭,说着只有羊儿能听懂的话,或者哼一支咿咿呀呀的老歌,逐丰茂的水草而去,那种放旷与潇洒叫人无比眼羡。

【第19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美好的前景召唤着我,西咸新区已发出邀请,百强乡镇正在火热建设中,观光旅游农业已成邹型,新一代职业农民正在成长,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黄土黄天养育了我,享受着汉唐古韵,盛世和谐,感受着日新月异,美好生活,感谢你啊,可爱的家乡,感谢你啊,我的黄土高坡。

描写陕北窑洞的片段

p[o[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编辑本段]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编辑本段]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编辑本段]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搜趣网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搜趣网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编辑本段]陕北窑洞建造技术和结构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搜趣网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再看看这个:
一、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依然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在农事活动中,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传承,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养牲畜的发展方面也得到传承,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今天的经济林的种植传自周祖时期,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每年一到三月,就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刘在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当家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优产品。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人时期,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事情,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的崇拜。我们在宁县采访的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时,他曾告诉我们有关窑洞的禁忌问题,庆阳人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闹鬼请阴阳先生,用五谷安宅,就现代民间也有此习俗,他们挖窑洞时是要请阴阳先生的。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采访张爷爷时他曾指着他们家对面的一座山告诉我们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张爷爷家中就摆放有土地神,在逢年过节和遇事时就会祭拜。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谁也不记得他有多久了,只知道从父辈的父辈就有的,到现在成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
(二)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
“刺绣、皮影、剪纸、陇东秧歌、陇东道情”为庆阳民间艺术五绝,我们此次调查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剪纸、香包和皮影戏与庆阳窑洞的关系,窑洞文化的表现离不开这些艺术。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香包由剪纸而来,这一切都跟窑洞有着必然联系,也是因为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在物质上满足之后,劳动人民得到了休闲的时间,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在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了剪纸等艺术。
二、窑洞的挖掘方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
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有1.7米到1.9米,平桩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窑洞,从中了解到现代所修窑洞基本上是在祖辈传下来的基础上翻修的。我们从他们修在工人口中和资料中得知他们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风雨过来,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被人知道,这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希望在这些窑洞存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挖掘窑洞的人时,保存一些资料,希望的是这种精神能被人继承,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它。
三、窑洞的种类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什么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黄土高原的窑洞特点

特点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

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扩展资料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窑洞

黄土高原的窖洞特点(300字,

黄土高原的窖洞特点(300字,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我的导师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相关推荐文章